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序曲》
1912年壬子年,秋月的一天,晨雾还未散尽。
位于文庙大成殿西隅的新乡县衙门治所的大门前,一顶四人快轿已经备好。三人便装从中门步出,为首的一位踏入轿中,轻声喝到“起”,两名随从一前一后,引着轿子向东而去。
轿中端坐的是清末名士杨守潜,时任清朝新乡县最后一任知县。就在1月25日袁世凯携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并与3月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同时颁布“大赦令”和“豁免钱粮令”,后连发数道命令,强调“破除私见”、“服从中央命令”、“以期实行统一”。各地政府纷纷呼应,杨守潜作为新乡县过渡政权的关键人物,对于新乡在这个非常时期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轿子行了两里地,停在了前山西会馆——关帝庙的山门前,几名乡绅模样的长者已经候在石阶下。杨守潜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山门,前行数十步进入拜殿,对关圣大帝祭拜之后径直来到后面的春秋阁。此时,阁内已坐满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商人,纷纷扰扰、熙熙攘攘,见到杨守潜进来全部都立起身来。
西风东渐,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和经济掠夺的威胁之下,十九世纪末的清廷面临着政权和财政的双重危机,国内的新兴资产阶级述求强烈,要求振兴商务、创建商会的呼声已日嚣尘上,希望尽早建立中国自己的商会组织,以同在华的洋商总会相抗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国内社会各界要求振兴实业、富国强兵的呼声日高。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准令开办商会。1902年张之洞、盛宣怀“远归西法,近采舆论”,率先仿照“日本商业会议公所”的模式建立起来上海商业会议公所。1903年,天津成立商务公所。同年(光绪二十九年)9月,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业,设立了“商部”。并于1904年1月1日制定“劝办商会简明章程”,设立商会处,订立接见商会董事章程。1906年商部又制订“商会章程附则”,规定各府、州、县均应设立商会。同年成立京师商务总会,各大商埠及重要工商业城镇也相继设立了专门领导各“行业”或“同业工会”的半官方机构——商会,多称“商业公所”、 “商务工会”、“商务公所”。
至此,在中华大地上商人的地位得到尊重,商会组织迅速发展开来,遍及到全国各行各业。1906年各地建立商会有110个,到1911年已成立了840个。
1911年初,新乡知县杨守潜根据清“商部”的章程,多次邀约新乡邑绅、名士、商贾进行会商,并筹备成立了“联络商情”处,由众人推举益立成钱铺股东、邑绅李凤仪为首,并推举郭庆云、卫绍溪、傅爽亭、游明甫、王常懿、张殿臣、王清臣等十余人为董事,帮同办理筹备商会事宜。但是,风云突变,辛亥风暴席卷全国,成立商会一事只能暂停。
杨守潜来到春秋阁中堂的位置坐定,然后招呼大家落座,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封公函举了举说道:“今日约诸公前来会商,确有一紧要事情告诉大家。”然后从中取出一张信笺道:“自从去岁革命、今日共和,我县还属安定,全赖诸公为民福祉、安居乐业,然商会筹备事宜却为搁置。今年袁公继任大总统以来破除私见、豁免钱粮,种种新政,百业待兴。此函实为11月1日,北京政府工商部拟在京召开全国临时工商会议,邀各省实业家前往会商国是,此乃开我中华工商界数千年来未有之盛举啊。”
顿时,整个春秋阁内炸开了锅,“好事啊”“民国开国,立新之举呀”,众人前后左右议
论纷纷。
“太好了,呼吁奋争了这么多年,从前清到民国,咱们商人的地位终于能受认可了。”道生长经理王杰首先站起了说道。道生长是当时新乡最大的商号,由郭庆云投资4万两银创办于1899年,从业人员多达255人。郭氏为明初新乡兵燹之余七姓之一。郭氏以诗书传家,宗支相衍,成为巨族。明朝三代帝师、荣禄大夫、礼部尚书郭淐更使郭氏地位无与伦比。经理王杰熟谙商道,在道生长创办之始就执掌门面,十余年来把道生长打造为永济渠大运河上极为重要的大商号。
“以前不许我们商人坐轿,限制我们穿衣、盖房,限制自主经营、还课以重税,现在可好了,我们商人也可以进京参加全国会议会商国是了。”王杰的话又引起了一阵喧嚷。
杨守潜点点头,随后将公函递给右侧的李凤仪,“凤仪兄,你先看看罢”李凤仪是前清进士、新乡知名绅士、益立成钱铺大股东。益立成钱铺位于新乡商铺较为集中的北关大街,算是新乡早期的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为各商户提供货币兑换、放款、抵押及活存透支等。
李凤仪接过公函仔细端详了一阵,若有所思。
“各位请静静,请静静”他对仍在议论纷纷的众人说道。
“知事大人,函中表明参加此次工商会议当以各地商会组织代表参加方可。大家虽然之前就为商务会之事筹划多次,还成立了‘联络商情’处,可如今却未晓新政、迟慢时宜,奈何参加如此盛会哦。”李凤仪明显的话外有意。
“绍溪兄,你看呢?”杨守潜并未察觉,又转向左侧的卫绍溪。新乡卫家是百余年来
的儒仕之家,祖上卫荣光是清朝翰林,官拜江苏、山西、浙江三省巡抚,还曾为钦差大臣,前往台湾处理政务,先后与曾国荃、左宗棠、张之洞、马丕瑶交往甚密。卫家在新乡坐拥良田数十顷、佃农百十户,家境殷实。卫家的生意很多,单是祥字号即有十几家,总资本达二十余万两。为当时豫北地区较为显赫的名门望族。
“虽然革命成功,只是民国初立,人心浮动,幸亏知事大人您颇费精力,安定民心,才保新乡一方平安。发展我县商务,为民创造福祉,本是我等各位应尽之责”卫绍溪探头望了下李凤仪,“只是......如凤仪兄所说,我等尚不具备参加的资格,看来不可强求的啊。”
“就是呀,现在兵荒马乱的,别说咱们没资格,就是有资格也只怕有的去没的回嘞,我们生意人规规矩矩做我们的生意就成了。”说话的是游明甫,游家祖上是朱明政权后裔,清兵入关后,隐姓埋名顺大运河迁居新乡也有三百余年了。当年游家匿有巨资,遇有风吹草动就格外警惕,从不招惹是非。游明甫利用新乡产蛋优势,聘冀宜亭为经理开办了新乡较早的蛋厂—中本蛋厂,开创了新乡轻工业之始。
卫、游两家皆祖居北关,深宅大院,人丁众多。两家一西一东,彼此相邻;一官一商,关系倒是十分融洽,向来就有“宅联半条街、富抵半座城”的说法。
卫、游两家一表态,刚才还炸开的锅迅速的冷却了下来。
就在渐渐大家沉寂的时候,西侧墙角处,一人站了起来。
“革命大潮,澎湃汹涌,我等感同身受;新政新貌新气象,如沐春风,恰逢此举盛会我等理当积极响应,断不可错失良机呀。”
大家望去,此人着一袭浅灰色长衫,中等身材,略显清瘦。大概二十五六的样子,漫长、洁净的鹅蛋脸上,天庭方正、鼻直口阔,不大的眼睛却炯炯有神,留了个军头更显精神抖擞。他就是众人皆识、日后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被誉为中原金融巨鳄、豫北工商业之父的王晏卿,字静澜,小名褔妞。王晏卿十六岁就到道生长当学徒,由于他勤快能干,经常被委以重任到各地开拓业务,人称“长腿伙计”。就在去年才从道生长辞职,在父亲王清臣的同和银楼内部开设了个里子号—同和裕钱铺。
“褔妞,座那儿,这么多长辈哪轮到你说话唻!”王清臣脸色铁青、眉头紧锁,小声却颇为严厉。王清臣是新乡知名的银匠,在新乡最早的同兴银楼挑大梁十余年,技术娴熟、手艺精湛。后来看到卫、游两家家大业大,金银加工活较多,王清臣就在北关选址,紧邻卫、游两家开设了同和银楼,平素与两家子弟往来频繁,收益的六七成都来自这两家。因此,他断然不想和两家有哪怕是一丝的不愉快,更何况在大庭广众之下,卫、游两家态度暧昧、情况又不甚明朗,感觉儿子多少有些草莽。
“唉,清臣老弟,贤侄精明能干,在咱们商圈也是个人才,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说吗。”在筹备商会时,就由于大家常看卫、游两家的脸色,很多问题悬而不决,以至于至今尚未正式成立。李凤仪本想以退为进,使杨守潜决断向省府推荐参加,不想卫绍溪和游明甫态度不甚积极,事情出乎自己的预料。恰好此刻有王晏卿站出来说话,心里当然高兴。
王晏卿思维敏捷、性格坚韧,很有主见。之前的商会筹备虽然没有参加过,却也了解了一些。卫、游两家家大业大生意也大,但都是只投资不直接参与经营,子弟多纨绔不善此道,封建老东家思想比较严重。他们既不愿意挑大梁担负商会的职责,更不愿意听命于人、受人差遣,所以经常在商会筹备过程中一再推诿拖延。他们不仅没把李凤仪放到眼里,对于杨守潜也是略做应付。
“各位前辈,小侄虽然之前未曾与会,但已略有耳闻。近两年,小侄经常在外奔波,也略开一些眼界。虽然政局有些变化,但是对各地商贸、生意往来却影响不大。不仅如此,许多生意兴隆之地都成立了商会。商会者,联商情,开商智,以扩商权也。商会对内可以协调各行各业,自益、互益;对外可以协助政府回馈乡梓,群益、公益,好处极多。”
王晏卿说着往前跨出两步,面向杨守潜说道:“知事大人,小侄有个建议不知当讲否?”
“哦,说来听听”杨守潜向王晏卿挥了下手。
“之前,商会已筹备多时,基本条件应已具备。当下需要马上确立商会组织机构,明确商会职权,制定商会章程,然后上报省府,先争取参加此次盛会,之后再择日成立商会,大人看此法是不是可行?”
王晏卿的一番话,倒是引起了不小的共鸣,包括祥字号的经理们也都纷纷称是。
“我同意,还是褔妞在外见多识广,这个办法中。”杨守潜还未张口,话就被张殿臣抢了过去。张殿臣是祥盛魁钱庄的经理,在京津一带售粮贩货,经营颇为得力。因其抱有实业救国思想,日后成为了我国蛋制品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些年,洋人利用其商团欺诈我商民,我一直咽不下这口气,我们中华商人早就该团结起来,振兴民族实业,中国才有出头之日。”张殿臣愤愤的说道。
傅爽亭嘴角微微一翘,说道:“殿臣,虽然如你所言,但也不能义气用事,现在时间忒紧,怕是来不及的。”傅爽亭是祥记的总经理、卫家的大掌柜,卫家的十几处生意均由他来统管,在商圈中俨然是一位带头大哥级的人物,是卫家的忠实代理人。仰仗着自身背后的
财阀对婆婆妈妈的李凤仪从来就不很当回事儿。
王常懿听了多时,“我看大家对成立商会和参加此次盛会基本都是赞同的,只是担心时间和资格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实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向省府汇报,得省府推荐的问题罢了。”王常懿,字彝亭,是朗公庙一带有名的乡绅,在祥记公司任副经理,后来开了德庆祥银号和福义蛋厂,他的儿子王锡璋解放后担任了新乡市的市长、市委书记。
李凤仪赶紧追问:“彝亭,你有何高见啊?”
“解决此事其实不难,只要迂老出面,当迎刃而解。”王常懿提到的迂老是新乡大儒田芸生,号迂叟。田芸生为光绪八年举人,曾任应城、巴东、钟祥三县知县、安陆府知府。与张之洞、黎元洪交往甚多,与黎元洪共同管理汉阳兵工厂,结下深厚友谊。武昌起义时,黎元洪被推为湖北都督,多次去电邀田芸生担任要职,而田芸生有感于国家多事,谢官归里、著书修志去了,而黎元洪居然稀里糊涂的当上了民国的副总统。
田宅位于小西街,院落坐南朝北,并排两三个院落,分前院后院,青堂瓦舍、窄长门楼。站在新乡城墙上,瞩目望去,鳞次栉比、井然有序。
田芸生牵着王常懿的手步出院门,抬头望了下放晴的天空。
“迂老,这次又有劳您大驾了”“没事,走吧”。
李凤仪又将事情缘由向田芸生讲了一遍,然后说道:“此次盛会关乎国家兴盛,关乎我县民生。若能参加,必将使我等感受盛会之壮阔、倾述底商之苦忧、吸取优商之经验、获得发展之良机。迂老,还烦您老支持一下啊。”
“凤仪啊,多亏你对我县商民的诸多牵挂了,我现为一寻常百姓,还让大家惦记,我县有事我也当仁不让啊。”
“我在鄂任职时,当地商会组织已多有建立,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县如若条件成熟还是早日成立的好。”
“绍溪、明甫,你们看呢?”
“嗯,是呀,是呀”卫绍溪点着头说。
“只要大家同意,我没意见”游明甫也表态道。
“如是这样甚好”田芸生对杨守潜说道:“你们权且定夺,待我与黎副总统加以联络,确保我县参加此次盛会好罢。”
“太好了,商会的各项事宜今日就要略作决定,迂老您且先回,商定结果专程奉告。”杨守潜十分恭敬的送田芸生离开。
田芸生走后,在杨守潜的主持下,顺利的通过了商会成立的各项内容,推举李凤仪为首任会长,并由郭庆云、卫绍溪、傅爽亭、游明甫、王常懿、张殿臣、王清臣等十余人担任董事,帮同办理商会成立事宜,会址设在北街路西崔府君庙,在庙内大院内加盖十余间平房,待来年(1913年)择日正式成立。同时,还决定派李凤仪赴京参加全国临时工商会议。
至此,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百年商会即将拉开帷幕,登上历史的舞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