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 Dee.2010 热带农业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第30卷第12期 Vo1.30,No.12 海南省多校区高校管理实践与探索① 冯社洪②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 海南儋州 571737) 摘要分析海南7所高校多校区管理中存在的校区治理机制缺乏、学科布局泛化、公共资源共享难、管理成 本增加、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差等问题。提出合理定位校区功能、加强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大学;多校区;管理;海南 分类号G647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with Multi-campuses in Hainan FENG Shehong (Danzhou Campus,Hainan University,Danzhou,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re are seven universities with multi-campuses in Hainan which have the problems in management such as lacking campus management mechanism,subject layout generalization,diifculty of sharing the public resources,increase of management costs and poor effect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setting reasonable functions of campuse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sharing the public resources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universities;multi—campuses;management;Hainan 1 海南多校区高校的发展现状 习生活。桂林洋高校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省 我国的多校区高校开始于2O世纪80年代中 高校用地普遍过小,办学空间狭小的问题,开拓 期.在90年代得到大发展。这个时期的标志事件 了高校的办学空间.促进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大发 是1992年扬州大学的组建(由省属江苏农学院、扬州医 展。 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合并重组而成)。之后, 目前,我省共有18所高校,其中有多校区的 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形成了合并高潮。 高校7所,这些学校校区的基本情况见表1。 截止2007年.全国31个省市和60多个部委所属 的近1 000所高校都参与了合并与重组.新组建了 2海南多校区高校的基本特征 425所大学,形成了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办学格局[1]。 2.1 自我扩张型多校区高校比较多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海南高校多校区办学 一般而言.多校区高校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两 的历史较短 海南高校多校区办学始于原华南热 类. “自我扩展型”和“合并重构型”。上述7所多 带农业大学(1993年在海.El成立分校).发展于2005年 高校中除了海南大学是由两所高校合并重组外.其 海南省启动桂林洋高校区建设项目 截止2010年 他6所都是为了突破发展的限制,择新址另建校区 9月.桂林洋高校园区建设累计投入l4多亿元. 2.2 新建校区比较集中 建成近60万mz教学行政用房及配套生活设施. 从表1可以看出.我省多校区高校新建校区 现已有5所高校人驻.有4万多名师生在园区学 主要集中在海口和三亚两地.这一方面与两地经 ①收稿日期:2010—1卜1l。责任编辑/兰 莹;编辑部E-mai1:rdnk@163.com。 ②冯社洪(1978~),男,助理研究员,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E-reall:fshong219@126.eom。 一68— 冯社洪 海南省多校区高校管理实践与探索 表1 我省多校区高校基本情况表 学校名称 日 校区数量 校区距离 和部分教育管理及后勤工作人员。 3 海南多校区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明确的校区治理机制 多校区管理与单一校区管理相比. 复杂性高.管理难度也大 多校区的出 现是对传统管理的挑战.目前沿用主校 区管理延伸的办法尚可.但随着主校区 学生的搬迁.校区规模的增大.现有的 管理方式将严重制约学校及新校区的发 展 就我省多校区大学而言.由于发展 时间不长.基本上没有对各校区的管理 作明确界定.更谈不上治理机构的确立 3.2 学科布局泛化 学科布局的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学校备校区间的泛化.二是不 济发展比较快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推动 如桂林洋校区就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 2.3 校区间星巨以中星巨为主 同学校间的泛化。一方面,我省有两所大学存在 着同一学校不同校区均开设相同的专业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我省部分高校是通过把原来中等 学校的学科迅速升格为专科的方式产生的.并最 终发展成为多校区大学 新校区建成后.学校有 以上高校中.除了海南大学和琼州学院的校 区分属两行政地域外.其他的都集中在一地.并 且大部分主校区与分校区距离以中短距为主.乘 车路程都在20 ̄40 km以内 2.4 管理上延伸主校区为主 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诱人的教育市场面前纷纷 扩大了学科布局 最终结果是不同类型的高校都 基本开设了类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会 计等专业 3.3公共资源共享难 由于我省多校区高校都是以“自我扩展型” 为主.校区问距离短.在管理上主要是延伸主校 区的管理.学校职能部门以垂直管理的方式负责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校由单校区 扩大成多校区.校区间距离随之增加.学校的教 新校区相应管理事务.即使个别校区设有类似于 管理委员会的机构也仅仅负责协调后勤服务和校 园安全保卫等工作 2.5新校区母体特征明显 育资源出现重复投入、难以共享等问题。如新校 区学生不能充分享受学校原来诸如实验室、图书 馆、师生活动场所等的物化资源.新校区必然要 重新建设 在增加了办学成本的同时.又难以满 足师生的要求 另一方面.个别距离较远的校区 对于我省“自我扩展型”的高校而言.不管 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移植 了老校区的基本做法.使扩张型新校区留有母体 深深的烙印 2.6 新校区人员单一 由于合并前就已有自己完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 务资源.由于学科的差异和设备的专属性.这些 资源的合并或共享不太现实 3.4 管理成本增加且管理效率不高 从管理方面看.南单一校区到多校区.学校 由于桂林洋高校区总体的后勤服务仍在完善 中,特别是交通、教师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好,大 部分教师白天在桂林洋高校区授课.下班后都回海 口市区生活 因此.新校区人员主要是低年级学生 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学校一院一系三级管理变成 学校一校区一院一系四级管理 管理层次由原来 69— 2010年12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3O卷第12期 的三级增加到了四级.由此也为管理增加了难度. 教学体系.中、低年级的学生集中在这里上课。 六本木校区是科学研究基地.大部分的教授在此 如校区间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各种信息的 传递与处置、工作流程的规范等。管理层次的增 加,必然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增加的管理成 开展科学研究.并在科研中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 务 我省大部分的多校区高校由于校区建设晚、 发展慢、规模不大,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因此, 尽早对各校区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调整 学科布局.理顺学校与校区的关系.规范管理体 制对我省多校区高校迫在眉睫 本主要体现在水电、交通和安全保卫等保障成本. 管理人员成本和协调成本上。据某学校统计.仅 仅用于接送教师往返海口与桂林洋高校区之间的 费用一年高达130多万元。与此同时.由于管理 环节增多、管理趋复杂化和原来管理的惯性等问 题的叠加,导致新的管理机制出现管理信息不畅、 多头领导等现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 3.5校园文化建设成效不明显 校园文化也就是大学精神 它是学校从办学 开始所有的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 中培育而成的并且自发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 值导向以及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师 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活现 对于自 我扩张型大学而言.虽然校园文化可以移植但由 于环境的新变化和校园文化伴生性的特点使得这 个移植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对于合并型高 校而言.其文化从磨合到融合更为复杂.它既取 决于环境的变化、文化的伴生性.还因校区间的 距离、原有文化的差异而时间各有长短。由于我 省多校区办学时间较短.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成 效不明显.缺乏大学应有的校园氛围和文化底蕴 4海南多校区高校管理的建议 4.1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各校区功能 从传统的单一校区高校发展到多校区高校. 对学校而言.不仅仅是拓宽了发展空间、扩大了 办学规模.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机 会 如何利用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对学校而 言,意义重大。为此,学校要根据实际做好发展 的长远规划.学科的调整布局,并以此合理定位 各个校区的功能 日本的东京大学是这方面的典 范,值得我们借鉴。东京大学由本乡、驹场、六本 木3个校区组成。本乡校区是主校区.校区集中 了理、工、农、文、经、医等学院和附属医院,是高 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基地。驹 场校区是基础教育基地,该校区有综合性的基础 70一 4.2 加快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把各校区融为一体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现代 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 得学校内部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国内外著名的多校区大学都十分注重学校网络信 息系统的建设 如美国的加州大学是由10个校区 组成的一个庞大教育系统,它通过发达的信息网 络把l0个校区变为一体。网络与图书馆、办公室 、学生宿舍处处相通,同时还与全美信息网络联 结_2] 浙江大学在1998年组建之初就进行了新的 计算机网络建设.通过一条长54 km的高速光缆 把各校区连结在一起,为学校的教研与管理.师 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信息支撑[3]。实践证明.网 络信息系统可以缩短校区间的物理距离.主校区 与新校区间的公文流转、学生选课、讲座报告、 工作会议等一些常规管理的难题,可以通过在线共 享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解决 目前. 一些高校已开始应用远程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 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但应用的广度与 深度仍有很大的空间 4.3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不管是何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由于距 离远近、学科特点、历史原因等因素,校区对所属 资源都有一定的垄断性。这种垄断性会导致学校 在资源配置上普遍存在规模性浪费、范围性浪费 和结构性浪费等问题。多校区高校只有解决好这 些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其办学优势 建立统一的资 源共享机制就是要打破校区间的资源垄断.根据 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布局重新对资源进行分配. 实现办学资源和学科的融合与优势互补.提高学 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和效益。一般而言.资源可分 为通用性资源和专用性资源两类。对于诸如房屋、 冯社洪海南省多校区高校管理实践与探索 公共场所等不可流动的通用资源要尽可能扩大使 力、向心力以及文化认同就要减弱;多样性就是 用者的范围,提高利用率:对于教师资源、电子 尊重各校区的历史形成.允许校区文化在体现学 图书、网络教学等可流动的通用资源要鼓励其在 校文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有所发展。对于扩张 校区间的自由流动.尽可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对 型多校区高校而言.要通过管理层、教师、学生等 于专业的科研设备等专用资源应允许经过认证后 各个层次.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快学校文化 的特定人群使用 向新校区的移植与扩张:对于合并型多校区大学 4.4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区实质的融合 而言.要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提炼新 文化的融合是学校实质性融合的重要标志。 的大学文化.并精心培育,形成广泛认同的大学 在多校区高校的建设中.最困难的不是诸如房屋、 校园文化 科研设施等有形的硬件建设.而是无形的文化建 设.只有文化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学校的校 参考文献 同文化不足校区文化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在吸 [1]毛亚庆.吴合文.合并高校整合管理的文化因素分析 纳和保持原有积极因素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思想 [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24 3O 和理念 因此.在多校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2]杰拉德.盖泽尔,沈红译,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实践与 要坚持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整体性就是各校 前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2—116 [3]温红彦.毕全忠.争创世界一流浙江大学并校开拓高 区的文化必须以学校的主体文化为基础,如果校 教改革之路[N].人民日报,2005—05—12 区文化偏离了学校的主体文化.那么学校的凝聚 科学家制成迄今强韧度最好合金 新一期英国《自然一材料学》 (Nature Mate— 据介绍.这种使合金具备类似玻璃结构的技术 rials)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制出一种 以前就有.但过去使用其他金属得到的合金性能不 新型合金材料.且是迄今在强度和韧度两方面综合 理想 本次研究的成功之处是找对了“配方”。季 性能最好的材料。 米特里里乌说,钯、银等金属混合后能产生既强且 韧合金的深层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将就此进行更深 在材料学中.强度指材料在不 现永久变形情况下 入的研究 承受压力的能力.而韧度是抗碎裂的能力。玻璃是 由于钯是一种昂贵的金属.这种新材料暂时还 强度好过韧度的典型.而铁等金属则相反。 难以大规模应用 研究人员认为目前最适合的用途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马里奥斯.季米特里里乌 是制造对强度和韧度要求都较高的牙科用品等。不 等人以金属钯为主要材料.加入少量银和其他元 过.他们也在探索用便宜的铜、铁或铝等金属来制 素.在融化状态下将其快速冷却,从而获得一种具 造类似的合金材料 有类似玻璃内部结构的全新合金材料。实验显示, 这种新材料在强度和韧度两方面的综合性能超过其 (http://paper.sciencenet.crd/htmlpaper 他任何已知材料 /201 1 1 1215557221 14452.shtm)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