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育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夏加强
学校美育本该从传统文化的“天地人事”中寻求美的元素,浸润学生生命发展。
当今许多学校都在开发一系列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比如经典诵读、书法教育、“非遗”课程等。这些课程,说到底就是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做好艺术课程建设同时,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美育校本课程的载体,实施学校美育。
们努力将德育以审美的方式展开,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融合德育的实践策略。
在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中,我们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将德育主题蕴含其中,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发现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品格内涵,然后以积累相关经典名言警句为审美认知材料,触动学生内化为美的素养。
比如,在引导学生认知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谐为美、诚为本、信为先”的美育内涵时,我们结合其要义,与学校德育课程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从培育“三自”(自理、自主、自信)“炫彩儿童”入手,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品格,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根植于孩子心中。
一、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因素
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美的要素,体现着审美价值的民族性特征。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两类:一是古代文人素养中的被称为“阳春白雪”的所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如国画、诗词、四川扬琴等;二是被称为“下里巴人”的民间文化,如剪纸、川剧、四川清音等。
分类的好处是明晰这些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学科。如古代优秀诗词、书法,可以对应语文学科,国画、剪纸则对应美术学科,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对应音乐学科。有了相应的学科对应,才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发了经典诵读、经典书写、经典创意绘画、红色之旅研学课程等。为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美育的感染,学校在课间选播传统音乐曲目,以雅音辅雅言、雅行,让孩子们在玩耍时不经意间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内心对传统文化之美的崇尚。
三、引进“非遗”艺术
传统艺术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因此,我们立足本地,挖掘传统艺术形式的美育元素,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本课程。
由于这些美育课程的开发,学校承担了“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农村小学对四川清音的传承研究》。学校原创的四川清音表演节目《背起书包上学校》曾获国家级一等奖。在四川清音的传承,上学校不断创新,寓教于新,乐有所得。
叶澜先生对教育有“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诠释,学校美育本该从传统文化的“天地人事”中寻求美的元素,浸润学生生命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时政)·33
二、开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
美育具有高度融合性。为加强德育的实效,我
2019.05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