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谈文言文教学如何回归传统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谈文言文教学如何回归传统

作者:徐尾珠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8期

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文言著作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曾被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是,文言文的教和学的情况不是很乐观。笔者曾对720名学生针对“文言文教学”进行问卷调查,极不喜欢的占28%,不喜欢的占36%,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占18%,喜欢的占18%。文言文教学陷于尴尬之境,目前文言文教学出现两种教学困境,一种是偏执于“言”而无视“文”,整堂课逐字逐句地对译,学生忙着做笔记,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另一种是钟情于“文”而无视“言”,教师只注重对文章文本内容及人文精神的探究,而忽视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夯实。如何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笔者认为应回归本源,使“文”“言”并举。

一、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探究文本,通过朗读来悟“文”

文言文教学应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文”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汲取精神营养,不断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教学设计方面,应把握读和背的两个环节。 1.诵读环节

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读顺。所以,要想让学生逐步达到悟文的目的,诵读指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掌握停顿的规律,读准句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环节中,“范读”很重要,声情并茂的范读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文从字顺,自然上口”,通过反复诵读,以达到顺畅之目的。

诵读的第二要求是“读通”,即读通文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标地循环读。笔者在诵读教学环节,总结出“三读”训练法。以《陈涉世家》为例,初读,要求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疏通课文大意;二读,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如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都是重点;三读,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表现陈涉的什么特点?经过实践,我认为“三读法”能够让学生从内容感知到主动质疑,从而理解行文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习惯。“三读”过程中,诵读是中心环节,由诵读带动学生思考和释疑。教学大纲与教材编写者强调文言教学要“诵读”,由此可见其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诵读教学方式要灵活贯通,教学篇幅短小的课文,要求通篇朗读,如《三峡》《与朱元思书》等精美短文;如课文较长,可采用轮流诵读、撷段朗读的方法,如《出师表》《隆中对》等。教师要作具体的朗读要求,剖析学生朗读的优缺点和朗读方法,并通过多种朗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朗读能力。 2.背诵环节

背诵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提升文言素养的有效方法。可是,大部分学生特别惧怕背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切实可行的背诵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最可行的方法便是多朗读。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些便捷记忆方法来帮助背诵。

(1)理解记忆法。有的学生在背诵文章时,不理解课文的意思,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结果自己筋疲力尽,信心殆失。所以,学生在背诵前要先疏通文义 、了解脉络,这样背诵快且不易忘记。

(2)关键词句背诵法。第一,句段的领头字帮助记忆。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说明领头字有引导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如背诵《岳阳楼记》一文,可利用过渡词“至若”“若夫”“嗟夫”等词来帮助记忆。第二,联想支撑点的关键性词句,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余之从师也”等语句,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3)情境再现法。很多诗歌、写景抒情的散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如在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天净沙》等文,根据文义,指导学生想象文章的画意。通过对画面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诵读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清代曾国藩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文言文诵读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效果。 二、文言文教学应当注重疏解文字,通过对译以通“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同时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教学,不必围绕一些名词术语进行机械化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学生活解字词的意义,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教师的引导和有效的训练非常重要。我认为,用心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积累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其文言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文言词句的积累是培养文言语感,充实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初中文言教学的重要环节。 1.重视积累,增加储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言文中的词语常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文言字词不可能只单一地出现在某一课文中,它一定贯穿于课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比较、鉴别,对词语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将其摘入文言笔记,做好词语积累,这样学生才能厚积而薄发。因此,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非常重要,这样,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可以体会到学习文言文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现实中,学生的很多积累仅限于学生本人,这就要让学生的积累成果实现共享,学生之间吸取长处,以补己之短,以他人所有,补己所无。 2.重视方法,触类旁通

初中八年级的文言文不仅文章篇数增加,篇幅也明显更长了。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隆中对》《出师表》等,这些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想法就不是如此了,他们认为文章冗长,难以背诵;文义艰涩,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一些释义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触类旁通,乐于学习。这里列举几种常用学习方法。

(1)知识迁移法。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即通过平时的积累,储备大量的文言词汇,再将它搬到新的课文、语段中去。“迁移”实是最重要的一法,从对近几年中、高考真题的分析可知,所考字大都在课本的文本中出现过,所谓“课内知识课外考”。如《岳阳楼记》中的“薄暮冥冥”中“薄”之义,可由“日薄西山”中的“薄”推断为“迫近”之义;“既醉而退”中的“退”,可由“既出,得其船”推断为“已经”之义。

(2)组词法。古汉语一字一义,大多为单音字,诸多情况下,只要将该字组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便可合情合理地击中答案。在考场实战中,“组词法”使用频率颇高,多加演练便会自然产生“答题敏感”。

(3)成语探源法。让学生从语境的源头得到意义的理解。如解释“顾野有麦场”句中“顾”的意义时,让学生找到含“顾”的成语,很快学生就能通过“左顾右盼”“顾名思义”等成语来释义,水到渠成。

文言文教学要立足于本源,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真正做到“言”与“文”的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