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腕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 要】护士不仅要运用医学知识对患者进行身体上的护理,更要懂得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要针对患者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和疏导,调整患者的情绪,以舒缓各种压力,使其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
标签:割腕 自杀未遂 心理护理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一种非理性冲动性行为。自杀未遂指已采取自杀行为,但未致死或被及时救治存活的。目前,自杀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未遂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心理、社会和经济影响无法估量。割腕是最常见的自杀手段。割腕自杀并不是患者真正想离开这个世界,只是心理压力太大,承受不了,一时情绪激动,才会做出如此举动,所以自杀患者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1],良好的心理护理和干预能减轻自杀患者的心理压力,让自杀患者尽快走出自杀阴影,重返家庭和社会[2]。我院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共收治割腕自杀患者24例,我们通过了解自杀原因,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对患者进行身体护理的同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4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8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25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以上4例。自杀情况:左腕切割伤21例,右腕切割伤2例,双腕切割伤1例;夫妻双方发生矛盾者10例,因身患癌症怕连累家属者1例,患抑郁症者8例,失恋者5例。均为急诊入院予急诊手术。
2术前护理
2.1做好常规的术前准备 测量记录生命体征、过敏试验、备皮、术前检查、初步包扎、备血等,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以防再次自杀。
2.2心理护理 就诊的病人情绪激动,极不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必须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感觉到我们是在为他所急,为他所想,用我们的行动、语言感化患者,使其情绪稳定,配合我们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证明:病人术前的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出血量大、伤口愈合迟缓等,因此术前应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根据不同的病人,用恰当的语言交待术前注意事项、术中必须承担的痛苦、术后注意事项及锻炼方法等。
3术后护理
3.1生活护理 为病人提供安静、整洁、简单化的病室,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取走他们身边所有的危险物品,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
3.2心理护理 护理自杀未遂患者的最好办法是护士应设法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其自杀原因,让患者述说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痛苦经历,才具有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促进患者心理康复的价值[3]。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打开心结,保护隐私和满足自尊,让患者保持精神放松和愉快,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冷静客观分析原因,重建生命观和价值观,乐观、豁达对待人生,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患者年龄、职业、家庭和心理反应等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特色心理干预,如采用精神分析理论疗法:让患者潜意识的问题意识化;采用识知疗法:引导患者自己找到自己问题的症结,助人自助让其找出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情绪管理管理疗法,使用患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走弯路;采用简快心理疗法通过快速行为转变的技巧,释放自己,开启心中潜藏的能力,达到成功快乐的人生;当然可结合众疗法之所长,综合心理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教会人际沟通技巧,对不同意见见解,以正常的心态与人交流,对于心理压力和痛苦应向家人及朋友倾诉,介绍健身娱乐活动方法,分散注意力,使之产生愉快心理和心理体验。多与他们谈心,真诚与其沟通交流,帮他们分析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让他们知道他们对于亲人的重要性,亲人们是需要他(她)的。给他们讲一些生活中的强者,有身残志坚的,有笑对生活中苦难的,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抛开以前的不愉快,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在院期间护士充分利用每次接触患者的机会,如巡视、常规护理、操作、公休座谈会等时间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心理行为改变及时做出评价,然后对心理护理方案及时调整,直至患者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3启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家属多与患者谈心,多听他们的倾述,让他们哭,帮助他们把心结打开,把心里的苦闷发泄出来。在此特殊阶段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用亲情消除孤独和遗弃感,重建信心。同时告诉家属,有自杀倾向的人在自杀前后都会有明显的情绪、行为、语言变化,这时亲人及时发现、及时开导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要挽救他们的生命,还要挽救他们的心。家属应与患者多交流、多沟通,积极缓解患者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
4结果
24例自杀未遂患者,经过我们耐心细致的护理,均安全顺利出院,电话回访,全部恢复正常生活。
5结论
自杀是一种解脱心理痛苦的无奈手段。自杀未遂患者不仅没有摆脱心理痛苦,反而增加了躯体痛苦,护士不仅要了解自杀常见原因、常见时间、常用方法,而且要知道自杀者在自杀前后均有明显的情绪、行为、语言变化,更主要的是要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心理感受,给予其真诚关爱和帮助,除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
生理需要外,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防止再自杀悲剧的发生[4,5]。
参考文献:
[1]杨韵歆,王芳.38例自杀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5).
[2]沈春玲,李秋洁,周郁秋等.有机磷药物自杀患者心理行为干预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0):15.
[3]王磊,蒋晓莲.叙事研究—护理质性研究的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353.
[4]苏秀菊,胡素芬,牛素梅等.创新骨折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016—1018.
[5]张秀兰,彭金莲,韦若梨,等.晚期癌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4):3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