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参考答案模拟试卷2

来源:小奈知识网
参考答案模拟试卷2

一.选择题(20分,每空格2分)

1,D; 2,A; 3,D; 4,B; 5,C; 6,A; 7,B; 8,C; 9, C; 10, A.

二.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 自我;2,后天学习辅导的功效;3,反应——刺激;刺激——反应;4,注意,报复;5,

沙箱疗法;6,相伴;7,1908; 8,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身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知,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是组成个性的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生命风格:指的是个体不断前进达到目标是的一种特有方式和习惯反应。生命风格的分析包括个体遇到挫折时的习惯反应、个体对责任的习惯反应以及个体在面对需要主动出击的情景是的习惯反应。个体生命风格是由环境和遗传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若没有外界的干扰,个体的生命风格很少会改变。

3.父性原理:是指无论多么可爱的孩子,如果做了违背社会准则或家规的事,当父亲的会毫不留情的训斥孩子,或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对待孩子。父性原理是“切断的机能”。

4.布鲁姆的健康公式:布鲁姆在考察了影响个体或群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以后,对这些因素作了归纳和概括,提出了一个决定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的公式:HS=f(E+AcHs+B+LS),其中HS指的是“健康状态”,f是一个函数,E表示“环境”,B表示“生物学因素”,LS表示“生活方式”,AcHs表示“保健设施得以获得性”。

四.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 简述学前儿童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三者的关系。

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识、态度和行为这三者,知识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是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就要使接受教育者具有应有的知识和正确的态度。当然,从认知到行为,三者之间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所需的时间和困难程度是不同的,知识的转变较为容易,态度的转变涉及情感问题,不仅较为困难,而且历时也较长,行和习惯的转变则最难。对学前儿童而言,从认知到行为这样一个过程比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较为容易,在学龄前阶段抓好健康教育比抓其他年龄阶段人群的健康教育更为有效。

2. 简述团体疗法的定义和实施条件。

所谓团体疗法,顾名思义,某一个被治疗者(包括儿童)在多数人的团体活动中,施以训练或教育,达成治疗效果;或集合问题行为发生原因相似,问题行为性质相近等多数被治疗者(包括儿童),在同一环境中施以同一的训练方法。实施条件是:实施团体疗法时,团体中成员的年纪必须相近。

五.案例分析(30分,每题15分)

1. (1) 根据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人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

中,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2分)

(2)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有三个维度。生物维度包括遗传因素、体质状况、

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特征等;心理维度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特征、行为习惯、个体生活经验、价值观和信念等;社会文化维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教育等。(3分)

(3)针对案例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5分)

2.(1)口吃的具体原因上不明确,但是可以由以下几种来解释:1,由于大脑左右两半球对

语言的控制出现了矛盾;2,有人认为口吃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学习,由于阳性或阴性增强的复杂影响所致或者是语言与伴随语言而出现的情绪反应经过经典的条件反射的方式造成语流不畅和割裂;3,正常儿童在语言发展中常会出现发音的重复问题,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即可使这种发音上的问题固定下来。4,急性的精神创伤,如火灾,地震、战争、父母离异、突然地惊吓等。5,长期延续性的不了心理刺激、教育不当、对口吃患者的模仿等都可导致口吃的产生。(5分)

(2)由于口吃的形成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对口吃的预防和脚趾可以从接触儿童的心

里紧张入手。对于患有口吃的儿童,要帮助他们消除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如周围人的嘲笑、模仿,家长或教师的责骂或过分校正。要避免周围人过分注意他们的缺陷,积极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进行语言训练,增强自信心。(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