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考虑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现浇楼板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放大。其建议中梁该系数取2,边梁可取1。5,一般而言,填入此系数后,梁的刚度增大,内力也会相应的增大.
计算地震作用时,模型只考虑了框架梁柱对刚度的贡献,板对总体刚度的贡献并未被考虑进去。而实际上因为板的存在,梁由矩形变为T型,刚度增大,所以计算参数时,应将中梁刚度放大。
计算配筋时,因为属于T型梁范围内的板配有一定数量的钢筋As,As一方面承担板荷载,另一方面如果有富余As’,且As’能抵消掉因为梁刚度增大而引起的梁配筋的增量,那么梁的配筋就可以直接采用刚度不放大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反之,就应该考虑将梁钢筋予以适当放大。梁的上部钢筋(支座负筋)配够就可以了,不必人为再放大,否则有可能会造成超筋,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应增加2mm。
楼板对梁的刚度有放大的作用,考虑楼板的作用可以提高梁的承载力,而且这个数值并不小,但不好计算,所以目前大部设计好像不考虑楼板的这部分的作用,也就低估了梁的承载力,这也是影响强柱弱梁的实际一个关键因素。
梁刚度的放大主要是为了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我们知道,刚性楼板假定总是假定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的,因此规范规定通过采用梁刚度放大的方法来近似考虑,从这点来讲,梁的刚度放大并非是为了在计算梁的内力和配筋时,将楼板作为梁的翼缘,按T形梁设计,以达到降低梁的内力和配筋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考虑楼板刚度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倘若我们在设计工程中遇到在刚性楼板假定下,结构的位移角稍微超出了规范限制,我们可以填入此系数,考虑了楼板刚度的贡献后,结构的周期将有所减小,位移角也将有所减小,但此时梁的内力可能会增大,甚至出现超筋现象,此时我们一般按考虑刚度放大系数前的梁的内力和配筋结构作为最终结果,而位移角采用刚度放大后的结果.所以必要的时候此处要进行二次计算。这是因为考虑楼板刚度对结构的贡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挖掘楼板刚度的潜力,使结构的周期和位移计算更真实一些。而梁的刚度不放大,其本身承载力仍能满足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设计要求,就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当然此出处个人觉得柱、墙的内力应该按考虑刚度放大后的结构,而梁则可以按考虑前的结果,毕竟楼板对梁的受力还是有利的,此时若按放大后的结果算,可能就会造成“强梁弱柱”的情况!
梁配筋按照1。5放大来配,算位移按照2.0来配.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越大,地震作用下的梁内力就越大,配筋就越大;
相应的柱子内力就会减小,导致配筋量减小,便会导致强梁弱柱,不提倡。
所以在计算梁配筋的时候可以将该系数取得小一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