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头痛案
黄某,女,47岁,初诊诉:头痛、头闷30余年,阴雨天加重,经各种中西医治疗均未见效,须服头痛粉(阿咖酚散)控制,但只能解一时之急,严重时每天需两包头痛粉。患者素体宽胖,面红,语音洪亮,头发油腻,口苦口干,但不欲饮,食欲较好,二便调,月经已停,脉沉滑,舌质暗红苔黄腻。
辨证为痰热瘀阻脑窍; 处方以侯氏黑散加减:
川芎30g,杭菊15g,黄芩15g, 细辛3g,党参10g,茯苓30g,炒白术20g,桔梗10g,防风10g,天麻10g,生牡蛎15g,当归6g, 桂枝6g,枯矾6g,(研末冲服) 制南星10g,桃仁10g,白芷10g, (嘱:水煎服,日3次饭后温服)14剂。
复诊,头痛明显减轻,但仍需服用头痛粉,余症均减,见大便秘结,脉沉滑有力,两寸稍大,舌质红苔黄滑。上方加石膏60g,(加大米20g,先煎)桑叶5g,土大黄15g,继服14剂。
后带同事前来看病时言头痛再无发作,自感精神状态较以前明显改善。
按:此案患者头痛长达三十余年,且素体胖大,头发油腻,诊为痰湿体质;消谷善饥,舌苔黄,中焦有热;舌质暗红脉滑等诸症辨其病机为:痰热瘀阻脑窍;明代医家李中梓言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故聚而成痰,日久化热,热灼伤阴,极而化风,风性轻扬,善行易伤阳位,头为诸阳之会,引发头痛难耐,故方选侯氏黑散,健脾消痰,加天麻祛头风,大剂量川芎配白芷取散偏汤之意,当归配桃仁,活血化瘀,又因患者口苦口干,为少阳火盛,故增原方黄芩剂量,以增强清肝之力。因中焦热邪伤津,大肠主津,津亏燥屎内结,故复诊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量石膏(加大米促溶 )以降火,桑叶清热,土大黄通腹气,全方祛痰、清热、息风、化瘀、通窍,加健脾利湿,断其邪之来源,以治病求本。
2 中风案
刘某,男,64岁,初诊自述半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不自觉流口水,伴左侧脸麻木感,左上肢麻木。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后背部发沉疼痛,上窜至颈,下午头昏沉重,持续数分钟,心下闷塞感不适,服心脑康胶囊(通化正和药业产)后能缓解,胃纳一般,大便每日两到三次,质溏,夜尿一次,解后再难入睡,右侧鼻唇沟变浅,体质略胖,面黄,脉弦滑,右寸有上溢感,左寸沉。舌淡红略暗,苔白,过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梗塞史。
辩证为阳虚气血不足,风寒痰热阻络; 诊为中风(中经络); 处方以侯氏黑散加减:
杭菊35g,黄芩6g,细辛3g,党参10g,干姜6g,茯苓15g,炒白术15g,桔梗10g,防风10g,天麻10g,生牡蛎15g,当归6g,川芎6g, 桂枝6g,枯矾3g,(研末冲服)14剂
(嘱:水煎服,日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并停服脑心康胶囊,仅服降压药和降糖药)。
复诊:大便干结,左上肢已不疼痛,不流口水,心下闷塞感全部消失,原方炒白术易生白术15g,加大黄6g,继进7剂。
再复诊述服上方后大便通畅,每日一次,精神状态恢复良好,故予上方加减制作散剂,巩固疗效,方便服用。
按:此案患者内虚邪中是中风发病的原因,风邪趁虚入中经络,且风邪易与痰湿相结合,痹阻经脉,郁而化热,故四肢烦重,中阳不足,风邪直达于里,则心中恶寒,归其病机:属阳虚气血不足,风寒痰热阻络,治宜温阳补虚,祛风散寒,化痰清热,方选侯氏黑散原方治疗。侯氏黑散被认为是中医学治疗脑卒中的“第一方”,切中病机,对于风中于经络的治疗较佳。复诊中炒白术易生白术,既保留白术健脾燥湿,又可通便,再加小量大黄以助其力,又因本病顽固,故汤剂改为散剂善后,以遵经典!
3 痹症案
王某,女,54岁,初诊述:腰背僵硬疼痛半年,近十日来加重,
走路困难,行百米自感腰酸痛,双腿无力困重,不能直立,西医检查为强直性脊柱炎伴有腰骶髂关节强直,头昏,心烦,口干,纳可,大小便尚可。脉弦数尺脉弱,舌质暗苔黄稍厚。
辨证为肝肾亏虚,湿热瘀阻,督脉不通; 诊为痹症(着痹)。 处方以侯氏黑散加减:
杭菊30g,黄芩15g,细辛3g,天麻5g,党参10g,桔梗5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6g, 桂枝6g, 炒杜仲20g,巴戟天15g,炙甘草6g,干姜6g,茯苓15g,炒白术10g,蜈蚣2条制马钱子2g,(嘱:水煎服一日三次饭后温服)30剂。
复诊:服上方后自感全身痛减明显,走路已无大碍,仅右足拇指两侧稍有疼痛,左足五个趾头麻木,饮食可,二便调,脉弦,舌质红,苔稍厚。随加姜黄10g,木瓜10g,继服7剂善后。
按:此案病一般由于机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而发,病程往往缠绵难愈,而导致气血瘀滞,脉络不通,引发腰背腿疼痛僵硬麻木。选方中肾着汤健脾利湿,炒杜仲巴戟天强腰壮骨,加蜈蚣通络升阳,通督脉;制马钱子毒大力专善治各种痹证。复诊加木瓜、姜黄、入络通径,祛湿止痛。全方舒经通络,培本固元!
4 讨论
侯氏黑散在治疗头痛、中风、痹症中,都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究其精妙在于整体把握病因病机,经文云: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此大风为外风,然临证见内风者亦可,内风为体内阳气之变动,方中大量菊花配黄芩、生牡蛎降肝气,可清肝潜阳,重者加天麻即可凑效;四肢烦重,为内有郁热、湿着,湿热蕴结以成顽痰,黄芩、人参、白术、茯苓配桂枝清热健脾化痰饮,白矾祛顽痰;心中恶寒不足为中脏虚寒之象,土虚则不能养五脏而正不抵邪,病程往往虚实夹杂,迁延不愈,导致久病必虚、必瘀、入络,茯苓、白术、干姜,又组肾着汤加细辛,温肾化饮散寒;当归、川芎配桔梗、防风养血祛风,活血通络。全方虽看似杂乱,但温、清、补、消四法共施,标本兼治,配伍精妙。临床运用可以原方为纲,配专药画龙点睛,
因时因人药量收放自如,体现祖国医学“异病同治”之法。
5,玻璃体积血一例
侯氏黑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讲: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单看其出处、条文似乎更适合治疗中风、历节病属阳虚者。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吴雄志老师以侯氏黑散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病例一例。
患者是我的婆婆,61岁,自2013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模糊,并伴有视力减退。至今年6月份逐渐加重,出现左眼被一大片污物遮掩,仅从其缝隙中模糊视物,且有双目畏光、流泪,视疲劳等症,平素畏寒,多年情志不畅。纳食可,寐多梦,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2015年9月7日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经查:左眼视力0.1(+2),右眼视力0.6,左眼玻璃体积血,轻度白内障。
次日,予代诉求诊于吴老师。吴老师根据予所代诉之情况,结合舌象,予侯氏黑散加减。处方如下:
菊花40g 黄芩9g 白芍9g 生牡蛎40g(先煎)姜炭9g 细辛9g 生地15g 白茅根30g
丹皮6g 茜草30g 侧柏叶30g 炙甘草6g
服药2周,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复查,等待测视力的时候,婆婆突然高兴地对我说:“我视力恢复好多,现在距离这么远(与视力表至少相距5米)都可以看清前面几行了!”,经查:左眼视力0.6(-2),右眼视力0.8(-1),左眼玻璃体积血较前有吸收。次日二诊于吴老师处,言其夜寐多恶梦,老师遂嘱予加芳化之品,如藿香、佩兰之属。
于是二诊处方在前方基础上加藿香、佩兰、石菖蒲各10克。服药2天后,婆婆对我说:“这么多年一直睡不好,这两天不知不觉睡得特别舒服。”
服药2周,再次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复查,经查:左眼视力0.6(+2),右眼视力0.8(+2),左眼玻璃体积血较二诊时有吸收。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中药,因老太太惧怕眼科检查,至今未再复查,
但其感觉良好,视物模糊渐次减轻,双目畏光、流泪,视疲劳等症状已不甚明显。
吴师按:玻璃体积血,病位在头面(眼部),从少阳论治,患者阳虚,故以侯氏黑散加减。方中以菊花、黄芩、生牡蛎入少阳直取其病,菊花、生牡蛎的剂量为本方之关键;姜炭、细辛散寒,直达阳虚之病机;生地、白芍养肝之体;白茅根、丹皮凉血止血;舌质淡、畏寒还有一个原因——肝不藏血,故用少阳活血止血之品茜草、侧柏叶。其实,诸多头面部疾病(如肿瘤脑转移伴有双目不适者、以头两侧痛为主的头痛、以及头面部的肿瘤等)属少阳者均可从少阳论治,侯氏黑散可作为基础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