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14No.7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4.07.004
服务创新的合法性构建:社会网络运作视角
李靖华,黄继生
(浙江工商大学技术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服务创新往往需要在制度环境外部约束下进行。制度环境下有效的网络运作会带来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创新行为的信任与支持,它是创新组织获取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同时合法性对网络的拓展又具有促进作用。构建社会网络与组织创新合法性两者间关系的分析模型,并以浙江泰隆银行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将社会网络理论与组织的制度分析理论进行对接,有助于理解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趋同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现象以及应对相关存在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服务创新;合法性;社会网络;网络运作;组织创新;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14)06-0017-06
BuildingLegitimacyforServiceInnovation:aSocialNetworkMobilizingPerspective
LIJinghua,HUANGJisheng
(ResearchCenterforTechnologyInnovationandServiceManagement,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Serviceinnovationisalwaysconductedinthecontextofinstitutionconstraintsandsocialnetworksimultaneously.Basedontheliteraturereview,weprovidedananalyticframework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networkandlegitima-cy.Theconclusionsarethatlegitimacywillbeestablishedbasedonthesocialnetworkwhileitalsoimprovedtheexpendingofsocialnetwork.Theeffectivenessofsocialnetworkmobilizingtogaintrustandsupportfromstakeholdersissignificanttoacquisitionoflegitimacy.Then,wemadeanillustrationusingZhejiangTailongBanking.Weconnectedthesocialnetworktheoryandinstitutionanalysisoforganizationtounderstandthephenomenonofisomorphismanddiversityinorganizationin-novationinChina’scommercialbanking.
Keywords:serviceinnovation;legitimacy;socialnetwork;networkmobilizing;organizationinnovation;commercialbanking
近年来,随着服务需求的上升、服务业规制的减弱,以及国际化、信息化等因素的推动,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以银行业发展为例,目前我国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并突出地表现为业务结构简单、产品同质化以及组织结构趋同等,基本上仍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由于服务企业的高外部影响性,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也常呈现出趋同性,银行间的相互模仿和复制比较多,创新大都围绕如何扩大规模而进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组织创新多样性,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这样具有很
[1]
强地域特点和亚文化的服务组织间。Meyer等组织分析的制度学派认为组织受制于制度环境,组织追求合法性以求生存发展的需要。随着服务企业对外部环境倚赖的加重,以及其所处社会网络行动主体间交互的频繁,如何客观认识和积极面对合法性,成为困扰企业服务创新管理的一个迫切议题。
11.1
文献回顾
社会网络概念及维度
社会网络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rown对社会结构的关注而提出的。1973年Granovetter提出了弱联结理论,将社会关系构成的联结视为社会网络的基本单位,通过研究人际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揭
[2]
示微观个体互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1985年Granovetter又提出了的嵌入性概念,认为任何经济行为都包含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而社会关系网络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并受到来自社会结构
[3]
的文化与价值因素的影响。1986年Bourdieu首先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社会资本基于一个包含各种社会关系的持久的网络,社会资本是行动者
[4]
处于社会结构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另有学者提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其在结构内便利
[5]
了个体的某些行动;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
[6]
系获取的权力、财富、声望等资源。此外,Burt
收稿日期:2013-05-13,修回日期:2013-12-10
18
李靖华等:服务创新的合法性构建:社会网络运作视角
[21,22]
;提出创业者社会网络有助其获取创业所成功
[23]
;认为企业在合作创新网需的信息、知识和资源
络中处在不同的位置,占据优势位置的企业更具创
[24]
;认为创业活动脱生于社会网络[25];认新优势
[26]
;通为企业的社会网络外部关系资源影响其创新
过实证研究得出社会网络影响组织学习行为,从而
[27]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合法性解释了组织的社会嵌入性,合法性与企业生存的关系成为创业创新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如
“新进入缺研究发现新创企业获取合法性有利于克服
[28]
陷”;从行业层面分析新兴产业中新创企业的合
[29]
;提出新创企业合法化战略-合法性获法性问题
[30]
;通得-资源累积-企业成长的路径和过程机理
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出合法性与新创
[31]
。企业成功显著正相关
国内有关合法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都围绕合法化战略与资源获取、新企业成长、创新成功等的关系进行研讨。如着重研究合法性对新创企业生存和成
[32]
;对新创企业在市场化制度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3]
;分环境下获得创新成功的合法性战略进行研究
[34]
;析合法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绩效的影响
提出了针对企业面临规制和公众意愿双重约束情境,
[35]
。多种不同的合法性管理策略
合法性视角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多从企业战略、公司治理等的制度化传播为研究对象。如对商业银行合法性根源与银行资产战略同形程度之间关系的
[36]
;对在线金融服务的出现,总结出四种进入研究
[37]
;对英模式,研究探讨新模式出现的合法性过程
国、荷兰、法国金融企业采纳IT相关新业务系统的
[38]
;对中国的银行采纳战略更新行为的合法性研究
[39]
;以交西方公司治理机制的制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银行重新组建以来所经历的若干次重大战略选择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制度因素对企业战略选择的
[40]
。影响,并给出一个场域-制度-战略互动模型
另外,对金融业新服务开发亚系统的研究,有学者引入组织制度分析视角构建了一个复杂渐进产品创新受组织制度影响的三维分析框架,包括管制力量、
[41]
。规范力量以及文化认知力量
1.4文献评述
在对社会网络、组织合法性及创新相关文献回顾整理后发现:第一,长期以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主要关注的是公共服务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而对营利性的商业银行组织关注不够,对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创新合法性机理的差异上,也没有明确加以区分。第二,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对商业银行研究缺乏对组织子系统的研究。在银行和保险领域的服务创新研究中引入组织制度分析视角,Vermeulen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其前十年“关键成功因素”调研资料重新编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结构洞理论,认为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更具有获取信息和资源的优[7]
势。Brass等将社会网络定义为节点(指行动者如个体、工作单元或组织)集合以及节点间各种特定
[8]
关系的联系集合。
关于网络的作用,研究文献表明,组织作为网络的主体,组织的行动可促进网络的深化,同时也
[9]
受网络的制约;网络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紧密连接的互动关系,网络成员利用这种关系可共享信
[10]
息和资源。关于网络的维度,现有文献大都从结构和关系两方面进行网络维度的划分,如提出中心
[11]
;从网络联系性、复杂性、密度这三个网络特质
[12]
;将网络密度定义为强度和密度来刻画网络特征
网络中节点的实际联结数占最大可能联结数的百分[13]
;若网络中某节点与很多其他节点都有直接联比
[14]
。可见,网络密度或系,则其拥有较高的中心性
网络联系强度反映网络成员间的互动频率和互动程度;网络中心性反映个体成员在网络中的地位。1.2合法性内涵及维度
合法性是新制度主义理论最重要的行动逻辑。合法性是指一种普遍的观念或假设,即某个实体的行为在社会建构的规范、价值、信念和身份系统中
[15]
。组织合法性强调合是可取的、正当的和恰当的
法性机制在组织结构内部以及组织与环境互动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存在于高度复杂的制度环境之中,逐渐与制度同形,进而追求组织合法性来求得组织
[16]
。在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生存和发展
制度基础要素中,文化-认知要素位于最深层次,
[17,18]
。组织的合法性是指组织得到文化支持的程度
以及组合法性机制常常导致了“制度化的组织”
织趋同性。趋同源于强制同形、规范同形和模仿同形
[19]
。合三种机制,趋同既是竞争过程也是制度过程
社会规范、文化观法性机制就是指社会的法律制度、
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之后,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观念因素,能够诱使或者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20]
。度
关于合法性的维度,现有文献主要有将合法性
[15]
;划分为实用合法性、道德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
将合法性划分为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
[18]
。实用或规制合法性强调遵守法律规则是合法性
法性的基础,道德或规范合法性强调评估合法性的较深层次的道德基础,认知合法性强调通过遵守共同的情景界定、参照框架、或被认可的角色模板而获得合法性。
1.3社会网络和合法性视角下的管理问题研究
社会网络理论源于社会学研究,将其应用于管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和创新领域。如一些学者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和解释新创组织如何获取
李靖华等:服务创新的合法性构建:社会网络运作视角
19
的,因此对合法性三大基础因素的剖析是有局限的,
[41]
其分析的深度也受到影响。第三、制度理论将网络视为组织场域的结构化过程以及清晰界定的组织
[19]
。可见,就制度间的支配结构和联盟格局的出现
与网络的联系而言,网络强化了制度,网络增强了制度的内聚性。因此,对于制度环境下银行组织创新的合法性机理,可引入银行社会网络视角,构建银行服务创新的组织制度分析框架,研究商业银行创新的社会网络运作与组织合法性塑造两者间的内在关系。2
分析模型与假设
组织的制度分析理论认为,组织创新的趋同现象是组织面对制度压力时基于合法性的需要,而创新的多样性则表明制度压力下的能动性策略回应。组织的网络理论认为,组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于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之中,组织行为受制于网络,同时也主动形塑改造网络。据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网络特征、网络运作与组织创新的合法性三者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本文将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两个维度分析社会网络特征,根据现有文献梳理总结出信息交流、资源联结、身份认同三种以获取合法性为导向的网络运作行为,采用Suchman提出的实用合法性、道德合法性、认知合法性三个维度描述组织创新的合法性
[15]
需要。
图1
社会网络特征、网络运作行为与组织创新
合法性获取的分析框架
首先,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在其构成的社会网络中进行互相认知和影响,以获得组织合法性。组织为获得合法性,从特定制度环境中所提取的运营资源依附于其社会网络。合法性理论认为,具有合法性的组织在社会体系中的角色是正当的,其行为达到了社会结构预期,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合法性可以为组织带来更高的可信度,有助于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赖和持续支持。因此,组织若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合法性支持,这将会大大提高其获取资源的能力,有利于组织长期生存与发展。
现有文献表明,新创组织一般会因“新进入缺陷”而遭遇困境,而合法性对于新创组织的成功建
[29,31]
。合法性反映了社会或利益立及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者对组织行为的一种判断与感知。因此,获得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合法性认同,是新创组织成功
获取生存与发展所需资源的关键。一些学者提出网络运作是新创组织主动塑造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感
[15,29,30]
。知,从而获取组织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综上,本文认为社会网络可以促进组织创新合法性的获取,故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社会网络与组织创新的合法性之间有正向影响关系。
其次,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组织嵌入在由其及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可借由网络获取经营活动所需的信息和资源,组织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受其网络特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网络
[42]
;通过网络关系获取成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源
[43]
;网络能的资源是组织从事创新行为的必要条件[44]
;网络会对促进信息交流,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
未尽到义务的成员进行惩罚,将其排挤出网络而失去
[45]
。关系网及资源
基于现有文献,本文认为组织创新合法性的获取依托于社会网络,网络运作行为(信息传递、资源联合、身份认同)的目的在于从网络中获取合法性构建所需的信息与资源。社会网络特征影响以构建合法性为导向的网络运作效果,社会网络密度高,即网络成员间的联系互动频率和程度高;组织的网络中心性强,即组织在网络中处于支配地位。网络的高密度与强中心性有利于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交流,有利于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联结,有利于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身份认同。故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2社会网络特征与网络运作行为之间有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2.1网络密度高,则网络运作的有效性高。假设2.2网络中心性强,则网络运作的有效性高。
第三,社会网络“弱嵌入性”理论强调行动者的能动性作用,主张个体行动者与网络结构间的融
[3]
合互动。由此可知,行动者嵌入社会网络中,一方面受到社会网络约束,另一方面主动建构网络,有目的、有导向地控制与影响网络塑造,以符合个人的期望。有学者认为,新创组织借由网络成功操控或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其认知的网络行为有助
[46,47]
;新创组织与外部环境中知名于其建立合法性
的、具有良好声誉的机构建立网络关系,有助于塑
[15,30]
。造组织的良好形象而获得合法性
基于现有文献,本文认为组织嵌入社会网络中,主动采取相应网络运作策略来塑造利益相关者对其创新行为的合法性感知。网络运作有效性影响合法性的获得,网络间成员间信息传递越有效,组织越能快捷获取并建立与利益相关者需要和期望的信息,从而获得合法性。网络间成员间资源联结越紧密,越能增进信任、认可和支持,从而建立合法性。组
20
李靖华等:服务创新的合法性构建:社会网络运作视角
织与得到广泛认可的个体或组织建立关系,积极塑造正面的组织形象,树立良好的组织声誉,从而建立合法性。故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3网络运作的有效性与合法性获取之间有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3.1信息传递越有效,则越有可能获取合法性。
假设3.2资源联结越紧密,则越有可能获取合法性。
假设3.3身份认同度越高,则越有可能获取合法性。33.1
泰隆银行案例分析
泰隆银行背景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是一家致力于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自1993年成立至今,已成为一家拥有6000多名员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泰隆银行已拥有69家分支机构,服务范围涵盖台州、丽水、宁波、金华、杭州、上海、衢州、苏州和嘉兴等九大区域。泰隆银行在实践中探索小企业信贷服务和风险控制技术,创新出一套以“三品、三表、三三制”为特色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陆续推出
、“道义担保贷款”、“融e贷”、“SG”了“创业通
、“易农贷”等产品。其多年来专心、专泰融易”
业、专注服务小企业的做法,得到了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
3.2泰隆银行社会网络构成及合法性来源
泰隆银行的社会网络主要由各类中小企业客户、各大银行业同行、规制部门(银监局、金融办、银行业协会等)、银行战略投资股东、信息技术平台开发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重要媒体和学术研究机构等组成。社会网络是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在长期互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化关系。泰隆银行借由社会网络,与利益相关者联系互动,建立信任以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信息和资源,以及通过社会网络塑造组织形象和传播组织声誉,在制度环境中构建组织合法性。泰隆银行在其社会网络中有较强的中心性,其社会地位较高,控制和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也较多,泰隆银行将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灌输给利益相关者,这有助于泰隆银行获得和加深利益相关者对其行为的认识,也有助于获取利益相关者对其行为方面的信息需求及期望。
泰隆银行的组织合法性来源于利益相关者根据特定的社会制度环境,对其行为的认知、评价和社会期待。制度环境由其所处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观念制度、利益相关者的文化期望和偏好等构成。泰隆银行的创新行为只有得到制度环境的认可,才能有效获得合法性。银行的组织的合法性可分为规
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三个维度。其中,规制合法性来自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对银行行为的要求、许可和监督;规范合法性来自社会公众根据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银行行为的感知;认知合法性来自社会公众对银行行为的信任和支持。泰隆银行的规制合法性动因主要是行业监管的约束,如按照政府部门、证监会和银监会
、《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等颁布的《证券法
法规开展工作;其规范合法性动因主要是社会公众、大众媒体及客户的要求,如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及行业道德规范;其认知合法性动因主要是其他银行业同行的示范,如模仿借鉴那些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银行的行为与做法。3.3合法性获取导向下的社会网络运作
泰隆银行嵌入于所处的社会网络,银行的创新行为受制于网络制度环境。一方面,泰隆银行模仿趋同其他银行以获取合法性;另一方面,其对制度环境做出能动性回应,通过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操纵环境等合法性策略进行创新,其创新的合法性获取依托于社会网络。
泰隆银行在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中,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联系互动,开展信息交流,获取和响应利益相关者需要和期望的信息,如积极响应国家“三农”政策及“助学”政策,推出各种惠农及助学贷款产品;泰隆银行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强关系,使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如依托工商联这一平台,广泛获取小微企业信息,进而开展银企合作;与被社会公共广泛认可的大银行合作,借力大银行拓宽融资渠道,得到了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与认可;泰隆银行通过展示其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塑造其良好、正面的组织形象和声誉。由此可见,泰隆银行在服务创新过程中,面对制度约束积极构建社会网络,通过有效的网络运作获得组织合法性。4
结论
本文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出发,整合了组织网络理论和制度理论,聚焦于服务创新的组织合法性机理,构建了社会网络及其运作与组织合法性获取间的关系模型,设计出研究变量及其刻画维度。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出研究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制度环境下服务创新合法性的获取依托于社会网络,获得组织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与支持,进而获取组织创新的合法性是网络运作的行为导向。同时合法性对社会网络的拓展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泰隆城商行案例的简单分析,阐释了变量间的逻辑关系。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组织网络理论与制度理论进行对接,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模型。同时,
李靖华等:服务创新的合法性构建:社会网络运作视角
21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研究的对象和分析模型主要倾向于渐进性创新的组织,对于根本性创新的组织合法性构建,分析模型可能会有一些不足。其次,本研究基于国外完备的组织制度理论研究视角,着眼于我国的制度转型具体情境,其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一些偏差。尽管如此,本文有助于理解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趋同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现象,并应对相关存在的现实困境。当然,作为探索性案例研究,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框架和逻辑假设,还有待在未来开展更为充分的实证研究,需进一步检验、修改与完善研究结论,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李靖华,庞学卿.组织文化、知识转移与新服务开发绩效:城市
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4):163-171商业银行案例[
[2]GRANOVETTERMS.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
JournalofSociology,1973,78(6),1360-1380[3]GRANOVETTERMS.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
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91(3):481-510[4]BOURDIEUP.TheFormsofCapital[A],InRichardsonJG.
(ed.),HandbookofTheoryandResearchfortheSociologyofEduca-tion[C].Westport,CT:GreenwoodPress,1986[5]COLEMAN.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M].Cambridge,MA: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0[6]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
2001上海人民出版社,
[7]BURTRS.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
[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8]BRASSDJ,GALASKIEWICZJ,GREEVEHR,TSAIW.Taking
StockofNetworksandOrganizations:AMultilevelPerspectiv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4,47(6):795-817[9]NOHRIAN,ECCLESRG.NetworksandOrganizations:Structure,
FormandAction[M].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2[10]UZZIB.SocialStruc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s:
TheParadoxofEmbeddnes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7,42(1):35-67[11]WHETTENDA.IssuesinConductionResearch[M].Ames:The
L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82[12]ROWLEYT,BEHRENSD,KRACKHARDTD.RedundantGov-ernanceStructures:AnAnalysisofStructuralandRelationalEmbed-dednessintheSteelandSemiconductorIndust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0,21(3):369-386[13]IZQUIERDOLR,HANNEMANRA.IntroductiontotheFormalA-nalysisofSocialNetworksUsingMathematica[EB/OL].(2006-
05-20)[2013-04-13]http://luis.izqui.org/papers/Izquierdo_Hanneman_2006-version2.pdf,2006[14]FREEMANLC.CentralityinSocialNetworks:ConceptualClarifica-tion[J].SocialNetworks,1979,1(3):215-239[15]SUCHMANMC.Managinglegitimacy:StrategicandInstitutional
Approa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20:571-610[16]MEYERJW,ROWANB.InstitutionalOrganizations:FormalStruc-tureasMythandCeremony[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
1977,83(2):340-363[17]SCOTTWR,MEYERJW.TheOrganizationofSocietalSectors[C].InOrganizationalEnvironment:RitualandRationality.Bev-erlyHills,Cliff:Sage,1983
[18]SCOTTWR.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IdeasandInterests
[M](thirdedition).ThousandOaks,CA:Sage,2008[19]DIMAGGIOPJ,POWELLWW.TheIronCageRevisitedInstitu-tionalIsomorphismandCollectiveRationalityinOrganizationalFields
[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83,48(2):147-160[20]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3社,
[21]WALKERG,KOGUTB,SHANW.SocialCapital,StructuralHoles
andtheFormationofanIndustryNetwork[J].OrganizationScience,1997,8(2):109-125[22]HOANGH,ANTONICB.Network-basedResearchinEntrepre-neurship:ACriticalReview[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
2003,18(2):165-187[23]HULSINKW,ELFRINGT.NetworksEffectsonEntrepreneurial
Processes:Start-upsintheDutchICTIndustry1990-2000[C].AmericanSociologicalAssociation2003AnnualMeeting.RegularSessiononOrganizationalFoundings,AtlantaGA,2003
[24]SMITHJE,POWELLWW.KnowledgeNetworksasChannelsand
Conduits:TheEffectsofSpilloversintheBostonBiotechnologyCom-munity[J].OrganizationScience,2004,15(1):5-21
J].社会学研究,[25]边燕杰.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2006(6):74-88[26]薛靖,任子平.从社会网络角度探讨个人外部关系资源与创新
.管理世界,2006(5):150-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
151,157[27]张艳辉,李宗伟,陈滇.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研究: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管理评论,2012(6):42-48[28]STINCHCOMBEA.SocialStructuresandOrganization:Handbook
ofOrganizations[M].Chicago:RandMcNally,1965[29]ALDRICHHE,FIOLCM.FoolsRushin?TheInstitutionalContext
ofIndustryCreation[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4,19(4):645-670[30]ZIMMERMANMA,ZEITZGJ.BeyondSurvival:AchievingNew
VentureGrowthbyBuildingLegitimac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2,27(3):414-431[31]TORNIKOSKIET,NEWBERTSL.ExploringtheDeterminantsof
OrganizationalEmergence:ALegitimacy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7,22(2):311-335[32]张玉利,杜国臣.创业的合法性悖论[J].中国软科学,2007
(10):47-58[33]杜运周,张玉利.稳健合法化战略与创新市场化整合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4):14-17一个综合模型[
[34]徐二明,左娟.合法性对电信运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绩效
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44-54的影响研究[
[35]李玉刚,孟贝贝.规制和公众意愿双重约束下的企业合法性管
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95-100理[
[36]DEEPHOUSEDL.DoesIsomorphismLegitimate[J].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39(4):1024-1039[37]HENSMANSM,VANDENBOSCHFAJ,VOLBERDAHW.
Clicksvs.BricksintheEmergingOnline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J].LongRangePlanning,2001,34(2):231-247[38]FLIERB,VANDENBOSCHFAJ,VOLBERDAHW.Co-evolu-tioninStrategicRenewalBehaviourofBritish,DutchandFrenchFi-nancialIncumbents:InteractionofEnvironmentalSelection,Institu-tionalEffectsandManagerialIntentionality[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3,40(8):2163-2187[39]NOLANJ.TheInfluenceofWesternBanksonCorporateGovernance
22
李靖华等:服务创新的合法性构建:社会网络运作视角
[44]KARLANDS.SocialConnectionsandGroupBanking[J].TheE-conomicJournal,2007,117:52-84[45]KARLAND,MORDUCHJ.AccesstoFinance[C].InHandbook
ofDevelopmentEconomics,Amsterdam:North-Holland,2010[46]DOWLINGJ,PFEFFERJ.Organizationallegitimacy:SocialValues
andOrganizationalBehaviour[J].PcifficSociologicalReview,1975,18(1):122-136[47]PFEFFERRJ,SALANCIKGR.TheExternalControlofOrganiza-tions:AResourceDependencePerspective[M].StanfordBusiness
Classics,Standford,CA:StandfordUniversityPress,2003作者简介:李靖华(1970—),男,山西五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务创新;黄继生(1976—),男,陕西合阳人,博士生,研究方向服务创新。
inChina[J].AsiaPacificBusinessReview,2010,16(3):417-436[40]吴特,史曲平.组织场域、制度约束与银行业战略选择———立
J].经济经纬,2011(2):138-142足于组织社会学的分析[
[41]VERMEULENPAM,VANDENBOSCHFAJ,VOLBERDAH
W.ComplexIncrementalProductInnovationinEstablishedServiceFirms:AMicroInstitutionalPerspective[J].OrganizationStudies,2007,28(10):1523-1546[42]SMARTA.Gifts,bribesandguanxi:AreconsiderationofBourdi-eu’ssocialcapital[J].CulturalAnthropology,1993,8(3):
388-408[43]DYERJH,SINGHH.TheRelationalView:CooperativeStrategy
andSourcesof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4):660-679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上接第16页)
技术创新能力,等等。在增强文化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重点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构建完善的制度环境,为文化技术发展提供制度激励。制度创新激励或制约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反过来,进一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又将对制度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有效的制度供给将极大地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较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就显
[9]
得更为根本。笔者认为,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提升文化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要构建有利于提升文化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尤其要尽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侵犯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的行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筑路搭桥、保驾护航。
(4)立足已有技术基础,强化文化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现代文化技术的发展首先要立足当前已有的技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途径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文化技术;同时,要强化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以创新思维和未来视野引领现代文化技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和文化产业的有关部门乃至于文化领域的主要企业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技术预见工作,准确预判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走向,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文化技术创新
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注释:
①Ka波段是电磁频谱的微波波段的一部分,Ka波段的频率范围为26.5-40GHz。Ka代表着K的正上方(K-above),换言之,该波段正好高于K波段,通常用于卫星通信。
②4D电影,即在3D电影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座椅,模拟出一种片场的感觉,让观众有如在目击整个事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其中。3D电影带给人的只是视觉上的身临其境之感,而4D电影带给人的是全感官的参与和享受。
参考文献:
[1]谭文华.论技术对于文化的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3(2):176-179
.人民日报海外版,[2]张红.用好华侨华人文化传播体系[N]
2011-12-02[3]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7):94-96
.自然辩证法研究,[4]任丽梅.现代文化技术的本质与特征[J]
2009(5):49-53
:“技术理性”主导的大众文化范式[J].[5]王爱玲.媒介文化
文化学刊,2009(2):97-101
.信息与电脑,[6]薛志文.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2009(12):110
.(2012-[7]刘成勇.中国数字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EB/OL]
11-28)[2013-06-10].http://www.keyin.cn.[8]羊守森.论文化创新的实现形式在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J].科技管理研究,2008(9):288-299
.北京:人民出版社,[9]谭文华.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M]
2011:36作者简介:谭文华(1967—),男,湖南茶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