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验诊断学习题

来源:小奈知识网
 病原体检查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ESBL 3、TORCH 二、填空

1、NCCLS推荐的药物敏感试验的首选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输血前临床常做的传染病检测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SBL常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细菌中检出。 4、检查新型隐球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_______;检查结核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_____。 5、肝炎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各型肝炎病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临床称为“大三阳”的乙肝标志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性。 7、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抗体。

8、医院感染定期监测的对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消毒灭菌效果。 9、为防止院内感染,医务人员推荐洗手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做血液细菌培养时,为提高阳性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多时间段、多部位采集 B.寒战初期或发热高峰期后采集 C.应用抗生素前采集 D.同时做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E.采血量一般为培养液的10%左右 2、做细菌培养,关于标本采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尿液一般采集中段尿 B.婴幼儿可用直肠拭子取粪便 C.伤口分泌物从创面表面采集 D.痰液清晨漱口后采集 E.厌氧培养时,标本采集后置于厌氧培养运送管中 3、下列不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是( )

A. MRSA B. PRP C. MSSA D VRE E ESBLS 4、乙肝三系统中,下列哪项标志物具有保护性( ) A.HBsAb B.HBeAb C.HBcAb D.HBeAg E. HBsAg 5、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是( )

A.尿路感染 B.皮肤感染 C.胃肠道感染 D.下呼吸道感染E..血液感染 四、简答题

1、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原则有哪些?

2、微生物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定义:分类;产生原因。 2、ESBL:中文全称(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质粒介导的在β-内酰胺酶基础上基因突变而形成的一类酶。常由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其耐药特点是所有广谱青霉素,三代头孢类,氨曲南耐药,通常对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敏感。 3、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字头组合,其中TO代表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R代表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代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代表单纯疱疹I型和II型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I and II),TORCH的英文词义为“火把、火炬”,将这几种病原微生物缩合为“TORCH”一词的目的是提示其重要意义,以期引起妇产科和儿科医生的重视。孕妇感染这些病原体可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形、死胎等。 二、填空

1.纸片琼脂扩散法或K-B法 2.抗HAV,抗HCV,抗HIV,乙肝三系统,梅毒血清试验 3.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或肺炎克雷伯菌 4.墨汁染色;抗酸染色 5.抗原,抗体,核酸 6.HBsAg、HBeAg、HBcAb

7.IgM,IgA,IgG 8.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 9、六步法 三、选择题

1.B 2. C 3. C 4. A 5. D 四、问答题

1、原则有:应用抗生素之前采集;采集病变部位;防止污染;及时送检;标本应盛于无菌、干燥、有盖的容器内。

2、病原体的分离、鉴定;抗生素敏感试验;暴发流行预测;细菌耐药性监测;传播途径查寻;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的监测。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什么是分子诊断

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临床标本进行检验获得信息服务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二、试述分子诊断的对象、原理和途径

1、分子诊断的检测对象: 遗传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2、分子诊断的原理: 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 3、分子诊断的途径:

基因突变检测: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基因连锁分析:易感或抑制基因的研究 mRNA检测:表达功能是否正常 三、简述分子诊断的常用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1、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监控。 2、DNA测序(DNA sequencing):是了解基因结构(序列)的金标准。 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用于肿瘤诊断,染色体变异的检测。 4、DNA印迹技术( DNA printing):检测癌基因的存在,抑癌基因的杂合性丢失。 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⑴第三代遗传标记

⑵与疾病易感性和药物敏感性关系密切 6、连接酶链反应(LCR):检测单碱基突变遗传病。 7、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用于优生优育、疾病诊断、基因配型、法医学等

四、核酸标本的如何收集和保存 真空采血管抽空腹静脉血3ml。

RNA检测的全血标本必须在2h内分离血清,DNA检测的全血标本必须在4h内分离血清,-20℃贮存;

EDTA抗凝血标本也可以。

五、如何理解免疫诊断与分子诊断的不一致

因为PCR检测的是病毒核酸水平,而血清学指标是病毒蛋白,两者不在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说二者测定的不是同一物体,理论上允许有差异。如大三阳患者可能出现PCR阴性,如何对待抗病毒治疗,必须综合分析,动态观察结果,不能只依靠一个指标来诊断。

实验诊断习题------概论、临床血液学检测

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 2、抗凝剂 3、核象

4、靶形红细胞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6、类白血病反应 7、造血岛 二、选择题 (一)单向选择

1、不属于网织红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

A.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B. 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C.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D. 减少引起出血 2、使RBC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哪项除外( )。

A. 白蛋白 B. 巨球旦白 C. 纤维旦白原 D. β球旦白免疫复合物 3、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除外( )。

A. 正常细胞性贫血 B. 单纯大细胞性贫血 C.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 大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主要用于( )。

A. 鉴别红细胞体积 B. 鉴别红细胞大小

C. 鉴别红细胞形态 D. 鉴别缺铁性贫血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5、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珠蛋白生成障碍 D. 急性失血性贫血 6、缺铁性贫血()。

A.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B.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C.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D.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7、属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 C. 铅中毒 D. 异常血红蛋白病 8.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用于( )。

A.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B.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

9. 抗人球旦白试验(Coombs、试验)是诊断( )。

A.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B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B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 10. 中性粒细胞增多( )。

A. 非白血性白血病 B. 脾肿大,脾亢 C. 病毒感染 D. 化脓性球菌感染 11. 类白血病反应不包括( )。

A. 中性粒细胞型 B. 原幼细胞型 C. 淋巴细胞型 D. 单核细胞型 12. 不是骨髓象检验的临床适应症( )。

A. 凝血因子缺陷疾病 B. 外周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异常 C. 肝肿大,脾肿大 D. 出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 13.骨髓增生程度分为( )。

A. 2级 B. 3 级 C. 4级 D. 5级 14、巨核细胞分为除外( )。

A.原始巨核细胞 B.早幼巨核细胞 C.颗粒型核细胞 D.产板型巨核细胞 15、诊断急性淋巴白血病(ALL)免疫表型( )。 A.CD34 B.MPO C.CD19 D.CD33 16、诊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 )。

A.CD19+,CD10- B.MPO,CD33,15,13 C.CD7+ D.CD7+,CD2+ (二)多项选择

1、 异形淋巴细胞形态( )

A.泡沫型 B.不规则型 C.幼稚型 D. 异形性 2、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 )

A.大红细胞 B. 巨红细胞 C. 椭圆红细胞 D.口型红细胞 3、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

A. 红细胞大小不均 B. 小红细胞 C. 靶形红细胞 D. 镰形红细胞 4、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

A.嗜碱性点彩 B.染色质小体 C.卡-波环 D.有核红细胞 5、 红细胞染色异常包括( )

A.高色素性 B. 低色素性 C. 嗜多色性 D.杜勒小体 6、 以下属于白细胞异常 ( )

A.Howell-Jolly body B.棒状小体 C.Pelger-Huet畸形 D. 杜勒小体 7、 异型淋巴细胞分为( )

A.幼稚型 B.泡沫型 C.折叠型 D.不规则型 8、 属于类白血病反应条件 ( )

A.有原发病 B.白细胞计数大多数<100×109/L C.以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 D.骨髓象一般无明显改变 三、判断正误题

1、肝素抗凝机制是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 2、 血小板来源于单核吞噬细胞。

3、 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来源同一祖先。 4、 采血方式一律是清晨空腹采血。 5、 POCT为床旁检查。

6、 红细胞是球形,因而有很好的变异性。 7、 缺铁性贫血是靶形红细胞占20%以上。

8、 镰形红细胞贫血是地中海贫血一种。

9、 根据急性白血病微分化型M0,原始细胞≥30%。 10、AML的免疫学分型CD34为造血干细胞标志。 四、填空题

1、 实验诊断包括_____、_____、______三个过程。

2、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液标本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 4、采血部位_____、_____、______。 5、采血时间_____、_____、______。

6、常用的抗凝集有_____、_____、______。

7、枸橼酸钠抗凝机制是与血液中的______形成______。 8、EDTA-Na2抗凝机制是与血液中的______形成______。 9、肝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______转化为______。 10、血液一般性检测包括_____、_____、______。 11. 血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___。

12、白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至少写出血常规五项参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急性白血病FAB分型AML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简答题

1、红细胞形态异常、结构异常包括那些情况? 2、白细胞中毒性改变包括几种情况?

3、中性粒细胞增高及减少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 4、贫血的形态学六分类; 5、淋巴细胞改变的临床意义;

6、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哪几级?

7、提出临床诊断意见或供临床参考意见分几种情况? 8、写出从原始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各阶段的细胞; 9、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 六、论述题

1、试述白细胞血液动力学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 2、试述珠旦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特点?

3、试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贫血形态学分类产生意义? 4、 为什么看骨髓片一定要结合血片检查? 5、MICM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2、抗凝剂 所谓抗凝,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

止血液凝固,这种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3、核象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4、靶形红细胞此种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又有部分色素沉着,状似射击之靶标,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靶型红细胞占20%以上;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指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破坏自己或供血者正常红细胞的抗体,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溶血。

6、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疾病刺激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7、造血岛 幼红细胞围绕单核-吞噬细胞吸取营养所形成结构。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D 2、A 3、B 4、D 5、C 6、A 7、D 8、B 9、C 10、D 11、B 12、A 13、D 14、B 15、C 16、B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 3.CD 4.ABCD 5.ABC 6. BCD 7.ABD 8.ABCD 三、判断正误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填空题

1、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

2、血液学检验、体液与排泄物检查、生物化学的检查、免疫学的检查、病原体的检查 3、全血、血清、血浆 4、皮肤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 5、空腹采血、特定时间采血、急诊采血 6、乙二胺四乙酸钾盐、枸椽酸盐、肝素 7、钙离子、螯合物 8、钙离子、螯合物 9、凝血酶原、凝血酶 10、血液常规分析、网织红细胞检测、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11、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2、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13、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14、膜缺陷、酶缺陷、球旦白合成障碍 15、M0、M1、M2、M3、M4、M5、M6、M7、 五、简答题

1、红细胞形态异常、结构异常包括那些情况?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型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9μm,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2)靶形红细胞此种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又有部分色素沉着,状似射击之靶标,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3)镰型红细胞由于红细胞内存在异常血红蛋白(Hbs), 其实质是HbS β链第六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代替所致,缺氧时形似镰刀。

(4)泪滴型细胞细胞形似水滴,见于骨髓纤维化。

(5)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红细胞叠加,形似缗钱,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称嗜碱点彩,见于重

金属中毒。

(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为紫红色圆形小体,大小约为1-2μm, 在核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或是核染色质的残留部分。

(3)Cobot环 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是纺缍体的残余物或是胞浆中脂旦白变性所致。

(4)有核红细胞 有核的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自属病理现象。 2、白细胞中毒性改变包括几种情况?

在各种毒性因素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可有下列形态学改变:

(1)细胞大小大均:细胞体积大,大小悬殊,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些种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 (3)空泡形成: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了脂肪变性。 (4)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等现象。

(5)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

3、中性粒细胞增高及减少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增高临床意义: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最为常见。

(2)广泛组织损伤及坏死: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在12h-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

(3)急性大出血:在1-2h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这在脑外科比较多见。

(4)急性中毒:可由于外源性化学物质或化学药物中毒或生物毒素中毒所致。 (5)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时可出现持续性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6)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见于白血病的异常增生性增多,也可见干骨髓增值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

(1)感染:病毒感染是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常见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等,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也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 (2)血液系统疾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4)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肿大,脾亢的人。 (5)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三系均减少。 4、贫血的形态学六分类;

根据 MCV 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MDS 正常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减低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5、淋巴细胞改变的临床意义;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 %,4-6天后淋巴细胞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

达正常人水平。出现儿童生长期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淋巴细胞增多: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性感染 (2)肿瘤性疾病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6、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哪几级?

(1)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量显著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有核细胞量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以及正常儿童和青年的骨髓象。

(3)增生活跃(有核细胞中等量):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有时可见于增生性贫血,也可见于部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有局灶性代偿增生者。 (4)增生减低(有核细胞量减少):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型)、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纤维化等,也可见于老年人骨髓象。 (5)增生明显减低(有核细胞量显著减少);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骨髓坏死等。

7、提出临床诊断意见或供临床参考意见分几种情况?

(1)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各种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2)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改变,可解释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3)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 (4)排除性诊断:骨髓中血小板易见,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形态学描述:对于提不出任何意见时,就具体描述。 8、写出从原始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各阶段的细胞;

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9、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 M0 CD34,33,13 M1 MPO,CD34,33,13 M2 MPO,CD33,15,13

M3 MPO,CD33,13(HLA-Dr阴性) M4 MPO,CD33,15,14,13 M5 MPO,CD33,14,13 M6 CD33,血型糖蛋白 M7 CD33,41,42,61 六、论述题

1、试述白细胞血液动力学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 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粒系祖细胞。祖细胞在集落刺激因子的调节下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仅继续发育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目前根据其发育阶段而将粒细胞群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 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这些细胞可合成DNA,均具有分裂能力。

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粒细胞自晚幼粒开始失去分裂能力,逐渐发育成熟。 贮备池:包括部分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成熟后即贮存于骨髓中,可在骨髓贮备池中停留3-5d,其数量约为外周血的5-20倍,在当机体一但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白细胞释放入外周血中,所以做为一个临床大夫,必须具有这方面常识。 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实际上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

边缘池: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两个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较大幅度甚至成倍的波动。

2、试述珠旦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特点?

(1)Hb 是由两对不同的珠蛋白肽链和血红素构成的四聚体,正常人出生后有三种Hb: HbA(α2β2)初生儿占Hb的10-40%,6个月后占97%; HbA2(α2δ2)占Hb的2-3%; HbF(α2γ2)胎儿-出生后4个月占Hb的60-90%,成人<1%。

(2)通过血红蛋白电泳(hemoglobin electrophoresis),检测出珠蛋白合成异常:

β地中海贫血:本病是β链合成减少,结果HbA(α2β2)减少,HbA2(α2δ2)增高,HbF(α2γ2)增高,发生血管外溶血,临床表现为贫血、脾大、黄疸。

α地中海贫血:本病是α链合成减少,结果HbA(α2β2)减少,多余β链和γ链各自聚合形成无效造血和溶血性贫血,HbH(β4)和βBart’s(γ4) 形成。 3、试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贫血形态学分类产生意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变异性参数,用CV来表示,RDW值大表明红细胞大小不均匀,RDW值小表明红细胞大小均匀。主要用于:

(1)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①MCV正常、RDW增大→是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指标 ②MCV减少、RDW增大显著→给予铁剂治疗有效

(2)鉴别缺铁性贫血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①MCV减低,RDW增高:缺铁贫性贫血

②MCV减低,RDW正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3)进行贫血形态学新的分类: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两项参数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的新指标

根据 MCV 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MDS 正常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减低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4、 为什么看骨髓片一定要结合血片检查?

(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 类白血病反应,骨髓象与慢粒相似,但血象中白细胞增多不及慢粒显著;

(2)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 传淋骨髓象中淋巴细胞稍增多,而慢淋骨髓中淋巴细胞却明显增多;

(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传单;

(4)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多发性骨髓瘤; (5)骨髓象细胞难辨认而血象细胞较易辨认。

习题------肝功能检查

一、选择题

1、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下列中正确的是:( )

A. 40~50 g/L B. 46~70 g/L C. 51~73 g/L D. 56~75 g/L E. 60~80 g/ 2、白蛋白减低,下列中错误的是:( )

A. 营养不良B. 急性肝细胞损害 C. 恶性肿瘤 D. 肾病综合征 E. 蛋白丢失性肠病 3、下列中属于肝病型的血清蛋白电泳图型为:( )

A. 单克隆γ球蛋白明显增高 B. 白蛋白及γ球蛋白减低,α2及β球蛋白增高

C. 白蛋白减低,γ球蛋白增高 D. α1、α2、β三种球蛋白均增高 E. γ球蛋白减低 4、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下列各项指标中特异性和灵敏性最好的是: ( ) A. AST B. TnT C. LDH D. CK E. Mb 5、下列中不符合溶血性黄疸的是:( )

A. 总胆红素升高 B. 结合胆红素显著增高 C. 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 D. 尿胆原明显升高 6、下列中哪项不符合正常人糖耐量试验结果?( )

A. 空腹血糖<6.1mmol/L B. 服糖后0.5~1h血糖达高峰值,一般为7.8~9.0mmol/L C. 服糖后2h血糖≤10mmol/L D. 服糖后3h血糖应恢复至空腹水平 E. 上述各时间尿糖均为阴性

7、对于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不包括下列中哪项?( )

A. 高胆固醇 B. 高低密度脂蛋白 C. 高高密度脂蛋白 D. 高甘油三酯 E. 高血压 8、下列中除哪项外均可见血清Lp(a)水平增高?( )

A.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B. 心肌梗死 C. 急性炎症 D. 肾病综合征 E. 肝癌 9、下列中错误的是:( )

A. apoA1和apoB与AS和CHD关系最密切 B. apoA1是LDL的主要载脂蛋白 C. apoA1在AS和CHD时下降 D. apoB在AS和CHD时增高 E. apoB不是HDL的主要载脂蛋白

10、下列中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酶是:( ) A. MAO B. ALP C. AMS D. ALT E. pH

11、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酶学检测,下列项目中敏感性最高的是:( ) A. CK B. CK-MB C. AST D. LDH E. LD同工酶

12、关于急性胰腺炎酶学检测,下列中错误的是:( )

A. 尿AMS变化早于血AMS B. 尿AMS变化持续时间比血AMS长 C. 血LPS明显升高,特异性比AMS好 D. 血LPS升高晚于AMS E. 血LPS升高持续时间比AMS长

13、糖尿病病人下列表现中,错误的是:( )

A.空腹血糖>11.1mmol/L B.高脂血症 C.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 D.口渴、多饮、多尿 E.微血管神经病变

14.正常人空腹血葡萄糖浓度为:( )

A.11.1~14.0mmol/L. B.7.0~9.9mmol/l C.6.7~7.7mmol/l D.3.9~6.1mmol./l E.2.2~3.3mmol/l

15.反映检测前1~2个月内受试者血糖平均水平,作为糖尿病长期监控的良好指标是:( )

A.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 B.GHb C.糖耐量试验 D.血浆C肽水平 E.血浆胰岛素水平 16.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

A.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B.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激素

C.是由A、B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相连而构成的蛋白质 D胰岛素的作用与胰高血糖素相同 E.胰岛素可促进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17.下列中OGTT结果符合糖尿病诊断指标的是:( )

A.一次空腹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7.8mmol/L B.空腹8h的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6.0mmol/L C.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大于8.0mmol/L D.OGTT试验中可有一次尿糖(+) E.随机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11.1 mmol/L 18隐性黄疸的总胆红素应( )

A、>34 umol/L B、>170 umol/L C、17-34 umol/L D、<17 umol/L 19、甲胎蛋白(AFP)持续强阳性,可诊断()

A、肝硬化B、原发性肝癌C、慢性迁延性肝炎D、慢性活动性肝炎 20、胆红素尿中的胆红素属()

A、游离胆红素B、间接胆红素C、结合胆红素D、尿胆原 21、白陶土样便可见于()

A、阻塞性黄疸B、溶血型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D、便泌 二、判断正误题

1、溶血性黄疸时,肠道内合成的尿胆原明显减少,尿液中尿胆原亦明显减少。() 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反映机体近1-2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3、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可反映机体近1-2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4、血脂检测主要包括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②脂蛋白、③载脂蛋白三个层面的内容。() 5、MAO是肝纤维化诊断常用的血清酶学指标。 ()

6、AST活性在急性肝损伤及心肌梗死时均有明显升高。( ) 7、溶血性黄疸时,尿液中胆红素有明显的升高。() 三、填空题

1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学诊断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肌蛋白类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单胺氧化酶参与胶原纤维的形成,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血清蛋白电泳后,自阳极到阴极,可将其依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四、简答题

1、列表三种黄疸时血清胆红素、尿液胆红素、血红蛋白、尿胆原及粪便颜色的变化特点。 2、试述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功能检查的变化特点

3、简述肝血清酶学检查(包括同工酶)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简述血清总蛋白及A/G比值测定对肝脏的诊断意义 5、简述心肌酶谱、心肌蛋白检测的内容、特点及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选择题

1、E 2、B 3、C 4、B 5、B 6、C 7、C 8、E 9、A 10、D

11、B 12、A 13、B 14、D 15、B 16、D 17、E 18、C 19、B 20、C 21、A 二、判断正误题1、× 2、× 3、× 4、√ 5、√ 6、√ 7、×

三、填空题

1、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测定 2、 肝纤维化 3、 白蛋白(A)、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四、简答题

1、三种黄疸的鉴别简表

血清

尿液

粪便颜色

STB CB UCB 胆红素 尿胆原 血红蛋白

↑↑

梗阻性黄疸 ↑ ↑↑为主 ↑ ↑↑ ↓ 无 变浅或白陶土样变便 溶血性黄疸 ↑↑ ↑或正常 ↑为主 ↑或正常 ↑ ↑↑ 加深 ↑或正 肝细胞性黄疸 ↑↑ ↑为主 常 ↑ ↑ 无 加深

2、慢性肝炎时,多有Alb下降,Glo的升高,甚至出现A/G倒置,α1 、α2、β 也减少,γ增加,尤以慢活肝γ增高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时,AST、ALT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1。若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 GGT增高明显, TBA、STB、CB可正常,亦可因病情加重而上升。作为病情监测的需要,应该对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项目如MAO、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和Ⅳ型胶原以及反映肝脏肿瘤的血清标志物 如 AFP、及AFU定期进行监测,以便及早发现是否有肝纤维化或肝癌。 3、肝脏疾病有关的酶主要是:

(1)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是肝细胞损害的标志 。

(2)GDH(谷氨酸脱氢酶):为肝细胞线粒体损害的标志、增高反映肝小叶中央区坏死 。 (3)AFU(α-L-岩藻糖苷酶):用于岩藻糖蓄积症的诊断、肝癌及其它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

(4)ALP(碱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酰基转移酶):为胆汁淤滞的酶指标,骨疾患时ALP可增高,酒精性肝损害时γ-GT增高。

(5)MAO(单胺氧化酶)、PH(脯氨酰羟化酶):肝纤维化的酶学指标 。 (6)ChE(胆碱酯酶):肝实质损害致肝功不全及有机磷中毒时减低 。 4、 血清TAG及A/G比值测定对肝脏的诊断意义: (1)是反应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2)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或至一定病程后才出现改变

(3)主要反映慢性肝损害(急性或局灶性损害时正常)及肝实质细胞的储备功能 5、

1、 AST、LDH1、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变化特点 <初次升高的时 峰值时间(非回复正常 心肌酶 <分子量 间范围(h) 溶栓) 时间 CK-MB LDH1 AST 86000 135000 110000 3-12 8-10 12 24h 24-48h 36h 48-72h 10-14d 5d < 通常采样时间 每12h一次X3 胸痛后24h一次 胸痛后12h一次X3 2、以蛋白质为主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1)早期标志物:发病后6小时内:CRP、Mb、CK-MB

(2)确定标志物:发病后6-9小时出现,并持续数天乃至二周。 cTnI:6-8小时升高,持续7-10天 cTnT:6-8小时升高、持续10-14天

习题------尿液的检查

一、名词解释

1、少尿或无尿 2、血红蛋白尿 3、蛋白尿

4、尿微量白蛋白 5、胆红素尿 6、血尿 7、混合性蛋白尿 二、选择题

1、 10ml尿标本离心处理弃去上清液后,留多少毫升供尿沉渣镜检?( ) A.0.1ml B.0.2ml C.1.0 ml D.1.5ml E.2.0ml 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易出现:( )

A. 白蛋白 B. IgG C.β2-M D. 本-周蛋白 E. IgA 3、 尿蛋白试带法测定主要对哪种蛋白质敏感?( )

A. β2-M B. IgG C. IgE D. 白蛋白 E.α2-MG 4、 急性肾小球肾炎镜下最常见的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扁平上皮细胞 D.鳞状上皮细胞 E.白细胞管型 5、 女,35岁,尿频、尿急、尿痛伴发热2周,辅助检查: WBC 9.8×109/ L,Hb 110g/L,尿蛋白(+),离心尿 镜检: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3~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急性肾炎 B.慢性肾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 慢性肾盂肾炎 E. 肾病综合征 6、 等渗尿多见于:( )

A.急性肾炎 B.肾绞痛 C. 急性肾盂肾炎 D.早期肾功能不全 E.严重肾功能不全 7、 尿胆红素强阳性(++++)常见于:(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肝硬化 D.胆道梗阻 E. 溶血性贫血 8、 检查肾小管功能的试验是:( )

A.内生肌酐清除率 B. 尿渗量 C.血清尿素 D.血清肌酐 E.血尿酸 9、 关于内生肌酐测定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试验前3天严格禁食肉类 B.避免剧烈运动 C.停用利尿药

D.仅收集24小时尿送检 E.收集24小时尿并在此期间抽静脉血同时送检 10、评估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不可取代的首选检查是:( ) A、尿常规 B、血尿素氮、肌酐、尿酸 C、血尿素氮 D、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 E、尿沉渣镜检 11、妊娠时可出现糖尿,属于 :( )

A、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增高性糖尿 B、血糖正常性糖尿 C、暂时性糖尿 D、应激性糖尿 E、假性糖尿 12、正常人尿中可出现:( )

A、细胞管型 B、颗粒管型 C、透明管型 D、蜡样管型 E、脂肪管型 13、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可出现:( )

A、粗颗粒管型 B、红细胞管型 C、肾衰竭管型 D、脂肪管型 E、蜡样管型 14、肾病综合症患者尿中常见的管型是:( )

A、细颗粒管型 B、粗颗粒管型 C、脂肪管型 D、蜡样管型 E、透明管型 15、Addis尿沉渣计数的判断标准参考值是:( )

A、RBC<10万/12h WBC<50万/12h B、RBC<100万/12h WBC<50万/12h

C、RBC<50万/12h WBC<100万/12h D、RBC<3万/12h WBC<7万/12h E、RBC<4万/12h WBC<14万/12h 16、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可靠指标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脓细胞 D、β2-微球蛋白 E、尿蛋白定量 17、引起乳糜尿最常见的原因是:( )

A、慢性丝虫病 B、肾病综合症 C、肾小管变性疾病 D、腹膜结核 E、先天性淋巴管畸形 18、下列哪种情况属于功能性蛋白尿:( )

A、凝溶蛋白尿 B、发热时 C、血红蛋白尿 D、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E、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19、作尿常规检查、化学检验以清晨首次尿为好,新鲜尿液最好在多长时间内送检:( ) A、2小时 B、1小时 C、30分钟 D、40分钟 E、1.5小时 20、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多少即可呈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 A、1ml B、2ml C、3ml D、4ml E、5ml

21、尿细菌定量培养法,凡菌落计数达多少个为尿路感染:( )

A、105/ml B、104/ml C、103/ml D、104~105/ml E、03~104/ml 22、血红蛋白尿见于:( )

A、地中海贫血 B、肾结核 C、蚕豆病 D、血友病 E、膀胱炎 23、新排出的尿液混浊,放置后有白色云絮状沉淀,加热或加酸后沉淀不消失,应考虑:( ) A、尿酸盐结晶 B、脓尿 C、菌尿 D、乳糜尿 E、碳酸盐结晶 24、尿液酸度增高见于:( )

A、膀胱炎 B、痛风 C、代谢性硷中毒 D、呼吸性硷中毒 E、肾小管性酸中毒 2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出现:( )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E组织性蛋白尿 26、正常人昼尿量与夜尿量之比为:( ) A、2:1 B、3:1 C、(3~4):1 D、1:1 E、1:(3~4) 27、下列哪项支持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受损的诊断:( )

A、畏寒、发热、腰痛 B、尿频、尿急、尿痛 C、肾区叩痛 D、脓尿、菌尿 E、夜尿增多三、判断正误题

1、尿NAG升高主要反映肾小球损伤,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 )

2、肾衰竭管型可大量出现在急性肾衰竭病人多尿的早期,在慢性肾衰竭,出现此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

3、正常人尿沉渣镜检白细胞不超过3个/HP。( ) 四、填空题

1、正常人尿蛋白定量小于_________/24h,成人上限是_________________/24h。 2、酮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3、尿白细胞管型常提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简答题

1、何为尿管型?是如何形成的?

2、简述肾小球性、肾小管性尿蛋白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试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六、论述题

1、试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2、试述血尿的常见病因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名词解释

1、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400ml或每小时<17ml,儿童<0.8ml/kg(体重)为少尿;24小时尿量<100ml为无尿。尿量减少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急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末期、心力衰竭、休克、脱水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

2、血红蛋白尿:呈现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蛋白尿(proteinuria):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指尿蛋白含量>150mg/24h。健康人尿蛋白排量为60-108mg/24h,少于150mg/24h,有时青少年可达250mg/24h。

4、尿微量白蛋白:在无尿路感染和心力衰竭情况下,尿中白蛋白浓度在20-200μg/min的亚临床范围者,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大多数肾小球疾病及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性疾病。此外,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剧烈运动与饮酒等也可致微量白蛋白尿。

5、胆红素尿:为深黄色及棕黄色,久置后呈现褐色,见于梗阻性黄疽及肝细胞性黄疽。 6、血尿:因含血量不同,尿可呈现淡红色云雾样,洗肉水样,甚至血样,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统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凝血障碍性疾病。

7、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产生蛋白尿,尿中既有中、小分子蛋白,也可见大分子蛋白,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疾病的后期,以及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二、选择题

1、C 2、D 3、D 4、B 5、C 6、E 7、D 8、B 9、D 10、A 11、B 12、C 13、B 14、C 15、C 16、A 17、A 18、B 19、C 20、A 21、A 22、C 23、B 24、B 25、D 26、C 27、E 三、判断正误题 1、×, 2、√, 3、× 四、填空题

1、40mg/24h,150-200mg/24h 2、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 3、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 五、简答题

1、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应少于5000个,每毫升尿内含2~5个,或每一低倍镜视野小于1个。如果尿液中管型增多,称为管型尿。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由于浓缩和在酸性环境中凝固形成透明管型。若同时伴有红、白细胞凝聚在内,称为细胞管型。若有退行性变的细胞碎屑,则形成颗粒管型。若管型基质中,含有脂肪滴或嵌入含有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则形成脂肪管型。尿中颗粒管型增多,常提示肾脏实质受损害。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中发现宽大而长的颗粒管型,提示预后差。 2、肾小球性蛋白尿:因炎症、免疫等损害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原尿中蛋白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造成。若病变致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血浆中各种分子量蛋白质无选择地滤出,如免疫球蛋白筹,此蛋白尿又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若病变仅影响滤过膜上的负电荷而只使低分子量蛋白滤过增多,如白蛋白(约占85-99%)、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筹,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肾血流加速、减慢或肾静脉淤血可使白蛋白滤出增多,作盘状电泳分析多为中高分子或中分子蛋白尿,且量多,提示为肾小球病变。尿蛋白量每天多在200mg至20g,且肾源性蛋白尿每天蛋白排出多>3.5g/1.73m2(体表面积),或尿蛋白/尿肌酐的比值>3.0。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其蛋白成分常由β2-M、溶菌酶等蛋白质构成,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常为低分子量蛋白尿,排量每日200mg至2g,尿蛋白/肌酐比值<3.0,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铋)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及肾移植术后。

3、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不存在通过肾小球基膜裂孔,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型,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

六、1、试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 (1) 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 (2)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3)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恒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

(4) 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 (cystain C):灵敏度较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可靠 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 2、述血尿的常见病因 (1)泌尿系统疾病:临床上绝大多数血尿均见于此类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包括结核)、泌尿系肿瘤及损伤、多囊肾、海绵肾、肾血管瘤等,以及某些药物.毒物的毒性反应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肾损害,均可出现血尿。

(2)邻近器官疾病波及泌尿系统: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肿急性阑尾炎、急性输卵管炎、结肠憩室炎或邻近器官的肿瘤等,亦可出现血尿,以镜下血尿为主。

(3)全身性疾病:主要见于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也可见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肾梗塞、高血压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丝虫病等传染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均可引起血尿,另外变态反应性疾病、肾下垂、游走肾等也可引起血尿。

(4)功能性血尿:常见于运动性血尿。是指健康人运动后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休息后血尿消失,不伴有其他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如浮肿、高血压、贫血等。因此,一旦临床上出现血尿后,应该首先排外其他系统所导致的血尿,才能确诊是肾脏疾病所致。

第四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一、尿液标本的种类及其应用

晨尿:用于形态学(细胞、管型)检查; 随机尿:对病理性糖尿、蛋白较敏感;

24小时尿:用于尿蛋白、尿糖的定量检测,需加防腐剂; 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 二、尿液标本防腐剂的种类及应用

甲醛(37-40%):0.5ml/100ml尿,用于尿沉渣检查; 甲苯:0.5-1ml/100ml尿,用于尿化学检测;

盐酸:10ml/24h尿,用于尿激素检测。 三、病理性尿液的外观有哪些

⑴血尿 :见于:肾结核、肾肿瘤、泌尿系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出血性疾病。

⑵血红蛋白尿 :见于各种溶血。

⑶脓尿或菌尿 : 见于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和膀胱炎。 ⑷胆红素尿 :见于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

⑸乳糜尿 :见于丝虫病、腹腔淋巴管结核、肿瘤压迫胸导管和腹腔淋巴管等导致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淋巴液溢入尿中。

⑹脂肪尿: 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变性等导致使脂肪小滴出现于血和尿中。

四、尿蛋白的种类及其形成机制

⑴肾小球性蛋白尿:

炎症、免疫→肾小球滤膜损伤、静电屏蔽作用降低→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进入Bowman囊→ 超过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β2微球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随病变的进展大分子蛋白(如IgG)显著增加。

选择性蛋白尿:以中、小分子量蛋白为主,大分子量蛋白较少,仅涉及滤过膜负电荷改变,见于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典型病种如肾病综合征。

非选择性蛋白尿:以大分子量蛋白为主,涉及滤过膜孔径增大和断裂,见于肾小球病变较严重时,几乎均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⑵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炎症、中毒→肾小管损害→近曲小管回吸收蛋白减少。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β2微球蛋白增加,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24h尿蛋白在1g以下。

⑶混合性蛋白尿: 由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

⑷溢出性蛋白尿: 血内小分子蛋白,如本周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浓过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产生蛋白尿,不伴有肾小球及肾小管病变。

⑸组织性蛋白尿: 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和肾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由于炎

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如T-H糖蛋白。 五、什么是肾性糖尿

是指由于肾小管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血糖正常的糖尿。 六、管型形成的条件

①蛋白尿的存在(原尿中的白蛋白和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 ②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酸化的能力,同时尿流缓慢及局部尿液积滞,肾单位中形成的管型在重新排尿时随尿排出;

③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七、管型的种类

根据管型内含物的不同可分为透明、颗粒、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血红蛋白、脂肪、蜡样等管型。

八、尿液干化学检测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尿比重灵敏度很差,只能用于体查;

⑵亚硝酸盐阴性不能排除大肠埃希菌以外其它菌引起的炎症; ⑶尿中青霉素可干扰蛋白的检出;

⑷尿中大量维生素C可使糖、隐血、酮体、胆红素检测出现假阴性; ⑸尿中大量蛋白会干扰白细胞检查;

⑹PH过低、过高可使尿比重过高或过低;也可使尿蛋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九、病理性粪便的外观有哪些 外观 水样或糊状 米泔样 粘液便 胶冻状 代表性疾病 急性肠炎、肠结核、食物中毒 霍乱、副霍乱 过敏性结肠炎 细菌性痢疾 脓血便 鲜血便 柏油样便 白陶土便 细条便 凝乳块

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 肛裂、痔疮 上消化道出血 完全性胆道阻塞 直肠癌 小儿消化不良 十、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的鉴别要点

前者红细胞少于白细胞, 散在分布,形态正常,表现为以粘液和脓为主,脓中带血。后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 多成堆存在,形态有残碎现象,表现为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

十一、粪便隐血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1、化学法:

⑴原理:由于血红蛋白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的氧,氧化色原物质而呈色。

⑵常用方法:邻甲苯胺法(高敏)和匹拉米洞法(中敏)。 2、免疫学方法: 所用抗体是抗血红蛋白抗体和抗红细胞基质抗体,检测方法为胶体金法。 3、隐血的临床意义

⑴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指标;

⑵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筛选指标;

⑶免疫学方法还可检测下消化道出血,且特异性高,不受动物血红蛋白的干扰。 十二、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脑脊液的适应证:

⑴有脑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⑵疑有颅内出血时;

⑶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⑷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2、脑脊液的禁忌证:

⑴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 ⑵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十三、脑脊液标本如何收集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

十四、常见三种脑膜炎的鉴别要点

化脓性脑膜炎 外观 浑浊 蛋白质 显著 增加 中度 增加 轻度 增加 葡萄糖 显著 减少 明显 减少 正常或稍高 氯化物 轻度 减少 明显 减少 正常 细胞计数 显著增加 中性为主 增加 淋巴为主 增加 淋巴为主 细菌 阳性 抗酸染色阳性 阴性 结核性脑膜微浑毛玻炎 璃状 病毒性脑膜清晰或微炎 浑 十五、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漏出液 原因 外观 透明度 比重 凝固 李瓦特试验 蛋白定量 葡萄糖定量 细胞计数 细胞分类 细菌学检测 乳酸脱氢酶 非炎症 淡黄,浆液性 透明或微浑 <1.018 不凝固 阴性 <25g/L 与血糖相近 <100×106/L 淋巴为主 阴性 <200IU 渗出液 炎症、肿瘤、化学物理 血性、脓性、乳糜性 多浑浊 >1.018 能自凝 阳性 >30g/L 常低于血糖水平 >500×106/L 中性或淋巴为主 可找到病原菌 >200IU 十六、前列腺液检查的主要内容

卵磷脂小体:正常时均一、均匀、布满视野,有折光性。炎症时减少,分布不均,成堆存在,严重时可消失。

红细胞:<5个/HP,增多为异常;

白细胞:<10个/HP,增多且成堆为前列腺炎。 前列腺颗粒细胞:为吞噬卵磷脂小体的吞噬细胞,<1个/HP,其增多并伴大量白细胞为前列腺炎。

细菌: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或抗酸染色。 十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临床意义

1、诊断早期妊娠,受孕10天可检测到; 2、辅助诊断异位妊娠;

3、有助于流产的诊断与治疗; 4、滋养细胞肿瘤诊断与治疗监测。

习题------止血、血栓与凝血检验

一、名词解释

1、内源性凝血 2、血液凝固 3、PT

4、APTT 5、TFPI 6、原发性纤溶症

二、选择题 (一)单向选择

1、不属于凝血酶的作用是()。

A. 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B. 激活因子ⅩⅢ C. 加速因子Ⅶ复合物与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D. 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E. 使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单体

2、正常机体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液流动快 B.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C.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 D. 有抗凝物质存在 E. 血管内膜损坏暴露出胶原纤维 3、下列哪种情况不能延缓和防止凝血()。

A. 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 B. 血液置于硅胶管中 C. 血液中加入肝素 D. 血液中加入维生素K E. 血液放在较低的温度下保存 4、下列哪项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

A. 由因子Ⅲ发动 B. 所需时间较内源性凝血途径短 C. 不需要钙离子参 D. 需要因子Ⅶ参与 E. 由因子Ⅴ发动 5、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C. 氯化钠 D. 肝素 E. 白蛋白 6、 使血小板聚集第二时相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物质是()。

A. 外源性的ADP B. 血小板内的cAMP C. 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 D. 外源性的cAMP E. 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的ADP

7、 下列凝血因子中,除哪个外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A. 因子Ⅱ B. 因子Ⅸ C. 因子Ⅹ D. 因子Ⅺ E. 因子ⅩⅢ 8. 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 ( )

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 B.因子Ⅻ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 D.凝血酶的形成 9. 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

A.血小板破裂 B.血管紧张素增加C.肾素分泌增加 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0. 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 ( )

A.纤维蛋白 B.血小板收缩蛋白C.凝血酶 D.肝素

11. 血小板聚集的第一时相由下列哪一种因素所引起 ( ) 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TP C.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 D.受损伤组织释放ADP

12. 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 )

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 13. 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 ) A.因子Ⅰ B.因子Ⅱ C.因子Ⅳ D.因子Ⅹ 14、下列哪项不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

A、血管壁结构异常 B、过敏性紫癜 C、单纯性紫癜 D、血友病 E、血管性血友病 15 B型题

A、出血时间测定 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C、血小板无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D、凝血时间测定 E、血浆纤维蛋白肽测定

17、了解内源性凝血系统 ( ) 18、用于ITP的诊断 ( ) 19、用于VWD的诊断 ( ) 20、了解血小板的功能和数量 ( )

C型题

A、血管性血友病 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 ) 22、出血时间延长 ( ) 23、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 ( ) 24、凝血时间延长 ( ) A、血友病甲 B、血管性血友病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5、APTT延长 ( ) 26、PT延长 ( ) 27、BT延长 、血小板代数增多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

A、ITP B、SLE C、AA D、TTP E、慢粒白血病慢性期 16、下列哪项血块收缩试验不减低:( )

A、ITP B、ⅩШ因子缺乏症 C、血小板无力症 D、红细胞增多症 E、多发性骨髓瘤 (二)多项选择

1. 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 )

A.Ca2+ B.5-HTC.ADP D.ATPE.肾素 2.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 )

A.柠檬酸盐 B.抗凝血酶IC.肝素 D.维生素KE.抗凝血酶Ⅲ 3. 成人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 ( )

A.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 B.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大C.红细胞核逐渐消失 D.红细胞核变大 E.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 4. 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是 ( )

A.除掉纤维蛋白原 B.除掉血浆中的Ca2+ C.增强肝素的抗凝 D.降低凝血酶的活性 E.阻断凝血酶激活因子Ⅹ 5.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 ( )

A.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使局部血管收缩的物质B.在损伤处血小板粘聚 C.形成止血栓D.促进血液凝血E.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6. 关于内源性凝血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胶原组织损伤首先激活因子Ⅻ B.参与凝血步骤比较多C.所需时间较外源性凝血长 D.许多环节有Ca2+参与E.不需因子Ⅱ参加 7. 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 ( )

A.纤维蛋白降解B.因子Ⅰ降解C.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 D.纤维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 E.纤维蛋白降解后能凝固 8. 肝素抗凝的作用机制是 ( )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C.抑制血小板的粘聚和释放反应 D.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E.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三、判断正误题

1、 内源性凝血过程是由因子Ⅹ激活而开始的。

2、 许多凝血因子都是蛋白酶,它们可将肽链分解为很多个氨基酸。 3、 血液在试管内发生凝固,这是外源性凝血过程。

4、 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成为血清,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与血清中的相同。

5、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6、 肝素最主要的作用是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7、 血浆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血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8、 血浆蛋白不参与生理止血过程。

9、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止血。 ( ) 10、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 )

11、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Ca2+的参与。 ( ) 12、红细胞凝集后,经振荡不能使细胞彼此分开。 ( ) 13、血小板数量减少,则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 ) 14、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阳性。( ) 15、纤维蛋白源时间增加时,凝血时间延长。( )

16、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 17、严重的维生素K缺乏可使PT延长。( ) 四、填空题

1、 外源性凝血过程是因子Ⅲ和因子______形成复合物,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的。

2、促使血小板第一凝集时相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是_____源性的___。 3、 血小板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吸附等生理特性。 4、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基本化学因素是______。 5、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都需要______的参与。

6、机体缺乏维生素K 将导致血凝时间______,主要原因是肝脏______形成减少。 7、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______和______。

8、抗凝血酶Ⅲ的主要作用是与______结合形成复合物,使之______。 9、肝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抗凝血酶Ⅲ与______的亲合力。 10、在凝血因子中,除和磷脂外,其余的都是蛋白质。

11.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___。 12.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___。 13.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___。 1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 15.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___。 16.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

17.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_______和_______。

18、血管的止血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简答题

1、血小板有何生理特性? 2、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最重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有几种? 4、简述正常机体血管内血液不凝固的原因? 5、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 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7、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8、人体抗凝血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9、DIC的筛选和确证实验有哪些及其判断标准 六、论述题

1、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2、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3、试述纤维蛋白溶解及其生理意义? 4.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5.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源性凝血是指参加血凝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浆之中,例如血管内膜损伤或抽出血液置玻璃管内所发生的凝血情况。

2、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3、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4、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5、TFPI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即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可与Ⅶa,Ⅹa形成复合物,从而使它们失活.若TFPI水平降低易患血栓性疾病.其临床意义为TFPI减低可见于: 严重创伤, 广泛手术等, TFPI 增高可见于妊娠.

6、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它们的血浆水平及其活性降低。常见于胰腺手术和恶性肿瘤等。 二、单项选择题

1、E 2、E 3、D 4、A 5、B 6、E 7、E 8、B 9、A 10、B 11、D 12、A 13、C 14、D 15、E 16、B 17、D 18、C 19、B 20、A 21、C 22、C 23、B 24、D 25、A 26、D 27、B (二)多项选择

1.ABC 2.CE 3.AC 4.DE 5.ABCDE 6.ABCD .7ABCD 8.ABC 9.ABD 三、判断正误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15、√ 16、√ 四、填空题

1、Ⅶ 2、内ADP 3、粘着聚集释放收缩 4、ADP 5、Ca2+ 6、延长凝血酶原 7、抗凝血酶Ⅲ肝素 8、凝血酶失活 9、增强凝血酶

10、因子Ⅳ11.(100~300)×109/L 增加 12、血栓 止血 13、因子Ⅲ 组织中 14、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15、酶促化学 加快 16、抗凝血酶Ⅲ 肝素 17、草酸盐 柠檬酸钠 18、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激活、凝血系统的激活、局部血粘度的增高。 19、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20、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凝血酶原重度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五、简答题

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

(1)粘附当血管损伤而露出血管内膜下的胶原组织时,血小板就粘附在胶原纤维上。 (2)聚集血小板彼此间互相聚合起来,根据 ADP释放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时相。

(3)释放反应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储藏颗粒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如 5-羟色胺、ADP等)释放出来。

(4)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蛋白,可紧缩血凝块,从而加速和加固止血作用。 (5)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血浆内的许多物质,促进凝血的发生。 2、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

(1)止血功能当小血管损伤而露出血管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时,血小板就立即粘附与聚集,同时释放5-羟色胺、儿茶酚胺和 ADP等活性物质,形成止血栓,以利止血。

(2)凝血功能血小板内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以血小板第三因子(PF3) 最为重要,它提供的磷脂表面是凝血反应的重要场所,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3)对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血小板对纤维蛋白溶解起抑制和促进两方面的作用。在血栓形成的早期,血小板释放抗纤溶因子,促进止血。在血栓形成的晚后期,血小板一方面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促使纤维蛋白溶解;另一方面,释放5-羟色胺、组织胺、儿茶酚胺等,刺激

血管壁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间接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保证血流畅通。

(4)营养与支持作用血小板能迅速填补和修复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形成的间隙,而表现营养与支持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3、主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有三类:第一类是血管激活物,是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合成,血管内出现血纤维凝块时,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激活物。第二类是组织激活物,主要是在组织修复、伤口愈合等情况下,在血管外促进纤溶。如肾脏合成与分泌的尿激酶等。第三类为依赖于因子Ⅻ的激活物,如前激肽释放酶被Ⅻa 激活后,生成的激肽释放酶即可激活纤溶酶原。这一类激活物可能使血凝与纤溶互相配合并保持平衡。

4、血流的畅通是组织细胞有充足血液供应的重要保证。正常机体内血液在血管内处于流动状态,是不会发生凝固的,其原因主要有:①正常机体内血流较快,不易发生血凝;②正常机体的血管内膜光滑完整,不易激活Ⅻ因子,因此不易发生凝血过程;③血液内不仅有凝血系统,而且有抗凝血系统,正常时两者处于对立的动态平衡,不易发生凝血;④血液内还具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既使由于某种原因出现微小血凝块,纤溶系统也很快会将血凝块液化。 5、其功能:①参与生理性止血;②促进血液凝固;③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6、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7、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

8、答:人体的抗凝血系统主要包括(1)细胞抗凝作用,如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对进入血液的促凝物质和被激活的凝血(抗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摄取、灭活。(2)体液抗凝作用,如肝和内皮细胞合成的抗凝血酶Ⅲ,在肝素的介导下,灭活凝血酶、FⅨa、FⅩa、FⅪa等丝氨酸蛋白酶,肝合成的肝素辅因子Ⅱ主要灭活凝血酶,其次灭活FXa。其它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如蛋白C、蛋白S、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均有抗凝作用。 六、论述题

1、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创伤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而形成松软的止血栓。该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管损伤后,流经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于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粘附一但发生,随即血小板相互聚集,血小板聚集时形态发生变化并释放ADP、5- 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聚集又有重要作用。血小板聚集的结果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②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血小板表面质膜吸附和结合多种血浆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Ⅴ、和ⅩⅢ等。α颗粒中也含有纤维蛋白原、因子ⅩⅢ和一些血小板因子(PF),其中PF2和PF3都是促进血凝的。血小板所提供的磷脂表面(PF3) 据估计可使凝血酶原的激活加快两万倍。因子Xa和因子Ⅴ连接于此提供表面后,还可以避免抗凝血酶Ⅲ和肝素对它的抑制作用。血小板促进凝血而形成血凝块后,血凝块中留下的血小板由其中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而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2、凝血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可用以下简图表示:

因子Ⅹ──→Ⅹa ↓(V+Ca2+)激活

凝血酶原因子────→凝血酶 (因子Ⅱ)(因子Ⅱa) ↓激活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因子Ⅰ)(因子Ⅰa)

即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分解而形成纤维蛋白。 3、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激活物与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可用以下简图表示: 激活物 ↓(+)(-)

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 ↓(+)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纤溶系统与血凝系统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关系。纤溶系统在保持血管内的血液处于液体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内源性凝血过程发动之后,可形成少量纤维蛋白,但该过程中活化的因子Ⅻ(Ⅻa)又可激活纤维酶原使之生成纤溶酶,纤溶酶又可使已经生成的纤维蛋白生成降解产物。这样就可使刚刚形成的凝血块液化。

4、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

(1)血浆中因子Ⅻ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Ⅻa。 (2)在Ⅻa的摧化下,因子Ⅺ被激活为因子Ⅺa。 (3)在Ⅺa的摧化下,因子Ⅸ被激活为Ⅸa。

(4)因子Ⅸa、因子Ⅷ、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Ⅹ,使其活化为Ⅹa。

(5)因子Ⅹa、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

(1)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Ⅶ共同组合成复合物。

(2)在因子Ⅲ、Ca2+、因子Ⅶ复合物摧化下因子Ⅹ转变为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

5、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Ⅲ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

(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

兰州大学实验诊断学

授课 题目 授课 对象 教学目的与 要求 授课方式 讲授重点 教学难点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临床学 人 5年 医制 数 学 100 200授6年课 12 日月 期 日 授课 1 时数 授课老师 教具 尤崇革 多媒体 1、掌握血和尿肾功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2、熟悉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评价指标 3、了解理想的肾小球滤过率评价指标 课堂授课,辅以启发性提问和案例分析,并配以多媒体投影 1、血肾功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2、尿肾功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如何评价肾脏功能 授课提要和 时间一、肾小球功能检查:15 分钟 1、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测定: 2、理想的肾小球滤过率评价指标:3、内生肌酐清除率: 4、Cystatin C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5分钟 1、浓缩稀释试验: 2、尿渗量(渗透压)的测定: 3、尿小分子量蛋白检测:三、血肾功检测:10 分钟 安排 1、尿素氮和肌酐的测定2、尿素氮/肌酐的比值 3、尿酸的测定 4、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 四、尿肾功检测:10 分钟1、尿微量白蛋白: 2、尿微量转铁蛋白:3、β2-微球蛋白: 4、α1-微球蛋白: 5、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6、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五、肾功能实验室检查的选择原则:5 分钟 授课内容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 1、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测定: ⑴菊粉清除率:金标准; ⑵内生肌酐清除率:目前常用指标; ⑶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正在推广的常规指标。 2、理想的肾小球滤过率评价指标: ⑴恒定生成的内源性标志物; ⑵不受肾前因素影响; ⑶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 ⑷无肾小管重吸收入血和排泌; ⑸无肾外的排泌途径; 3、内生肌酐清除率:⑴原理: 血浆肌酐种类:内源性和外源性 血浆肌酐的代谢:大部分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且肾小管的排泌量很少。 ⑵条件: 在严格控制饮食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血浆肌酐的生成量和在尿中的排出量较恒定,其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内源性肌酐的影响。 ⑶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指肾单位时间内,清除多少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 ⑷病人检查前的准备: 病人连续进食低蛋白食物3天,每天蛋白质摄入量<40g,禁食肉类、禁饮浓茶、咖啡,避免剧烈运动 ⑸标本采集: 第四天早晨8时开始收集24小时尿液(加入甲苯防腐),当日内任何时间抽血2ml与尿液(测量尿液的总体积)同时送检 ⑹计算公式: 每分钟肌酐清除率=尿肌酐浓度×每分钟尿量/血浆肌酐浓度(单位:ml/min) ⑺正常参考值: 80-120 ml/min ⑻临床意义: 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可较早判断肾小球损害; ②对肾功能的初步估价,可作为观察肾移植成功与否的客观指标,移植成功,该指标逐步回升,发生排斥,则下降; ③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④药物使用的参考; ⑤慢性肾炎临床分型的参考。 4、Cystatin C ⑴特点: ①分子量小,携带正电荷,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 ②被肾小管重吸收且完全代谢; ③在组织中产生的速率恒定; ④排泄只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不受性别、年龄、饮食、炎症、感染、血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⑵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法 ②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乳胶增强 Cys C检测是以多克隆兔抗体为基 础的改良免疫比浊法, 适用于自动生化仪测定。它以人尿中的纯Cys C定标,血清和肝素抗凝的血浆均可测定,整个分析过程只需6分钟测定范围为0.25-7.90mg/L。 ⑶临床意义: , Cys C几乎完全被肾小球过滤,然后被肾小管重吸收后降解,不再重新进入循环。这样血液中的Cys C浓度就由肾小球滤过率决定,因此也就成为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一个非常好的标志物。 通常Cys C在尿中浓度很低,一旦肾小管发生疾病或肾脏实质受损时,尿中的Cys C就会迅速升高,故检测尿Cys C也可作为肾小管功能不全的指标。肾衰会引起Cys C在血浆中浓度升高10倍,近端肾小管功能失常会阻碍Cys C从肾小球超滤后的重吸收,同时尿中的浓度升高100倍。。 研究表明特别是在儿童中用血清Cys C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比用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和β2-微球蛋白的方法测定的结果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这一参考方法有更好的相关性。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 1、浓缩稀释试验: 评价远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原理: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病人的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用以判断肾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方法。 2、尿渗量(渗透压)的测定: 原理:液体的渗透压是由溶液中溶质的毫摩尔浓度决定的。尿液渗透压反映尿中物质的摩尔数。而与物质微粒的种类及性质无关,测定尿渗量比测定尿比重更好地反映肾浓缩和稀释能力。 3、尿小分子量蛋白检测: 评价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⑴原理:分子量小于5万的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在近曲小管95-99%被重吸收,尿中排出量很少,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时,其排出量增加。 ⑵检测项目: ①尿α1-微球蛋白 ②尿β2-微球蛋白(酸性环境极易被水解 ) ③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三、血肾功检测 1、尿素氮和肌酐的测定⑴原理: 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在肾实质受损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BUN(1/2)和Cr(1/3)在血中的浓度增加 ⑵参考值: BUN : 3.2—7.1 mmol/L Cr : 男性 53 —106 mol/L 女性 44 —97 mol/L ⑶临床意义: ①各种严重肾脏疾病引起肾功能不全时可增高; ②上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和饮食中蛋白质过多,也可导致BUN暂时升高; ③由于血肌酐受其他影响较小,能反映患者肾功能情况, Cr 明显升高,提示预后差; ④器质性肾衰竭时两者同时增高; ⑤血尿素氮可作为肾透析充分性的指标。 2、尿素氮/肌酐的比值 ⑴参考值: BUN/ Cr 正常10-15 :1 ⑵临床意义: BUN/ Cr升高提示肾前性氮质血症, BUN/ Cr 降低提示肾性氮质血症。 3、尿酸的测定 ⑴原理: 尿酸(UA)是体内嘌呤代谢终产物,小部分经肝分解破坏,大分部经肾小球滤过,在近端肾小管中98-100%被重吸收,故正常情况下UA的清除率较低。 ⑵参考值: 男性 268-488 mmol/L 女性 178-387 mmol/L ⑶临床意义: ①UA是肾功能受损时最早升高的指标(相对于BUN和Cr); ②UA升高程度与肾损不成比例; ③UA升高还见于痛风、白血病、肿瘤、高嘌呤饮食 。 4、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 ⑴原理:实际检测的是体内的HCO3的浓度。 -⑵参考值:22-31 mmol/L ⑶临床意义:与体内酸碱失衡有关。 四、尿肾功检测 1、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 MA):指其尿中的排泄呈亚临床升高(20-200mg/24h),用常规定性或定量方法难以检测。 MA测定的应用被称为80年代对糖尿病学的两大贡献之一。MA测定不仅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高血压肾病,子痫及各种毒性物质所致的肾损伤都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近年来,MA测定已成为早期肾损伤监测和追踪的重要生化指标。 2、尿微量转铁蛋白: 微量转铁蛋白尿(microtransferrinuria, MTFU)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定义与微量蛋白尿(MAU)相似,即尿总蛋白尚在正常范围时,尿MTFU排泄量已高出正常上限的95%。 尿转铁蛋白排泄增加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甚至其改变早于尿白蛋白。 3、β2-微球蛋白: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 是体内有核细胞产生的小分子蛋白,FW11800D。肾小球100%滤过,99.9%近端小管重吸收,故正常人血中浓度很低(1.5mg/dl),滤过功能下降时血β2-MG升高。尿中β2-MG排出量取决于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和血中β2-MG浓度。 临床意义: ⑴反映肾小球的滤过的敏感功能; ⑵判断肾小管受损的程度; ⑶肾小管性蛋白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⑷用于鉴别上、下尿路的感染; ⑸用于肾脏病的病情观察和疗效估计 . 用于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 ⑹判断是否重金属中毒 。 4、α1-微球蛋白: 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 是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糖蛋白。由于该蛋白的产生恒定,容易通过肾小管重吸收降解,且其测定较少受尿液PH变动的影响,因此在肾脏诊断方面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临床意义同β2-微球蛋白。 4、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临床意义同β2-微球蛋白。 5、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NAG属高分子量(FW140000D)溶酶体酶,不能通过滤过膜,在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丰富。升高见于缺血或毒素引起的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70%在排异症状出现前1-3天NAG已升高)某些肾小球肾炎也可升高(肾小管过度重吸收尿蛋白致细胞变性)。 五、肾功能实验室检查的选择原则 1、肾脏具有强大的储备能力,当肾脏损害轻微或较 局限时,各种试验检查结果仍可正常,故不能据此排除肾脏疾病的诊断。 2、肾功能检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而是用来协助了解病情、估计预后、制定治疗措施、观察疗效。 3、在一些肾外因素,如心功能不全、贫血、水肿、药物、输尿管梗阻等都可影响肾功能试验的结果。 4、在试验检查结果分析时,必须要结合临床资料、其它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1、 肾小球功能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2、 肾小管功能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3、 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测指标有哪些 思 考 题 4、 内生肌酐清除率的临床意义 5、 什么是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6、 血肾功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7、 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有哪些 8、 检测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参 1、王鸿利主编 《实验诊断学》 2001 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考 2、陈文彬主编 《诊断学》 2001 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书 3、

兰州大学实验诊断学

授课 题目 授课 对象 教学目的与 要求 授课方式 讲授重点 教学难点 200授6年课 12 日月 期 日 授课 2 时数 授课老师 教具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李光迪 临床学 人 5年 医制 数 学 100 多媒体 1.掌握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C3、C4、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熟悉T细胞亚群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掌握肿瘤标志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4.了解流式细胞术、器官移植与骨髓移植及其他免疫检测 课堂授课,辅以启发性提问和案例分析,并配以多媒体投影 1、 自身抗体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 T细胞亚群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 肿瘤标志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1、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2、 T细胞亚群检测的原理 3、 肿瘤标志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基础理论( 34分钟) 1、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1分钟 2、 免疫球蛋白(Ig)检测 3分钟 课3、血清补体测定 2分钟 4、细胞免疫检测 5分钟 提5、肿瘤标志物检测 10分钟 6、自身抗体检测 5分钟 要7、流式细胞术检测 3分钟 8、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 3分钟 和 9、其他免疫检测 2分钟 实验室检查( 28分钟) 时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4分钟 三、C3、C4、C-反应蛋白 4分钟 间四、自身抗体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分钟 授五、T细胞亚群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3 分钟 六、肿瘤标志检测的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5分钟 七、流式细胞术检测 2分钟 排 八、器官移植与骨髓移植 1分钟 九、其他免疫检测 1分钟 十、临床免疫学检查实验前质量控制措施之一: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3分钟 十一、检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2分钟 安授课内容 一、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补体检测、细胞免疫检测、肿瘤标志物监测、自身抗体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及其他免疫检测等。 二、免疫球蛋白(Ig):因其功能和理化性质分IgG、 IgA、Ig M、IgD 和IgE五大类。 1、IgG检测:人体含量最多最主要、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 参考值:7.0~16.6g/L 临床意义:①增高:多克隆性增高,IgG、 IgA、Ig M均增高;单克隆性增高,仅一种Ig增高 ②降低; 2、IgA检测:分为血清型与分泌型两种。 参考值:血清IgA为0.7~3.5g/L 临床意义:①增高,②降低; 3、Ig M检测:分子质量最大的Ig。 参考值:0.5~2.6g/L 临床意义:①增高,②降低; 4、IgE检测:血清中最少的Ig。 参考值:ELISA法为0.1~0.9mg/L 临床意义:①增高,②降低; 5、血清M蛋白检测:又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见于:①多发性骨髓瘤 ②巨球蛋白血症③重链病 ④轻链病⑤半分子病⑥7S IgG病。 三、补体: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 1、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CH50): 2、补体C1q检测: 3、补体C3检测: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β2-球蛋白,由α和β两条多肽链组成。 参考值:0.8~1.5g/L 临床意义:①增高,②降低; 4、补体C4检测:是一种多功能β1-球蛋白。 参考值:0.20~0.6g/L 临床意义:①升高,②降低; 5、补体旁路B因子检测:是一种不耐热的β球蛋白,50℃30分钟即可失活。 参考值:0.10~0.40g/L 临床意义:同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检测。 四、细胞免疫检测: (一)、T细胞亚群的检测: 1、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用于检测T细胞的数量。T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可与SRBC结合形成花结样细胞,称为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或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 参考值:EtRFC为64.4±6.75% 临床意义:①降低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 ②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2、T细胞转化试验: 临床意义:同T淋巴细胞花结形成试验。 3、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T细胞膜表面有多种特异性抗原。 临床意义:见于:①CD3降低②①CD4降低③①CD8减低④CD4/ CD8比值增高等。 (二)、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 参考值:流式细胞术:CD1911.74±3.37% 临床意义:①升高,②降低; (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 (四)、细胞因子检测:是活化的免疫细胞为主分泌产生的免疫调节性小分子多肽。 1、 白细胞介素2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 2、 肿瘤坏死因子测定: 3、 干扰素测定: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者是由机体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 (一)、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1、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血中AFP浓度检测对诊断干细胞癌及滋养细胞恶性肿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值:RIA或ELISA法为低于25ug/l 临床意义:①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AFP增高;②生殖胚胎癌、胃癌或胰腺癌时AFP升高;③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AFP升高;④妊娠3~4个月、孕妇开始AFP升高。 2、癌胚抗原测定(CEA):是一种复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 参考值:ELISA法和RIA法为<15ug/l 临床意义:①CEA明显增高于见90%的胰腺癌;②动态观察病情好转时,CEA浓度下降,病情加重时可升高;③结肠炎、胰腺炎,肝脏疾病等CEA轻度升高;④最近发现,胃液和唾液中CEA检测对胃癌诊断有价值。 3、组织多肽抗原测定(TPA):是存在于胎盘和大部分肿瘤组织细胞膜核细胞质中的一种单链多肽。 参考值:ELISA法为<130U/L。 临床意义:①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PA水平可升高; ②经治疗好转后,TPA水平降低;若TPA水平再次升高,提示有肿瘤复发;③TPA和CEA同时检测可见于恶性病的鉴别诊断;④急性肝炎、胰腺炎,肺炎等都可升高。 4、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PSA):它存在于前列腺管道的上皮细胞中。 参考值:RIA法和CLIA法:T-PSA<4.0,F-PSA<0.8,F/T比值>0.25。 临床意义:①前列腺癌时60%~90%患者血清PS水平明显升高;②若见PSA水平升高,既有转移或复发的可能;③良性前列腺癌、前列腺肥大时约有14%的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 5、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测定(SCC): 参考值:RIA法和CLIA法为≤1.5ug/L。 临床意义:①血清中SCC水平升高,见于83%的宫颈癌;②也见于卵巢癌、子宫癌的等; ③临床用于检测上述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复发、转移或品评价预后。 (二)、糖脂肿瘤标志物检测 1、癌抗原-50测定(CA-50):是一种肿瘤类相关抗原,主要由唾液酸糖脂和唾液酸糖蛋白所组成。参考值:IRMA法和CLIA法为0~2.0万u/L。 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87%的胰腺癌,80%的胆囊癌,73%的原发性肝癌等;②动态观察期水平变化对癌肿瘤疗效及预后判断、复发监测颇具价值;③对鉴别恶性胸、腹水有价值;在慢性肝炎时,CA-50也升高; 2、癌抗原72-4测定(CA72-4):它是胃肠道和卵巢肿瘤的标志。 参考值:ELISA法为<6.7ug/L。 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67%的卵巢癌,47%的大肠癌,45%的胃癌,40%的乳腺癌,42%的胰腺癌。②CA72-4-5和CA125联合检测,对诊断原发性和复发性卵巢癌的特异性可达到100%; 3、糖链抗原19-9测定(CA19-9):胚胎时期分布于胎儿的胰腺、肝胆和肠等组织。 参考值: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和ELISA法:健康人血清CA19-9 3.7万u/L。 临床意义:①胰腺癌,肝胆和胃肠道疾病时血中CA19-9的水平可明显升高;②连续检测对病情进展、手术疗效、预后估计及复发诊断有重要价值;③急性胰腺炎,胆汁淤积型胆管炎,胆石症等,血清CA19-9页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④若结石CEA检测,对胃癌诊断复合率可达85%; 4、癌抗原125测定(CA125)存在于卵巢肿瘤的上皮细胞内。 参考值:<3.5万U/L 临床意义:①卵巢癌病人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其阳性率高达60%~90%;②宫颈癌、乳腺癌等也有一定的阳性反应。 5、癌抗原242测定(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鞘糖脂抗原。 参考值:ELISA法<20ku/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胰腺癌、结肠癌等。 6、癌抗原15-3测定(CA15-3):是抗原决定簇、糖和多肽组成的糖蛋白。 参考值:2.5万u/L 临床意义:乳腺癌时可见升高;由于观察乳腺治疗后有无复发及检测乳腺癌的转移。 (三)、酶类肿瘤肿瘤标志物检测: 1、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 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 3、 异常凝集酶原测定 4、 α-L-岩藻糖苷酶测定 (四)、肿瘤标志物的选用:见教材P461表4-8-1。 六、自身抗体检测: (一)、类风湿因子: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内。 参考值:乳胶凝集法、血清稀释度低于1:10速度比值法<30u/L。 临床意义:类风湿疾病时,RF的阳性率可高达70%-90%;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等也见于RF阳性;某些感染性疾病多呈阳性。 (二)、抗核抗体检测: 1、抗核抗体检测:是指抗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IgA。根据细胞核染荧光的图像可分析为均质型、边缘型、颗粒型和核仁型等四型。 参考值:IFA法为阴性,血清滴度〉1:40为阳性。 临床意义:①ANA阳性:最多见于未治疗的SLE,也可见于药物性狼疮;还可见于干燥综合征;②荧光核型:见教材P462表4-8-2。 2、 抗DNA抗体测定:抗DNA抗体分为抗双链DNA抗体和抗Z-DNA抗体。 正常结果:免疫荧光法间接酶标抗体染色法和滴金免疫试验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①抗ds-DNA抗体阳性 见于活动期SLE;②抗ss-DNA抗体阳性 见于SLE。 (三)、可提取性核抗原性多肽抗体谱测定:可提取的核抗原有多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多肽构成。 参考值:免疫印迹试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见教材P463表4-8-3 (四)、组织和细胞抗体检测: 1、 抗线粒体抗体测定 2、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 3、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 4、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 5、 抗平滑肌抗体测定: 七、流式细胞术检测: 1、流式细胞技术 2、流式细胞仪 3、流式细胞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最多用的是血液学诊断与研究。 八、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由HLA 基因复合体编码所产生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一)、HLA DNA分型: (二)、血清学分型技术: 1、微量细胞毒素试验: 原理:取HLA分型血清,加入被检者淋巴细胞,在补体的参与下充分作用,根据淋巴细胞的死活判定其表面是否具有与分型血清中抗体相对应的抗原。 结果判断:分型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阳性细胞呈暗红色,肿大,不折光;阴性细胞(活细胞)不着色,不肿大,有折光性。 判定标准(不同作者略有不同): 8分:81%~100%活76%~100%阳性细胞; 6 分:41%~80%或51%-75%阳性细胞; 4分:21%~40%活26%~50%阳性细胞; 2分:11%~20%活11%~25%阳性细胞; 1分:0%~10%活0%~10%阳性细胞; 通常以〉50%(即>6分)为阳性;>80%为强阳性。 临床意义:选分数最低的供体。 2、特定细胞群反应抗体测定: 原理:特定细胞群反应抗体是将已知抗原的淋巴细胞与患者血清及补体孵育。 结果判断:PRA值=阳性孔数目/样品孔数目×100,如:细胞群包括了反映绝大部分HLA抗原的58个人的细胞,抗原抗体反应后有18个人的细胞溶解。 临床意义:实体器官移植前应检测受体血清是否存在PRA及其致敏程度。 3、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实验: 原理:将分离纯化的供者淋巴细胞,加入受者的血清及兔补体,观察淋巴细胞死亡百分率。 结果判断:阳性者死细胞百分率必须在对照血清高出30%,而对照血清的死细胞百分率必须小于30%。 临床意义:在移植前检查受者血清是否存在供者抗原的预成抗原极为重要,这种HLA细胞具有细胞毒性,能引起移植体的超急性排斥。 (三)、HLA细胞学分型检测: 1、 HLA-D抗原的测定: 2、 HLA-DP抗原的测定: (四)、器官和骨髓移植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九、其他免疫检测: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体内游离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既免疫复合物(IC)。 (二)、冷球蛋白检测:冷球蛋白(CG)是血清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它在4℃时沉淀,30℃易于聚合,37℃又能溶解。 (三)、丙种反应性蛋白检测: (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能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体起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参考值:免疫比浊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CRP是急性时相反应极灵敏的指标。①升高:见于化脓性感染、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等有助于早期诊断;②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鉴别风湿热活动期和稳定期: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鉴别器质型和功能性疾病:前者升高,后者不升高。但是,孕妇含量较高。 1、试述补体C3、C4检测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2、简述T细胞亚群检测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思 3、肿瘤患者的免疫学检查有哪些。 考 4、甲胎蛋白测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题 5 、试述检测AFP的方法及诊断价值?。 6、抗核抗体大致分为哪几类?什么叫抗ENA抗体?有哪些临床意义。 7、C反应蛋白测定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参 1、《实验诊断学》王鸿副主编 2001 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考 2、《诊断学》 第六版陈文彬主编 2001 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 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