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商品与货币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一、内容结构简介

本章重点阐述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货币的价值形式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这些内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提。

本章共两节。第一节“商品”,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第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第四,商品生产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货币”,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逐渐发展为货币形式。第二,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具有五种职能。第三,货币最初采取贵金属的形式,后来发展为铸币、纸币,最终转化为信用货币。第四,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释义

(一)本章的知识重点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物品,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

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但是如果物品是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经过交换,也不是商品。所以,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二因素的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只能占有使用价值或价值中一个因素。因为他要占有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如果商品生产者自己消费了使用价值,就无法实现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具有对立性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商品的价值量

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因而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在考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还必须注意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在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是几倍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交换中,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作为计算单位的,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的比例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研究商品的价值量还必须考察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这里,要注意区分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会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个别劳动时间。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指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排斥的。体现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某种商品不能实现交换,那么私人劳动就不能得到社会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也就难以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也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的社会性也就无法实现。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出来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的一切阶段。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贯穿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

灭亡的全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命运。

4.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因此商品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商品本身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它和别的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身的消费。用来交换的只是部落里剩余的少量物品,因此,这种交换有很大的偶然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社之间以及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频繁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的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其他商品经常交换。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在扩大的价值形态中,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有无数的等价物,因而,商品的价值及表现,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价值的表现范围扩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进步。但是,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价物无止境并且不被公认,常常使商品交换出现困难;当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以后,就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就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方便了交换,大大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给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商品的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到了货币形式。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在金银上。

因此,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本章的知识难点

1.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不同商品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除了由于它们的物质要素各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

外,还因为生产它们的劳动又各有其特殊的具体形式。总之,是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不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各种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表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劳动二重性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论证了雇用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生成了新价值。在此基础上,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理论。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高。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如表1-1所示。

表1-1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 既定 提高1倍 单位劳动 时间 8小时 8小时 产 品 数 量 8件上衣 16件上衣 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量 1小时 0.5小时 单位商品 价值量 1小时 0.5小时 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 8小时 8小时 降低1倍 8小时 4双袜子 2小时 2小时 8小时 当然,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3.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使有些商品的交换采取了赊购的方式,不需要现金参加交易,因此,货币流通量中应减去这一部分。另外,应加上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减去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所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贬值,发生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升值,发生通货紧缩。

应当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把物价上涨或下跌和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同起来,因为现实中引发物价上涨或下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成本、需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等也会引起物价变化。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指由于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而导致的物价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上涨或下跌。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经济生活出现混乱。因此,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思考与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价值 4.简单劳动 5.复杂劳动 6.交换价值 (二)单选题

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 )。 A.商品流通 B.产品流通 C.商品经济 D.产品经济 2.马克思说:“我们不能从小麦的滋味尝出种小麦的是俄国的农奴、 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这句话表明使用价值( )。

A.是商品和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本质属性 B.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C.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

D.不是物成为商品必须具有的属性

3.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总是( )。

A.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值 D.货币 4.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 )。

A.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B.商品的交换价值 C.商品的价值 D.商品的价格 5.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 )。

A.商品的质量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C.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6.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剩余价值学说 B.商品二因素学说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资本积累学说

7.关于金银成为货币的问题,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也是金银 B.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C.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D.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8.能够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货币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9.马克思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指出一般价值形式( )。 A.是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发展过来的 B.是从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过来的 C.是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过来的 D.是从货币形式发展过来的 10.商品的价格是( )。

A.价值的基础 B.价值的货币表现 C.价值的实体 D.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供求规律 B.货币流通规律 C.竞争规律 D.价值规律 12.商品流通公式的正确写法是( )。

A.商品——商品 B.商品——货币——商品 C.货币——货币 D.货币——商品——货币 1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 )。

A.商品生产才能解决 B.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C.商品分配才能解决 D.商品消费才能解决 14.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A.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15.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体现的是商品的( )。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值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 )。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的内部大多数商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17.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

A.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19.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20.纸币流通规律应当是纸币的发行量( )。

A.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大于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 C.小于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 D.与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无关 21.商品是(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 C.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D.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 22.商品的二因素是( )。

A.价值与价值量 B.使用价值与效用

C.价值与交换价值 D.使用价值与价值 23.商品的价值量是( )。

A.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决定

B.由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实际付出的劳动决定的 C.生产技术决定的

D.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反方向变动 D.同方向变动 25.形成商品二因素的原因是( )。

A.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

B.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C.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26.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27.劳动的二重性是( )。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两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D.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28.私有制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

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D.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9.货币的本质是( )。

A.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C.金银等贵金属

D.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30.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

A.世界货币和储藏手段 B.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31.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包括( )。

A.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 B.流通中实际具有的货币量

C.纸币发行量

D.社会储藏的金属货币量 32.通货膨胀是( )。

A.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B.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C.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D.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 33.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 )。

A.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B.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C.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三)简答题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6.为什么商品是分析现代经济社会的逻辑起点?

7.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怎样的经济关系? 8.简述货币流通规律。

9.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四)辨析题

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3.“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5.由于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为社会进行的,它表现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6.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五)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公式“1只羊=2把斧头”中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六)计算题

1.在等价交换条件下,1只羊=4把斧头。计算

(1)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生产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1只羊换几把斧头? (2)生产羊和斧头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1倍,1只羊换几把斧头?

(3)如果生产羊的劳动生产率降低1倍,生产斧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1只羊换几把斧头?

2.在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生产1匹布和生产8克黄金同样要耗费100小时劳动。计算

(1)原来1匹布的价格是多少? (2)在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1倍的条件下,1匹布的价格是多少? (3)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3.某年商品价格总额为2 0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为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甲方购买乙方商品价格总额为800亿元,乙方购买甲方商品价格总额为600亿元,单位货币每年周转4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元。计算

(1)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是多少? (2)当年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是多少? (3)纸币是升值还是贬值?每元值多少?

(七)分析题

材料 ①:16世纪,随着欧洲人征服美洲,在美洲印第安人的印加国发现了储量丰富的贵金属矿藏,黄金白银是人们日思夜想的财富,现在美洲一下子发现了那么多的财富,人们拥有财富的机会来了。当时整个欧洲都被美洲发现黄金白银矿藏的好消息所鼓舞,由此掀起了一股金矿银矿的开采热潮。随着黄金白银的开采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人们发现欧洲市场上的物价反而比从前更贵了,人们必须为食品支付比以前更高的价格,从1570年至1640年的大约70年时间,谷物的售价从每夸特2盎司(1盎司=28.349 5克)白银上涨到每夸特6~8盎司白银。许多人的实际购买力反而下降了,除了经营黄金白银的人赚到了钱,大多数人并没有从中得到好处。作为财富代表的金银并没有使社会财富增加,也没有使社会的经济状况改善。

问题:美洲金银矿的发现为什么没有使财富增加反而使物价上升?

周又红.政治经济学案例(第二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

四、思考与分析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4.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5.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二)单选题答案 1.C 10.B 19.A 28.D

2.B 11.D 20.A 29.A

3.B 12.B 21.A 30.C

4.C 13.B 22.D 31.A

5.C 14.C 23.D 32.D

6.C 15.A 24.B 33.B

7.C 16.D 25.C

8.D 17.D 26.B

9.C 18.D 27.D

(三)简答题答案

1.答: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答: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但是如果物品是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经过交换,也不是商品。所以,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二因素的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只能占有使用价值或价值一个因素。因为他要占有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如果商品生产者自己消费了使用价值,就无法实现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具有对立性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3.答: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

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高。

4.答: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的生产者的命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符合社会需要,所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都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具体劳动也就还原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也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它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发财致富。反之,上述一系列的矛盾无法解决,生产者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

5.答: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逐渐发展为货币形式;从本质上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最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其他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6.答: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形式,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乃至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有多种形式,如货币、资本、证券、地产等,但从这些形式追溯下去,都要追溯到对商品的分析。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不了解商品所包含的矛盾,就不能全面了解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各种矛盾形式及其原因。因此,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乃是政治经济学解剖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市场经济的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

7.答: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地位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

8.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使有些商品的交换采取了赊购的方式,不需要现金参加交易,因此,货币流通量中应减去这一部分。另外,应加上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减去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9.答:纸币的发行量局限于它所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贬值,发生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升值,发生通货紧缩。

(四)辨析题答案

1.答:错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量,因为在同一社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相等。

2.答:错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并具有价格。所以,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3.答:不完全正确。首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其次,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使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此外,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相同的价钱是片面的。

4.答:正确。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分割、耐磨损、携带方便、抗腐蚀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5.答:错误。尽管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为社会进行的,但是它不是表现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因为商品生产者的产品在没有完成交换以前,仍然属于私人的劳动产品,那么他生产该产品时所付出的劳动也为私人劳动,不可能属于直接的社会劳动。

6.答:错误。各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能够相互比较,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它们本身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具有相同的质,所以它们本身可以相互比较。但是,因为货币担负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才统一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

(五)论述题答案

1.答: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此,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前者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后者反映人和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二因素的统

一性表现在: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缺失其中一个因素则不可能成为商品。商品二因素的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二因素是相互排斥的,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不可能同时拥有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价值源于劳动的思想,在马克思之前就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了。但是他们都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马克思第一次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把形成价值的劳动明确地归结为抽象人类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严格区分开来,才使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牢固的基础上,为解决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答: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左边的商品处于主动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因此叫做相对价值形式。而右边的商品则处于被动地位,它是等价物,起着表现左边商品价值的作用,因此叫做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或是等价形式中的一种。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从量的方面来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上;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使它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斧头本是具体劳动的产品,当它处于等价形式时,就作为抽象劳动的化身出现了。第三,私人劳动取得了社会劳动的形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都是私人劳动。当这种商品处于等价形式时,能够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也就具有直接的社会劳动的形式。

(六)计算题答案

1.答:主要考察“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前提条件。

(1)生产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商品价值量减少1倍,因此1只羊=2把斧头。

(2)生产羊和斧头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1倍,商品价值量不变,因此1只羊=4把斧头。

(3)生产羊的劳动生产率降低1倍,商品价值量增加1倍,1只羊=8把斧头;同时,生产斧头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1倍,商品价值量减少1倍,因此,1只羊=16把斧头。

2.答:

(1)1匹布=8克黄金=100小时劳动。

(2)生产黄金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商品价值量减少1倍,因此,1匹布=16克黄金;生产黄金劳动生产率降低1倍,商品价值量增加1倍,因此,1匹布=4克黄金。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3.答:

(1)甲方购买乙方商品价格800亿元,乙方购买甲方商品价格600亿元,这样乙方不必付钱,甲方付给乙方200亿元即可,甲乙相互抵消600+600=1 200(亿元)。

(2)根据公式计算当年货币流通量=(2 000-500+400-1 200)/4=175(亿元)。 (3)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是175亿元,而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所以纸币贬值了。1元纸币=175/200=0.875。

(七)分析题答案

材料:答:对于该案例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

首先,亚当·斯密的观点。当时许多经济学家都把欧洲物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美洲贵金属矿藏的发现和金银往欧洲的输入,欧洲市场金银价格的下降也就是欧洲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亚当·斯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呢?他虽然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但他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只对普通商品,而对于黄金白银的价格决定他却抛开了劳动价值论,认为金银等贵金属特殊性在于其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它的“效用、美丽和稀少”,“贵金属或宝石最丰富的矿山,对于世界财富,不能有多大的增加,因为这类产品的价值,主要来自其稀少”。“把金的稀缺性增加到一定程度,那么最小一块金可能变得比金刚钻还昂贵,并可能换得更大数量的其他货物”。这样,金银的真实价格就取决于贵金属的稀缺性了。

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进而认为,金银的稀缺性进而金银的价格是由金银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需求方面,欧洲由于富裕,对金银饰品的需求就大,而美洲由于贫穷,对金银饰品的需求就小,其结果是在富裕的欧洲金银价格高,在贫穷的美洲金银价格低。在供给方面,他以秘鲁为例,认为由于金银等贵金属矿藏

的发现以及秘鲁政府对开采金银矿藏的奖励政策,使得国际市场的金银大量增加,金银必然要由价格低的美洲流向价格高的欧洲,金银向欧洲的流入使得欧洲金银供给增加,但同期欧洲对金银的需求增加又是有限的,金银供过于求的结果,欧洲的金银价格也就下跌了,金银的价格下降也使欧洲市场商品物价的上升。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16世纪美洲金银矿的发现所引起的欧洲物价的上升可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价格理论来解释。

马克思认为,金银和其他普通商品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们的价值是在生产它们的过程中消费了的一般人类劳动。金银和其他普通商品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当货币产生以后,金银作为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因而具有了普通商品所不具有的货币职能。金银即使已经作为货币了,也不能改变它的价值决定特性,它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了解了金银的价值以后,再来看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本质上商品的价格与货币的稀缺性没有关系,商品的价格只是与价值存在着本质关联,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共同决定的,其中货币的价值显然就是金银的价值。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随着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在下降,商品的价格也在下降;而商品的价格与货币的价值量成反比,随着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货币的价值量在下降,同样价值量的商品现在比过去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才能表现其价值,商品的价格也就上升了,因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商品价值不属本案例的研究内容,我们在以下的分析中将不予考虑,重点考察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在本案中,最初,在美洲金矿发现以前,欧洲贵金属市场是一个封闭的地区市场,欧洲市场的商品价格是由当时市场的商品价值和欧洲市场的货币价值共同决定的。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尤其是美洲金矿的发现和世界黄金市场的扩大,参加欧洲市场商品价格决定的不再是欧洲市场金银的地区价值,而是扩展为由世界市场金银的世界价值,或者可以说欧洲市场商品的价格不再由欧洲生产金银的地区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世界市场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

美洲生产的金银在金银的世界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与美洲金银在世界金银交易中的地位有关。最初世界金银市场刚刚扩展时,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主要是以欧洲的金银开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为主,随着美洲金银矿开采的扩大和美洲生产的金银在世界金银市场交易中所占份额的逐渐提高,美洲生产金银的劳动时间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中的作用就越来越大了,当美洲生产的金银在世界金银交易量中占主导地位时,美洲的金银对世界价值的形成则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美洲的金银矿藏丰富,开采条件比较容易,因而美洲的黄金开采比欧洲的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美洲生产的金银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的时候,世界市场的金银价值也随之不断下降,这就是欧洲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的

根本原因。

亚当·斯密把欧洲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归因于美洲黄金向欧洲的大量涌入所引起的欧洲黄金供给的增加。亚当·斯密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虽然商品价格上涨的直接起因是黄金供给的增加,但是黄金供给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增加是由于欧美两地黄金开采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我们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假定欧洲市场的商品价格最初是由欧洲的黄金开采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即由欧洲生产黄金的价值决定,再假设欧洲和美洲黄金开采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还假设不考虑途中的各种消耗和补偿,这时美洲、欧洲的黄金的地区价值和世界市场的黄金价值是一样的。当美洲的黄金运入欧洲时,欧洲黄金供给的增加会引起欧洲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商品价格哪怕是微小的上涨也表明黄金生产商在这场交换中不能换回从前那么多东西,也就是说黄金供给的增加使得黄金的价格已经低于它的价值,显然接下来,低于价值的黄金的生产会减少,黄金从美洲的流入也会停止。欧洲市场商品价格刚开始略微上扬便停止了。

只有当美洲黄金开采的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欧洲,从而美洲黄金的价值大大低于欧洲时,美洲的黄金才能长期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欧洲市场的商品价格才能经历一个持续上涨的过程,直至一定数量的黄金与一定数量的商品相交换时它们的价值相等,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才算结束。

由此可见,在本案例中欧洲市场金银供给的增加只是商品价格上涨的表面原因,隐藏在背后的是欧美两地金银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即两地金银地区价值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欧洲市场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也是欧洲金银供给持续增长的内在原因。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视的是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视的是隐含在现象背后的 本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