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2021年同步练习卷

来源:小奈知识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2021年同

步练习卷

一、文学常识

1.吕不韦,战国末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 》(又名《吕览》),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史称“杂家”。 二、词语解释 2.解释词语。 (1)宋之丁氏 之:

(2)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 溉:(3)及其家穿井 及: 穿:(4)有闻而传之者 闻:

(5)国人道之 国人: 道:(6)闻之于宋君 闻: 于:(7)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令: 于:(8)丁氏对曰 对: (9)得一人之使 使: (10)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 (11)求闻之若此 若:

三、句子翻译 3.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文意理解

4.《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5.“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危害。 6.通过《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第1页(共9页)

汲:

五、课外延伸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上有虎,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C.愿王察之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②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知友:朋友。②得无:莫非。③疾耕:努力耕田。 (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齐 人 有 好 猎 者

第2页(共9页)

③①

距离 诽谤 观察 结束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齐人有好猎者 .②人不对 .③其所以不得之故 .④家富则市得良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4)简要概述文中的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3页(共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2021年同

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

1.吕不韦,战国末秦相, 杂家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史称“杂家”。

【解答】答案: 杂家 吕氏春秋 二、词语解释 2.解释词语。 (1)宋之丁氏 (2)家无井而出溉汲

之:

溉: 浇灌;汲: 从井

灌溉

(3)及其家穿井 (4)有闻而传之者 (5)国人道之

及: 闻:

待,等到 听说

里取水

溉汲: 打水浇田

穿: 挖掘,开凿

国人: 指居住在国都中道: 讲述

的人

(6)闻之于宋君 (7)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8)丁氏对曰 (9)得一人之使 (10)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1)求闻之若此

闻: 令: 对: 使: 于: 若:

使……知道 派 应答,回答

于: 向,对 于: 向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从 像

【解答】(1)句意为: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之:的。

(2)句意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溉:浇灌。汲:从井里取水。

第4页(共9页)

(3)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穿:挖掘。 (4)句意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闻:听说。

(5)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6)句意为: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使……知道,对。 (7)句意为: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令:派。 (8)句意为:丁氏回答道。对:应答。

(9)句意为: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得到一个人使唤。 (10)句意为: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于:从。 (11)句意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若:像。 答案: (1)之:的。

(2)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汲:从井里取水。 (3)及:待,等到,开凿。 (4)闻:听说。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6)闻:使……知道。于:向,对。 (7)令:派。于:向。 (8)对:应答,回答。

(9)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10)于:从。 (11)若:像。 三、句子翻译 3.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解答】(1)重点字词:道,说;之,代这件事;闻。句意: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说这件事。

(2)重点字词:使,劳力;于,从,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重点字词:若此,像这样;若,如,不如不知道。

第5页(共9页)

答案:

(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说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探听到像这样的消息,不如不知道。 四、文意理解

4.《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解答】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国人讲述的“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5.“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以讹传讹 的危害。

【解答】阅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围绕着“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展开的,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到处传谣言。 答案: 以讹传讹

6.通过《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解答】从文章中最后一句话可得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要耳听为虚。 答案:

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五、课外延伸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上有虎,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第6页(共9页)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C.愿王察之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距离 诽谤 观察 结束

②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 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 ABD.正确。

C.有误,这句话意思是:希望大王您能明察。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明,清楚,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

②重点词有:去,距离;于,比;过。句意:现在邯郸距离大梁,而说我坏话的人超过三个人。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选文讲述了庞葱将和太子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庞葱与魏王进行了对话,他希望魏王不信谣言,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有人挑拨离间。

(4)本题考查成语理解。本文的题目即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的成语,听者就信以为真,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答案: (1)C

(2)①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 ②现在邯郸距离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 (3)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 (4)三人成虎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

第7页(共9页)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知友:朋友。②得无:莫非。③疾耕:努力耕田。 (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齐 人 有 好 猎 者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齐人有好猎者 喜欢 .②人不对 应答,回答 .③其所以不得之故 缘故 .④家富则市得良犬 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4)简要概述文中的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为: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好:喜欢; ②句意为:这个人不回答。应:回答; ③句意为: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故:缘故; ④句意为: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市:买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有:故,缘故;则。句意:他之所以打不到猎物的原因。 ②重点词有:独,只是;尽,全,都。句意:不只是打猎。

第8页(共9页)

③①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从“入则羞其家室;从“猎者自思;从“退而疾耕”可知其勤于劳作。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解答这类题要在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做出正确回答。本题可以从这个故事本身和“好猎者”两个角度分析,不可勉为其难;凡事之前要思考,只要抓住事物的关键;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虚心接受批评建议。 答案:

(1)齐人/有/好猎者

(2)①喜欢 ②应答 ③缘故

(3)①他之所以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 ②不只是打猎,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4)自尊心强,不服输,勤于劳作。

(5)如果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困难就能解决。

第9页(共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