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故保存时要注意密封,放置阴凉处。
2、铁丝生锈,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3、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
4、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5、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注意: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 化,如灯泡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6、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性质
区别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物质的变化时一个过程,它的发生需要 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时间,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联系 实例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表现物质的性质 如:汽油易挥发是指汽油的物理性 质;碳能燃烧是指碳的化学性质
如:汽油挥发是指物理变化;碳燃烧则 是一个化学变化
注: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化学变化——光合作用。
7、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水就会到吸入集气瓶中, 进入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
红磷
现象:
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五分之一
1
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误差分析: (1)小于 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消耗完 B、装置漏气,瓶外空气进入瓶中,补充部分氧气的体积。 C、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大于 1/5
A、红磷插入瓶中动作较慢瓶内空气受热逃逸。 B、止水夹没有夹紧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8、混合物与纯净物
9、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10、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 水平。
11、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 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 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 也不应少于 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
2
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12、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 1/3 处
13、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14、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 15、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 450 角,受热 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 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不漏气。 16、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17、蒸发
注意点:
(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 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