24期
英语教师
翻译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研究政治文献翻译何晴霞
【摘
认为政治文献具有注重“内外有要】介绍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
基于生态翻译学,对政治文献的翻译进行深入分析别”、政治敏感性突出、与时俱进和一惯性原则等特点。不失真,语言表述严谨,政治立场坚定。和探讨,提出政治文献翻译要做到内容精准、
翻译;源语;译语【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政治文献;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很多具有权威性的翻译中央编译局机构,如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等,这些机构都为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众所周知,政治文献中的专业术语非常多,且逻辑思维严密,语言表达精准。身为政治文献翻译人员,肩负着重任,翻译出来的文章对国家形象在进行政治和国际关系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
一是要文献的翻译工作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四是要准确。只有细心,二是要认真,三是要严谨,译文和原文的意思才能一致,国外才能更清如此,
我国也才能在国际上更楚地了解我国的真实情况,好地发展。
一、生态翻译学的概述
生态翻译学的创始人是胡庚申,除了这一理论外,他还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发展生态翻译并站在适应学时,胡庚申以适应选择论作为基础,其实际就选择论的角度,提出了“对于翻译的过程,是适应和选择的过程”的观点。因此,对翻译者而言,适应和选择要同时兼顾。而站在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胡庚申则提出了“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并在作出适应性对于翻译的生态环境要进行适应,
选择时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的观点。从逻辑层面来看,翻译实际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个意思进行表述。文化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行传文化、交际、语播,是交际的积淀。从某种程度来看,言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适应选择论基于生态翻译
学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以功能语言学作为视角,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所关注的内容则分别是文人际意图(兰冬秀2018)本语言表达、语境效果、。同时,因为源语和译语在文化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对于语言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不让原文失真,且对于双语文化的内中的文化系统则要予以适应,
涵要予以重视。另外,在译文中要使原文的交际意图得以充分体现。
二、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一)注重“内外有别”
很多政治文献的当前在进行有关宣传工作时,
若想进行对外原稿一般以国内大众为宣传的对象,
比如,宣传,有些语言风格和字面内容则并不适用。在一些政治文献中有些知识背景在我国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在文献中一般不需要详细和明确说明,因此他们基于此掌握但国外对这些共识并不了解,
(汪秋涵我国政治文献的内容就会存在很大的难度2017)译者在翻译政。故而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治文献时都要善于灵活变通,并学会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保证翻译出来的政治文献能够令人接受,并使其可接受度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政治敏感性突出
在政治文献中,通常情况下都会涉及以下方面二是国家的方针,三是的内容:一是国家的政策,在翻译政治国家的立场,四是国家的态度。因此,不仅会给国家文献时,如果存在措辞不慎的情况,的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严重时可能引
40发国际矛盾。因此,在翻译政治文献,特别是与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相关的内容的过程中,对于文献中的每个字句,译者都要对其进行仔细推敲,以使我国的态度和立场在译文中能够重点体现出来。另外,由于特殊性是政治文献所具有的明显特征,因此站在政治的角度,译者既要忠实于政治文献的原文,坚定政治立场,又要予以明确。除此以外,译者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这是身为一个政治文献翻译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高敏2019)。
(三)与时俱进
现阶段,创新型政府是我国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政治文献的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并能够清楚、透彻地理解政策的内涵。如此一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解读政治文献时才能更合理、更准确,进而使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的难度得以降低。
(四)一惯性原则
翻译政治文献的目的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方针,一般具备以下两大特征:一是权威性,二是严肃性。当国家出台一项方针、
政策时,在概念、内涵、用词等方面都非常准确且没有争议。所以,对于那些一致表达还未形成的词汇和句子,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慎重对待,且翻译出来的内容只能有一种意思,即不能出现歧义的情况。因此,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一定要对一贯性原则予以认真遵守。这样,译文的意思才能更加精准,避免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陈园缘2017)。此外,从某种程度来说,政治文献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种,因此坚持一贯性原则也是使译文意思和原文意思保持一致的关键。
三、政治文献翻译分析(一)生态环境分析1.宏观分析
对于外宣翻译的宏观生态环境,
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原文外宣生态,二是译文外宣生态。良好的外宣生态环境能有效促进外宣翻译的发展。受内、
EnglishTeachers
Vol.19No.24
外两个方面的影响,对中国的外宣翻译而言,其宏观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理念发生了改变。自改革开放起,我国对外宣传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1978—1989年),让世界能够对中国有所了解;第二个阶段(1989—1997年),融冰、搭桥和突围;第三个阶段(1998年至今),向世界对中国进行说明。在第三个阶段“,以受众为中心”是外宣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并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
分国别进行。这样在细分翻译宏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即使受众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也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宣传内容。
第二,源语和译语生态在大方向上日渐同化。过去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情况不了解,
所以在对政治文献进行翻译时不仅要注重
“译”,还要在“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译文进行解释和说明。比如,对于“改革开放”,将其翻译成“reformandopeningup”不够确切,还应该在后面加上时间“in1978”,这才是最准确的表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人除了知道北上广和港澳台等热门城市和地区以外,对我国内地也渐渐有所了解。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对于一些“常识性解释”则可以不用进行详细说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解释”在外宣翻译中是不重要的。因为我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在理论、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有些时候“解释”还是有必要的,但要做到适时、适当的解释(孙宁、季智璇,等2018)。
2.微观分析
在微观生态环境中,翻译政治文献的人不仅处于中心地位,而且是发挥主要作用的人。因为他们需要对“选择性适应”进行决定,并要基于此作出适应性选择”
。当然,除此之外,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有读者,他们也可以有效制约和影响微观生态环境。从某种程度而言,政治文献译文的读者大多数是各国的领导人,而在这些人中,有些领导人可以给国际格局和形势带来很大的影响。
身为一名政治文献的翻译者,自身的政治觉悟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对于国家的政策法规、国际立场等要做到清楚、准确、全面的了解(张志勇2017)。此外,
译者41“2019年第
24期
英语教师
在翻译时应有较高的政治意识,以便很好地传达我国的主旨精神。
(二)多维度分析1.语言维
中文和英文所属的语系不同,前者是汉藏语系,重意合,而后者是印欧语系,重形合。在我国的政治文献中,对偶、排比的手法用得较多,且语句大多数都非常精简,概括性很强。因此,译者在翻译政治文献中的这些术语时,要在充分掌握中文和英文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李芙蓉、胡勇2017)。
比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在对这句话进行翻译时,存在如下两种翻译结果:
第一种:
Onceenacted,alawmustbeenforcedandanyonewhoviolatesitmustbeheldtoaccount.
第二种:
Onceenacted,alawmustbeenforced;onceissued,acommandmustbeexecuted.
在翻译的过程中,站在内容的角度来看,译者将重点放在前半部分的翻译上;
站在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译者未能保持原文的对称形式。但是,站在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
在翻译政治文献时,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尽量和原文保持一致。在上述的译文中,对于“有犯而必施”这一含义在Onceenacted,alawmustbeenforced”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andanyone...toaccount”这一部分则可以省去。同时,原文中的“令”还有“命令”的意思,因此在第二种翻译中为了使原文的含义能够完整得体现出来,应该完整地翻译出后半句。站在语言维的角度,因为第二种翻译的形式和原文基本一致,因此其适应选择度相比第一种而言更高。
2.交际维
在翻译政治文献的过程中,
译者除了要关注对语言信息进行转换和对文化内涵进行传递之外,还要重点关注交际方面,即译文要充分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另外,在政治文献中,由于政治术语一般具备简练、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等特点,
如果仅按照字42面意思进行翻译,那么交际的目的就很难实现(段佳慈、范先明2018),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进行适应性的处理。比如,在某政治文献中提到我国建筑事业取得的成就时,其中为此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才不在少数,梁思成则是其中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介绍梁思成的成就和让世人对他有更深刻的印象,在对其丰功伟绩进行介绍时通常会附上相关照片。梁思成毕业于清华大学,因此在文献中介绍其事迹时一般会在照片下方配上相应的英文“:
Thisphonewastakenin1923whenhegraduatedformTsinghuaUniversity(right)”。如此一来,国外读者在阅读时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梁思成是一个学历极高的人,并能够从照片中明确哪位是梁思成。这样,国外读者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政治文献所述的内容,进而达到的交际效果会更令人满意。
3.文化维
上文已经提到翻译的语境效果是文化维重点关注的部分,加上源语和译语的文化不同,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站在译语文化的观点出发,而要掌握一定的源语的转换技能,同时要充分了解整个文化系统。在我国的政治文献中,很多政治术语包含我国的文化内涵。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化内涵,以使西方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文化。
比如,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硬骨头”这一词汇,其译文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
toughissue第二种:atoughnuttocrack或者ahardnuttocrack
“硬骨头”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其含义并不是唯一的。对于其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给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坚强不屈的人,第二种是比喻极难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
在政治文献中,对于出现的“硬骨头”这一词所要表达的意思肯定是第二种。而在对这个词进行翻译时,译者并没有直接翻译成“硬的骨头”,即“hardbone”,而是将其转化成英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如“toughissue”。(下转第59页)
““EnglishTeachers
Vol.19No.24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不可或缺的两项能力素质。
在小词汇教学相融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开展快乐教学,建立良好趣,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融入信息技术应用,效率。引言文献
徐娜.2019.结合信息技术创新单词记忆模式———小
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新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88-89.(26):
姚誉华.2019.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以译林新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6Mye-friend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87-89.(14):
223800,作者信息:江苏宿迁,江苏省宿迁市
宿城区蔡集中心小学
(上接第42页)
但是,从文化维来看,上述的第二种译文因为与西同时,方文化更密切相关,因此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对于第二种译文,由于已经对英文中的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考虑,且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性基本不于存在,所以可以让西方读者产生共鸣(宋元玲、等2018)蔷,。
结束语
站在生态翻译学的对于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
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
了能够提高翻译的质量和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无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应重视上文提到的生态环境和为了能够做好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同时,即要有高政治文献的工作,译者要严格要求自我,耐心、谨慎,掌度的政治意识,且在翻译时要细心、政治文献译文的精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如此一来,准性才能得到保障。引用文献
陈园缘.2017.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思想的184.(4)嬗变[J].科技视界,:
范先明.2018.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生态翻译段佳慈,
—以2013—2015年CNKI生学发展前景研究——65-71.
高敏.2019.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研究政治文献翻译[D].河北科技大学.
210012,作者信息:江苏南京,三江学院外国
语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政治外宣资料的英译及中—以2006—2015年十年国国家形象的构建研究——
(项目批准号: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例”
兰冬秀.2018.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政治术语翻译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51-56.(4):
李芙蓉,胡勇.201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术语的英译研究———以“中国坚持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南海的有关争议”:19-23.
罗莹.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与政治文宋元玲,于蔷,献翻译的发展———第四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120-125.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12)论坛”:王婷婷.2018.推进政治文献翻译与传孙宁,季智璇,播研究,助力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第三届综述[J].国外理论动“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态,(2)
汪秋涵.2017.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政论文[D].中.(北京)国地质大学
张志勇.2017.政治文献翻译中微观层次的转换[J].184-186.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9):
(5)态翻译学论文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SJD230)。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