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与幼儿的回答,教师与幼儿情感的融洽等。所以,要使幼儿能积极地、有兴趣地参与活动,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顺应幼儿发展目标,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引起幼儿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在情感上要给予支持,利用语气、肢体语言把幼儿的情感吸引过来。就如:范建君老师的大班社会活动《小不点儿》在借助图片中皮皮因为太小了没有帮助别人而产生消极心理时,教师没有直接把后来小老鼠皮皮钻进小洞帮助拿出钥匙的情节呈现出来,而是通过幼儿生活中的实例,让幼儿在爸妈因为孩子小,不能帮忙做危险的事,引出让幼儿去发现寻找自己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拿抹布、放垃圾等,激起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健康心理。达到懂得自己虽小,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教学目标。
还有,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孩子给予更多的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新《纲要》理念下的教育目标。世上没有相同的人,包括相貌、性格、智力等,但是面对一个集体活动,每一个孩子都是教师的教育对象,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快乐健康地成长,所以要在集体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关注个别,为不同程度的孩子予支持,眼神的鼓励、相对简单问题回答的机会、情感的倾注等等都能唤醒孩子自信的心灵,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精神上的支持,能为孩子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支持性策略的运用能使课堂有效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就如丽水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志鹏同志在开幕式致词中提出:教育目标要“尊重天性,培养灵性”,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就是培养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灵性。
相信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的幼教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