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疗效比较

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疗效比较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7月第11卷第7期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July 2013,Vo1.11,No.7 ・1081・ ・全科I临床研究・ 磷酸肌酸钠和1,6一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疗效比较 陆琰 【摘要】 目的比较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果糖在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重庆市铜梁县人民 医院收治的64例小儿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磷酸肌酸钠治 疗,对照组加用1,6一二磷酸果糖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 组的总有效率为90.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13%,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7.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 43.75%,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一1 (LDH一1)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临 床疗效显著,优于1,6一二磷酸果糖。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1,6一二磷酸果糖;心肌损害 【中图分类号】 R725.4 R972.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152(2017)07.1081-02 多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状均可能导致心肌损害,在儿科疾 1.3 疗效评价标准所有患儿的临床疗效均按以下标准进行 病中较为常见…。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段抬高,心 疗效判定:①显效:心肌酶、心电图、肌钙蛋白各项指标均恢复 肌酶急剧升高,心功能失常等。目前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 正常;②有效:心肌酶、心电图、肌钙蛋白指标有改善但未完全 果糖均属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常用药物 J。本研究对我院 恢复正常;③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甚至加重。其中显效 收治的心肌损害患儿分别采用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果糖 率和有效率之和计为总有效率。 进行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 1资料与方法 理,计数资料以( ±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进 1.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2月一2012年5月人我院治疗 行X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的64例心肌受损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下心肌损害诊断标 2结果 准:①心肌酶显著增高;②血肌钙蛋白(cTnI)为阳性;③心电图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异常。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的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 90.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13%,P<0.05,治疗 疗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65±1.63) 组的显效率为57.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47.75%, 岁,原发病脑炎11例,重症肺炎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 P<0.05,详见表1。 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1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变化情况 由表2可看出,治 岁,平均年龄(7.38±1.49)岁,原发病脑炎12例,重症肺炎6 疗后两组患JLfl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 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两组患 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一1)较治疗前均显著 儿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 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d ̄JL,U肌损害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患儿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哈尔滨博莱制药有限公 司),静脉滴注,1 g/d,1次/d,7 d一个疗程;对照组应用1,6一二 磷酸果糖(意大利福斯卡玛公司),静脉滴注,50 mg/(kg・d),1 次/d,7 d一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 后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以 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一1)的变化。 表2两组d ̄JL,U肌损害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变化情况( ±s。U/L) 3讨论 一个中间产物,需要通过无氧代谢间接发挥供能作用。有文献 /hJL心肌损害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可由多种严重疾病 报道,磷酸肌酸钠在治疗心肌损害方面的疗效优于1,6-二磷酸 引起,目前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主要药物有磷酸肌酸钠和1,6一 果糖”-s]。心肌酶谱,包括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 二磷酸果糖 。磷酸肌酸是停博液的有效成分之一,其具有 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一1)等均是 保护心肌的作用,作用机制如下:①抑制心肌损伤部位细胞内 的核苷酸分解酶来保持腺嘌呤核苷酸的水平,抑制缺血心肌的 检测心肌损害的诊断指标,尤其是CK.MB具有良好的敏感 磷脂降解;②其高能酸键可促使缺血心肌细胞内ADP直接转化 度 …。本研究对我院的心肌损害患儿分别采用磷酸肌酸钠 为ATP提供能量,维持心肌能源储备;③加强缺血心肌收缩功 和1,6-二磷酸果糖进行治疗,结果表明采用磷酸肌酸钠的治疗 能,有效收缩力和降低舒张压。而1,6-二磷酸果糖是糖酵解的 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采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的对照组,与 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且1,6-二磷酸果糖注射部位易产生疼 作者单位:402560重庆市铜梁县人民医院儿内科 痛及过敏反应等不适,小儿不宜适用。综上所述,磷酸肌酸钠 ・1082・ 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7月第11卷第7期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July 2013,Vo1.1 1,No.7 治疗小儿心肌损害临床疗效显著,优于1,6-二磷酸果糖。 参考文献 [1] 陈树宝.小儿心脏病学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54— 258. [6]杨静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研究[J].河 北医学,2009,12(15):1413-1416. [7] 曹秋玫,宫海滨,吕茜.hs—CRP和cTn—I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 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7(5):445-446. [8]郭妍妍.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观察 [J].中国医药,2010,5(3):267-268. [9]崔明辰,王建国,向国艳.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变 [2]臧璞,秦永文.心肌肌钙蛋白在非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 [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8):731-733. [3] 王隆,刘静.1,6-二磷酸果糖联合辅酶QlO治疗新生儿窒息后所 致心肌损害[J].实用药物与临床,2o10,13(5):389-390. [4] 赵思义,李伟,杨松.cTnl与老年UAP患者心肌损伤及心脏事件关 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245—1247. 『5] 郑素梅.磷酸肌酸钠早期干预新生儿重度窒息致心肌损害临床观 察『J1.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19. 化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4):338—3384. [10] 张宏,宋玉娥,荣志坚.tbJL呼吸道感染心肌损害53例血生化指 标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196. (收稿日期:2012-12-10) 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 新生儿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对外 3.2.3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 加强手卫生规范的培 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病原菌侵 训,提高认识。有效的洗手,可以使院内感染下降 (上接第1044页) 袭发生感染性肺炎;此外胃蛋白酶活性低、胃酸少、肠 50%【10],所以医务人员须健康无感染性疾病,进行各 黏膜渗透性高、slgA水平低和动力障碍易发生肠道感 项操作及接触1例新生儿或产妇前后均洗手或用快速 染_2 ;新生儿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易发生皮肤感染。 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1.2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外在因素①由于我国传 3.2.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注重新生儿眼部、皮 统观念和习俗影响,产妇产后不开窗通风,造成室内空 肤、口腔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制定合理的沐 气不流通,缺少新鲜空气,加上探视者较多,各种病毒、 浴流程,新生儿所用衣物毛巾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使 细菌随人流而带人室内,造成空气污染,空气污浊是母 用一次性尿布、护臀巾;喂奶、喂药用的小杯小勺一人 婴同室的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最危险因素 J。②产妇 用,清洁后高压灭菌;长期人工喂养新生儿的奶瓶奶 缺乏卫生知识,用具消毒不严格是消化道感染的主要 嘴同定使用,每次用后煮沸消毒;氧气湿化瓶每天消 原因 J。此外,胎儿分娩时,病原菌可通过母亲的阴道 毒,持续吸氧者每4 h更换湿化瓶。 一进入胎儿口内引起肠道感染。③手卫生制度执行不严 格,沐浴操作流程不规范及沐浴用物未严格执行消毒 隔离制度,是新生儿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 。 3.1.3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茵 新生儿医院感染 的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 希菌等。新生儿无自理能力,医护人员及其亲属在喂 养或治疗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间 参考文献 [1]李健,高雅莉,魏彦,等.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55.556. [2]姜玲,廖和平,龚瑞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J]. 中华儿科杂志,2008,45(6):439-440. [3] 熊慧佳.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10,11(17):29. 接引起新生儿皮炎及眼部感染;长期大量应用抗菌药 物,使菌群失调,出现真菌感染是引起新生儿鹅口疮的 主要原因。。 。 3.2预防对策 [4]石计朋,王吉,钱燕,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077—1079. [5] 吴秀芳,王金娥,吴金刚.新生儿感染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1(3):2788- 2789. 3.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医院感染 [6] 徐晓平,朱解琳,俞建德,等.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监控与护理管 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44-45. [7] 吴琪,武荣,金桂红,等.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3例临床 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382—1383. 教育和医院感染制度学习,使医务人员自觉遵守无菌 技术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将母婴同室医 院感染内容纳入宣教课程,提高孕妇的感染控制意识, 正确引导住院分娩的陪护与探视 。 3.2.2空气消毒母婴同室要求通风换气,室内保持 空气清新,设有冷暖装置,温度控制在20~24℃,相对 湿度保持在50%~60%;定时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 行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进 行擦拭;每月做一次空气细菌培养 J,发现问题及时处 [8] 吴本清,林真珠,李志光,等.新生JL#b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 感染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7):1026—1027. [9] 黄辉平,连羡玉,秦维霞.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手卫生方法调 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1(21):3344-3345. [1O] 顾涛.新生儿败血症7O例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析[J].中华全科 医学,2010,8(2):215-216. I收稿13期:2012-09-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