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
摘要:民生新闻采访的采访技巧和采访策略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工作的质量。因此,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人员应进行积极的创新,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思维,采用多样化的采写技巧,提高民生新闻的整体质量。基于此,本文就民生新闻的创新思路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民生新闻的提质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民生新闻栏目;创新思路
民生新闻是关注民生发展,关注基层群众生活而采编制作而成的新闻栏目形式。相较于其他的电视节目而言,民生新闻栏目虽然报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精神娱乐的方方面面,但是相对于当前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来说,民生新闻又是日常的,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在当前的媒体发展形势下,人们更趋向于追逐热点事件,关注新奇事件,再加上各种媒体传播形式的分流,使得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就需要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以及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变化,来对民生新闻栏目的编辑、制作与传播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栏目面临的挑战
民生新闻是质朴的、是真实的、是温暖的,是最能够反映普通群众心声愿望,体现基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的栏目形式。民生新闻栏目经过了二十来年的发展,通过不同的频道,以不同的采编形式,在反映民间发展、传播基层正能量上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观众。随着新闻节目形式的发展,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民生新闻栏目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这种挑战与考验有来自观众需求上的,有来自新闻栏目制作形式、传播路径上的。在网络的高度覆盖下,在互联网应用人数不断提升的现实情况下,当前民生新闻栏目面临着几个方面的发展挑战。
首先,民生新闻栏目面临着观众流失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多元化的电视节目形式充斥在各种平台,各种渠道上,人们利用手机,利用网络,就能够随时随地的选择想要观看的栏目,想要了解的资讯,甚至大数据还会结合观众的收看记录来自动分析,自动推送。而且,多元化的电视栏目形式,也给了人们更多的观看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收看模式逐渐边缘化,尤其是年轻群体,主要是通过网站,利用智能设备,或是各种软件来收看电视节目。而一些栏目为了吸引眼球,在民生新闻的制作中夸大其实,甚至还会采取扭曲、夸张的形式来进行栏目制作,这就导致了民生新闻栏目的质量降低,久而久之便就流失了观众。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对于民生新闻栏目的影响力冲击是巨大的,除了各级地方媒体之外,大量的短视频平台也使得受众不断的被分化。而一些民生新闻栏目的传播渠道相对传统,制作模式较为单一,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新意与深度,从而导致了受众的流失。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多样化节目内容对于民生新闻的冲击,二是年轻群众个性化需求下对于民生新闻栏目的冲击。除此之外,不同的制作方式,传播方式,都会对民生新闻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民生新闻必须要有一定的严谨性既不能为了抓眼球而夸大事实,又不同平铺直述般平平无奇,既要客观,又要真实。要全面、饱满、鲜活。要体现深度的同时,兼顾热度,但从当前民生新闻栏目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是制约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新媒体环境下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创新策略 1.结合媒体现状,坚持创新
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环境下,民生电视新闻栏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带给广大观众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新意的民生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将创新落实到民生新闻栏目的采编、制作与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要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对于民生新闻栏目的观看倾向与需求,并持续创新。只有建立在观众的需求之上,民生新闻栏目才能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够收获观众的喜爱、认可,以及积极的反馈,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新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理念上的创新,民生新闻的采编、制作与传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创新意味着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那么就需要从理念上、
意识上高度认可民生新闻转型的必要性,以及认可新媒体发展的不可逆转性。二是从实践上创新,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民生新闻节目的技术应用,以及节目包装与推广上。比如利用PS或是三维软件来制作新闻图片,新闻示意动画视频,以及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强化片头的新颖性,设计虚拟演播室等,通过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来完成建模、贴图、动画、包装合成等各项制作工作。使得节目形式更丰富,新颖。
2.关注百姓生活
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非常多,工作人员必须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新闻选题,要充分考虑选题是否具备报道价值和社会意义,考虑其是否会引起热议。因此,采编人员需要深入社会,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深度、有代表性、有时效性的选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影响力。保持亲和力在电视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采访对象都要直面摄像师的镜头,这对普通百姓来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多数老百姓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都显得比较拘谨、腼腆,不愿意面对镜头,这在无形当中会加大记者的采访难度,也不利于电视新闻的采集。所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拉近自己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获取对方的信赖和尊重,让其放下戒备,放心地说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历。总之,在电视民生新闻采集过程中,记者必须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打破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让采访对象与自己顺利交谈,这样有助于记者发现更多问题。增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制作团队的协作意识电视民生新闻的采集、制作需要多方成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所以民生新闻凝聚了很多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想完整地编辑出一条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就需要有一个团结的队伍。一般情况下,采制一条电视民生新闻至少需要一名采访记者和一名摄像师,所以记者和摄像师二者之间需要有较高的默契度,也就是说采访记者需要和摄像师高度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
3.尊重观众需求,塑造品牌
民生新闻是热腾腾的,虽然是普通群众的平常事,家常事,但是可以散发着青草的味道,带着泥土的芳香的。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以及社会发展形式下,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人们对于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
仅要反映民间小事,也要反映奇事、趣事,以及一些长期困扰群众的顽固性问题。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现实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得民生新闻节目影响力得到显著的提升。显而易见,不仅仅要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体现民生新闻的新颖性与鲜活性,同时也要通过创建民生新闻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来提升民生新闻栏目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而品牌的创建需要内容,方法,渠道的配合。但这些条件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针对群体来创建品牌。通过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了解受众的年龄层,对于节目形式的大体要求,突破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同质化严重的采编形式,从内容上、形式上取胜,使主题更深化、特色更鲜明、重点更突出、避免冗长让观众产生疲劳,利用品牌的力量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持续发展,与先进技术的影响与支持下,传统的媒体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媒体的传播形式,还是传播路径,以及表达方式上都与传统媒体有了巨大的差异。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入,民生新闻栏目在制作上,要针对现实社会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更贴近群众喜好的形式更加鲜活化,从而更好地增强传播能力和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吕雅琴.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采编创新思路探究[J].中国报业,2022(20).
[2]李天一.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采编的创新思路分析[J].记者观察,202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