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题目:四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
1、 实验内容
四位全加器的设计与实现。 2、 实验目的与要求
利用MAX+plusII实现四位全加器并且验证实验内容。
1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
3、 实验环境 MAX+plus II 10.1
4、 设计思路分析(包括需求分析、整体设计思路、概要设计) 一个4位全加器可以由4个1位全加器构成,加法器间的进位可以串行方式实现,即将低位加法器的进位输出cout与相邻的高位加法器的最低进位输入信号cin相接。 半加器描述:
根据半加器真值表可以画出半加器的电路图。 a 0 0 1 1 b 0 1 0 1 so 0 1 1 0 Co 0 0 0 1
5、 详细设计 A) 半加器设计:
1)新建一个设计文件,使用原理图设计方法设计。
2)将所需元件全部调入原理图编辑窗,所需元件依次为:input 2个;output 2个;and2 1个;xnor 1个;not 1个。 3)依照下图连接好各元件
4)保存为h-adder将当前设计文件设置成工程文件。 5)编译
2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
B) 一位全加器的实现:
1) 一位全加器可以由两个半加器和一个或门连接而成,因而可以根据半加器的电路原理图或真值表写出1位全加器的VHDL描述。. 2) 依照以下原理图连接好全加器:
其中有两个原件(h-adder)为刚刚设计好的半加器.其他原件为:input 3个, output 2个, or2 1个.
3) 保存为f-adder设置成工程文件并选择目标器件为 EPF10K20TC144.4 4) 编译
C) 四位全加器的实现
1) 4位全加器可以看做四个1位全加器级联而成,首先采用基本逻辑门设计一位全加器,而后通过多个1位全加器级联实现4位全加器。 2) 依照以下原理图连接好全加器。、
3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
其中有四个元件为一位全加器(f-adder),其余为九个input元件;五个output元件。、 4)编译通过。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建立波形图进行半加器、一位全加器和四位全加器的波形观察, 2)设定仿真时间为60.0us。 3)运行仿真器得到下面波形图: 半加器:
4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
一位全加器:
四位全加器:
4)测量全加器的输入输出延时量是得到下图:
5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
5)进行引脚锁定后再编译一次,再将编程下载.
7、 实验体会与建议
通过此次实验熟悉运用掌握了MAX+plusII的操作环境。这次设计的四位全加器也可以称作四位串行进位加法器,这种加法器的最大缺点就是运行速度慢,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做一次加法运算需要经过四个全加器的传输延迟时间(从输入加数到输出稳定状态建立起来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得到稳定可靠的运算结果。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