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13章《13.1分子热运动》优秀教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整体设计┃

【设计思路】 联系生活实际,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1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分子热运动。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课前准备】 香水、玻璃瓶2只、二氧化氮气体、玻璃片、烧杯、热水、冷水、红墨水、弹簧、乒乓球、铅柱、钩码、投影幻灯片、教学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批注 给学生营造演示:打开香水瓶盖,教师拿着香水瓶在教室轻松愉快的探究内走动,试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能够闻到香水情境,有利于激发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的气味跑到鼻子里了? 学生探究问题的(学生感受、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要求兴趣。 2

学生回答得很准确,带着问题进入新的课题。) 引导: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被我们吸入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分子热运动》。 二、探究新知,得出结论 (一)物质的构成 提问:如图所示,如果把玻璃杯打破,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学生猜想后回答。) 演示:“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幻灯片。 提问:这两个变化分别是物质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物质的构成”部分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若看成球形,其直径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

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多。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引导:分子数量有多大?通常情况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小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人们通常以10-10m来量度分子。

(二)分子热运动

提问: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相互之间有没有作用力?

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学生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提问: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

小结: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提问:气体分子能够运动,液体、固体分子能够运动吗?

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引导学

演示: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 生分析,并尝试总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分界面结。 逐渐模糊了?

4

演示: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

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

(回顾实验现象,总结实验得出的结论: 气体、感知的现象认识液体、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无法直接感知的

小结: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事实。 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提问: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它们的扩散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2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结: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问: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演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

5

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在下面逐个加钩码,挂很多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

提问: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小结: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相邻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回答:当弹簧被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受力时,引力等于斥力。

(学生感受,体会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总结: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布置作业

见“课后巩固提升”学生用书P2、教师用书

6

P64 四、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疑惑。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一、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二、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反思】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面广,气氛活跃。通7

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 二、充分关注全体学生,体现差异,体现师生互动的“民主性”。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例,使学生对分子无规则运动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设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程序:“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体验了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利用多种媒体、多学科进行整合,形象地创设情境,再现实验过程,演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验课堂,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