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海洋中,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黄莺的啼叫声,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想和你的同桌说些吗?时,大家都在闭上眼睛想象或交流,我听见一名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我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那小路是什么样的?鸟叫声是什么样的?我又没有见过黄莺,没有听过黄莺的叫声
当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没有被我发现的学生不认真
听课,是在课堂上捣乱,为了不破坏气氛,我没有深究。可是课后我再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我想,这个学生是说出了一些学生不敢说的心里话。
是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会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感情朗读,但确实是有一些学生因为见识少而无法完成,但却要装着完成。我想,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提的问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以及他们的生活体验,课前也要多下功夫,根据所教古诗的需要,和学生一起去收集资料,放手让学生去找图片、找声音,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故乡,发现家乡由于贫穷,连私塾都办不下去了。他深为家乡的孩子们担忧,于是几十年如一日为家乡出资办学,而他自己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表现了一名华侨深切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描写陈嘉庚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后发散思维,自己提问题。例如:陈嘉庚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办学?在哪儿办学?是怎样办学的?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样说的,是怎样做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体会陈嘉庚崇高的爱国精神。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描写陈嘉庚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朗读这些重点语句,以读出正确的语气和感情,把理解内容与朗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借助感情朗读帮助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感情朗读。从而体会陈嘉庚崇高的爱国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迸发出爱国热情。在“假如你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学生,此时此刻你想对陈嘉庚说点什么呢?”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特别活跃。
语文S版《舞动的北京》教学反思
《舞动的北京》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案和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会徽面世后得到的肯定与赞扬。申奥的成功,会徽的诞生,使我们更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所以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基于这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 ,体验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记号画出表示会徽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会徽是怎么样的?图文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又锻炼了说话能力。这种“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学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同学们积极搜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资料、图片;出版了“奥运专刊”黑板报;还举办了以“我是奥运小主人”为主题的绘画比赛。结合学校开展的“迎奥运 促和谐”读书活动,同学们在认真阅读了《奥运 促和谐》一书后,积极写读后感参加作文比赛。
我把这一课的教学当作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并在创设的情境中内化运用;同时,通过以组为单位,展开想象,将课文内容扩展外延,既深化理解,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
《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莲叶青青》这篇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来说,的确是一篇极好的范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进行探究,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读中探写
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品质,探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是通过祖母种植荷花、剪送荷叶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小细节表现出来的。教学中,我以这些细节描写为突破口,采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祖母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抓住什
么来写及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让阅读为写作搭桥做船。 2、前后对照,理解感悟中学习对比写法的妙处。本文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祖母种荷花和剪荷叶的前后对比,家人思想与祖母思想的对比,荷花长势与孩子病情的对比,对比中使祖母的形象更高大,品质更突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前后文、上下句对照着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母的善良和与众不同,进一步体会到对比手法的妙处所在。3、总结中提炼写法。学生学完课文,我又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课在写作方面的收获,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本课的写法,为写作架起桥找好船。
二、练中学写
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看过的、感受过的、听过的关于爱的故事写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
《萧山杨梅》教学反思
这是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课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来达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理解感悟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课文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师生之情,所以重点放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金老师的爱使“我”感到无比温暖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环节中,将朗读作为了重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能够把握语气的转变,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变化,品味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课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提到的《爱的教育》和《寄小读者》,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然后进行小练笔,仿照文章写法——通过一件具体事例体现人物思想品质,提醒学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效果会更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年,美国
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子不起小时,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
了不起的父与子
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
他挖了
是什么意思?抓住小时,
小时,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
等等描
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父亲对儿子深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与子、、
父
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
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
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
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
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
、
自然段,
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
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
为什么文中
次出现类似的
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
劝说
父亲部分,
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
名儿
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爬山》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他告诉“我”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而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应该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的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难点是读懂父亲说的智慧指的是什么。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学习父子第一次的对话,学生对于征服山他们容易理解,征服自己就难了,对于此,我从课文中逐步引导,让他们想象爬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通过战胜这些困难逐步引导出战胜自己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对话是“我们”爬上山顶时,父亲说:“……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这番话强调了爬山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爬山的过程中努力。进而让学生举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告诉我要怎样做才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说说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它的话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在学生理解了大自然的美景该如何欣赏后,出示一组美景,让学生试着用眼、耳、心、脑并用的方法欣赏,谈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自己想象着用眼睛能看到什么、用耳朵能听到什么,用心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扩展方式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篇课文包含几个成语,如“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一五一十”等,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注重将词语放在原文中理解,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随着学生的朗读和发问,他们的思维、想象、朗读、表达等能力均已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但是教学上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对于理解爬山是战胜自己的这一部分觉得引导的有些生硬和牵强。其次,对于课文
的主要内容,导入时可做一定的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语言的魅力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
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帮助来人行乞的事,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体会到大语言文字强大的魅力所在。
初读课文,我亦被其深深吸引。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语言的神奇魅力,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备课中我考虑最多的也是这一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两句话不同的效果入手,进行比较和体会。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再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体会文本。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被彻底的激活,他们的答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质疑。在课件(春景图)地配合下,学生对这句话的魅力也有了较深刻地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一放一收之间,
教师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准,因此没能完成全部预设的教学任务。2、学生思维活跃,但教师在调控上还欠缺火候,导致学生在体会文本时依然显得很浮躁。3、教师的评价语言和导语设计还不够丰富。
上完这节课感触颇多,在课前也与同仁有过激烈地争论,对阅读教学中,特别是问题设计上,应从此处着手还是从大处着手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在问题设计上,还是应从大处着手,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放开,让他们自己读、想、悟,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当然,这样做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散、比较碎;学生能力的不同,可能思维的方式、习惯也不同,对
文本的理解水平必然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迂回的情况,教学时间难以有效控制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果不解决,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教学必然是低效和无序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出现混乱。
我个人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对课文有极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放
手让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要等放亦能收。对课文的理解思路和引导设计要精巧,同时要尽可能的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好预估,并设计好相对的指导。总之,只有作好最充分的准备,才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敏锐地捕捉到其思维的火花,并因势利导引入教学轨道之中,引导学生从纷繁的答案中准确的捕捉和体会文本之精华,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归纳,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减少教学中的迂回,提高学习效率。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短小简炼但又寓意深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滥竽充数》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大家: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课堂练笔,以想象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伊始我以《滥竽充数》的动画资料入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大胆的对这则寓言故事进行质疑问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寻找文中创新点,让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练笔,从而加深对寓意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性练笔,训练他们的想象力。
(一)以想象为点,进行课堂练笔
本文内容虽短,但如能仔细去推敲,就能发现文中有许多处细节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我根据教材设计了四个环节让学生去想象,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舒展个性。
想象一:南郭先生是如何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学生根据书中的描写想象南郭先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吹竽的样子,并进行表演。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主要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人公的深入了解。
想象二:当南郭先生知道齐闵王听竽的特点后,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这一环节的想象主要是针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动作的描述,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来揣摩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引导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是不行的。
(二)从故事的结局入手,进行课外延伸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学完这篇文章,学生们的心中对南郭先生这种不学无术、招摇撞骗深感厌恶。南郭先生是韩非子创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当南郭先生逃离皇宫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他的命运又会是如何呢?我请同学们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写一篇短文。这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对全文的一个延续,也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所说或所写的素材非常广泛,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作的欲望。
现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练笔日益受重视,这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它所强调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正代表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把握好课堂练笔时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一定能开辟课堂练笔的新天地!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巴金的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
鸟的天堂
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
让学生进行质
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有感情的浸润启发,学生各自朗读、点名朗读的时候,感情都是比较细腻丰富的,非常的声情并茂。但是当由自由读变成其读的时候,学生常常容易拖泥带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范朗读也比较少,这是今后在朗读指导中应该注意的。
教学语言规范性、简约性也急待增强。不管是在讲解重难点,还是在总结归纳评价中,
我发现自己的语言稍显罗嗦,有时候也不够规范,这是今后需要逐步解决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