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萧统和萧纲、萧绎文学思想的异同

来源:小奈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论萧统和萧纲、萧绎文学思想的异同 李朝海 冯飞 (1.江苏省东海县高级中学,江苏东海222300;2.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过去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他们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本文通过萧统和萧纲、萧绎文学 思想的比较,认为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和萧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有文质并重的思想,只是由于时 代文风的影响,萧纲、萧绎没有象萧统那样把文质并重的思想贯彻始终,而和萧统走上了不同的美学追求道路。 关键词:比较;文质;雅.fi-;新奇 中图分类号:120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769(2006)05-0008—06 On the different and similar of the literature thoughts Of Xiao Tong and Xiao Gang,Xiao Yi U Chao—hai FEN Fei (1.High School of Hai County of Provence,D0 Hai 222300,China;2.Literature Coolege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0,Chian) Abstract:The literature thought ofXiao Gang and Xiao yi,used to be subjected to blame,criticize them only heavy form,neglect the COIl・ tents.From comparison,this thesis re Irdg that the literature thOUght of Xiao Tong and Xiao Gang,Xiao yi have similar place,also have diferent place.They all have thethoughttMt the form and contents must be equal g on,juat beoluso ofthe influence oftheliterary atmosphere of a_ ges,XiaoGangandXiao yi dont sticktothe endthethOUghtthattheformand contentsmust beequal stressed On,andwalktodiferent roadof es・ thetlcs pursues. Key words: ̄ntrast;form and content;standard;strange 萧统(公元501—531年),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曾立为太子,未继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 太子。他爱好辞章,招聚“东宫十学士”,编集《文选)30卷,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总集。萧纲(公元503 —551),即梁简文帝,字世缵,梁武帝第三子。曾令徐陵编集《玉台新咏》,亦是一部影响很大的集子。 萧绎(公元508—555年),字世诚,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侯景作乱,萧绎在江陵举兵讨伐。事 平,即帝位于江陵,是为梁元帝。曾聚“高斋+学士”编集《西府新文》。萧氏兄弟皆有文集传世,在文学 批评史上亦有重要地位,本文即对他们的文学思想进行比较,区分其异同,以期有助于对他们的理论主 张有更深刻的认识。 萧统、萧纲、萧绎都受到相同的时代文风的熏陶,都生长于宫廷之中,都受到其父萧衍的影响,这使 他们的文艺思想有相通的地方,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1.都有文学是发展变化的观念 萧统认为文学由质朴到华丽和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道理是一致的,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萧 统在《文选序》中说“易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 收稿日期:2006一O1—19 作者简介:李朝海(1965一),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省东海县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学;2.冯飞 (1982一),男,安徽阜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o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 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3]Cp328)萧统借事物的“踵事增华,变本加厉”以 喻文学,以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又云:“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 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俱为盍各,则未之敢 许。”L3 J(p35 ’在这段话中,他举扬马曹王和潘陆颜谢为例,认为这些才子的“遣辞用心”都是不相同的,以 此说明古今文学应有不同,文学不应泥古不化,而应随时代潮流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萧绎在《内典碑铭集林序》中说:“夫世代亟改,论文之理非一;时事推移,属词之体或异。” 萧 绎不但认为文学创作是发展变化的,就是文学理论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他们三人上述言论里,我们可以知道,他们都是文学发展潮流的顺应者,都有文学是发展变化的 观念。 2.都要求把文学和非文学区分开来 《南史・文学传序》云:“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 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于时武帝每临幸,辄令群臣赋诗,其文之善者赐以金帛。 是以缙绅之士,咸知自励。” 儿 这种盛极一时的文学风尚承继宋齐余风,渐趋绮靡华艳。人们对这些华美诗文的认识渐渐深人,感 觉它们和那些学术性的文章应该有所不同,应该把它们进行适当的区分,这在萧统、萧纲、萧绎的文论里 表达的十分清楚。 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 岂可重以芟夷,加以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 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 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 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 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故与 夫篇什,杂而集之。”[3](p329)在这段话中,萧统说明了他选文的标准,他不选儒家经典与诸子百家之作,是 因为这些作品是学术著作而不属于艺术文学,他所选文章都是“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之作,是经过深 刻的艺术构思,是用美丽的辞藻撰写出来的文章。从他的选文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统已经有了把 文学和非文学区分开来的思想。 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3J‘ ’萧纲 作为皇室成员之一,他深刻地懂得儒学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意义,但他又要求文学得到自由的发展,所以 他就把“立身”和“文章”割裂开来,在处世做人方面要遵守儒家规范,而写文章要不受任何羁绊,无拘无 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说,这就是要求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获得独立的地位。 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中说“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 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 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章 句,迟于通变,质于心用。学者不能定礼乐之是非,辨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前言,执掌多识,然而挹源知 流,亦足可贵。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觳纷披,宫徵靡 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l p368’萧绎把当时的学者分为“儒”、“文”、“学”、“笔”四类,使“文”和“儒” 有了严格区分,从而为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开路。在此基础上,萧绎又对“文”和“笔”进行辨析,从而提 出了纯艺术的文学主张。他心目中的纯文学应该是辞藻华美的,即“绮觳纷披”;应该是讲求声律的,即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应该是抒发情感的,即“情灵摇荡”。这就把文学限制在诗赋一类文章体裁上, 使文学有了纯艺术的内含。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总之,在魏晋以来区分文体的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萧统和萧纲、萧绎对“文”都有近似的观念,都要 求把文学和非文学区分开来。 . 3.都有“文质并重”的言论 梁武帝萧衍在开国之初,痛感魏晋以来战乱频仍,王朝无长治久安的现实,采取了以儒教治国的政 策。《南史・儒林传序》云:“至梁武创业,深愍其弊,天监四年,乃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 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于是以平原明山宾、吴郡陆琏、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呖补博士,各 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经者,即除为吏,于是怀经负笈者云会矣。又选学生遣就会 稽云门山,受业于庐江何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七年,又诏皇太子、宗室、王侯始就学受业,武 帝亲屈舆驾,释典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蒜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儿 萧衍对儒教的大力提倡,对他的几个儿子影响很大,《梁书・昭明太子传》说萧统:“三岁受《孝经》、 《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讲诵O”E1](pl65)萧纲亦重儒术,《南史・儒林传・戚衮传》云:“简文在东官, 召衮讲论……时衮说朝聘义,搞与往复,衮精彩自若,领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 J(p1M”萧绎同样重儒 学,他的侍读是精通《三礼》的贺革,而贺革的父亲贺呖善治《三礼》;精于《尚书》的孔子祛,又为湘东王 国侍郎。由此可见,他们三人都有良好的儒学修养,儒家的“文质彬彬”的文学思想应该对他们有很大 的影响,他们于文论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文质并重的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萧统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云:“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遒耳。”[3](p331)萧统不但在理论上提倡文质并重,他的创作亦 体现了这一原则,故刘孝绰在《昭明太子集序》中说他的文章是“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 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 儿p345 萧纲亦有文质并重的言论,由于萧纲是“宫体诗”的大力提倡者,关于他这方面的思想,过去很少人 提及。不过,笔者认为要对萧纲的文学思想作整体的把握,就不应忽视他的任何言论。萧纲在《昭明太 子集序》中说:“至于登高体物,展诗言志,金铣玉辉,霞章雾密,致深黄竹,文冠绿槐,控引解骚,包罗比 兴。铭及盘盂,赞通图象,七高愈疾之旨,表有殊健之则,碑穷典正。每出则车马盈衢,课无失体;才成则 列藩击缶,近逐情深。言随手变,丽而不淫。” 】(p35S)这段话说萧统的诗赋文辞华美,抒发情感有所寄托, 各体文章均有极高成就。萧纲对萧统文章“殊健”“典正”“丽而不淫”风格的推崇,是和他提倡的“官 体”诗风的思想截然不同的,在《请尚书左丞贺琛奉述制旨毛诗义表》中,萧纲又云:“乐由阳来,性情之 本;诗以言志,政教之基。” J(p35 在《庶子王规墓志铭》里他文质并重的思想表述地更加明白:“文雅与 绮毅相宣,逸气并云霞俱远。”[3](p354) 萧纲还非常喜欢阅读陶渊明的作品,《颜氏家训・文章篇》云:“刘孝绰当时既有重名,无所与让;唯 服谢胱,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辙讽味。简文爱陶渊明文,亦复如此。” J(p298 从中可以看出,萧纲虽然 提倡官体诗,重视藻彩,他对陶渊明的质朴文风中所包含的独特韵味还是有所察觉的,这不但表现出他 高于时人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表现出他的重文并不废质的文艺思想。 萧绎的文质并重的思想表述地更为清晰明白,他在《内典碑铭集林序》中说:“夫世代亟改,论文之 理非一;时事推移,属辞之体或异。但繁则伤弱,率则恨省;存华则失体,从实则无味。或引事虽博,其意 犹同;或新意虽奇,无所倚约;或首尾伦帖,事似牵课;或翻复博涉,体制不工。能使艳而不华,质而不野, 博而不繁,省而不率,文而有质,约而能润,事随意转,理逐言深,所谓菁华,无以问也。” J(p37 《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萧氏兄弟所论,无疑都是孔门 文艺思想的继承,表达了相同的文质并重的观点。 以上所论是萧统和萧纲、萧绎相通的文学思想,下面谈谈他们的不同的文学思想。 1.萧统文质并重的观点贯彻始终,萧纲、萧绎却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1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萧统身为太子,长住东宫,儒家思想在其心中根深蒂固,又受到刘勰、刘孝绰等要求文质统一,追求 “中和”之美的文论家的影响,所以不论他是自己的创作,还是评论别的作家,他始终贯彻文质并重的思 想,往往把道德风范和艺术风格相联系。如其《与晋安王纲令》云:“陆生资忠履贞,冰清玉洁,文该四 始,学遍九流,高情胜气,贞然直上。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傥值夫子,必升孔 堂。到子风神开爽,文义可观;当官莅事,介然无私。……近张新安又致故,其人文笔弘雅,亦足嗟 惜。’’ 】‘p3 . 萧统对陶渊明的评价也是贯彻文质并重的观点,在《陶渊明集序》里,他先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 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然后又说:“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 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汗隆,孰能如此乎?”"儿 ” . 萧纲、萧绎虽然也有文质并重的思想,但在文艺实践上是割裂文质,走上了一条追求绮靡华美的极 端道路。萧纲对裴子野的批评便能体现出他的思想实质。裴子野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对梁代盛行 的诗赋、重藻饰的文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在《雕虫论》中说:“自是间阎少年,贵游总角,罔不摒落六 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淫文破典,斐而为功。无被于管弦,非止乎礼义;深心 主卉木,远致极风云。其兴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隐而不深。讨其宗途,亦有宋之遗风也。 副 冽 裴子野以经史学家的实用观来衡量尚藻饰的齐梁文学风气,虽有他偏颇保守的一面,萧纲对裴子野 崇质的文学思想的批评却也透露出他重文轻质的思想实质。他在《与湘东王书》中说:“又时有效谢康 乐裴鸿胪文者,亦颇有惑焉,何者?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时有不拘,是其糟粕。裴氏乃是良史之才, 了无篇什之美。是为学谢则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师裴则蔑绝其所长,唯得其所短。谢故巧不可阶, 裴亦质不宜幕。” 】‘p3 ) 萧纲之所以走上重文轻质的极端道路,也是和齐梁文风分不开的。《梁书・瘐肩吾传》载:“初,太 宗在藩,雅好文章士,时肩吾与东海徐搞,吴郡陆呆,彭城刘遵、刘孝仪,孝仪弟孝威,同被赏接。及居东 宫,又开文德省,置学士,肩吾子信、搞子陵、吴郡张长公、北地傅弘、东海鲍至等充其选。齐永明中,文士 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pOgO’《梁书・徐搞 传》又载:“搞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高祖闻之怒,召搞加让,及见,应对明敏, 辞义可观,高祖意释。”…( ”徐搞本传又云:“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lJ( ) 由此可知,庾肩吾和徐搞是宫体诗绮丽文风的推波助澜者,而他们又一直是萧纲身边的文学侍从, 他们对萧纲的影响可谓大矣。《梁书・简文帝纪》载:“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日‘宫体’。”[1](p109)宫体诗在体制上继承永明体而更加追求对偶、辞藻、声韵等形式 技巧;在题材内容上,只是吟咏妇女体态服饰、男女艳情而已。故《隋书・经籍志》这样评价萧纲:“梁简 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 纷纷,号为‘宫体’。流宕不已,迄于丧亡。”L6 J(p】 ’萧纲等宫体诗人对于诗歌形式技巧的追求,对于推动 格律诗的成熟功不可没。然而,他们的追求也在当时形成了一股绮靡华丽的文风,使他们忘记了自己当 初也有重质的理想,从而走上了一条重文轻质的极端道路。 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已提出“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要求把文学和非文 学区分开来,他的创作也表现出轻倩绮碎的诗风,虽没有萧纲诗风绮艳,却也有助长有梁一代绮艳文风 的作用,故《隋书・文学传论》云:“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 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 音乎!”[6](p1730)“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正说明了萧纲、萧绎重文轻质的实质。 2.萧统并重文学的教育和娱乐作用,而萧纲和萧绎则只重娱乐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贫夫可以廉,懦夫 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3](p335)萧统认为 陶渊明的文章有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以熏陶人的情操,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这是他注重文学的教 ・l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育作用的表现。萧统又在《答晋安王书》中说:“吾静然终日,披古为事,泛观六籍,杂玩文史。见孝友忠 贞之迹,睹治乱骄奢之事,足以自慰,足以自信。人师益友,森然在目。嘉言诚至,无俟旁求。举而行之, 念同乎此。” 3 J(p3 萧统政事之余,遍览群书,所见无非“孝友忠贞之迹,治乱骄奢之事”,而且认为这些 反映人伦政治教化的文章是“人师益友”,足见其对文艺有助风化的功能的重视。 萧统在《文选序》里又指出:“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并为人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 之玩。” 3 J(p32 这表明萧统又视文学为闲暇时的消遣品,具有娱耳悦目的功能。 萧纲、萧绎也重视文学的娱乐功能。当然,他们重娱乐的创作心态也是受时代风气影响的结果。 《南史・到彦之传》附到溉传日:“溉特被武帝赏接,每与对棋,从夕达旦。或复失寝,加以低睡,帝诗嘲 之日:‘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当时以为笑乐。” 2 J(p盯9 萧衍所作完全是一种游戏娱乐的口吻,其《戏 作诗》、《长歌有狭斜行》、《河中之水歌》等都有一股游戏的味道。皇上的大力提倡,这种游戏娱乐的创 作态度遂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萧纲、萧绎的诗作大多是闲适、游乐、妇人、酒,几乎找不到反映现实、抒发高尚情操的作品。如萧纲 的《咏内人昼眠》、《娈童》、《率尔为咏》等作,对妇女抱着赏玩的心态,对妇女神情体态服饰、男女艳情 作细致描摹,其用意只在游戏娱乐。所以使人读后只能产生非分之想,而无丝毫崇高的教育意义!这种 重娱乐的文学思想在其《答新渝侯和诗书》中亦有所表现:“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跨 蹑曹、左,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结眉表色;长门下泣,破粉成 痕;复有影里细腰,令与真类;镜中好面,还将画等。此皆性情卓绝,新致英奇。故始吹箫人秦,方识来风 之巧;鸣瑟向赵,始睹驻云之曲。手持口诵,喜荷交并。” J(p35 萧纲对新渝侯所作的三首宫体诗大加赞 赏,称其为“性情卓绝,新致英奇。”而这所谓的卓绝性情既无关乎风雅,又无助于风教,完全是为了满足 一己之玩乐游戏目的。 总之,萧统所重视的娱乐作用尚不失“乐而不淫”的儒教宗旨,并不忽视文学的教育作用,而萧纲、 萧绎则走上了一条为人诟病的极端娱乐道路。 3.萧统提倡雅正,萧纲、萧绎追求新奇 萧统在称赞陶渊明诗文“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有助于风教”的同时,也有对陶渊明进行批评的言 论,其《陶渊明集序》云:“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 端?惜哉!亡是可也。” J(p33 他大概认为陶渊明在《闲情赋》里表达对心上人的倾慕之情有损于陶渊 明的高洁形象,文辞过于艳丽,有失雅正之风。 萧统所编《文选》也体现了他提倡雅正的文学思想。《文选》的选录标准总的来说是“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但又要归之于雅正。《文选》共收录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130个知名作家和少数不知 名作家的作品751首,共分37类。这些作品都是各文体的代表作,有相当的文学性,又多是有助于各封 建王朝宣传政教风化的应用文,符合儒家雅正的文学观。而对于乐府诗,萧统只选汉乐府3首,南朝的 吴声西曲则没有选录。就是因为他认为汉乐府形式粗鄙,南朝乐府多表现男女艳情,有伤风化,不符合 他雅正的文学观。 在有关的文论里,萧统也阐述了他雅正的文学观。《文选序》云:“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3 J(p32 萧统在《答玄圃园讲颂启令》中又云:“得书并所制讲颂,首尾可观,殊成佳作;辞典文艳,既温且 雅。” j( ¨就是说在追求“文艳”的同时,要不失“典雅”之正。 萧纲、萧绎和萧统提倡雅正的观点不同,他们追求的是新奇。萧纲在《答新渝侯和诗书》中已提出 “新致英奇”的美学趣味,他在《答张缵谢示集书》中又说:“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旦晴,檐梧初 下,浮云生野,明日人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倾。伊昔三边,久留四战,胡雾连天,征 旗抚日;时闻坞笛,遥昕塞笳,或乡思偻然,或雄心愤薄。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 作。” J(p35 他于此所说的山水诗、边塞诗在当时都是新颖的题材,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出萧纲 .1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求新求异的美学理想。 萧纲命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也反映了萧纲的文学趣味。《玉台新咏》大量收入吴声西曲和萧纲 等人模仿吴声西曲而创作的反映男女艳情的宫体诗,其所选录标准和《文选》大异其趣。《玉台新咏・ 序》云:“加以天时开朗,逸思雕华,妙解文章,尤工诗赋。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清 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九日登高,时有缘情之作;万年公主,非无累德之辞。 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无怡神于遐景,惟属意于新诗……曾无忝于雅颂,亦靡滥于风人,泾渭之 间,若斯而已。”-4j(p】 在这篇序里,徐陵明确表达了追求“新制”、“新诗”的文学思想。这些“新”的诗 篇,又和有风教作用的雅颂是泾渭分明的。也就是说他们只追求新声丽语、新奇别异,至于政治教化则 不是他们所关心的。故明人赵均云:“孝穆之撰《玉台》,其所应令,咏新而专精取丽。”[4](p532) 萧纲、萧绎在诗的艺术上也追求“新奇”的美学理想。他们的诗继承永明新变体而更趋绵密,在对 偶、辞藻、音韵的运用上更加自觉,在用力刻画女子的体貌服饰、歌容舞态的同时,着力描摹人物的形象, 体现人物的神情,可以说是他们在诗艺上所取得的新的成就。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萧统和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都受到其父萧衍的深刻影响,他们都吸收了儒家 文艺思想的合理内核,具有文质并重的思想倾向;他们又不拘于儒家思想,特别是对汉代经学思想有所 突破,承认文学的发展变化,要求把文学和非文学区分开来。但在具体的创作和对具体作家的评论中又 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萧统把文质并重的观点贯彻始终,坚持雅正的美学理想,既重文学的教育作用,又 重文学的娱乐功能;而萧纲、萧绎实质上走上了一条重文轻质的思想道路,追求新奇的艺术效果,重视文 学的娱乐功能,忽视其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徐陵编,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魏微,令狐德菜.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责任编校袁廷科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