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产品多元化及其供给模式研究
作者:万协成 罗红梅
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10期
摘要:由于公众的差异化气象服务需求及气象技术进步的推动,我国气象服务产品构成从单一的纯公共产品结构向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多元结构演变,内在地要求气象服务的供给模式应从“政府供给”模式向“政府+市场共同供给”模式转变。 关键词:气象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F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59-02
长期以来,气象服务一直被视为完全的公共物品,且以免费形式提供给政府机关、社会公众及国民经济各专业部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气象科学的进步,气象服务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逐渐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和重视,一方面人们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气象探测、分析、通信及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新型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和定制成为可能,气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除为政府机关在灾害防御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为社会公众在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信息保障等传统功能之外,气象服务开始承载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和个别化职能,单一的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已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气象服务并非完全或纯粹的公共物品,而是表现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物品,部分气象服务甚至具有私人物品的特质,这一演变趋势内在地要求气象服务供给模式进行相应变革,以实现气象服务的供给均衡。 一、气象服务产品的多元化结构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的需求分为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与此相对应,整个社会的气象服务产品可以分为公共性产品和私人性产品。具体地讲,目前,我国气象服务产品由纯公共眭气象服务产品、准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和私人性气象气象服务产品共同构成。
1 纯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纯公共气象产品是指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由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气象产品,此类气象服务往往对国家安全、民众福利、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重大关联和影响。目前我国提供的纯公共性的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有:政府决策气象产品、社会公众气象产品、国家安全气象产品、防灾抗灾气象产品、国际交换气象产品、国家基础性研究气象产品、国家基本气象数据和资料等。这些气象服务产品具有典型的纯公共产品的全部特征。如电视灾害性气象预报节目,每个社会成员都可收看,且任何社会成员收视消费并不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他人的收视消费,故具备非竞争性;同时,灾害性气象预报警报,受益的是灾害性天气发生地区的所有公众,决不能划分哪些人能或不能消费这种气象产品,故具备非排他性。 2 准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准公共气象产品,一般指介于纯公共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政府提供的服务)与私人性的气象服务产品(居民或企业提供的服务)之间的社会产品,此类气象服务产品并非为全体社会公众所需要,在公众需求的广度和社会影响的深度上均弱于纯公共性的气象服务产品。其最大的特征在该产品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目前我国提供的准公共气象产品比较广泛,具体包括民航、农林、水利、电力、海洋等部门自产的气象产品,社会气象中介产品,以及气象高等学历教育、气象中等教育、气象出版和各级气象学会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部分国家气象单位利用或依靠政府提供的设施、技术和初级产品作为资源而生产的经营性气象产品,如气象手机短信服务,作为天气预报信息这一纯公共产品的传播形式,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效益,其性质异于私人气象产品,也被视为准公共气象产品。
3 私人性气象服务产品。私人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是指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具有盈利性的专业化或个性化气象服务。此类气象服务产品往往是通过对基本气象信息资料进行深度加工,或对气象应用技术进行具体适用,根据用户特殊需求制作而成的,如气象部门提供给空调生产企业的气温变化信息、提供给农业生产基地的降水量变化及光照信息等。近20年来,我国私人气象产品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气象仪器、气象装备,以及由各种气象技术服务部门、气象信息服务部门提供的气象产品等领域。这些气象服务产品被称为私人性产品,不仅其消费上竞争性明显,且因提供这类产品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均由享用人承担,具有完全的排他性。
二、气象服务的政府供给模式与多元化产品结构相冲突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供给模式是完全由国家气象部门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和私人气象服务,其实质是由政府全面提供纯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准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和私人性气象产品。由于气象服务是一种高科技产业,需要由分布合理的气象观测站、若干气象卫星、多型号的天气雷达及船舶、飞机等构成的全球天气监测网。投人非常巨大。由国家气象部门提供一切公共气象产品和私人气象产品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有效降低成本,但这种由政府“一肩挑”的供给模式也不可避免地与气象服务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存在冲突。
1 有限的公共气象财政与日益膨胀的私人气象服务需求相冲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政府虽然增加了对气象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为公益性气象服务融资,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在防灾救灾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我国私人气象服务需求的迅速发展,由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税收),政府的投资既不适合用于私人气象服务的生产,也不足以支撑私人气象服务的供给,导致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无法满足公众日益膨胀的私人气象服务需求,我国气象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一个缺口。目前,该缺口几乎被国外公司“填补”。据统计,近5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运输公司对专业气象服务需求量年均增长20%左右,但是由于我国气象服务体系的供给能力制约,该部分业务基本上转向了国外气象服务公司。2002年,美国国际气象服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司(WsI)、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NF)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气象信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2009年,WNF麾下的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已经占据了上海、广州大部分远洋航运公司80%的气象服务份额。
2 私人气象服务产品的“政府”低效供给与“市场”高效供给相冲突。多元化气象服务产品结构中,由“政府”提供公共气象服务比“市场”提供公共气象服务更有效率。然而,在提供私人气象服务产品时,“政府”的供给是低效的而“市场”的供给是高效的。一是市场提供私人气象服务产品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市场在提供私人产品过程中,通过价格信号能自动引导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价格信号的高低变化既反映着社会资源在某个生产领域的丰欠程度,又像挥舞着的无形指挥棒,引导厂商的资源在各个领域流动。价格使厂商在利益的诱引下,不断调整着它所拥有的资源的结构与数量,不断地使市场“出清”,不断使资源在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中间进行有效的配置。一般来说,市场机制的自动运行可以使生产私人产品所需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并保证服务和商品的生产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二是政府提供私人气象产品易掉人“潜在的”低效陷阱。政府机构运行难以摆脱“帕金森定律”束缚。“帕金森定律”是指与市场组织的成本和收入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政府组织的成本与收入是分离的,维持政府活动的收人具有非价格来源(税收、捐赠等),这样,由于成本和收入之间缺乏关键性的联系,使得政府生产私人产品时收入同成本割裂开来,大大地诱发了资源的错误配置程度。也就是说,当政府提供一个给定的产出水平,会使用较多的资源,而不是必要的资源,从而掉人“潜在的”低效陷阱。
三、气象服务产品多元化结构下的供给模式创建
我国气象服务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力量的气象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和市场力量共同提供气象服务的供给模式。
1 根据气象服务产品的类别,建立不同的供给机制。不同类型的气象服务产品,其供给机制必然不同。一是纯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机制。纯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具有典型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由市场提供会造成供给的不足,因此,必须继续由政府基于公共利益需要而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筹集税收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承担相应成本。二是准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机制。准公共性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事实上仅有部分或少数公众从中受益,如果仍由政府以无偿方式提供,不仅产生过度供给的效率问题,而且也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为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维护公众的平等利益关系,当准公共性气象服务满足特定群体或个人时,应当从这些主体取得对等的补偿,或使其承受相当的负担,而不能由一般纳税人分摊。由于现代税收国家本质上不能从事营利活动,也不能借其所提供的个别服务谋取额外利益,准公共性气象服务的收费要严格遵守“成本或费用填补原则”,不能由受益者负担多余费用。三是私人性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机制。私人气象服务由于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应根据消费者的具体需求,由私人经济部门生产并通过市场供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理顺不同的气象服务实体关系,构建科学的结合模式。在“政府+市场”共同供给气象服务的模式中,首先要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私人气象服务实体,允许其他部门、行业和个人参与私人性气象服务竞争,鼓励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气象科技进步,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其次要理顺公共性气象服务供给实体和私人性气象服务供给实体的关系,明确二者的界面。在保障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等公共气象的基础上,对私人气象服务实体的经营主体、经营机制、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等方面作出清晰的界定。第三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进一步发展私人气象服务产品。我国私人气象服务商业化市场范围很大,尚待开发的潜在服务领域很多,这就需要加强气象服务产品和科技产品的应用研究,使私人性气象服务向“深、广、细、活”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气象服务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第四要根据国情,科学构建国家气象部门和私人气象服务实体相结合的模式。受我国气象管理体制影响,目前,私人性气象服务实体难以具备与国家气象部门同等的竞争地位,因此,私人气象服务供给宜采取“国家气象部门实行宏观管理+私人气象服务实体进行微观生产”的结合模式,该模式既符合我国公共气象的发展理念,又有效地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3 完善法制法规,为“政府+市场”共同供给模式的奠定制度基础。首先,国家要加快制定发展商业化气象服务的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积极培育私人气象服务产品市场。私人气象信息服务的商业价值是通过对基本气象信息的深加工来实现的,形成私人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市场用户所需的气象信息具有明显的个性,这种来自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就是私人气象服务产品发展的根本基础。在市场发育完全时,私人气象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会呈现动态平衡,而在市场发育不好特别在垄断经营时,供给和价格关系就会偏离正常市场竞争状态时的关系。因此,在私人气象服务产品的市场发育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气象服务产品的市场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市场发育的政策环境,鼓励平等竞争。其次,构建全社会气象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和平台。发展私人气象服务离不开气象信息资源全社会的气象资源共享,因此要加大对气象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部门自我封闭和资源垄断,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气象资源流动。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必须在法规上对商业化气象信息的获取、使用和发布标准进行规定,对原始的气象数据进行相应的产权保护、合理定价,保证私人气象服务实体获取原始气象信息渠道的畅通。否则就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 杨金月,刘洪利,论我国商业气象服务业的发展,求实,2004(11) 2 粱晓梅,蔡广丽,气象经济: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山西气象,2006(1) 3 杨春瑰论我国气象产业及发展前景,学海,2007(6)
4 罗红梅,刘瑞琪,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气象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经济师,2007(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