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迁,中国留学潮概览
留学是学习和进步的需要。唐朝时,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进行学习,而中国留学教育的兴起则同中国的近代史相联系。
近代留学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近代留学教育便开始发端,近代留学教育兴盛于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之间,并伴随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对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赴美留学
1846年冬,香港马礼逊学堂美籍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回国调养,随行携广东学生容闳、黄宽、黄胜3 人前往美国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以及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这一时期留美学习有幼童留美、清末留美和庚款留美三个阶段。
1855年,容闳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出国学习以使国家富强,拟定了招收少年儿童赴美学习的计划,计划得到了清政府的同意,于是在1872年至1875年,有120名10-15岁的孩童到美国留学。
幼童留学美国结束后的二十几年间,中国还有不少学生来到美国留学,他们大多以自费为主,随美国传教士前往。进入20世纪中国的留学之风逐渐兴盛,清廷还举行了庚款留美考试,对留美学生进行选拔。民国时期,庚款留美计划照旧执行,而且自费留美、教会资助留美的学生数也显著增长。
赴欧洲留学
1849年,黄宽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医,成为中国近代赴欧洲留学的第一人。清末时期,中国人留学欧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自费,另一类是官费。这些留欧学生回国后,大都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做出了贡献。
20世纪初,官费留欧出现了新高潮,留学的国家包括了英、法、俄、德、比、奥等多个国家。曾国藩的孙女曾宝荪也于1912年留学英国,成为我国第一位赴英国的女留学生。
民国时期,勤工俭学成为赴欧留学的一大特点,在1919-1920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1600人到达法国勤工俭学。
赴日留学
在1896-1945年的50年间,是中国赴日留学的高潮阶段。数以万计的留学生前往日本,盛况空前,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在时间上,虽然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却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而无论去哪个国家留学,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成为这一时期留学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后的留学发展
1978年7月,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电话中跟远在北京访问的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博士沟通,表示中国可以派10万留学生到美国学习。
于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涌动着热情与斗志的留学大潮,以势不可挡之势开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