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宁国市:加强“生态立市”建设

来源:小奈知识网
宁国市:加强“生态立市”建设

薛晨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 【年(卷),期】2016(000)019 【总页数】3页(P14-16) 【作 者】薛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8月4日,记者随“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宁国市梅林镇田村村,与保洁员刘志华攀谈起来:“你做保洁员累不累?”刘志华回答说:“活不累,每天早上从五点到十点半就干完了。”“那你工作内容是什么?”“主要是固态垃圾的收集,收集农民生活垃圾,用板车拉,一天四五车。以前农民生活习惯不好,垃圾乱丢,现在越来越好了。”“那你的工资是多少呢?”“现在是一个月1100元。”而该村的环境保洁活动,只是全市农村环境工作的一个缩影。

宁国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人大工作的重要主题。6月初,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组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卷宗、征询意见等方式,全面了解情况。检查组获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该市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市、中国生态文明先进集体等称号。检查组着重查找法律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指出,在环保意识方面,少数干部重发展轻保护思维依然存在,市民环保意识及主动参与环保意识不强;在基础设施

方面仍然相对滞后,如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不配套,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不足一半,缺乏长效管护机制;在执法监管方面,各部门监管合力没有真正形成,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在环保形势方面,农村面源污染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畜禽养殖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缺乏有效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酸化趋势日渐凸显,个别河流跨界面水质不达标。此外,环境整治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功能逐步弱化,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7月初,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和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求,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力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取向,切实增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不继强化环保工作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从市人大常委会环境监督工作中可以看出,农村环境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市政府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就环境保护提出的意见建议,在普法、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监管等方面大力作为,全力保障法律实施,保护青山绿水。

为彻底改变“垃圾转村”的卫生状况,宁国市大力实施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覆盖。记者在田村村了解到,仅该村就设置垃圾桶300余只,建成垃圾房19个,放置移动式垃圾箱5个,用于全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的收集。该村居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了全覆盖,并推行了垃圾源头分类。宁国市美好乡村办负责人介绍说,该市2008年即试点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2012年全面推进,如今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农环卫工作的全覆盖,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如做到组织领导落实到位,宣传发动落实到位,环卫人员落实到位,环卫设施落实到位,经费投入落实到位,督促检查落实到位。“宁国市在宣城市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考核中已连续三年获得了第一名。”

记者来到宁国市甲路镇甲路村的菜市场,摆摊的菜贩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以前这

里乱七八糟的,现在路面硬化了,环境干净了,生活污水也处理了。正如他们所言,“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组一路走来,地面上根本没见到过垃圾,而在村里的渠道旁,都修得有管网,甲路镇政府负责人介绍说,这是收集污水,进行雨污分流,“目前在该村已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及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受益人口约800人。” 治理生活垃圾,打造清洁村庄只是宁国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角。宁国市农委工作人员介绍了近年来的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情况:该市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加强督查通报、严控重点区域等方式,在“禁烧”上实现“不燃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的目标。在综合利用方面,落实奖补资金,通过发挥财政扶持政策起到了推动作用,涌现出几个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合作社和企业,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目前还建设了一个秸秆发电厂,即将运营。”

处理污水同样是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部分。田村村的一个小小“景点”引起了记者注意,这就是白色栅栏围起的污水处理系统,保证了全村的清洁卫生。宁国市农委副主任李汉林介绍说,田村的污水处理设备建设投入资金38万元,而后期维护,每年只需数千元。田村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能力120吨,配套管网2.5公里,惠及村民400余人,村里洗菜洗碗的泔水和粪便等,都进入该系统,经过处理后,出水水质能满足一级B类水标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污染水源的问题。“这样的系统主要是前期建设投入,后期的维护运作主要是利用太阳能,费用很低。在梅林镇已建设了3座污水处理设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