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本节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两大方面的内容,它既是前面的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而机械效率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 ⑵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机械效率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动滑轮的使用,认识和体会物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培养物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理解机械效率。体会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是建立机械效率的需要,而成为重点;机械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必然成为重点。 2.难点:机械效率由于内容抽象,比值定义法学生较难把握,从而形成难点。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通过活动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初识机械效率;第二课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和理解。(下面的设计是以第一课时为依据)
二、教法与学法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条件及其学生情况,以问题式展评学习法为主,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及主体性,注重学生间的交流,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练习法以“达标检测案”为载体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法和举例讲述法,发现易错点、难点,适时引导与学生形成合力。
三、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又要考虑学生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来帮助思维的情况。先让学生来认识体会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再让学生利用数据进行计算,认识机械效率的公式应用。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区分有用功和额外功;二是机械效率的相关计算。对于突出“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区分”的方法是:先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会感知,然后由教师讲解认识,接着通过实例分析来达到理解应用。而对机械效率是利用滑轮组的功的计算分析引入,教师强调说明和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突出重点。
机械效率的意义这个难点,针对它形成难点的原因,先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相关的物理量、再借助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机械效率,最后再由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对机械效率的认识,以达成目的。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新课导入:回忆旧知,目标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课件“忆一忆:激活旧知”、“有的放矢:学习目标”),学生活动: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活动:指出学习重难点(播放课件“学习重难点”)
2、初探新知(播放课件“新知初探”)师生共同完成
3、突出重点(播放课件“突出重点:实例中的有用功和额外功”) 教师点评;(播放课件“突出重点:机械效率的相关计算”)预设:提问和板演结合
4、突破难点(播放课件“突破难点:机械效率的意义”) 5、达标测试与评价(播放课件“练一练:达标测试与评价”) 预设:约需12分钟 评价时多引导多鼓励 纠错时必要的话讲解 6、归纳收获(播放课件“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7、物理与生活(播放课件“机械效率与生活”) 七、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12.3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概念 2、关系 二.机械效率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通过课堂检测,整体效果不错。但基础知识点的讲解不彻底,尤其有用功的概念,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
W有用100%W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