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车桥与悬架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7章 车桥与悬架

车桥与悬架的功能完全不一样,但关系十分密切。因悬架结构类型的不同,传统上将车桥分为整体式(非断开式)和断开式两类,见图7.1。实际上汽车的悬架采用独立悬架的结构型式后,汽车左右轮之间已不存在车桥,它已和独立悬架的结构融合在一起。我国一般教科书上仍称之为断开式车桥,这是受旧苏联教材的影响。本章下面将要叙述的车桥,只是指整体式桥。至于所为的断开式车桥,本书下面不再专门提及。

图7.1

7.1 车桥(轴)

车桥又称车轴,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承受汽车的负荷,维持汽车在道路上正常行驶。因此,车桥最简单的结构形式就是能装车轮的‘梁’。但按照结构要求,有时车桥还要具备一些附加的功能,如驱动、转向等。因此,车桥按附加功能不一,可有下列三种基本类型:驱动桥、转向桥和支持桥。将驱动桥变型加转向的功能,就成为转向驱动桥。转向桥和支持桥的车轮都不是驱动轮,这两者又称为从动桥。

本节重点介绍载重汽车上用得较普遍的驱动桥和转向桥结构,以作为熟悉车桥结构构思的基础。至于支持桥,主要为前置前驱动汽车的后桥所采用。传统的结构十分简单,而一些先进、新颖的支持桥又和悬架联系在一起难于分割(如纵臂扭转梁式复合悬架),本节也就不再涉及,请注意有关悬架的结构。 7.1.1驱动桥(壳) 驱动桥的结构外形,主要受主减速器及其传动布置和悬架结构类型的影响。图7.2是典型的后驱动桥壳结构。它的中部有大圆孔,用于安装主减速器,两旁为轴管让半轴通过。轴管的端部为安装车轮轮毂所用。桥壳的结构是服从于汽车总体结构布置要求,精心构思而成。结构上除了考虑到功能性的要求外,还注意到要使桥壳的弯曲变形要小、强度可靠、重量小且制造安装部件方便。由于桥壳结构形状复杂,旧时主要靠铸造成型法以获得理想的形状。它的缺点是,笨重、加工面多,需要相当规模的铸造设备。从现在看,它只适宜用于批量小的重型载重汽车。

对于轻型、中型载重汽车,现多用钢板冲压焊接整体式桥壳,如图7.3所示。图中的桥壳的主件上下两半是相同的冲压件,两件焊接时需用4块三角镶块补缺焊到桥壳中部前后两侧处。焊接好的桥壳,再在其两端焊上半轴套管。

图7.3

对于批量大的轿车和轻、中型载重汽车,可用钢管扩成形法,如图7.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将钢管中间先行扩孔,再两端滚压变细,然后加焊凸缘及钢板弹簧座等而成。这种制造工艺生产效率高、加工量小、材料利用率最高、桥壳质量小但桥壳的强度和刚度都很好。驱动桥壳的更详细内容更参考文献[]。

图7.4

7.1.2转向桥

一般汽车的前轮都要转向,当汽车前部采用整体式从动车桥时,其前桥必为转向桥。图7.5,示出了前转向桥的结构组成和其特点。转向桥主要由前轴、转向节和主销等零件组成。图中前轴14承受荷重,为一工字梁。为了使前轴14和发动机间有足够大的空间,前轴14的中部向下凹,到接近轴的两端逐步往上升,断面形状也由工字形逐渐变成椭圆形再成拳头形。两拳形处钻有主销孔,孔内装有主销5,转向节8、17,通过主销5和前轴14相铰接。转向节上经一对轴承支承着车轮轮毂。为了转向,在左转向节处的上凸耳处,安装着转向节臂,通过转向拉杆可使左转向节绕主销转动。左右转向节的下凸耳处,通过横拉杆连系在一起,使右转向节和左转向节联动。转向节的销孔内压入青铜衬套,作为减少摩擦之用。为了转向轻便,在转向节的下凸耳与前轴拳形处之间装有推力轴承,在转向节上凸耳与前轴拳形处之间有调整垫片以调整间隙。带有螺纹的楔形锁销,将主销固定在前轴拳形处的孔内,使主销不能在前轴主销孔内转动。

图7.5

7.1.3车轮定位

车轮定位(尤其是汽车前轮)对汽车的操纵、行驶的稳定乃至汽车行驶的平顺都有影响,实际上它影响着行驶的安全,不正确的车轮定位还会严重影响轮胎的磨损。上述方面对车轮定位要求,往往是矛盾的。因此,合理确定车轮定位参数是各种因素之间折衷、妥协的结果。这些方面详细论述,将由‘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来完成。本书仅作初步的、一般性的叙述。

车轮定位参数共有4个:车轮外倾、车轮前束、主销内倾及主销后倾。下面分别叙述。 车轮外倾

车轮外倾如图7.6所示。此时车轮已不再在垂直平面,而是车轮向外倾斜。若车轮向内倾斜,则叫作负外倾。

图7.6

车轮的外倾源自于路面的拱形(为了排水的需要),为了使车轮能垂直路面,车轮必须外倾。现代道路排水设施完善,路面相当平坦,传统意义上的车轮外倾已无必要,但是业内普

0

遍认为车轮适量外倾(一般为0.5~1.5)是有益的,前轮的正外倾,会给汽车提供小量的不足转向特性。汽车不足转向有利于汽车行驶的稳定。

外倾的车轮滚动时要产生外倾推力,汽车正常行驶时左右车轮的外倾推力相互平衡。汽车转向时,内轮与地面有更多的接触,外轮则相反,减小了接触,再加上负荷的转移,外轮的外倾推力大于内轮。综合起来,其结果相当于增加了前轴的侧偏角,如果后轮无外倾,相当于无侧偏角,这就造成了汽车的不足转向。在独立悬架的后轮中,为了提高车轮的侧偏性能,车轮的外倾角常为负值。促成车轮侧偏,造成不足转向的因素很多,不仅仅限于车轮外倾。此外,车轮的外倾也有助于减小主销的接地距,有利于转向操纵力的减轻。

总的说来, 一辆汽车车轮外倾的决定,综合了许多因素。尤其是独立悬架,还要考虑到车轮跳动过程中外倾角的变化规律。多数认为,车轮往上跳时外倾应变成负,回弹时应为正,这可克服车身侧倾时外轮(它相对于车身往上移)外倾角过分增大的不利影响。这样,当顾及车身及车轮的动态过程和悬架等结构因素,有的汽车车轮其静态的外倾角甚至采用负值也就不足为奇了。 车轮前束

车轮前束是指静止的汽车,汽车车轮前部向内缩拢,左右车轮的中心平面不再平行,如图7.7所示。对于前束的度量有两种方法:左右两车轮前后轮缘的差值V(V=B-A),或前束角δ(车轮中心平面和汽车纵向平面在地面上夹线的夹角)。前束有正负之分,规定车轮前方缩拢为正,如车轮向后方缩拢为负。汽车前轮前束的形成靠调整转向横拉杆长度获得。

图7.7

对于车轮的前束,一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由它来抵消因车轮外倾在滚动时造成的不利影响(轮胎磨损加剧)。因此,前束大小和车轮外倾有较大的相关性,显然过大的前束也不好。这里要指出的是,对于前轮驱动的汽车,由于车轮上受到的驱动力指向前方(与从动轮相反),它有使车轮绕主销转动增加前束的趋势,有些前轮驱动的汽车采用了负前束。 主销后倾

主销后倾是指,主销轴线在汽车纵向平面内向后倾斜,不再和地面垂直。主销后倾角是指主销轴线与地面垂线之间的夹角,如图7.8所示。主销后倾的结果,使得主销轴线在地面上的交点(在纵力平面内看)移向前方,造成了它和轮胎的接地中心产生了一段距离,它的名称叫做主销拖距。拖距也可在后方,此时主销为负后倾。有了这一拖距,车轮容易维持直线方向。当车轮受外界干扰发生偏转而引起车辆转向时,由于拖距的存在,在地面侧向力、纵向力作用下,形成回正力矩,使车轮重新回到直行位置。图7.8中仅示出了从动轮和驱动轮在纵向力作用采用不同拖距的办法,获得相同的回正效果。侧向力造成的回正效果,读者自己去证明。

图7.8

有时,轮胎的强力弹性自身会形成正的拖距,技术上称作为轮胎拖距。这样,从动轮上就会造成过大的回正力矩,这也不利于操纵。此时,结构上可减小主销后倾,甚至采用负后倾的做法。 主销内倾

主销若在车辆的横向平面内向里倾斜,称作主销内倾,如图7.9所示。主销内倾主要是为了减小主销轴线的接地距,所谓接地距是指主销轴线在车辆横向平面内,主销轴线和地面的交点到车轮中心平面接地点的距离。接地距有正负之分,接地距在车轮中心内侧为正,在外则属于负接地距。

图7.10

图7.9

车轮转向时,车轮要绕主销转动。若主销接地距大使力臂r(见图7.10)加大,则阻力矩也变大,使转向沉重。另外,大的力臂r当车轮在路面上遇到障碍、坑洼时,驾驶员感到的反冲力也较大。若没有接地距,见图7.11,车轮转向时轮胎的滚动受到阻碍,而变成为轮胎面的擦地滑动,使得汽车在低速转时又变得十分沉重。一般规定主销的接地距为标准轮胎宽度的10~25%。

图7.11 图7.12

减小接地距,结构上要使主销深入到车轮轮辋内,让主销轴线尽量接近车轮中心平面。这通常无法实现,而只能用主销内倾的办法解决。有内倾的主销,汽车转向时,必定要抬高汽车,也会使转向费力,见图7.12,故主销内倾角也不宜过大。 主销接地距对车辆制动时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下面介绍国外文献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共三种情况:零接地距、正接地距和负接地距。相应见图7.13、7.14和7.15。以下分析车辆制

动时的情况。

车辆制动时,由于左右车轮处的路面附着情况不一,左右车轮的制动力可能不等。设左轮制动力大,右轮小,由于汽车惯性的存在,其向前的惯性力作用于汽车质心处。车辆在这些外力作用下,将因接地距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后果。

(1) 对于零地距的车辆,由于左轮制动力大于右轮,其合力偏向于左,它和惯性力形成

力偶,有使汽车向左跑偏的趋向,见图7.13。

(2) 对于正接地距的车辆,除了上面的跑偏力矩外,左轮上的制动力对于主销还要产生

一向左的跑偏力矩(右轮制动力小略去不计),这样更加重向左跑偏,见图7.14。

(3) 对于负接地距的车辆,恰好和正接地距的情况相反,左轮有向右跑偏的趋势,综合

了第1种情况后,跑偏的因素相互抵消,维持了汽车的直行,图7.15。 

原则上说,主销接地距最好是负值,但这势必要增加主销内倾角,过大的内倾角对转向操纵不利,因此许多车辆的前轮接地距仍为正值。但是要指出,制动系中双管路采用X形布置时(详见第10章),通常都是负接地距。

图7.13 图7.14

图7.15

7.2.4平衡悬架

载重汽车装载货物后,一般约有2/3左右的负荷由后轴来承担。为了不使后轴承受过大的载荷,减少后轮的接地压力,重型载重汽车的车轴要超过两根,通常为三轴的多轴汽车。多轴汽车行驶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时,也希望和两轴汽车一样各车轮和地面有良好的接触,如图7.2x所示。如果三轴汽车的中、后轴也像前车轴一样,各车轮都独自有悬架,如图7.2x所示,则很可能发生车轮悬空现象。即使不悬空,各车轮所分配到的垂直载荷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将会造成有的车轮垂直负荷很小,有的很大。负荷小的车轮可能会引起车轮失去附着而降低了汽车的行驶性能(牵引性能、操纵稳定性能等),过大的负荷又有超载的危险。

为此,多轴汽车常用平衡悬架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两个车桥(如三轴汽车中的中后桥)中间处车架上铰接一平衡架,中后桥上的钢板弹簧的一端装在这平衡架上,如图7.2x所示。这样,当一个车轮抬高时,由于平衡架的转动,将会使另一个车轮降低。如果平衡架的两臂等长,就不会发生车轮悬空和两车轮垂直载荷不等的现象。

以上结构有一缺陷,在车轮驱动或制动时,中后桥上车轮的垂直负荷会重新分配变成不等。见图7.2x,(a)图中,驱动时由于反转矩的存在,两钢板弹簧前端产生向上的作用力,后端产生向下的力,这样平衡架就要引起逆时针方向的倾斜,结果使中桥负荷加重,后桥负荷减轻。制动时则相反,见图(b)。显然,这种结构并不理想。现在看到的,多用如图7.2x所示的结构。

有一心轴与车架刚性相连,心轴的左右两端装有轴承毂架,其内有轴承,毂架可绕心轴转动。反装的纵置钢板弹簧安装在毂架上面,并用U形螺栓将板簧固定住。钢板弹簧的两端自由地支承在中、后桥桥壳的座架上。这样,钢板弹簧便相当于一个等臂平衡梁,当一轮抬起,钢板弹簧就可绕心轴转动保证另一轮仍能着地,且使中后桥车轮的垂直载荷平均分配。

由于钢板弹簧只传递垂直力和侧向力,所以悬架中要另加设传力杆件以传递纵向力(驱动力及制动力)及相应的反作用力矩。所以在每个桥的两端的座架处的下方,各装有一反作用杆件借助球销连同橡胶衬套与之相铰接,杆件另一端铰接在心轴上。另外,在两个桥的中部上方处还铰接有一杆件,它的另一端和车架铰接,主要用来平衡驱动反转矩。杆系合理的布置可保证车轮上下跳动时,车桥有较小的转动和在纵向的移动。

三轴重型载重汽车,当它在轻载或空载行驶时,其中、后桥上的轴荷将严重不足,这将使车轮对地面的附着性能变差,汽车行驶时的平顺性能也变坏,且增加了轮胎不必要的磨损和燃油消耗。为此,可采用国内称之为摆臂式平衡悬架。它适用于中桥驱动,而后桥不驱动的6×2式三轴汽车,其结构如图7.3x所示。中桥的悬架采用普通的纵置板钢弹簧,但其后端不与车架相连,而是经过吊耳和装在后轴上的纵向摆臂相连,摆臂的位置还可通过液压油缸来控制。当需要提升后轴时,液压油推动油缸中的活塞使曲杆转动,曲杆下端推动摆臂使之绕中部支点转动,后轴被提起。

如用空气悬架,采用气力操纵将更方便,结构如图7.3x所示。只要在举升气囊中充气,通过一简单杆系,很快就将车轴提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