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l心 i {年 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国,1 5~34岁的青壮年人群,自杀排在死亡原因的首位。自杀倾向及行为不仅 影响生活质量,使丧亲者承受巨大的悲痛,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不利因素之一。精神分析专家张天 布教授将从经典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角度来为大家解读自杀的真相。 自杀的“真相" ——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杀解读 ●张天布‘ 何巧丽!(1.陕西省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2西安高新慧智社区、东周儿童村) 自杀指一系列以自己为对象的攻击行为,可 能导致死亡,可能导致躯体伤害,也可能导致生 命状态的损害。 一是暂时达到的某种平衡。门宁格尔甚至认为,过 分积极的生本能可能是死本能的伪装,以渴望生 命和热爱生命的形式出现,最后却导致人的毁灭 与死亡,是死本能的“狡伎”。 其次,自杀可能是因为人格结构中过分严厉 的超我,使得自我无法承受惩罚而作出的选择。 、经典的精神分析从本能、人格结构 和防御的角度来理解自杀 首先,自杀是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弗洛 伊德在他的著作《超越快乐原则》里写道:本能 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积极的,发展的,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本 我寻求所有欲望幻想的无原则满足;超我是一切 针对本我的限制、扼杀、禁忌、规范的总和;本 促进变化的;相反,本能是生物情性的表现,他 要求回复到失误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倒 退的;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其所源出的状态乃是 无机状态,而人身上那种具有保守、回归、倒退 我和超我之间矛盾重重,自我是中介,负责协调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根据现实条件,在超我允许 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本我的需求。然而如果惩罚性 的超我过于严厉,在某种情形下,可能会战胜本 我向生的驱力,满足超我向死的要求。这时候, 性质的本能,所要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因 此,不妨将这种本能称为死本能。 门宁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死本能向 外表现为攻击、施虐倾向,极端时杀人,向内表 现为自我惩罚、受虐倾向,极端时自杀(参见门 宁格尔著的《人对抗自己——自杀心理研究》)。 首先,精神分析理论将死亡当作人的一种本 能,而现实生活中,自杀及自我毁伤却是很少见 的行为,对于这一矛盾现象,弗洛伊德和门宁格 尔一致认为,这是生本能与死本能对抗的结果, 当事人常有的感觉是“没脸再活下去了,只有一 死才能谢罪”,认为只有毁灭才是唯一出路,毁 灭了就能够澌青所有罪孽。 再次,从防御机制的角度,自杀可能是被动 攻击和攻击转向自身。防御机制被定义为是自我 的功能,当内心冲突引起焦虑情绪时,自我运用 这种功能,通过某种行为来缓解焦虑的情绪。被 动攻击和攻击转向自身是两种常用的防御机制, ji I被动攻击指期望通过攻击自己来达到攻击别人的愿望,极 而去的情况。俗语“头白鸳鸯失伴飞”,深切表达了这种人 心 端的情形就是“死给你看,我死了让你后悔去吧”;攻击转 向自身指直接或间接地把攻击表达在自己身上,极端的情 形就是“我不好,或者没有什么价值,死了算了”。 生的无奈。 有些人在生活的变革转化中容易出现适应的困难,因 为与原有的集体或者伙伴的分离而心理失衡,这些人可能 体会到的是被剥离于群体之外,恰似失群孤雁般零落,以 至于无法忍受认同的迷乱而选择自杀。 罂} 生I 帕 : 二、从客体关系的角度理解,自杀的原因多与 客体关系不良有关 第一,内在客体关系的贫乏可能导致自杀。 内在客体的贫乏,以及内在自体客体关系上的贫乏, 三、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脆弱的自尊往往是 自杀的深层原因 首先,当一个人无力维持积极的、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自尊水平随着外界的评价而忽高忽低,当觉得自己一无是 处、毫无价值的时候,往往绝望崩溃,选择自杀,俗语云: “人活一口气。” 然而,还有一种人,做起事来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自我辱贱,不体面,这是低自尊状态下的更隐蔽、更趋近 潜意识层面的慢性自杀。他们的生活模式往往是毁坏生命 往往是孤独绝望者自杀的深层原因。这种孤独不单指客观 现实中的独居、无亲朋好友,更多的是心理意义上的与客 体隔绝,不能从与客体的关系中汲取能量,如果一个人内 心的荒凉与孤独可匹敌北极冰原,即便是在别人温暖的怀 抱中也一样感觉孤独;而内在饱满,关系利用度高的人即 使失去了自由,甚至身陷囹圄也一样充满了希望,在人际 关系中常常表现为气场足、凝聚力高。同样地,孤独感也 可体现在两性关系中——有些人无法享受亲密关系 无法 体的尊严和活力,是自恋发展障碍的表现。 为了保留完美的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幻想,有些人可能 在事业成功之时却突然选择死亡,常让人唏嘘不已,这种 “死在巅峰”的状态是一种对自体理想化破灭的恐惧所致, 这时人自恋中无所不能的自我形象面临着泡影幻灭般的危 机,当最后难以承担这种内心的空虚和无价值感时,人就 会陷于崩溃。 体验到亲密关系带给他的温暖、愉悦与接纳;反过来讲, 有能力体验到这些感受的人,也必然可以从人际关系中体 验到必要的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从素质上评估一 个人的自杀倾向。 第二,认同危机可能是导致自杀的另一个原因。 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主体借以吸收他人的一个方面、 屙^生或特征,并按照他人提供的模式部分或全部发生变化。 正是一系列的认同过程塑造并规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弗洛 伊德描述的三种主要的认同概念是:原始性认同、自恋性 其次,镜映性客体丧失导致的自我价值感的丧失,从 而选择自杀。 社会地位往往是一个人在社会角色上很重要的标志, 也是人们获得自尊的一个重要的资源。有些退休者的抑 郁就是源于自尊的丧失感,他们不堪忍受失去职位,因 (次级)认同和部分(次级)认同。 原始认同是对某人或者某事物最初的原始的情感依附, 比任何一个与别人或者客体的关系都早。“是一个人第一个 且是最重要的认同,是个人史前时期对父亲的认同……对 双亲的认同”。 为职位是作为个人自恋的镜映性客体。退休后感觉没脸 活了,是因为脸皮没有长在自己身上,而是挂在主席台 上了。 自恋性认同是一种伴随着客体的丧失或者遗弃的认同 形式。例如:穿着已故的、心爱的人的衣服,或者戴着他 的珠宝。 再次,理想化超我与理想化客体的召唤,也可能是人 慨然赴死的理由。 一个人所认同的道义原则在其人格发展中起到理想化 部分认同的基础是感觉到别人有一种特别的品质,认 同其他人,是因为感到与其他人有共同之处。部分认同促 超我的功能,同时也是自恋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轴,当 个人认同了这个道义原则时,他就会把它视为自己忠贞与 进~个人的社会生活,一个人能够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 普遍链接与另一个人相一致,而不是相敌对。向群体(群 体规范)认同有助于陛格的发展,自我的形成也有赖于此。 与客体分离是生命历程中必经的过程,跨不过去这个 坎的人就会被击倒,进而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生活中常 见到老年人在老伴去世后心理创伤难以愈合,不久也跟随 奉献的对象,并以坚持不放弃为气节。在这里,个体的生 命可以消失,他可以设想自己与理想化的客体共生永存, 然则死亡就显得无足轻重,更像是个体与理想化客体合二 为一的重要途径。正是死亡,成全了英雄,所谓“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固有一死,与其轻若鸿 毛,不如重若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