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技校生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成因解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教育理论JiaoYuLiLun

教师·TEACHER

2018年6月Jun.20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16-0022-02

技校生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成因解析

孙 晴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技校生自我评价较低,普遍抵触学习,对个人可持续发展不利,造成社会人才输入质量不高。文章从学习效能感角度切入,从学生厌学现象着眼,分析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不足造成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从成因上挖掘问题的根源,为后续深入研究作理论基础。

关键词:技校学生;学习效能感;现状;成因中图分类号:G712;G4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孙 晴(1982—),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学。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中首先提出,其概念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实质为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或者实施行为所需能力的知觉,也指完成任务的信心或信念。该理论最早针对社会学习领域提出。学生学业生涯领域的效能感被称之为学业自我效能感,或称学习效能感。

畏学、厌学、不学是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普遍心理,只是程度略有轻重。本文以研究技工院校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为重点,这更是低学业、低效能的高发群体。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中国在科教兴国的大战略背景下,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借助这一有力东风,各级各类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同时,

与此极不同步的负面情况便是校园内、课堂上昏昏欲睡、无所适从的莘莘学子,所以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输出质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技能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企业的不满反馈到社会,形成社会舆论对技工教育的负面认识,最终阻碍技工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扶持,已经出现普教和职教平分天下的可喜局面,职校生依然大批沉睡般困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导致。

频等都可以作为传播平台,这也会大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用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宣传,创造积极正面的校园环境。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运用新媒体工具使课堂更加有趣,让思想政治课发挥更好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善用新媒体工具,利用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与学生进行深入平等的交流沟通,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向。最后,教师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在校园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氛围,通过校园主页、校园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创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环境,并且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必须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新媒体创造良好的网络氛围的同时,要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加强管理和监督,让新媒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有力工具。

3.积极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高校

必须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大学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者,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教育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基础,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的宣讲工作,实现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利用各种媒介,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开展宣讲会等。一方面,通过具体行动更加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努力,激发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中办发〔2013〕24号.2013-12-23.[2]余 林,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6-93,176.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

学生中的认同教育的相关措施

1.树立培养目标,制订有效的认同教育培养计划

我们首先需要制订一个有效的培养目标。目标的制订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主轴,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做出有效的评估,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动态,进而制订出有效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需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2.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拓展大学生认知途径

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的认知和运

022

教育理论一、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表现

1.自我认同低下,叛逆心理严重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自始至终都把读书上学作为孩子摆脱现状、跻身更高阶层的唯一途径,所以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一时间并未扭转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观念,仍用中、高考两大标尺来衡量学生的水平等级,所以孩子送读技校依然认为是其求学生涯中的败笔,名落孙山去学技术变成了成长道路中的下下策。这一精英教育的意识有形无形地深刻影响着学生。技校生几乎可以等同于落榜生,在中学阶段,被家长数落、被学校否定的大批学生“流亡”技校,带着这样的黑色标签来学习,也造成了他们更低的自我认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低人一等,在学习上是个彻头彻尾的学混、学渣,或是笨头笨脑的木头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个体都有自我价值肯定的需要,为了找寻存在感,实现价值,学困生退而求其次,痴迷游戏,陷入情网或者挑衅权威、挑战规章,所谓的叛逆只是表象,却起到肯定自身存在意义的作用。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在社团活动或技能大赛中找到动力,培养了良性发展的自信与乐观,这是技校生中的成功典范。

2.学业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期,技术工人成为社会大量急需的人力资源,为迎合社会需求,技校升格为技师学院,不断扩大招生数额,门槛较低,注册入学导致生源质量一届低于一届。这些学生中学阶段尚未合格,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读技校虽然都是同一起跑线重新开始,但工科专业都离不开较好的数理化基础,所以很多技校的学优生也存在学习吃力的现象,初中毕业读五年制高级工的流失率也较高,迫于学业难度大,基础差,无法最终完成学业,不得不中途退学打工。

3.普教职教雷同,难以激发效能有中、高考的存在,素质教育就很难真正意义上拨云见日。笔者一直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升学压力,更像是素质教育的试验田,这里不完全是唯分数至上,相对重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但多数技校校内考核形式仍

以闭卷考试为主,用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等次。因为沿袭了中学评价方式,技校生在“旧疮”未愈的基础上又添新伤,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挫伤了发挥潜在特长的积极性,失败的标签一贴到底,难以激发学习、生活上的自我效能感,造成事事不感兴趣,人人提不起精神。在学校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下,更多见到的是一个个高压管制下言听计从、没有主见的“听话工具”。而教育的实质是需要培养出具有主观能动性、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二、学习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奠基不实

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单元,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换言之,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主阵地不是学校而在家庭。如果家庭教育健康良好,那么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强大的助力,反之学校教育会变得难上加难。纵观学校源源不断的“问题生”,家庭教育缺失或错位的例子比比皆是,城市的单亲家庭、农村的留守儿童是低学业学生群体中的主要来源。家长由于对孩子的一种亏欠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溺爱、过度纵容,对孩子不敢指责,不去教育。或者单亲的一方将孩子培养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严加管理,高压状态下育儿,反而加速了孩子前途的“毁灭”,这种管与不管的家教案例并未真正从心理层面给予学生安慰和鼓励,这种家教是不科学的。另一种父母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以爱的名义全程实时监控孩子,殊不知教育该培养人独立自主的精神长相,凡事包办代劳,反而挫伤了孩子的效能,势必培养出学业上高分、生活中低能的学生,而在现实生活中涉足人际交往后,这类学生自我价值认同普遍不高,所以过度关爱也是伤害。

2.学校教育针对不强

在政府重视应用人才的培养策略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高职高专学校和职高技校人才定位区分不够明确,教育的层次性不够清晰,模糊了大学生和技校生的界限分工。理论教学上技职类学校内容偏深,实训教学上加大大专生的实习比例。技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用书有意无意地向高等教育靠拢,强调了课程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科本位性,脱离技校生薄弱的学业水平

2018年6月

和认知能力。例如,学习“电工电子”这门课需要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新课,对三年制中级工的培养上难度较大;再如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及“Qbasi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使用上,其深度不低于大学教材,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学习吃力,无法独立完成习题和测试,这是造成学习效能感偏低的主要原因。

3.社会知识脱节太大

技工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它是学生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前一站,其有别于升学教育,我们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社会、感受职场,尽快进入职场角色,做好工作的心理准备。多数学校考虑学生刚满16岁认知判断不清而采取严格管理的封校制度,拉开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加之学生不具备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内知识不学,课外知识不懂,教育的结果造成技校生德育、智育明显低于同龄的高中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同样差异显著。假若技校生毕业之时,就背负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包袱,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最终还是被社会淘汰。

综上所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业方面的具体应用,它属于心理学范畴,技校生对学习的抵触、回避只是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表象,学生自我效能低下是个体和环境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它直接影响成绩水平和持续发展。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念,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技工教育者只有找到学生畏难厌学的根源,知晓学业自我效能低下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本论题从理论探讨开始,在后续相关实证研究中,希望进一步探究技校生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目前技校困学的现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厚德、强技、乐生活的技能型人才。参考文献:

[1](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

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 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小燕.技校学生厌学情绪及其对

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0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