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的形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例如:
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如:
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⒁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⒃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进行判断。例如:
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赤壁之战》)
⒅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