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说明对象及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特征; 2、辨析说明顺序;
3、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4、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5、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二、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 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
三、说明文类型举例 1、《故宫博物院》事物性说明文 2、《统筹方法》事理性说明文 3、《死海不死》事理性说明文 4、《人类的语言》事理性说明文 5、《松鼠》事物性说明文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示例: 《故宫博物院》的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介绍了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 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 性能、风格等方面。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文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示例:说明文对象特征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看题目)
《中国的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抓关键词句) 《苏州园林》一幅完美的图画(在文段中找)
五、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时间变化。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从现象到本质;②从原因到结果;③从整体到部分;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等。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示例:
判断下面两段文字采用哪种说明顺序及作用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迷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表示方位和立足点变化的词语)
答:本文使用了空间顺序的说明顺序对大殿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二)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
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
答:本文使用了时间顺序的说明顺序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六、辨别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 引用资料 归纳答题方法 体现关键词
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分类别:条理清晰
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形象)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 列图表:直观形象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试题示例:指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a、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为海军飞机提供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09中考 .沈阳)
答: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航空母舰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b、大海不愧为生命的摇篮.它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把这些大分子有机物保护起来,又像母亲那样哺育它们成长。
答: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大海为生命的摇篮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史瓦西还推导出有关黑洞的公式,根据这个公式,例如把太阳压缩成一个,那么它的半径只有3千米左右;假如把地球压缩成一个黑洞,那么它的半径则只有0.89厘米!这时每立方厘米的物质质量高达20万亿吨以上。
答: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黑洞计算公式方法,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七、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说明文语言风格:
平实、质朴、准确 生动、形象、准确
方法运用: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 “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至少”可不可以去掉?
答:不能;“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答: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整体阅读方法:
加强整体意识,通读原文,整体感知材料内容
了解大意,理清说明方法和顺序,各段间联系,找出重要句子和关键词。 审清题干,筛选整合信息
确认命题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归纳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并对信息一一辨别。
结合文本,寻求答案
强化文本意识,提取题干主要信息后,对应到相应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不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可据文意,利用文中相应的语句或词语作相应回答。 拓展思维空间,突出思维创新
现说明文语段体现“大语文”的观点,出一些说看法、提建议、说创意、拟广告语、拟方案等开放性试题,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式,调动生活积累,拓展思维空间,发表自己独到见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