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陕西宝鸡中学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蒲翠蓉

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六大题20小题,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Ⅰ卷不交。

第Ⅰ卷(共3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慰藉(jiè) 坍圮(pǐ) 召唤(zhāo) 绵亘(ɡèn) 混混沌沌(hùn dùn) ......

B.绮丽(qǐ) 炫耀(xuàn) 窠臼(kē) 罹难(lí ) 急不暇择(xiá) .....C.发酵(jiào) 枯槁(ɡǎo) 恪守(kè) 遗施(wèi) 渐车帷裳(chánɡ) .....D.绽开(zhàn) 叫嚣(xiāo) 隽永(juàn) 芰荷(jì) 图穷匕见(b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没有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分并不等于没有差别,一个有差别的社会并不等于是不和谐的社会,也不等于不公正。

B.“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C.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贡献。

D.企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抓机遇谋发展,各地干部普遍有一种计日以待的紧迫感,许多人用“五加二,白....加黑”的连轴转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B.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人当年敢想敢说,肆无忌惮,想办《新青年》,自己就办....起来了,办起来后,虽然在上面吵架,却也是不同思想的撞击。 C.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的财政预算案讲话可谓开诚布公,声明去年的紧急预算案主要....是拯救英国的银行系统,为过去所犯的错误埋单。

D.以色列的足球水平发展近几年来有突飞猛进之势,特别是主场表现出来的强硬,令欧洲足球强国的球迷们无不侧目而视。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地繁花无意间闯入我的心,我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的时间,

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一连好几天,________,望它们于无声中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_______。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看它们 ④我站在阳台上看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来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香,越来越香浓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1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10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 危:端正 .B.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茫 .

C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

7.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下江陵 ⑥不知老之将至 ⑦夙兴夜寐 ...A. ①⑤/②④/③⑥ B. ①/②③⑦/④/⑤ C. ①⑤/②③⑥/④⑦ D. ①⑤/②④⑥/③⑦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偭规矩而改错 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 “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第Ⅱ卷(共100分)

三、翻译与默写(共14分) 11、翻译(8分,每题4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12、名篇名句默写(6分) (1).总角之宴, 。 (2).举酒属客, , 歌窈窕之章。 (3).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池鱼思故渊。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青岛的树 苏雪林

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煌,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是我

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我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精之域, 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鹅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绣线坊肆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这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滉漾、树影的参差和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子倚在树上。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簌簌地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使有几株树,也是枯黄凋萎,了无生趣,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

“您错了。”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株。土壤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限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选自《苏雪林散文选集》,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交待了青岛的地理位置,回顾了青岛屈辱的历史,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

B.作者把青岛比作是“一片汪洋的绿海”,而“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了青岛树多而密的特点。

C.作者描写的内容是青岛的树,中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而这一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是因为“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

E.这篇散文写了青岛的树,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青岛的树的喜爱。文章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14、文章题为“青岛的树”,本应着力写青岛的树,但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青岛的树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

17.根据例句,以“冬”为话题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似。(4分)

夏是年轻的热情,它激励人的斗志,陶冶人的心胸――愿你从夏雨中学会包容,从夏暑中汲取动力。

。 18、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作文。(50分)

在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成功时会亢奋,挫折时会焦虑,麻烦时会烦恼……这时不妨给自己“淬火”,采用“冷处理”,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适应力更强,生命会因此更加多姿多彩。

请以“给生命‘淬火’”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不得抄袭或套作; ③不少于700字; ④书写工整、规范;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六、选做题。(共10分) 19.成语运用。(2分)

成语对联:有些成语,虽然在意思上相反或相似,结构上却互相对偶,组成有趣的四字对。(2分)

例: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瓜熟蒂落—— 愚公移山——

20、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以下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漏水:古人以漏壶滴水计时。

(1).此诗第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了什么?(4分)

(2).第三句中“逼”字用得很神妙,请结合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A 卷答案 1、A.解析:召zhào唤。

2、D.解析:A项,成分残缺,“也不等于不公正”应为“也不等于这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B项,搭配不当,“加快”和“质量”不搭配。C项,语序不当,“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位置应该颠倒。

3、C.解析:A项,“计日以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不能形容“紧迫”。B项,“肆无忌惮”,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贬义词。D项,“侧目而视”,指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与语境不符,应为“刮目相看”。 4、B.

5、B. 解析:第一空:“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是状语前置,紧承上文“树天天在,花年年开”,强调了这些“咫尺的美”。第二空:“看它们”与后文“望它们”衔接紧凑,语意连贯。第三空:应强调“无声悄然”。

6、B 7、D。 8、B。 9、A 10、A B卷答案:1 B 2 B 3 C 4 B 5 C 6 D 7 D 8 B 9 C 10 A 三、翻译与默写(共14分)

11. (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葫芦做的酒杯互相劝饮。(“渔樵”“侣友””属”各1分,全句通畅1分)

(2)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书籍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完呢!( “谬”“名”“胜” 各1分,全句通畅1分) 12.(1)言笑晏晏 (2)诵明月之诗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羁鸟恋旧林 (5) 雨雪霏霏 13、BC。(4分 )解析:A项,“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于文无据。D项,“‘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合文意,从文中看,“我常感觉心灵枯燥”是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的环境了无生趣。E项,“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文中并没有充分体现,本文的文笔也不“诙谐”。 14、(6分)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应考虑内容的安排与中心之间的联系。文章题为“青岛的树”,但却在第4、5两段着力描写了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并突出了其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这与下文作者归国之后所见“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形成对比,自然引出后文对青岛树的描写。

答案:表达自己对静谧的茂密树林的喜爱之情和初回国时对所见荒废景象的失望之感(3

分),烘托(衬托)青岛的树,突出见到青岛的树时的惊喜。(3分)。

15、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信息区为第2、3、6、7四段中,第2段主要写青岛的树多、呈青绿色,特别茂盛的特点;第3段则指出青岛的树属于都市“人工培植的茂密树林”这一特点;从第6、7段可看出青岛的树能滋润心灵。整合以上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茂盛、苍翠(多、密密层层、铺天盖地)(2分),多人工栽植(2分),让心灵与自然契合(能滋润心灵)(2分)。 16、(6分)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文中所写的时代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情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其次,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不主观附会。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作者内心情感矛盾而复杂(2分):①痛恨德国人的入侵,却又偏偏喜爱入侵者所植的树木。情感矛盾(2分)。②入侵者炸山植树,我们有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痛惜而无语(2分)。

五、语言表达。(共54分)

17.例:冬是强者的挚友,它磨砺人的意志,锤炼人的胆略――愿你从冬雪中学到端庄,从冬寒中吸得刚毅!(比喻2分,句式2分。) 六、选做题。(共10分) 19.成语运用。(2分)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20.(1)(4分)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漫漫,难以入眠。 (2).(4分)“逼”用得很神妙,秋凉夜寒“逼”出秋虫通夕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末一句。(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