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苍耳子散治疗鼻渊头痛疗效观察
首席医学网 2009年08月14日 20:28:28 Friday 149
鼻渊是指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用加味苍耳子散加减治疗鼻渊头痛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9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18~66岁;病程1个月~30年;急性者28例,慢性20例。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19~65岁,病程20天~31年;急性者24例,慢性者18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经X线证实为急、慢性鼻窦炎,临床症状以头痛、患侧鼻塞、流脓浊涕量多、部分患者伴嗅觉减退等症状为明显,检查多见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为特点。病程在4周内为急性,大于4周为慢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以苍耳子散加减治疗。处方:辛夷花15 g,苍耳子9 g,川芎12 g,葛根10 g,菊花10 g,蔓荆子9 g,白芷10 g,薄荷10 g,葱白1寸节,清茶少许(后下)。加减:发热恶风者,加银花、连翘、黄芩各10 g;咽痒加徐长卿10 g;口渴加生地30 g,麦冬10 g;头晕、恶心加法半夏9 g,生姜6 g;流浊涕加黄芩10 g;头痛时间长,有入络迹象时加蜈蚣1条;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用。
1.3.2 对照组 予以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每次3.0 g,每日1次,连用10天。2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头痛、晕闷及伴随症状消失,X线拍片提示无炎症表现。显效:头痛、晕闷及伴随症状消失,X线拍片提示较前密度减低。有效:头痛、晕闷及伴随症状减轻但未消失。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1.5 结果 治疗组治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 讨论
鼻渊有急性、慢性之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为临床常见鼻病。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拍片可确诊其鼻窦炎。鼻渊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中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肺气虚则鼻塞不利”,“肺实则鼻流清涕”。本病多为外感风邪所致头痛,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外感之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头部,与正气相搏,发为头痛。一般感受外邪多为风邪,因风性轻扬喜动,易犯人体之上部,即所谓“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邪又常与寒邪、火邪(包括热邪)、湿邪相夹而致病。病邪郁久化热,湿热上冲头额则头痛、流黄浊涕等症状。
苍耳子散出自《济生方》,具有宣肺通窍,芳香化浊之功效,方中苍耳子味甘、苦、性温,能祛风散湿,辛夷花辛、芳香,能疏风辟邪通窍;白芷疏风散寒,通窍止痛,薄荷疏风散邪、清利头目;葱白具有解表通阳之功效;清茶具有清利头目之功效,川芎辛香走窜,上达
头目,长于治疗头顶或两侧头痛;菊花、蔓荆子袪风止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辛夷花、苍耳子、川芎对多种细菌均存抑制或杀灭作用,同时还有镇静、镇痛作用;辛夷花所含的挥发油具有收缩鼻腔黏膜血管的作用;薄荷具有消肿止痛、清除分泌物的作用。诸药合用,均有抗炎、抗过敏、止痛的作用,故用此方治疗急、慢性鼻窦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