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沈阳市都市农业调研报告——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三农问题

NONG JIA CAN MOU沈阳市都市农业调研报告

——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郑博元 吴微 程旻菲 刘博达(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169)

农家参谋

念的基础上,课题组针对沈阳市都市农业开展了实地调查,选取了沈北锡伯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苏家屯马耳山乐农庄园、君农哥中国现代农业硅谷、小韩村蔬菜工厂四家典型都市农业基地作为考察对象,从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三个维度深入研究,通过调研地的情况归纳得【摘 要】在明晰“农业信息化”“农业互联网+”“都市农业”等概

分调动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广泛的辐射,物联网相关技术设备价格高昂;再者,未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科研优势,关键技术薄弱,缺乏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队伍。

3)传统销售观念根深蒂固。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不足主要是因为很多农业生产者在认知层面停滞不前,它们未将电商出沈阳市都市农业的整体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尝试给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备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农业信息化;“互联网+”;都市农业

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处理和传播,实现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过程,而“农业互联网+”则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段的一种农业信息化实现途径,也是狭义意义上的农业信息化。农业在城乡二元体制的现代化历程中分化出了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两种不同的发展样态。前者作为服务于都市圈的农业类型,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流动相较乡村农业来说都具有较大优势,因而都市农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团队主要选取沈阳市都市农业作为调研对象,考察其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状况。根据相关文献[2],团队将“农业互联网+”细化为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三个具体维度,依此展开研究。

1 沈阳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1)农业大数据服务崭露头角。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监测预警、精准决策的作用,而作为这项技术基础的是海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这就决定了农业大数据服务以市场和企业为主体。沈阳市已经形成了以君农哥集团为代表的提供农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服务的龙头企业,但总体来说,一方面,沈阳市缺乏健全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另一方面,各都市农业基地缺乏收集农业数据的基础设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基地之间的对接亦有待加强。2)农业物联网建设步伐初启。在农业物联网领域,沈阳市个别企业作出了一些建设尝试。蔬菜工厂由靓马集团投资建设,并与中国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吸收沈阳农业大学的优质师生资源,有着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已具备智慧工厂的雏形。君农哥集团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都市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生产合作基地应用智慧农业模式,农产品贴附二维码实现质量安全追溯,集团同时还拥有自主研发的传感器、自动化设备等。3)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明显不足。君农哥作为一家聚焦于现代农业+互联网领域的集团,拥有独立的农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独立的物流配送系统,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订购农产品并且进行全程溯源。

2 沈阳市都市农业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障碍与困难

1)大数据意识薄弱。大数据已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传入寻常百姓家。但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农业生产者对于大数据的认识普遍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不了解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其作用,思维往往还局限于大数据在金融、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应用,却未能意识到大数据在都市农业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

2)物联网建设主体单一。首先,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苏家屯区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等政府项目逐渐搁置,缺乏顶层设计与对民间主体的扶持与补贴;其次,沈阳市专攻“互联网+”的企业极少,没有充

-16-

平台视作销售农产品的手段,传统销售观念根深蒂固。

3 沈阳市都市农业发展对策建议3.1 广泛普及大数据知识

推动农业生产者和服务者的大数据意识由自发向自为的转变有赖于大数据知识的普及。政府相关部门应牵手大数据服务企业进入农业生产基地宣讲,讲解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运作机制、应用价值以及发展前景,促进农业生产者和服务者形成对于农业大数据的科学认知,从而自觉地改造农业生产和服务方式,通过大数据技术向智慧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3.2 多主体共建农业物联网

沈阳市农业物联网的建设历程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发起,并长期由政府主导。政府应始终积极引导,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逐步颁布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各市场主体也应踊跃参与农业物联网的技术研发,探索农业物联网特色应用模式,形成良性竞争;最后,尝试打造政府-企业-高校合作型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农业物联网实验室,逐步健全和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3]。

3.3 打造农产品品牌效应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教育,消除小农观念的消极影响,用互联网技术武装他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打造都市农业品牌,彰显农产品特色,提高附加值。产品只有牌子响才能吸引四面八方的客户,客户源才能丰富化和多样化,倒逼农业生产者“触网”,使用农业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利润。

方向:科学技术哲学、农业大数据。

作者简介:

郑博元,1998年生,男,东北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吴微,1998年生,女,东北大学法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农业物联网。

程旻菲,2000年生,女,东北大学法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农业电子商务。

刘博达,1997年生,男,东北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农业信息化服务。目编号:课题项目:东北大学第十二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项

参考文献

180004)

[1]阎晓军.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5):124.

[2]唐珂.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7.

[3]孙雷.着力发展农业物联网促进都市农业现代化[J].上海农村经济,2015(8):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