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少数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

来源:小奈知识网
可编辑

少数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

————以广南县坝美壮族村为例

【摘 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可以使当地居民普遍受益,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坝美壮族村,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被喻为“世外桃源”。本文分析了坝美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坝美村发展社区旅游的意义、相关措施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区参与

On Minority Village's Community Tourism:

A Case Study on Bamei Zhuang Village of Guangnan County

【Abstract】Ethnic minority village tourism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minority areas to develop it’s economic. Minority communities involve in tourism can widespreadly benefit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make any goo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onest customs ,Bamei Zhuang village which is located in Wenshan Guangn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has got a name as \" Xanadu \".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Bamei Zhuang village and problems, this paper figure out the meaning of developing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s well as some related measures and problems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village;community-based tourism ;community involvement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以少数民族村寨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与生活、享受乡野田园风光为动机,集观赏、考察、体验、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少数民族村寨有着活态的民族文化和淳朴洁净的乡野田园风光,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者。因此,许多地方都掀起了民族村寨旅游的热潮。作为一类特殊社区,少数民族村寨是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文化、环境的敏感区,旅游开发既要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又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可谓任重道远。乡村社区旅游是农民守土的一种形式,农民是旅游资源的主人,是旅游景观的供给者。这种守土方式,既给农民带来了当下的经济利益,又给予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寄托。他们希望利用自己世代生存的环境和文化,来创造财富,他们渴望把自己的文化商品化,以换取财富,换取生活质量的提高。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1.社区旅游

“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一般为地域性的、规模较小的基层社区。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指街道,在农村则指乡、镇和自然村。”①随着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社区逐步成为旅游目的地,社区旅游得到较快发展。 1.1社区旅游的概念 1.1.1什么是社区旅游

社区旅游是以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社区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与生活、享受乡野田园风光为动机,集观赏、考察、体验、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社区旅游发展需要社区居民多方面的积极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一系列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这里的“参与”就是指社区居民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加入到旅游发展活动中,同时也参与监测与评价。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社区居民在参与决策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决策能力,增强自立、自强意识,提高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氛围,促进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 1.1.2社区旅游的内容 1.1.2.1参与旅游决策

社区参与旅游决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中代内公平的思想实质,即所有的人公平获得物质环境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的机会,旅游不仅使旅游者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政府税收的增加和旅游企业的赢利,还给社区居民带来多方面的利益,各方都从中获益,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社区参与旅游决策主要表现在:

(1)参与决策旅游发展目标;

文平,李芳璐,王晓欢. 农村社区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利益主体的分析研究 [J] .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一期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2)参与制定旅游规划; (3)参与制定旅游管理制度; (4)参与决定旅游利益的分配原则。 1.1.2. 2参与旅游经济活动

首先是参与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例如供应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提供传统手工艺品、设计旅游纪念品等。其次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服务包括了个体、企业、事业性质的各种旅游餐饮接待、住宿(家庭旅馆)接待、旅游交通接待、导游接待、娱乐接待和购物接待等内容。大多数少数民族居民为游客提供干净、朴素、特色鲜明的住宿和餐饮服务,为游客提供向导、介绍等服务项目,从中获得了许多经济收益。其三,参与旅游社区营销。旅游社区的营销包括社区旅游形象设计、社区旅游形象推广两个基本步骤。社区居民有必要以文明规范的行为、热情的服务、好客的态度树立社区良好的旅游形象。 1.1.2.3参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社区参与自然、人文资源以及环境的保护。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应该从自身出发,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并自觉去阻止任何破坏行为的发生。其次,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得益于科学的规划。因此,任何一次开发,都应该有合理的计划,有规范的施工,并进行有力的监督。其三,要有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心胸,不为短期的利益所蒙蔽,做出殃及后代的事情。 1.1.2.4.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

“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为提高自身旅游意识和环境观念而接受的教育;二是居民为增强自身在旅游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而接受的培训。”②

1.2. 社区旅游对于少数民族村寨的重要意义

1.2.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利于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山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外联系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能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与旅游相关的就业机会,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尤其在收入和就业方面,旅游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旅游业往往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有大量外地人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开发当中,他们占据了一定的就业比例,就会使当地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或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出社区,出现漏损现象,从而削弱乘数效应。发展社区旅游,可以提高居民参与度,减少外地人进入的机会,从而相应地减少旅游漏损量,提高旅游乘数效应,发展民族经济。

唐玲萍 .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的互动研究 [ J ]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年第

2期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1.2.2社区参与可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当地居民的服务水平

“只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者才会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对旅游者而言,‘高质量’大致可归结为3个方面:设施的舒适性、体验的真实性和心理的满足感。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民风民俗的古朴性,对游客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民俗文化,游客体验的真实性是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居民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内涵,知道哪些民族文化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社区参与能使旅游开发规划符合当地的意愿和能力,从而获得居民的支持。少数民族社区的居民本身就是构成旅游吸引物的重要因素,他们参与到旅游服务中,能体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使游客能体验到纯正的、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③同时,当地居民的参与也是他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诠释,一种发扬。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居民会自觉地提高服务水平,以维护旅游产品的形象。

1.2.3社区参与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年来,生态旅游被提上了旅游发展的日程。许多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发展旅游业而遭到了较大的破坏。长期的文化交流使民族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发展社区旅游,可以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为了让这样的利益长期持续,他们就会自觉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文化,并在旅游活动中自觉自愿地参与监督,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1.2.4社区参与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居民作为利益主体之一,承担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各项隐性成木,如资源、环境、社会成本等。若不考虑社区居民的要求,使他们不但不能从中受益,还要忍受由于旅游开发而带来的消极影响时,便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抗行为。”④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应考虑让居民参与,把居民自身利益和旅游开发挂钩,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与收益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维护社区形象,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环境卫生,关注环境质量、游客容量等问题,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坝美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③④

邱云美 封建林 .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的影响因素与措施 [ J ] .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邱云美 封建林 .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的影响因素与措施 [ J ] .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坝美村由于独特封闭的地理环境,现仍保留着数千年来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精髓,即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民风纯朴、环境优美,俨然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但自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者需求与当地居民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2.1. 坝美旅游发展的现状 2.1.1坝美概况 2.1.1.1地理位置

坝美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北部的阿科乡和八达乡的交界处,距县城43公里,属喀斯特地貌,气候为亚热带气候,海拔在7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8度,年降雨量为1224毫米。全村范围约有30平方公里,村中土著居民为壮族的沙系支系,全村115户人家614人。 2.1.1.2自然环境

“世外桃源”四山环绕,中间有一坝,坝中弯弯曲曲有条河,而河的进口和出口都有约1公里长的溶洞,无论从汤那村或从落水洞村进入坝美村,均须穿过幽长的水洞方可入村。乘船穿过狭长幽深的水洞,突现地势豁然开朗,形成别有洞天的幽美环境。古榕翠竹间坐落着一个壮乡村寨,村民沿河修造设置的水车和田间篱笆构成一幅乡村小景。本区域内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村内古树葱葱,保存着多种植物资源,榕树、木棉、大青树、海芋、灌木等,以及各种野花和藤子散布在河谷中。在河谷、群峰和峭壁中,生存着猴群、飞狐、野兔、野鸡和多种鸟类。猴爬岩时时可见飞狐滑翔,清晨的河谷中但闻百鸟啼鸣。 2.1.1.3人文环境

坝美村远在宋代已存在,至今宋代壮族英雄侬智高的传说依然在民间流传。村中保留着较完好的云南文化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生动体现了壮族农耕社会男耕女织、鸡犬相闻、邻里和睦的田园牧歌情趣。村民的食物、衣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基本上是自己生产,房屋建盖不出钱请工,而是在全村力量支持下,以互相帮助的办法来完成。村中依时定期举行祭龙、围鱼、对歌、演练古兵器舞、斗鸡等传统的集体活动,保留着浓厚的壮族传统文化色彩。当地农民少问世外之事,乐于农耕,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共同遵守古风遗俗,保存了壮族文化的精髓。村中现存并使用自制的生活器具,诸如木梯、木背柴架、木灯架、石磙、石缸、绣花鞋等。村民崇敬自然、崇拜神灵和祖先,土地庙、龙神庙、筒子钱杆、花公花婆台等保存完好。特异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相辉映,使坝美村成为展现“世外桃源”小农经济社会形态和传统乡村田园野趣的人文景观。⑤

http://www.yngn.gov.cn/docdetail_new.asp?id1=20060707090506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2.1.2坝美旅游发展的现状

2002年——2006年底,坝美景区旅游业发展呈现上升态势。(见表1)但是与省内其他景区比较,却还有一定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坝美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也正是因为这样,它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上升空间。

表1

指标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据广南县委办公室资料显示,广南县将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打造、提升坝美村的\"世外桃源\"品牌: 一是确立生态旅游经营理念。建立生态旅游体系,为游客提供生态饮食、生态住宿、生态交通、生态旅游产品,将人文活动有机融入生态系统中。 二是挖掘民族特色,统一规划景区设施。景区内所有建筑物设计以壮族风格为主,体现自然生态主题特色;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将壮族民俗文化作为观光休闲活动的内容。三是做好景区植被恢复和绿化建设。景区内以种植当地树种为主,避免现代园林的痕迹,力求古朴自然。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禁止景区沿河村寨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推广使用沼气和电等替代燃料,保护水体、空气和土壤环境。 2.2 坝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

在社区参与过程中,居民只是将自己的部分劳动和社区资源参与到了旅游业中,比如当地居民只是把游客带到自己家中,以农家乐的形式提供餐饮、住宿,或是组织一些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在参与决策方面较少。社区居民是社区旅游发展的主人,它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发展。但为什么现状却相距甚远呢?原因有多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参与能力弱。坝美景区内的社区参与能力普遍较弱。即使在单一的经济参与上,受村民本身素质的制约,其所从事的一般也都是体力劳动。农民的社区参与能力弱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贫困问题突出,受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根本未受过任何教育,更没有机会和能力通过看报纸、上互联网之类现代传媒获取知识和信息。在受教育

旅游总人数 (万人次) 8 10 12 15 16 海外旅游者 (万人次) 0.2 0.3 0.55 0.8 1.2 国内旅游者 (万人次) 7.8 9.7 11.45 14.2 14.8 旅游直接收入 (万元) 523 760 1128 1659 1580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程度上,我国的城乡差异明显,农村人口大部分处于教育隔离和信息阻隔的状态下。再加上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就更低了。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2)相对地位低。社会地位是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相对于城里人而言,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处于弱势。改革开放曾一度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农村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延续下来,尽管户籍制度有所改变,但农民的弱势地位没有大的改观。农民作为人数最多,涉及而最广的弱势群体,其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农民和城镇居民在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上都不可比拟。近几年农业和非农业的比较收益差距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的社区居民,他们的旅游参与程度低也就是必然的。

2.2.2环境污染

游客留下的是脚印和货币,带走的是照片和回忆。而今,坝美旅游区正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居民对游客持百分百的友好、欢迎态度,他们在思想上对旅游消极影响的估计严重不足,认为“只要能富起来、一点污染无所谓”、“发展肯定要带来一些污染”、“污染主要是工厂,旅游不会带来污染”、“有新房住,有好生活就得了,要什么山清水秀”。他们对旅游的消极影响缺乏应有的认知,但事实上旅游已经给坝美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 (1)旅游开发建设对景观和生态的污染和破坏;

(2)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等;

(3)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4)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如:水上运动、污水、垃圾污染; (5)旅游活动对空气品质的影响,如:汽车污染。 2.2.3 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畅通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机制主要包括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反映社情民意的咨询机制以及提高参与能力的培训机制。健全的机制是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社区居民由于缺乏参与机制而无法投身于旅游决策过程中,会使社区难以从旅游中获益。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只有完善的参与机制,才能激励和保证社区居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还不够全面,社区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更低,社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不够畅通。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仍然处于被动状态,缺少能激励和保障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2.2.4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传统习俗发生了显著改变

社区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习俗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在坝美村,年轻人兴起外出打工之风,游客常常到访,使原先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受到了外界强烈影响,加上经济发展,村民收入有所提高,不少人家中都有了电视、电话,一些时髦的年轻人还配置了手机,居民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日趋城市化、简单化,休闲娱乐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少村民开始热衷于看电视剧、打牌等其他娱乐方式,传统习俗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2.2.5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导致纯朴民风的改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邻和睦”、“生活节律”是原先村民平静单纯生活的写照。然而自从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外桃源”、与外界沟通的增多使村民原先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旅游开发使村子部分人首先从中获益,这种不平衡的变化首先反映在部分村民心态的微妙转变和邻里关系的变化上,后来出现了许多不曾有过的新矛盾。

3.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坝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发展社区旅游,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并提出具体了发展社区旅游的原则,相关措施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坝美发展社区旅游的原则 3.1.1文化建设原则

“民族社区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成为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旅游发展中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加以保留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因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始终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我们必须通过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民族社区通常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往往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从而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必须以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为基础和前提。只有搞好民族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工作,才能为旅游开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旅游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接触和体会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只有搞好民族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民族社区文化生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发展出符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新形式,才能给旅游者带来较强的真实感,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没有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和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前提,民族社区的旅游开发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⑥

3.1.2居民参与原则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一系列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要加入旅游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村寨的社区旅游发展必须通过居民的广泛参与来实现,这是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社区居民是旅游资源的主人,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动员居民广泛地参与,这样才能使社区文化真实地、完整地呈现给旅游者。为此,因不断完善参与机制,通过政府的扶持和指导,调动居民参与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参与的范围和力度,加强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和参与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1.3普遍受益原则

所谓普遍受益就是要使大多数人受益,而非少数人或个别人受益。按照普遍受益原则,民族社区旅游不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而是通过社区参与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促进文化交流,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区旅游强调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让社区居民,而且的大多数社区居民受益。

3.2.坝美发展社区旅游的相关措施

3.2.1 合理调配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活动

由于旅游业能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而外地人大量涌入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占据了一定的社区就业比例,使当地的旅游收入出现漏损现象,即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或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影响了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少数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强调社区参与,就可以有效阻止外地人进入的机会,就会相应减少旅游漏损量提高乘数效应,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社区居民获得经济收益。乡村旅游发展要以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为目标。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让农民直接从事旅游产品生产,直接参与乡村旅游服务、经营乡村产品和旅游中介机构等,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村级企业和股份合作经济等途径,保障社区居民对旅游服务企业的控制权力,创造居民参与利益分配的机制,使居民成为旅游业发展积极影响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应注意科学合理地发展,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在提倡环保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比如,推行绿色经营,提供绿色食品,既科学又环保,还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李伟梁 . 试论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的若干原则 [J]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2006年第二期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3.2.2 倡导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开发决策,走民主化道路

“居民在参与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应是多种角度的扮演者,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也是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公益人’,有长远眼光的居民还考虑当前成本的投入是为了增长未来预期的效益,而不是眼前收益。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需要后,还有渴望被承认的需要、被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而参与规划和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居民的这种心理

⑦需要。”社区参与旅游规划的制定,可以增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居民的主人

翁意识,体现居民意志。因此,我们要了解当地居民的心理,加强参与力度与广度,收集多数人意见,走民主化道路,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性手段。社区参与制定旅游规划和决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方向和目标,并提出建议。 (2)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具体目标和措施的制定。

(3)选择能被社区居民接受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居民是参与者、建议者。

3.2.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社区参与旅游的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地位,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完善社区参与自治体系,实现社区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广泛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将社区参与旅游开发、规划和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如,要通过民主集中的形式,共同商讨,充分考虑居民的要求,体现他们的意愿。通过立法,充分明确各种利益主体的权利,使社区旅游发展有法可依。 3.2.4加强培训,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

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是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和环境意识,激发旅游参与愿望。通过教育培训,使居民对旅游业有足够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旅游发展。并知道旅游业能给他们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调动参与积极性,并主动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社区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旅游参与能力。由于当地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服务水平的局限,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关的旅游知识。因此,应该对社区居民进行导游、餐饮、交通、旅游商品开发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让旅游方面的专业成为当地人的一项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旅游管理人才。

宋章海,马顺卫 .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 [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04年第五期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3.2.5监督与评价

“监督与评价是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经济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民族村寨旅游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这一职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多因缺乏监控或监控不及时、不到位而使其演变得难以解决。强化监控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专门的监督与执法机构,并给予充分的权力全面监督与协调村寨旅游中的各种关系和事宜,尤其是要重视对村民参与旅游过程的监控,并对参与的效果进行评价。监督机构必须有文化、环保等方面的专家和当地村民代表参与,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旅游与社区参与中的各种问题。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办法来确保民族村寨旅游的规范化经营。”⑧

3.3.坝美发展社区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 3.3.1 重视环境保护

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人文环境。旅游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旅游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旅游也可能加剧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在旅游活动中, 自然性的生态破坏往往是由于游客流量的增加, 致使旅游景点的实际接待量超出其承载力,有时遭到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文资源环境。乡村旅游业要提倡生态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生态旅游的观点,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倡导以下生态道德理念: (1)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2)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考虑旅游环境的容量,旅游资源的再生能力,旅游资源对其它资源、其它要素及整个旅游环境的影响。

(3)旅游经营者不能以单独追求经济利益为中心,要认识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非经济价值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在审美认知、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心理和精神陶冶、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精神价值以及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被人所觉察感知的或不能被人所觉察感知的固有价值。经营者要以自身的生态道德,实现旅游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依靠内在的信念和社会舆论的作用,运用生态道德的规范和原则调节自身的行为,以保证认识环境、享受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统一,从而推动旅游深入持久的发展。 3.3.2 突出文化整合和维护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旅游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活动、一种文化移入活动,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旅游,无疑会把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带到东道社区,即‘文化移入’。当旅游者渗透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的时候,文化在旅游时空中必须形成高差或势差,双方的文化和社会差异才会真正显露出来。用社会学家布迪厄说法,旅游者身份的背后隐藏着他们的

罗永常 .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 [ J ] . 贵州民族研究 2006年第4期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文化资本’,这些资本在旅游过程中将决定他们对‘他群’‘他文化’的理解和评价,而所谓的‘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一种主流文化的优越感,或是一种‘我族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而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来看,旅游又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互动过程,旅游地区自然而然成为多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交汇点,两种文化相互发生影响,发生变迁,必然产生文化涵化问题:其中一种文化要么适应另一种文化,要么排斥另一种文化。”⑨旅游社区的文化涵化程度是影响社区居民心理承受力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文化差异越大,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就越向往。“世外桃源”地理位置封闭,与外界发生联系机会小,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推进旅游社区一体化进程和进行文化整合,自然会带来文化上的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在强调对地方文化的尊重、维护和发扬,加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在维护社区传统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开放性吸收、兼容外来文化。因此,在文化的整合中,吸收外来文化要以不导致社区原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丧失和价值观念的异化为原则。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护社区文化:

(1)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社区社会进步进程,努力改变旅游地社区文化的弱势地位。

(2)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推动和加强社区传统文化的内容,确保传统文化的内容,确保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承。

(3)在正常生活中通过舆论、媒体等多种途径强化居民的文化评估的认同感,减少社会张力,促进社区文化的整合。

参 考 文 献:

[1] 邱云美 封建林 .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的影响因素与措施 [ J ] .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 罗永常 .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 [ J ] . 贵州民族研究 2006年第4期

[3] 孙九霞 . 守上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 [ J ] .思想战线 2005年第5期

[4] 孙九霞 . 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 [ J ]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7卷第4期

[5] 唐玲萍 .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的互动研究 [ J ]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年第2期

宋章海,马顺卫 .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 [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04年第五期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6] 宋章海,马顺卫 .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 [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04年第五期 [7] 威廉.厄波德 张广德 等译. 全球旅游新论 [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8] 李伟梁 . 试论民族社区文化旅游开发的若干原则 [J]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2006年第二期 [9] 文平,李芳璐,王晓欢. 农村社区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利益主体的分析研究 [J] .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一期

.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