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革的培养 我成为一名民革党员刚逾十年。 细细想来.参加民主党派是一个长期蕴 藏在我心中的愿望。当年从农村这个广阔天 地考入大学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再教育”时. 最先给我深刻影响的便是那些刚刚脱下“臭 老九”帽子的教师。他们才从十年浩劫中走 出l。不少人还带着那场“大革命”摧残所致 的伤痕。但从他们身上更多表露出的却是对 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对未来的信心。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民主党派的成员。他们不 仅用渊博的学识,更是用充满魅力的人格力 量,感染了我和我的同学。 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后.我开始认真思 考自己的政治归属。就当时的条件看我可以 很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实际上在我的老师 和同事中就有许多人是这样认为的.而我所 在单位的中共基层组织也确实在考虑我的组 织问题。但我明确表态:我要加入民主党派。 为了学生时所受到的人格熏陶,也为了自己 当时所持的一个朴素想法:中国的现代化需 要民主政治.在民主党派内我能实实在在地 为此做点工作。 在我们学校里,同时存在着七个民主党 派组织。我虽然确定要加入民主党派.但对 文/董 波 于如何选择组织,却是毫无主见。是民革华 东师大支部的老主委朱畅蟾教授.一次次地 上门找我谈心,送我民革党章.向我介绍民 革的历史和现状.在提高我对民革组织认识 的同时.也帮助我选择了党派组织的归宿 刚加入民革时.有的只是书生意气和一 点热情,但在民革的大家庭中.却很容易深 切感受到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和融洽气氛。 在党内的工作中,每次小小的进步.甚至是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个稍稍有点可取之处的见解,都会及时得 到组织和同志们的肯定和勉励。现在回想起 来,我当时所做的工作其实不乏粗糙和不成 熟,但是这种肯定和勉励却使我一直保持着 一种工作热情。第一次为民革市委执笔提案 《关于在郊县城镇建设中注意历史文化古镇保 护的建议》,就是源于在一次市委会议的小组 发言中.结合自己的专业思考.对上海郊区 城镇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毛增滇副主委及时鼓励我整理成文,作 为市委提案提交政协。在民革会议的那种宽 松氛围中,我不仅从同志们的真知灼见里汲 取着营养,更学会了如何以参政议政的热情 和民革党员的良知来关心我们的社会进步。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回首自己作为一名 民革党员的成长路径时,组织的培养和信任 始终让我心存感激。记得刚加入民革不久. 又是朱畅蟾老师的极力争取,我参加了上海 市委党校的党外中青年干部学习班,开始了 作为一个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理论启蒙。此 后,受组织的推荐,我多次去党校和社院学 习进修,在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也使 自己对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民主党派工作的认 识不断得以升华。在组织的培养下,我入党 不久就担任了民革华东师大支部的副主委和 上海市委委员。2000年,就在我将赴加拿大 进修学习之际,支部换届,把我推上了主委 岗位。支部改选那天,时任市委常务副主委 的毛增滇同志、秘书长罗华荣同志专程赶来 学校,对我们支部的工作和对我更是勉励有 加。说实在的,当初的我其实并不真正理解 为什么组织上要赶在自己出国前完成换届, 心里只觉得奇怪:等我回国后再让我担任主 委不是更好吗?但市委对我的关怀则一直保 留在我温馨的回忆中。 2002年民革市委换届,我担任了市委副 董荔 ∞ ;l奇覆鼙 主委。对于民主党派党务工作只有粗浅体会 的我,自然更多地感到紧张和不安,但我懂 得这不仅仅是组织对我个人的信任,更是民 革市委对进入新世纪后组织发展的长远把握。 就我个人而言,要向其他市委领导同志学习 的实在太多,就是身边的普通党员,我也深 深为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他们对社会的热 情奉献、对民革工作的无私投入感动不已。 而这,常常使我对照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我愿以此作为进步的动力。 十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算太长,但 我在民革的培养下,逐渐加深了对中国民主 政治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制度和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解。 今天,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文明正在进入 理智、科学和不断完善的轨道,我们民革在 祖国发展所处的难得机遇期中必将大有作为, 因而也必将更加朝气蓬勃。我愿在组织的领 导下为民革的工作和建设更加尽心尽力。 记得在我刚担任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时, 一位民革前辈语重心长地送给我两句话: “天下为公”, “不做大官,要做大事”。“天 下为公”体现了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人格和革命志向,曾经激励过一代先贤舍生 忘我地致力于民族富强,因而也应是我们后 辈景仰者努力践行的伟大教诲。参加民革, 就没想到要当官,我想,这也是我们党内多 数同志的共同志趣。但是为了祖国和民族的 不断进步,也为了民革能在祖国的前进中作 出伟大的贡献,我们必须志存高远。也许我 个人的能力做不了大事,但我愿为我们民革 做成大事、做好大事而努力不怠!囹 (作者系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责编 卢 淼) ∞年第4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