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次作业答案
1、汉语拼音方案中21个声母之间的关系是( )。 A:聚合关系 B:组合关系 C:语法关系 D:语义关系 选择答案:A
2、按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称之为语言的 ( )。 A:形态分类 B:结构分类 C:功能分类 D:谱系分类 选择答案:D
3、英语foot的复数变为feet,所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 A:加词尾 B:加词缀 C:变换重音的位置 D:内部曲折 选择答案:D
4、\"笔”\"钢笔”在词义上的关系是 ( )。
A:同义关系 B:反义关系C:上下义关系D:组成关系 选择答案:C
5、下列各组中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 )。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劳动、阿姨、(英)railwayC:瓶子、老虎、(英)unhappyD: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选择答案:D
6、汉语\"紧张”和\"松弛”的词义( )
A:是对立关系B:是重叠关系 C:有时对立,有时重叠 D:既有反义又有同义的因素 E:无同义的因素
选择答案:AD
7、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 )
A:开口度的大小 B:发音体整动的频率 C:舌位的前后 D:嘴唇的圆展E: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选择答案:ACD
8、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定时期起作用
B: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无限的,可推而广之,无一例外。 C:古代汉语中的浊塞音声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D: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E:词语的替换全部取决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选择答案:BCE
9、[a]、[A]、[�]是汉语普通话中同一音位的三个自由变体。 选择答案:错误
10、汉字与汉语的音节是对应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只用一个汉字记录。 选择答案:错误
第二批次作业答案
1.汉语中“北平→北京”、“德律风→电话”,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D ) A:社会的因素 B: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
C:前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后者是社会因素D:前者是社会因素,后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庄子》里“匠石运斤成风”中的“匠石”,现代汉语说“名叫做石的工匠”。这个差别所反映的汉
语语法发展事实属于(A )
A:组合规则的发展B:聚合规则的发展C:结构关系的变化D:语法范畴的变化 3.“拖拉机”一词是(A )
A:意译词B:仿译词C:借词D:方言词 4.“洋泾浜”(B )
A:可以作为母语为学习 B: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来学习 C:可以作为第一语言进行交际D:不可以用作书面语形式 5.重庆话和上海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A ) A:语音B:词汇C:语法D:语义
6.现代汉语中“老师”和“老人”中的“老”是( AD)
A:都是语素B:都不是语素C:是同一个语素D:是不同的语素E:前者不是语素,后者是语素
7.“鸡”、“几”两个字的日译汉音分别是kei和ki。从中可以看出(DE ) A:两个字原先同音B:两个字原先不同音C:两个字原来的声母跟普通话相同 D:两个字原来的声母跟普通话不同 E:古代借词对研究语音发展有价值 8.世界上**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有( BDE)
A: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符号的文字 B:中美洲的马雅文 C:用阿拉伯字母作为文字符号的文字D:古埃及的圣书字E:汉字 9.听觉语音学是从生理属性方面去研究语音的。错 10.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对
1、能**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是( )。 A:语素 B:词 C:词组 D:句子 正确答案:B
2、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语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这是语法( ) A:词类的发展 B:组合规则的发展 C:聚合规则的发展 D:语法范畴的消长 正确答案:B
3、下列语言单位中,属于自由词组的是( )。 A:胸有成竹 B:智力投资 C:半斤八两 D:守株待兔 正确答案:B
4、重庆人将\"沙坪坝”的声母和韵母发成[sam pa],这种情况属于语流音变中的( ) A:异化 B:弱化 C:脱落 D:清化 正确答案:C
5、\"与”和\"以”在韵母上的区别是 ( )。 A:唇形的圆与不圆 B:舌位的前与后 C:舌位的高与低
D:舌面与舌尖 正确答案:A
6、属于意译词的是( ) A:狮子 伏特加 B:玻璃 面包 C:面包 电话 D:银行 水泥 E:坦克 拖拉机 正确答案:CD
7、一组同义词( ) A:具有一致关系 B:具有对立关系 C:往往同中有异 D:异中有同 E:没有反义因素 正确答案:AC
8、下列事实中,( )是引起语言社会变异的因素 A:年龄的差异 B:使用场合的差异 C:行业的差异 D:个人间的差异 E:阶级的差异 正确答案:ACE
9、\"失去生命”这一意义,汉语用\"sǐ”表示,英语用\"die”表示,那是因为不同民族对这一意义有
不同理解的缘故。 正确答案:错误
10、音位/ t t‘ n l /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可以形成一个聚合群。 正确答案:正确
第四批次
客观题 多选题
8.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BCE)
A: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定时期起作用 B: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无限的,可推而广之,无一例外。
C:古代汉语中的浊塞音声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D: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E:词语的替换全部取决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7.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ACD )
A:开口度的大小B:发音体整动的频率C:舌位的前后D:嘴唇的圆展E: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6.汉语“紧张”和“松弛”的词义(AD )
A:是对立关系B:是重叠关系C:有时对立,有时重叠D:既有反义又有同义的因素E:无同义的因素 客观题 单选题
5.下列各组中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老虎、(英)unhappy D: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4.“笔”“钢笔”在词义上的关系是(C )。
A:同义关系B:反义关系C:上下义关系D:组成关系 3.英语foot的复数变为feet,所采用的语法手段是(D )。 A:加词尾B:加词缀C:变换重音的位置D:内部曲折
2.按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称之为语言的 (D )。 A:形态分类B:结构分类C:功能分类D:谱系分类 1. 汉语拼音方案中21个声母之间的关系是(A )。 A:聚合关系B:组合关系C:语法关系D:语义关系 客观题 判断题
9.[a]、[A]、[ɑ]是汉语普通话中同一音位的三个自由变体。错
10.汉字与汉语的音节是对应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只用一个汉字记录。错 第五批次
客观题 多选题
8.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 CE)
A:有内部屈折B:没有内部屈折C:词序很严格D:词序不严格E:虚词的作用很重要 7.书面语和口语( BDE)
A:是根本不同的 B:基本上是一致的
C: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D:是一种语言的不同风格变异E:可以互相转化 6.“读书”、“写字”、“打乒乓”中的“书、字、乒乓”(AE ) A:之间的关系是聚合关系B:之间的关系是组合关系
C:词汇意义相同D:语法意义相同E: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 客观题 单选题
5.下列语句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C)。
A:张三连他的邻居也骂。 B:张三的毛衣织得好。 C:四两棉花——纺(访)一纺(访)。D:张三写好书了。
4.中古英语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3.语音演变的主要是指( A) 。
A:音位系统的演变B:音素的增加C:浊音清化D:词的读音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A:一般把词尾叫做变词语素。 B:语法意义是反映语法形式的。 C:语法范畴中的“格”即语法格式。D:从语法特点看,英语属于孤立语
1.他的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就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A)
A:索绪尔B:布龙菲尔德C:乔姆斯基D:赵元任 客观题 判断题
9.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的单位后数量翻番增加。对 10.古代汉语的“龟、蝇”今天变成“乌龟、苍蝇”,这是词语替换。对 第六批次
主观题 论述题
1.试论语言与思维的联系和区别。 答:(1)联系:
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A.思维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①语言对思维有固定作用。 ②语言对思维有再现作用。
B.语言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维内容的,因此,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一是伴随思维过程,二是表达思想成果。 (2)区别: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异质现象,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 B.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成等同;
C.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构成形式亦非一一对应;
D.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2.试论民族共同语形成的条件。 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
(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 (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 (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
(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但是,不同的语言共同语的形成原因又不尽一致。意大利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主要是文化的原因。法兰西语的形成,应该说主要是政治的原因。德意志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宗教的力量举足轻重。英语共同语的形成,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原因。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原因。
3.以汉语为例,阐述如何根据文字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答:(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 汉字是意音文字,之所以称为“意音”文字,因其有大量的形声字。从形声字的造字原理来说,通过声旁就应该能够读出这个字的读音。而一些字根据声旁不能读出读音或者看不出哪是声
旁,说明语音发生了变化,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2) 据“反切”考察古音。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的读音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的方法,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但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的读音去用上下字切音,就会发现,被切字的多数都与现代读音有所不同了,说明汉语语音发生了变化。 (3) 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
古人写作诗词,是十分讲究押韵、平仄等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整,但有些诗词用今天的读音去读,却并不押韵了,从中也可发现语音变化的脉络。 (4) 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音发生了变化,从一些借进来的外来词中可以见到这种变化的痕迹,因为这些借词都是用当时的语音去对译的,说明语音发生了变化。
《语言学概论》
[多选题]8、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定时期起作用B: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是无限的,可推而广之,无一例外。C:古代汉语中的浊塞音声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D: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E:词语的替换全部取决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参考答案:BCE
[多选题]7、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 A:开口度的大小B:发音体整动的频率C:舌位的前后D:嘴唇的圆展E: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参考答案:ACD
[多选题]6、汉语“紧张”和“松弛”的词义() A:是对立关系B:是重叠关系C:有时对立,有时重叠D:既有反义又有同义的因素E:无同义的因素参考答案:AD
[单选题]5、下列各组中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 A:大学、人民、(英)readerB:劳动、阿姨、(英)railwayC:瓶子、老虎、(英)unhappyD:道路、材料、(英)classroom参考答案:D
[单选题]4、“笔”“钢笔”在词义上的关系是 ()。 A:同义关系B:反义关系C:上下义关系D:组成关系参考答案:C
[单选题]3、英语foot的复数变为feet,所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 A:加词尾B:加词缀C:变换重音的位置D:内部曲折参考答案:D
[单选题]2、按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称之为语言的 ( )。 A:形态分类B:结构分类C:功能分类D:谱系分类参考答案:D
[单选题]1、汉语拼音方案中21个声母之间的关系是()。 A:聚合关系B:组合关系C:语法关系D:语义关系参考答案:A
[判断题]9、[a]、[A]、[�]是汉语普通话中同一音位的三个自由变体。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10、汉字与汉语的音节是对应的,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只用一个汉字记录。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10、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9、听觉语音学是从生理属性方面去研究语音的 参考答案:错误
[多选题]8、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有() A: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符号的文字B:中美洲的马雅文C:用阿拉伯字母作为文字符号的文字D:古埃及的圣书字E:汉字参考答案:BDE
[多选题]7、“鸡”、“几”两个字的日译汉音分别是kei和ki。从中可以看出() A:两个字原先同音B:两个字原先不同音C:两个字原来的声母跟普通话相同D:两个字原来的声母跟普通话不同E:古代借词对研究语音发展有价值参考答案:DE
[多选题]6、现代汉语中“老师”和“老人”中的“老”是() A:都是语素B:都不是语素C:是同一个语素D:是不同的语素E:前者不是语素,后者是语素参考答案:AD
[单选题]5、重庆话和上海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A:语音B:词汇C:语法D:语义参考答案:A
[单选题]4、“洋泾浜”() A:可以作为母语为学习B: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来学习C:可以作为第一语言进行交际D:不可以用作书面语形式参考答案:B
[单选题]3、“拖拉机”一词是() A:意译词B:仿译词C:借词D:方言词参考答案:A
[单选题]2、《庄子》里“匠石运斤成风”中的“匠石”,现代汉语说“名叫做石的工匠”。这个差别所反映的汉语语法发展事实属于() A:组合规则的发展B:聚合规则的发展C:结构关系的变化D:语法范畴的变化参考答案:A
[单选题]1、汉语中“北平→北京”、“德律风→电话”,产生词语替换的原因是() A:社会的因素B: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C:前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后者是社会因素D:前者是社会因素,后者是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参考答案:D
判断题]9、语言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的单位后数量翻番增加。 参考答案:正确
[多选题]8、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 A:有内部屈折B:没有内部屈折C:词序很严格D:词序不严格E:虚词的作用很重要参考答案:CE
[多选题]7、书面语和口语() A:是根本不同的B:基本上是一致的C: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D:是一种语言的不同风格变异E:可以互相转化参考答案:BDE
[多选题]6、“读书”、“写字”、“打乒乓”中的“书、字、乒乓”() A:之间的关系是聚合关系B:之间的关系是组合关系C:词汇意义相同D:语法意义相同E: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相同参考答案:AD
[单选题]5、下列语句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 A:张三连他的邻居也骂。B:张三的毛衣织得好。C:四两棉花——纺(访)一纺(访)。D:张三写好书了。参考答案:C
[单选题]4、中古英语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参考答案:D
[单选题]3、语音演变的主要是指( )。 A:音位系统的演变B:音素的增加C:浊音清化D:词的读音变化参考答案:A
[单选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把词尾叫做变词语素。B:语法意义是反映语法形式的。C:语法范畴中的“格”即语法格式。D:从语法特点看,英语属于孤立语。参考答案:A
[单选题]1、他的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就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A:索绪尔B:布龙菲尔德C:乔姆斯基D:赵元任参考答案:A
[判断题]10、古代汉语的“龟、蝇”今天变成“乌龟、苍蝇”,这是词语替换。 参考答案:正确
[多选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语言的音义关系是约定俗成的B:语言具有任意性特点,因此我们如果愿意,就可以把“袜子”说成“鞋子C:同别的符号相比,语言符号具有能产性的特点D:动物的语言可以分析出大小不同的结构单位E:音素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参考答案:AC
[判断题]9、汉语“应和”的“和”与“和浠泥”的“和”的语音区别主要在于音质方面。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10、声音的高低完全决定于发音体震动的频率。 参考答案:正确
[多选题]8、()都具有全民性质。 A:句子的意义B:一般词汇C:词汇D:词的意义E:变词规则参考答案:ACDE
[多选题]6、被动发音器官有()。 A:唇B:硬腭C:齿龈D:上齿E:软腭参考答案:BCD
[单选题]5、词在组合中的意义()。 A:是一般的、概括的B:是具体的、个别的C:是模糊的、两可的D:是多义的参考答案:B
[单选题]4、莎士比亚曾经借罗密欧的嘴说道:“玫瑰花即使换了另一个名称,仍旧如此芬芳。”这句话()。 A:只是文学家的幻想,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是不对的B:是不是正确,要看换一个什么花的名称C:是正确的,反映了命名时约定俗成的道理D:从科学的观点看没有意义,因为不可能给玫瑰花更名参考答案:C
[单选题]3、同音词指() A:语音相同的词B:音同形同的词C: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D:音同形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参考答案:C
[单选题]2、汉语“舞台”一词在“历史舞台”中的词义是() A:本义B:中心意义C: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意义D:换喻方式产生的派生意义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下列说法( )是正确的。 A:具有对立关系的几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B: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是不同音位。C: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D:具有对立关系的几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参考答案:C
[多选题]6、属于意译词的是() A:狮子 伏特加B:玻璃 面包C:面包 电话D:银行水泥E:坦克 拖拉机参考答案:CD
[判断题]10、音位/ t t‘ n l /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可以形成一个聚合群。 参考答案:正确
[判断题]9、“失去生命”这一意义,汉语用“sǐ”表示,英语用“die”表示,那是因为不同民族对这一意义有不同理解的缘故。 参考答案:错误
[多选题]8、下列事实中,()是引起语言社会变异的因素 A:年龄的差异B:使用场合的差异C:行业的差异D:个人间的差异E:阶级的差异参考答案:ACE
[多选题]7、一组同义词() A:具有一致关系B:具有对立关系C:往往同中有异D:异中有同E:没有反义因素参考答案:AC
[单选题]5、“与”和“以”在韵母上的区别是 ( )。 A:唇形的圆与不圆B:舌位的前与后C:舌位的高与低D:舌面与舌尖参考答案:A
[单选题]4、重庆人将“沙坪坝”的声母和韵母发成[sam pa],这种情况属于语流音变中的() A:异化B:弱化C:脱落D:清化参考答案:C
[单选题]3、下列语言单位中,属于自由词组的是()。 A:胸有成竹B:智力投资C:半斤八两D:守株待兔参考答案:B
[单选题]2、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语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这是语法() A:词类的发展B:组合规则的发展C:聚合规则的发展D:语法范畴的消长参考答案:B
[单选题]1、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是()。 A:语素B:词C:词组D:句子参考答案:B
解释题:
1、音位
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
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
3、 文字
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4、
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在同一地区或者毗邻地区互相影响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现象。
5、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6、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7、
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
8、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9、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10、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消亡。
11、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12、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出现环境互补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13、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
14、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长、音重、音高等单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15、一个音位具有的某种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
16、同一音节里处在同一紧张度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
17、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18、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19、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20、音节里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组合起来构成的音。
21、能够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22、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23、在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几种不同的自然语言成分混杂而成的、与原来那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语言混合包括\"洋泾浜”和\"克里奥尔”两种形式。
24、语言符号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5、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变体。
简答题:
1、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2、(1)渐变性;(2)不平衡性。
3、(1)语音当地化;(2)词汇数量少;(3)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受当地语法规则的影响;(4)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语;(5)只用于特殊场合(商业交往),不作母语或第一语言,变体很多。
4、发音体的不同;发音方法的不同;共鸣器或共鸣状态的不同。 5、(1)受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2)受同一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3)词语的搭配要符合社会的使用习惯,(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
6、(1)有共同的意义领域;(2)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3)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达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还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4)语法范畴是发展变化的。 7、(1)音位是能够区别语音形式的语音单位;(2) 音位总是就一定语言(或方言)而言的;(3) 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要注意与音素的区别)。
8、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词根语素、词缀语素、词尾语素。词根语素是能够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缀语素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词尾语素是加在词干后面,改变词的形式而不构成新词的语素。
9、(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10、词的本义: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
词的中心意义:一个词在某个历史阶段最常用的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词的派生意义: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
11、(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A.语言是说话、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B.言语具有个人因素,语言更具社会因素。C.语言相对封闭,而言语则相对开放。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从哲学意义上讲,语言和言语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必须遵循语言规则。 12、(1)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文字有利于共同语的规范和语言的统一。(3)有时候文字要影响人们的读音。
13、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长、音重、音高等单位。包
括调位、重位、时位。
14、组合关系是指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聚合关系是指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 15、(1)形态的改变;(2)语法范畴的消长;(3)词类的发展。
论述题: 1、(1)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A.思维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①语言对思维有固定作用。 ②语言对思维有再现作用。
B.语言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维内容的,因此,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一是伴随思维过程,二是表达思想成果。
(2)语言和思维是两种异质现象,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 B.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成等同;C.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构成形式亦非一一对应;D.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2、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3、(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2) 据\"反切”考察古音。(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4、(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5、 (1)渐变性;(2)不平衡性:A.语言系统各部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B.在语言的某一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不平衡。C.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1、 音位 2、词的本义 3、文字 4、语言联盟 5、民族共同语
1、答:具体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答: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3、答: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4、答: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在同一地区或者毗邻地区互相影响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现象
5、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一、解释题: 二、1、文字
三、答:具体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四、2、词的本义
五、答: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六、3音位
七、答: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八、4、音素 九、答: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比较疏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在同一地区或者毗邻地区互相影响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现象 十、5、民族共同语 十一、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 十二、6、语言联盟
十三、答: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十四、7、语法单位
十五、答: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 十六、8、单纯词
十七、答: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十八、9、词的派生意义
十九、答: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二十、10、社会方言
二十一、答:语言的融合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消亡。 二十二、11、组合关系
二十三、答: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二十四、12、语言的融合
二十五、答: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出现环境互补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二十六、13、区别特征
二十七、答: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 二十八、14、非音质音位
二十九、答: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长、音重、音高等单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三十、15、音位变体
三十一、答:一个音位具有的某种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 三十二、16、语法范畴
三十三、答:同一音节里处在同一紧张度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
三十四、17、语流音变
三十五、答: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三十六、18、复辅音
三十七、答: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三十八、19、词根语素
三十九、答: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四十、20、复元音
四十一、答:由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合成词。 四十二、21、语法意义
四十三、答:词的变化及词在组合中体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四十四、22、语素
四十五、答:表达语法结构意义的形式。 四十六、23、语言的混合
四十七、答:词与词组合时发生的词形变化所形成的聚合。 四十八、24、地域方言
四十九、答:语法形式表达出来的语法意义的类。 五十、25、形态
五十一、答: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五十二、二、简答题
五十三、1、举例说明同义词中的\"同”和反义词中的\"反”是对立的统一。 五十四、2、从发音的角度看,音质的不同决定于哪些要素?
五十五、答:语言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渐变性、相关性和规律性。 五十六、3、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流音变。 五十七、答:(1)语音当地化;(2)词汇数量少;(3)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受当地语法规则的影响;(4)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语;(5)只用于特殊场合(商业交往),不作母语或第一语言,变体很多。
五十八、4、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五十九、答:(1)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和声带不振动发出的音音质不同,而且不同人不同质地的声带发出的音也各有自己的特色。(2)发音方法不同,音质也不同。同一把小提琴的同一根弦,用弓拉和用手指弹拨,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把同样的弦安在二胡和京胡上,再用同样的弓支拉,发出的声音仍不相同。 六十、
六十一、5、简述音位定义的三个要点。 六十二、答:①词语的搭配在语义上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②组合起来表达的语义要具有一致性;③词语的搭配要符合社会习惯,即符合习惯用法的要求;④词义的组合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它成员的制约。
六十三、
六十四、6、阐述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两个概念。
六十五、答:社会方言是指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变体。地域方言是指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六十六、
六十七、7、词义的搭配要受哪些条件的制约? 六十八、答:(1)音位是能够区别语音形式的语音单位;(2)音位总是就一定语言(或方言)而言的;(3)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要注意与音素的区别)。 六十九、8、简述语法范畴的特点。
七十、答: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词根语素、词缀语素、词尾语素。词根语素是能够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缀语素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词尾语素是加在词干后面,改变词的形式而不构成新词的语素。 七十一、9、简述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七十二、答:(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七十三、(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七十四、(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七十五、(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七十六、10、简述文字对语言的作用。 七十七、答:词的本义: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词的中心意义:一个词在某个历史阶段最常用的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词的派生意义: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 七十八、11、简述语言符号同它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七十九、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1)**、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八十、12、\"洋泾浜”有哪些特点?
八十一、答: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八十二、(1)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在浊辅音后念**ont=宋体],如dogs。同样的音位,就是受到前面的辅音的影响而念不同的音位,就是被前面的辅音同化了。汉语tanke(坦克),其中的n受k影响,有的特点,就是同化。
八十三、(2)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展览、打死、纸马、管理”;而上声在其它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揽车”。\"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它声调前念本音。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
八十四、(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天天、玫瑰、西瓜”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往往也念轻声。
八十五、(4)脱落弱化进一步强化,丢失了某些音位,或在快速发音的过程中省略了某些因为,这就形成脱落。例如把\"我们”、\"你们”说成/ /、//,把\"豆腐”说成/ /,把\"不知道”说成//,英语中把\"Iam”说成\"I'm”,把\"I shall”说成\"I'll”,等等,都是脱略。 八十六、13、举例说明文字的作用。 八十七、答:(1)语言系统各部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2)在语言的某一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不平衡。(3)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八十八、14、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结果 八十九、答:(1)新词的产生;(2)旧词的消亡;(3)词语的替换。 九十、15、什么是语言的混合?
九十一、答:语言的融合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消亡。
三、论述题。
四、1、试论语言与思维的联系和区别。 五、答:(1)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六、 A.思维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①语言对思维有固定作用。 ②语言对思维有再现作用。
七、B.语言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维内容的,因此,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一是伴随思维过程,二是表达思想成果。
八、(2)语言和思维是两种异质现象,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九、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 B.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成等同;C.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构成形式亦非一一对应;D.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十、2、试论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十一、答:(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十二、A.语言是说话、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B.言语具有个人因素,语言更具社会因素。C.语言相对封闭,而言语则相对**。 十三、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十四、 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从哲学意义上讲,语言和言语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必须遵循语言规则。 十五、3、论词义组合(搭配)的条件。 十六、答:(1)受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2)受同一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3)要符合社会的使用习惯;(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 十七、4、试论民族共同语及其形成的条件。 十八、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1)**、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十九、5、试论决定音质不同的条件。 二十、答:(1)发音体的不同;(2)发音方法的不同;(3)共鸣体或共鸣状态的不同。
简答题:
1、简述\"洋泾浜”及其特点。
答: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1)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在浊辅音后念**ont=宋体],如dogs。同样的音位,就是受到前面的辅音的影响而念不同的音位,就是被前面的辅音同化了。汉语tanke(坦克),其中的n受k影响,有的特点,就是同化。
(2)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展览、打死、纸马、管理”;而上声在其它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揽车”。\"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它声调前念本音。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天天、玫瑰、西瓜”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往往也念轻声。
(4)脱落弱化进一步强化,丢失了某些音位,或在快速发音的过程中省略了某些因为,这就形成脱落。例如把\"我们”、\"你们”说成/ /、//,把\"豆腐”说成/ /,把\"不知道”说成//,英语中把\"Iam”说成\"I'm”,把\"I shall”说成\"I'll”,等等,都是脱略。 2、从发音的角度看,音质的不同决定于哪些要素?
答:语言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渐变性、相关性和规律性。 3、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流音变。 答:(1)语音当地化;(2)词汇数量少;(3)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受当地语法规则的影响;(4)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语;(5)只用于特殊场合(商业交往),不作母语或第一语言,变体很多。
4、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1)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和声带不振动发出的音音质不同,而且不同人不同质地的声带发出的音也各有自己的特色。(2)发音方法不同,音质也不同。同一把小提琴的同一根弦,用弓拉和用手指弹拨,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把同样的弦安在二胡和京胡上,再用同样的弓支拉,发出的声音仍不相同。5、简述音位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①词语的搭配在语义上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②组合起来表达的语义要具有一致性;③词语的搭配要符合社会习惯,即符合习惯用法的要求;④词义的组合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它成员的制约。
6、按照语素的内部结构,可将语素分成哪几种语素?它们的定义如何?
答: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如单数和复数都是数;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7、词义的搭配要受哪些条件的制约?
答:(1)音位是能够区别语音形式的语音单位;(2)音位总是就一定语言(或方言)而言的;(3)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要注意与音素的区别)。
8、简述语法范畴的特点。
答: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词根语素、词缀语素、词尾语素。词根语素是能够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缀语素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词尾语素是加在词干后面,改变词的形式而不构成新词的语素。 9、简述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答:(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10、简述文字对语言的作用。
答:词的本义:一个词产生时最初的意义。是就具历史渊源而言的。词的中心意义:一个词在某个历史阶段最常用的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词的派生意义:从词的本义里通过引申而产生出来的意义。 11、简述语言符号同它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1)**、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12、什么是词的本义、中心意义、派生意义? 答:(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2)据\"反切”考察古音。(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13、举例说明文字的作用。 答:(1)语言系统各部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2)在语言的某一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不平衡。(3)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14、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结果 答:(1)新词的产生;(2)旧词的消亡;(3)词语的替换。
15、联系具体的语言或方言,说明词的组合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答:客观现实现象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有相近的关系,也有对立的关系。词义在反映这些现象时也就存在着同义和反义两种不同的关系。同义中的\"同”与反义中的\"反”是对立的
统一。一方面,反义词是异中有同,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作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另一方面,同义词又是同中有异,同义词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论述题:
1、试论文字的作用。 答:(1)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A.思维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①语言对思维有固定作用。②语言对思维有再现作用。B.语言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维内容的,因此,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一是伴随思维过程,二是表达思想成果。 (2)语言和思维是两种异质现象,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B.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成等同;C.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构成形式亦非一一对应;D.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2、联系汉语实际,论词义演变的原因和结果。 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 (1)**、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 (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 (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
(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3、以汉语为例,阐述如何根据文字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答:(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 (2)据\"反切”考察古音。
(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
(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4、试论民族共同语及其形成的条件。
答:(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5、试论语言发展的原因。
答:(1)语言系统各部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
(2)在语言的某一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不平衡; (3)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即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