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在了解我国丰富的猪种资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我国饲养的主要猪品种特点及种猪选择的具体方法。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猪种的名称与原产地、分类以及优良遗传特性,在讨论主要国外引入品种的种质特性的基础上,对4个主要品种及2个配套系进行了介绍;对于我国的培育品种,介绍了它们的特性以及几个主要品种。然后根据猪的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点,介绍性能测定技术及种猪选择的方法。
第一节 猪的品种
我国猪遗传资源极为丰富,据1986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志》,我国地方猪种分为6种类型有48个品种,培育品种12个,从国外引进经过我国长期风土驯化的猪种6个,共计66个,可谓世界之冠,是世界猪种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猪的品种分类
按经济类型划分:瘦肉型、脂肪型、肉脂兼用型
猪种经济类型划分比较
1.体形外貌 体型 头颈部 四肢 体长与胸围比 2.胴体特征 瘦肉率 背膘 3.饲料利用特点 4.代表品种 转化瘦肉率高 长白、大约克、 三江白猪 高于55% 薄、小于3.5cm 流线型 轻而肉少 高、四肢间宽大 大于15-20cm 瘦肉型 脂肪型 方砖型 重而肉多 矮、四肢间距窄 基本差不多,不超过2-3cm 低于45% 厚、多于4.5cm 转化脂肪率高 槐猪、 赣州白猪 上海白猪、新金猪 45-50% 3.5-4.5cm 兼用型 二、我国地方猪种
1
一)、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
我国地方猪种按其外貌体型、生产性能、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自然条件和、移民等社会因素,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类型 :华北型 、江海型、华中型 、华南型 、西南型 、高原型 。 (一)华北型
1.地理分布:最广,主要在淮河、秦岭以北。
2.体形外貌:华北型猪毛色多为黑色,偶在末端出现白斑。体躯较大,四肢粗壮;头较平直,嘴筒较长;耳大下垂,额间多纵行皱纹;皮厚多皱褶,毛粗密,鬃毛发达,可长达10cm;冬季密生绒毛,乳头8对左右
3.猪种特点:抗寒力强,产仔数一般在12头以上,母性强,泌乳性能好,仔猪育成率较高。耐粗饲和消化力强
4.猪种:东北民猪、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沂蒙黑猪 (二)华南型
1.地理分布: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边缘,广西和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的东南角和台湾各地。
2.体形外貌:毛色多为黑白花,在头、臀部多为黑色,腹部多为白色,体躯偏小,体型丰满,背腰宽阔下陷,腹大下垂,皮薄毛稀,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性成熟早,乳头多为5~7对。
3.猪种特点:早熟,产仔数较少,每胎6~10头,脂肪偏多 4.猪种: 两广小花猪、蓝塘猪、香猪 、槐猪、桃源猪 (三)华中型
1.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巴山和武陵山以东的地区,大致与华中区相符合 。
2.体形: 体躯较华南型猪大,体型则与华南型猪相似。毛色以黑白花为主,头尾多为黑色,体躯中部有大小不等的黑斑,个别有全黑者,体质较疏松,骨骼细致,背腰较宽而多下凹,乳头6~8对。
3.猪种特点:生产性能介于华南与华北之间。每窝产仔10~13头,早熟,肉质细嫩。 4.猪种: 金华猪、大花白猪、华中两头乌猪 、福州黑猪、莆田黑猪
(四)江海型
1.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汉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2.体形外貌:毛色自北向南由全黑逐步向黑白花过渡,个别猪种全为白色,骨骼粗壮,皮厚而松,多皱褶,耳大下垂。
2
3.猪种特点: 繁殖力高,乳头多为8对或8对以上,窝产仔13头以上,高者达15头以上;脂肪多,瘦肉少。
4.猪种:太湖猪、姜曲海猪、虹桥猪、中国台湾猪 (五)西南型
1.地理分布: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湘鄂西部 2.体形外貌:毛色多为全黑和相当数量的黑白花(“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等),但也有少量红毛猪。头大,腿较粗短,额部多有旋毛或纵行皱纹。 3.猪种特点:产仔数一般为8~10头,屠宰率低,脂肪多 4.猪种:内江猪、荣昌猪、乌金猪 (六)高原型
1.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2.体形外貌:被毛多为全黑色,少数为黑白花和红毛。头狭长,嘴筒直尖,犬齿发达,耳小竖立,体型紧凑,四肢坚实,形似野猪。
3.猪种特点:属小型早熟品种。每窝产仔5~6头,生长慢,胴体瘦肉多,背毛粗长,绒毛密生,适应高寒气候。 4.猪种: 藏猪
二)、我国猪种的优良遗传特性
1.成熟早,产仔多,母性性能好,使用年限较长
• 产仔数高,如太湖猪平均产仔15.8头
• 排卵数多 太湖猪平均排卵数为28.16个,比其他地方猪种多6.58个,比
国外猪种多7.06个
• 胚胎死亡率低 太湖猪早期胚胎死亡率平均为19.99%,国外猪种则为
28.40%~30.07%
• 性成熟早 初情期平均98天,64天(二花脸)至142天(民猪);平均体
重24kg,12kg(金华猪)至40kg(内江猪),
• 而国外主要猪种在200天
2.适应性强,耐粗,抗病力好
通过对粗纤维利用能力、抗寒性能、耐热性、体温调节机能、高温高湿下的适应性、高海拔下的适应性、耐饥饿及抗病力等8项内容的测定表明:
• 中国猪种具有高度的抗应激性和适应性,有些猪种对严寒(民猪等)、
酷暑(华南型猪)和高海拔(藏猪和内江猪)有很强的适应性。
• 绝大多数中国猪种没有猪应激综合征(PSS)
3.肉质好,但瘦肉少,脂肪多,皮肤比例高,骨头比例少
3
10个地方猪种肌肉品质的研究表明:
• 肌肉颜色鲜红(没有PSE肉,即没有肉色灰白、质地松软和渗水的劣质
肉)
• 系水力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肌内脂肪含量高
• 反映到口感上是“肉嫩多汁,肉香味美”,而这些是国外猪种无法与之
相比的 4.矮小特性
贵州和广西的香猪、海南的五指山猪、云南的版纳微型猪以及台湾的小耳猪,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
• 成年体高在35~45cm,体重只有40kg左右
• 具有性成熟早、体型小、耐粗饲、易饲养和肉质好等特性
• 是理想的医学实验动物模型,也是烤乳猪的最佳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5.体格小,饲养期长,后腿不丰满,斜尻,产肉率低 三)、国家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
2000年8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第130号公告,确定以下19(21)个地方猪种为国家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它们是:八眉猪、大花白猪(广东大花白猪)、黄淮海黑猪(马身猪、淮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太湖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含白香猪)、华中两头乌猪(通城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
1.八眉猪 华北型,原产地陕西省。特性:耐干旱,特定遗传性状。 2.大花白猪(广东大花白猪) 华中型,原产地广东省。特性:亚热带环境下繁殖力高、体型大。
3.金华猪 华中型,原产地浙江省。特性:金华火腿原料、特定遗传性状。
4.五指山猪 华南型,原产地海南省。特性:小型、医学动物模型。 5.两广小花猪-陆川猪 华南型,原产地广西自治区。特性:早熟、体型特殊、特定遗传性状。 6.
7.香猪 华南型,原产地贵州省、广西自治区。特性:小型、医学动物模型。
8.太湖猪-二花脸猪 江海型,原产地江苏省。特性:繁殖力高、知名
4
度高。
9.太湖猪-梅山猪 江海型,原产地江苏省、上海市。特性:繁殖力高、知名度高。
10.乌金猪-大河猪 西南型,原产地云南省。特性:宣威火腿原料、特定遗传性状。
11.荣昌猪 西南型,原产地四川省。特性:瘦肉率高、白色、特定遗传性状。
12.滇南小耳猪 华南型,原产地云南省。特性:细致紧凑、特定遗传性状。
13.蓝塘猪 华南型,原产地广东省。特性:耐近交、特定遗传性状。 14.槐猪 华南型,原产地福建省。特性:早熟、沉积脂肪早、特定遗传性状。
15.藏猪 高原型,原产地西藏自治区。特性:适应高原环境、特定遗传性状。
四)、福建省地方良种
1.槐猪:脂肪型,分布于闽西南山区(漳平、上杭、龙岩),早熟沉积脂肪早。
2.官庄花猪:脂肪型,分布于上杭县官庄乡,早熟易肥、烤乳猪。 3.闽北花猪:脂肪型,分布于沙县、顺昌、南平等,早熟易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4.武夷黑猪:脂肪型,分布于武夷山脉,早熟易肥、皮薄肉嫩、适应潮湿多雾气候,但产仔少,生长慢
5.莆田黑猪:兼用型,分布于莆田、仙游、福清,耐粗、繁殖性能好 6.福州黑猪:兼用型,分布于福州郊区,体型大、产仔多、哺育性能好、瘦肉率高,但均匀性不好
7.福安花猪:兼用型,分布于福安、霞浦,耐粗、皮薄、肉质好,但生长慢,卧系、斜尻
8.平潭黑猪:兼用型,分布于平潭,适应海岛气候,但肉脂比例及后腿重不够理想
三、引入的国外品种
5
19世纪末期以来,从国外引入的猪种有十多个,其中对我国猪种改良影响较大的有中约克夏猪、巴克夏猪、大白猪、苏白猪、克米洛夫猪、长白猪等;20世纪80年代,又引进了杜洛克猪、汉普夏猪和皮特兰猪。
目前,在我国影响大的瘦肉型猪种有大约克夏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及PIC配套系猪、斯格配套系猪。
一)、国外引入品种的种质特性 1.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
体格大,体型均匀,背腰微弓,后躯丰满,呈长方形体型。成年猪体重300kg左右。生长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在700-800g以上,料重比2.8以下。
2.屠宰率和胴体瘦肉率
100kg体重屠宰时,屠宰率70%以上,胴体背膘薄18mm以下,眼肌面积33cm2以上,后腿比例30%以上,胴体瘦肉率62%以上。
3.肉质较差
肉色、肌内脂肪含量和风味都不及我国地方猪种,尤其是肌内脂肪含量在2%以下。出现PSE肉(肉色苍白、质地松软和渗水肉) 和暗黑肉(DFD)的比例高,尤其皮特兰猪的PSE肉的发生率高。
4.繁殖性能差
母猪通常发情不太明显,配种难,产仔数较少。长白和大白猪经产仔数为11~12.5头,杜洛克、皮特兰一般不超过10头。
5.抗逆性较差
二)、主要引入品种
1.大约克夏猪(Yorkshire,large White)原产于英国。体型大、被色全白,又名大白猪。大约克夏猪具有增重快、繁殖力高、适应性好等特点。窝产仔数11.8头,日增重930g,饲料转化率2.30,胴体瘦肉率61.9%。在我国猪杂交繁育体系中一般作为父本,或在引入品种三元杂交中常用作母本,或第一父本。
2.长白猪(Landrace,兰德瑞斯) 原产于丹麦,体躯长,被毛全白,在我国都称它为长白猪。长白猪具有增重快、繁殖力高、瘦肉率高等特点。窝产仔数12.7头,日增重947g,饲料转化率2.36,胴体瘦肉率60.6%。在我国猪杂交繁育体系中一般作为父本,或在引入品种三元杂交中常用作母本,或第一父本。
6
3. 杜洛克猪(Duroc)原产于美国,全身被毛棕色。杜洛克猪具有增重快、瘦肉率高、适应性好等特点。在生产商品猪的杂交中多用作终端父本。 4. 皮特兰猪(Pietrain) 原产于比利时。被毛灰白,夹有黑色斑块,还杂有部分红毛。皮特兰猪具有体躯宽短、背膘薄、后躯丰满、肌肉特别发达等特点,目前世界瘦肉率最高的一个猪种。但该品种的肌纤维较粗,肉质肉味较差。日增重800g以上,饲料转化率2.4,胴体瘦肉率64%。在生产商品猪的杂交中多用作终端父本。
四、我国培育品种
从1949年到1990年的41年间,我国广大养猪工作者和育种专家通力协作,在23个省、市、自治区共育成新品种、新品系38个。 近年来又有一些新品种或配套系育成,并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猪品种审定专门委员会的审定。这些猪的新品种和新品系既保留了我国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又兼备了引入品种的特点,大大丰富了我国猪种资源基因库,推动了猪育种科学的进步,并且普遍应用于商品瘦肉猪生产。
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目的,是保留我国地方品种猪母性强、发情明显、繁殖力高、肉质好、适应本地条件、抗逆性强、耐粗饲等优点,改进其增重慢、体型结构不良、屠宰率低、胴体瘦肉率低等缺点。
培育品种与引入品种比较:外形整齐度差,体躯结构还不够理想,腹围较引入品种大;生长发育、增重速度(日增重500~700g)、饲料报酬(3.0~3.7)和胴体瘦肉率(52%~62%)还不及引入品种。在猪的杂交繁育体系中,一般作为母系品种。
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主要培育品种。
1、哈尔滨白猪 哈尔滨白猪简称哈白猪,产于黑龙江省南部和中部,以哈尔滨市及周围各县较为集中。哈尔滨白猪是当地猪种同约克夏、巴克夏和俄国不同地区的杂种猪进行无计划的杂交,形成了适应当地条件的白色类群。自1953年以来,通过系统选育,扩大核心群,加速繁殖与推广,1975年被认定为新品种。
哈白猪具有较强的抗寒和的耐粗饲能力,肥育期生长快耗料少,母猪产仔和哺乳性能好等特点。
2、上海白猪 上海白猪的中心产区位于上海市近郊的上海县和宝山县。1963年前很长一个时期,上海市及近郊已形成相当数量的白色杂种猪群,这些杂种猪具有本地猪和中约克夏猪、苏白猪、德国白猪等血液。1965年以后,
7
广泛开展育种工作。1979年被认定为一个新品种。
上海白猪体型中等,全身被毛白色,属肉脂兼用型猪,具有产仔较多,生长快,屠宰率和瘦肉率较高,特别是猪皮优质,适应性强,既能耐寒又能耐热等特性。
3、湖北白猪 湖北白猪主产于湖北武昌地区。1973~1978年展开大规模杂交组合实验,确定以通城猪、荣昌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作为杂交亲本,并以“大白猪×(长白猪×本地猪)”组合组建基础群,1986年育成的瘦肉型猪新品种。
湖北白猪体格较大,被毛白色,能很好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和冬季湿冷的气候条件,并能较好地利用青粗饲料,兼有地方品种猪耐粗饲特性,并且在繁殖性状、肉质性状等方面均超过国外著名的母本品种。 4、三江白猪 三江白猪主产于黑龙江省东部合江地区。以长白猪和东北民猪为亲本,进行正反杂交,再用长白猪回交,经6个世代定向选育10余年培育成的瘦肉型猪新品种,于1983年通过鉴定,正式命名为三江白猪。三江白猪全身被毛白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不仅抗寒,而且对高温、高湿的亚热带气候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农场生产条件下,表现出生产快、耗料少、瘦肉率高,肉质良好,繁殖力较高等优点。 5、北京黑猪
北京黑猪中心产区为北京市国营北部农场和双桥农场。基础群来源于由华北型本地黑猪与巴克夏猪、中约克夏猪、苏白猪等国外优良猪种进行杂交,产生的毛色、外貌和生产性能颇不一致的杂种猪群。1960年以来,选择优秀的黑猪组成基础猪群,通过长期选育,于1982年通过鉴定,确定为肉脂兼用型新品种。
北京黑猪被毛全黑,具有肉质优良、适应性强等特性,是北京地区的当家品种,与国外瘦肉型良种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杂交,均有较好的配合力。 6、南昌白猪 南昌白猪中心产区是江西省南昌市及其近郊。1987~1997年通过滨湖黑猪、大约克夏猪等品种杂交培育而成的,并经国家猪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审定通过。
南昌白猪毛色全白,背长而平直,后躯丰满,四肢结实,具有适应性强、肌内脂肪丰富、肉质优良等特性。
五、我国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我国猪种资源的保护
现代猪种的遗传改良集中在少数瘦肉型良种猪,世界各国都以很大的比
8
例逐渐取代了地方猪种,占据了世界养猪生产的主导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虽有较丰富的猪种资源,由于盲目引进外来品种杂交和保种措施不当,造成地方猪种的退化和数量的锐减。世界性的猪种资源危机已成为严峻的现实。 我国重视地方猪种的保护工作,几乎每个地方猪种都设有保种场,因此除少数猪种濒临灭绝外,绝大多数还是基本上保存下来了。 (一)保种的重要性
1.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畜禽遗传资源是创造人类所需要的畜禽品种的基本素材,是满足人类社会现在以及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2.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许多畜禽品种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如繁殖力高、成熟早,肉质风味独特及药用价值、特异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强,是培育高产、优质动物新品种的良好素材,有利于培植产业优势,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保种的基本方法 1.活体原位保存
实用,可以在利用中动态地保存资源,弊端是需要设立专门的保种群体,维持成本很高,同时管理问题以及畜群会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袭,例如疾病、近交等。
2.配子或胚胎的超低温保存
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活畜保种,作为补充方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以较长时期地保存大量基因, 免除畜群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改变;样本收集和处理费用较低,冷冻保存的样本也便于长途运输。 3.DNA保存
DNA基因组文库作为一种新方法,目前处于研究阶段,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完善,可以直接在DNA水平上保存一些特定的性状。通过对独特性能的基因或基因组定位,进行DNA序列分析,利用基因克隆,长期保存DNA文库,是一种安全、可靠、维持费用最低的保存方法。
此外体细胞保存也是很有希望的一种方式,这些方法各有利弊,需要共同使用,互相作为一种补充。 二、我国猪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1.利用杂种优势 利用中国猪与西方现代猪种的显著差异,通过杂交,获得明显的互补效应和杂种优势。我国地方猪种普遍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耐粗放的优点,西方现代猪种则具有生长快、饲料转化能力强、瘦肉率高的
9
优点,双方的优点又正好是对方的弱点,杂种大多兼具双方的优点,既有较高的繁殖力和良好的肉质,又生长较快、瘦肉率较高、适应性强,对饲养环境和繁殖技术要求较低,适合农村饲养。
2.培育新品种(系) 以我国地方猪种的突出优点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新的品种和品系。
太湖猪具有繁殖力高(高于西方猪80%)、肉质优良、耐粗放等优点,但它具有明显的弱点,即生长慢、瘦肉率低、精饲料转化能力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用它作为三元杂交的母本,效果是很好的,但经济上不合算。纯繁的公猪需要量不多,经济利用价值小,而且三元杂交不易组织。苏州市苏太猪育种中心,引入50%的杜洛克猪血液,经过10年的选育,育成了生长较快、瘦肉率较高、繁殖力高、肉质鲜美的新品种,命名为苏太猪。
欧美各国也都引进太湖猪以提高现代猪种的繁殖力,效果也是明显的,一般都能提高产仔数1~3头,这是西方猪种上百年选种得不到的成绩。 3.特殊基因资源的利用 利用我国地方猪种的矮小、肉质优良等特性,一是作为实验动物,二是开发名优特产品。
3.特殊基因资源的利用
香猪、五指山猪等小型猪种不仅是人类心血管疾病、消化代谢疾病、口腔疾病及胚胎遗传工程等方面理想的实验动物,而且是烤乳猪的最佳原料;金华猪、大河猪分别是金华火腿与宣威火腿的原料猪。
10
第二节 猪的选择
种(良种猪)、料(营养饲料)、舍(猪舍环境控制)、病(猪病防治)、管(经营管理)等是构成现代养猪生产的五大基本要素。在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家畜品种改良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约为40%,饲料营养贡献率20%,饲养管理贡献率20%,疫病防治所带来的贡献率为15%,其他方面的改善和提高贡献率为5%。由此可见,猪种质量的好坏对养猪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做好猪的选择工作,前提是必须了解猪的主要经济性状及其遗传规律、度量方法,从而采取相应的选择措施。 一、猪的主要经济性状 一)、繁殖性状 (一)繁殖性状的度量
猪的繁殖性状包括窝产仔数,初生重、断奶仔猪数、21日龄窝重(泌乳力)、产仔间隔和初产日龄等。
1.窝产仔数(litter size) 包括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两性状。
总产仔数:出生时同窝的仔猪总数,包括死胎、木乃伊和畸形猪在内。 产活仔数:出生24小时内同窝存活的仔猪数,包括衰弱即将死亡的仔猪在内。
2.初生个体重与初生窝重 指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秤得的个体重和全窝重。
3.21日龄窝重 同窝存活仔猪到21日龄时的全窝重量,包括寄养进来的仔猪在内,但寄出仔猪的体重不计在内。寄养必须在3天内完成,必须注明寄养情况。
4.产仔间隔 母猪前、后两胎产仔日期间隔的天数。 5.初产日龄 母猪头胎产仔时的日龄数。 (二)繁殖性状的遗传与选择
繁殖性状属于低遗传力性状,一般为0.1左右,其估计值的变动范围为0.05~0.15。由于繁殖性状遗传力低,一般认为难以通过个体选择得到遗传改良。
11
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 性状 产活仔数 总产仔数 3周龄仔猪数 断奶仔猪数 仔猪断奶前成活率 初生重 3周龄重 断奶重 初生窝重 3周龄窝重 断奶窝重 初产日龄 产仔间隔 遗传力 0.11 0.11 0.08 0.06 0.05 0.15 0.13 0.12 0.15 0.14 0.12 0.15 0.11 近年来,对猪产仔数的选择正日益受到重视,其原因在于:①对猪产仔数的遗传特征的了解更加深入;②BLUP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③在养猪发达国家猪的瘦肉率等经济性状正接近于最适值,继续选择改良难度也较大,结合产仔数进行选择,其总体经济效益可能会提高;④我国猪种的高繁殖性能已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太湖猪引入欧美一些国家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重新使人们认识到,产仔数尚有较大的改良潜力。
二)、生长性状 (一)生长性状的度量
生长性状主要是生长速度、活体背膘厚和饲料转化率,近年来对猪的采食量日益重视起来。
1.生长速度 通常用测定期间(30~100kg)的平均日增重或达到一定目标体重(100kg)的日龄来表示。
2.活体背膘厚在测定100kg体重日龄时,同时测定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采用B超扫描测定倒数第3~4肋间处离背中线5cm处的背膘厚,以mm为单位(图3-2-2-2)。采用A超测定胸腰结合部、腰荐结合部沿背中线左侧5cm处的二点膘厚平均值。
3.饲料转化率 从30~100kg阶段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 4.采食量 是度量食欲的性状。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量称为采食能力(food intake capacity)或随意采食量(voluntary food intake), 是近年来猪育种方案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性状。
12
(二)生长性状的遗传与选择
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日采食量均属中等遗传力性状,活体背膘厚属高遗传力性状。
性状 日增重 达100kg日龄 日采食量 饲料转化率 活体背膘厚 屠宰率 平均背膘厚 眼肌面积 胴体瘦肉率
由于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中等,通过选择可以获得较大的选择反应。在选择实践中,通常采用多性状综合选择。加拿大从1985年开始,应用BLUP育种值估计法对活体背膘厚和生长速度的综合选择,背膘厚的改良速度提高了50%,达100kg体重日龄的改良速度提高100%~200%。 三)、胴体与肉质性状 (一)胴体性状的度量
1.胴体重 不包含内脏器官,但包含头、蹄、肾和板油的屠宰重量。在我国胴体重则指去内脏、去头、蹄的胴体重量。
2.胴体背膘厚 胴体测量时,将左侧胴体(以下需屠宰测定的都是指左侧胴体)取肩部最厚处、胸腰椎接合处和腰荐椎接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作为平均背膘厚。
3.眼肌面积 猪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形似眼故名为眼肌。在测定活体背膘厚的同时,利用B超扫描测定同一部位的眼肌面积,用平方厘米表示。在屠宰测定时,将左侧胴体倒数第3~4肋间处的眼肌垂直切断,用硫酸纸描绘出横断面的轮廓,用求积仪计算面积。如无求积仪可用下式计算:
13
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 均值 遗传力范围 0.34 0.30 0.38 0.31 0.52 0.31 0.50 0.48 0.46 0.1~0.76 0.27~0.89 0.24~0.62 0.15~0.43 0.4~0.6 0.20~0.40 0.30~0.74 0.16~0.79 0.4~0.85 眼肌面积(cm2)= 眼肌宽度(cm)× 眼肌厚度(cm)×0.7
4.腿臀比例 沿腰椎与荐椎结合处的垂直线切下的腿臀重占胴体重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腿臀比例=(腿臀重÷胴体重)×100%
5.胴体瘦肉率和脂肪率 将左半胴体进行组织剥离,分为骨胳、皮肤、肌肉和脂肪四种组织。瘦肉量和脂肪量占四种组织总量的百分率即是胴体瘦肉率和脂肪率。公式如下:
胴体瘦肉率(%)=瘦肉量÷(瘦肉量+脂肪量+皮重+骨重)× 100% 胴体脂肪率(%)=脂肪量÷(瘦肉量+脂肪量+皮重+骨重)× 100% 由于我国胴体计算方法与国外的不同(见胴体重),所以,胴体瘦肉率的数值往往比别的国家要高(3%~5%)。因此,在比较各国猪胴体瘦肉率时应当予以注意。
(二)胴体组成性状的遗传与选择
胴体组成性状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其估计值为0.4~0.6。这些性状通过选择可以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 背膘厚反映猪的脂肪沉积能力,它与肌肉生长存在强遗传相关(rA=-0.5)。通过选择背膘厚可望使胴体瘦肉率获得较大的相关反应眼肌面积的遗传力较高,一般都重视对它的选择,特别是一些活体直接测量眼肌厚度等设备的应用,为个体表型选择以增大眼肌面积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臀和腿是胴体中产瘦肉最多的部位,长期以来在提高胴体瘦肉率的选择中都十分重视对它的选择,所以现代瘦肉型猪的腿臀部发育良好。近年来发现,腿臀部肌肉过度发育与肌肉品质呈负相关。如比利时的皮特兰猪和长白猪以及德国长白猪的腿臀部极端发达,PSE肉的发生率也最高。这就提示我们在瘦肉型猪的选择中,不要过度追求腿臀部的发达程度,要注意猪的整体结构的协调性。 (三)、肉质性状
肉质的优劣是通过许多肉质指标来判定的,常见的有pH、肉色、系水力或滴水损失、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嫩度、风味等指标。我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中的肉质性状有:肌肉pH、肉色、滴水损失和大理石纹。
14
肌肉pH:在屠宰后45~60分钟内测定。采用pH计,将探头插入倒数第3~4肋间处的眼肌内,待读数稳定5秒以上,记录pH。
肉色:肉色是肌肉颜色的简称。在屠宰后45~60分钟内测定,以倒数第3~4肋间处眼肌横切面用五分制目测对比法评定。
滴水损失:在屠宰后45~60分钟内取样,切取倒数第3~4肋间处眼肌,将肉样切成2cm厚的肉片,修成长5cm、宽3cm的长条,称重,用细铁丝钩住肉条的一端,使肌纤维垂直向下,悬挂于塑料袋中(肉样不得与塑料袋壁接触),扎紧袋口后吊挂于冰箱内,在4℃条件下保持24小时,取出肉条称重,按下式计算结果:
大理石纹:大理石纹是指一块肌肉范围内,肌肉脂肪即可见脂肪的分布情况,以倒数第3~4肋间处眼肌为代表,用五分制目测对比法评定。
肉质性状的遗传力一般为低到中等水平,而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等性状的遗传力较高。
肉质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 肉质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 性状 遗传力 猪群 LD LD LW LW,D LW,D LW,D LD LW LW, D LW, D LW, D 文献 Schworer, D.1980 Johansson, K.1985 Cameron, N. D.1990 0.29 0.30 0.16 0.43 0.23 0.18 0.53 Hovenier, R. 1992 Schworer, D.1980 Cameron, N. D.1990 屠宰后45min背0.27 最长肌的pH 0.25 0.29 屠宰后24h背最0.20 长肌的pH 肉色评分 滴水损失 系水力 嫩度 多汁性 肌内脂肪含量
注: LD=兰德瑞斯;LW=大白猪;D=杜洛克。
15
必须指出的是,肉质与瘦肉率间存在着遗传负相关。当在高瘦肉率的选择工作强度过大时,将引起肉质下降。近年来,养猪发达国家已开始重视肉质性状的改良,并将肉质性状纳入育种目标性状。
二、 种猪性能测定方法
一)性能测定的方式
种猪测定依据其测定方式大致分为场站测定(station testing)和现场测定或农场测定(on farm testing)两种方式。 (一)测定站测定
许多国家为了测定猪的生长性状和胴体品质而建立了测定站。测定站集中测定是把各核心群的被测种猪集中到中心测定站,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下,按统一的测定规程进行测定。测定后,对其遗传品质优良的种猪,可送人工授精站,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或返回原核心群,以加快遗传改良速度;或举行现场拍卖会,将种猪推向市场,实施优质优价,促进养猪业的发展。集中测定一般实行公猪个体性能测定或个体性能与同胞测定相结合的方案。 1.公猪个体性能测定 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下测定公猪的生长性状,根据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或综合选择指数的高低,结合体型外貌评分,进行评定。单纯采用公猪性能测定方案时,要求对育种场每个血统的种公猪都进行测定,每头公猪配3头核心群母猪,每窝选一头公猪送测定中心进行测定。
2.个体性能加同胞测定 个体性能加同胞测定(或综合测定)是对公猪进行性能测定的同时进行全、半同胞测定,根据测定成绩,综合评定公猪的性能水平。其方案是在公猪个体性能测定的基础上,每窝加选一去势公猪和一母猪即每窝3头为一个测定组。公猪单栏饲养,其余的同胞关在一个栏内,自由采食,按栏计料。当同胞测定猪体重达目标体重(如100kg)时,结束肥育测定后,进行屠宰测定,测定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
3.电子识别自动记料饲喂系统 由法国ACEMO公司推出的ACEMA64新一代猪自动化测试系统,可以准确记录自由采食情况下群养猪的个体采食量,改变了个体测定方式。ACEMA64系统拥有1至64个主机与中心电脑相联接,中心电脑通过其软件实行各主机对话并贮存和处理信息。
每台ACEMA64主机可以饲喂自由群居在同一圈里的12~15头处于25至120kg体重的测定猪,这些猪都配有ALLFEX-TIRIS电子识别环,其进食量就会自动得到测量,料槽内的电子测量系统可使猪的进食量精确到 2g。
16
主机能记忆所有数据:如猪号,进食开始时间,进食结束时间及进食次数;日进食量,总进食量。记忆盘能储存1200次猪只进机的细节,即15头猪中的每头150天的日进食量和进食总量。主机能与中心电脑对话,中心电脑可发令给主机开机或停机;猪只识别图表可识别猪进或出主机;监视各主机的运行情况及索取储存在电子箱里的所有数据以便存入中心电脑的硬盘。 (二)现场测定
现场测定一般进行公猪性能测定和后备母猪生长发育测定及母猪繁性能测定。公猪性能测定应单栏饲养,后备母猪生长发育测定应尽量在一致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定,母猪繁殖性能测定要记录同窝仔猪的遗传缺陷性状。被测定种猪必须有个体系谱及其它记录档案,所有仔猪都必须编耳号。在现场测定中,所有性状记录在本猪场进行。这种方式适用于猪繁殖性能和生长性状的测定。
二)性能测定的技术规程
种猪测定技术规程是规范种猪测定过程中各项技术操作的具体规定,拟定规程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是:①测定方案的效率;②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③测定方案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拟定种猪技术测定规程,应结合我国种猪生产实际,既要获得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也要便于操作,可行性强,最终应起到遗传改良效果。 (一)受测猪的选择
1、受测猪编号清楚,有三代以上系谱记录,符合品种要求,生长发育正常,健康状况良好,同窝无遗传缺陷。
2、送测猪场必须是近三个月内未无传染病疫情,并出具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签发的检疫证明。送测猪送测前10天应完成必要的免疫注射,并佩有法定的免疫标识。
3、送测前15天将送测猪在场内隔离饲养,―中心‖派员协同场内测定员采集2mL血清/头,送省或省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中心‖要求的血清学检查,根据检验结果确定送测猪只。
4、送测猪在70日龄以内,体重25kg以内,并经二周隔离预试后进入测定期。
(二)测定性状
个体性能测定方案应测定的性状有:达100kg体重日龄及活体背膘厚、测试期间饲料转化率。如有可能再进行同胞屠宰测定,测定的主要性状包括:胴体重、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腿臀比例、胴体瘦肉率、肌肉颜色、肌肉
17
pH、系水力(或滴水损失)、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等。 (三)测定方法
1.种猪收测在2天内完成,送猪车辆必须彻底清洗,严格消毒。―中心‖接到送测猪后,重新打上耳牌,由测定员按规定进行以下各项检查:系谱资料;健康检查合格证和血清学抗体检验结果;场地检疫证书。
2.送测猪到―中心‖后,以场为单位进入隔离舍观察二周,经兽医检查合格后进入测定。
3.送测猪隔离观察结束后随机进入测定栏,转入测定期。 4.在隔离期和测定期间均自由采食,可单栏饲养,也可群饲。
5.个体重达27~33kg开始测定,至85~105kg时结束。同时进行称重及活体背膘厚测定。记录饲料耗量。
6.送测猪患病应及时治疗,一周内未治愈应退出测定,并称重和结料;若出现死亡,应有尸体解剖记录。
7.测定结束后,若屠宰应进行胴体测定和肉质评定。 (四)测定猪的饲养管理
测定猪栏舍条件应尽量一致,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确定相应的营养水平和相应的饲料配方。性能测定公猪单栏喂养,2头全同胞或6头半同胞一栏,均采用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或采用ACEMA电子识别自动记料系统,一般12~15头一个单元群养。 (五)测定成绩评定
种猪测定结束后,根据测定结果,按估计育种值或综合选择指数进行性能评定。
(六)测定成绩的公布及合格种猪的利用
测定结束后由中心测定站填写测定成绩报告书,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公布。场内测定成绩由各育种场填写报中心测定站审查后,由中心测定站统一申报,并予以公布。同时,由中心测定站填写测定成绩证明书送各送测单位。经测定判定不合格的种猪,应予以淘汰,不能留作种用;经测定判定合格的种猪,除进行良种登记外,可进行现场拍卖,对优良种猪应送人工授精站,以充分发挥优良种猪的作用。
三)估计育种值的一般方法 (一)育种值的概念
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受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数量性状在遗传上受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各个基因的效应是可加的,所有基因效应的累加值称为加性
18
效应值,即育种值。除了育种值外,还有基因座位内不同等位基因之间以及不同座位之间的互作效应,即显性和上位效应。但这种互作效应与特定的基因型相联系,不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只有育种值才能稳定遗传,所以育种值才是决定种畜遗传素质优劣的唯一指标。但是育种值是无法直接度量的,只能根据本身或它的亲属、后裔的性状表型值,借助于统计方法来估计。因此,畜禽的遗传评估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将影响性状表型值的各种环境因子及显性和上位效应剔除出来,以得到育种值的可靠估计。 一头种猪的性状表型值(P)可以表达为:
P=G+E 而基因型值G=A+D+I。
故 P=A+D+I+E
其中:A=育种值,D=显性效应,I=上位效应,E=环境效应; 育种值的估计方法最初是分别采用个体本身成绩、祖先成绩、同胞成绩和后裔成绩进行。后来人们又采用了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料来估计育种值,计算出一个合并选择指数,即复合育种值。当进行多个性状选择时:采用综合选择指数法,计算出一个以货币为单位的综合育种值(total breeding value)。 (二)BLUP育种值估计法
BLUP是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的缩写,中文译名是―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是当今世界上动物育种值估计中应用相当广泛的先进的统计方法。它是由美国著名数量遗传学家C.R.HENDERSON于70年代初系统提出的,BLUP是一个非常灵活的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于解决动物育种中各种情况的育种值估计。特别是在群体规模很大、群体结构复杂、获得的数据十分不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比传统的育种值估计方法更为准确的估计育种值,因此可望获得较快的遗传进展。 1、BLUP法的主要优点
⑴充分利用个体及其父母、同胞、后代等所有信息,提高了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
⑵可消除环境因素造成的偏差,获得个体真实的育种值。
⑶能校正由于选配所造成的偏差,例如优良公猪配质量不同的母猪。 ⑷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
⑸当利用个体的多次记录时,可将由于淘汰所造成的偏差降到最低。例如繁殖母猪淘汰的胎次不同。
上述优点,决定了BLUP法对家畜育种值估计的优越性。研究表明,利用BLUP法对低遗传力性状和限性性状进行选择,可以获得较大的选择反应,
19
远远优于其它方法。例如猪的繁殖性状,用BLUP法选择产仔数这一种遗传力的性状,与个体表型选择相比,遗传进展可提高33%,而对于高遗传力的性状如背膘厚度则可提高12%。
同时还需要指出,BLUP法仅是一种特殊的统计分析方法,此方法是否能完全体现它的优越性,关键要以一定的育种措施,如合理的选种选配、科学的性能测定、完整的记录系统、人工授精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多项育种工作为基础,以先进的计算设备为手段,以优秀的计算软件为工具,以严密的育种组织为保证。
2、BLUP法的实际应用
1)加拿大种猪遗传评估的方案
⑴达100kg体重的日龄 控制测定的后备种公、母猪的体重在75~110kg的范围,采用电子称称重,记录日龄,并按如下校正公式转换成达100kg体重的日龄:
校正日龄=测定日龄-[(实测体重-100)/ CF],其中: CF =(实测体重 / 测定日龄)×1.826040 (公猪) =(实测体重 / 测定日龄)×1.714615 (母猪)
⑵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 在测定100kg体重日龄时,同时测定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采用B超扫描测定倒数第3~4肋间处的背膘厚,以毫米为单位。采用A超测定胸腰结合部、腰荐结合部沿背中线5cm处的四点膘厚平均值。最后按如下校正公式转换成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 校正背膘厚 = 实测背膘厚×CF
其中:CF = A÷{A + [B×(实测体重 – 100)]}, A和B由下表给出: 同品种公母猪背膘厚的校正系数
A 约克夏 长白猪 汉普夏 杜洛克 12.402 12.826 13.113 13.468 公猪 B 0.106530 0.114379 0.117620 0.111528 A 13.706 13.983 14.288 15.654 母猪 B 0.119624 0.126014 0.124425 0.156646 [3]综合育种值指数 下表给出不同品种综合育种值指数, 按品系分为父系指数和母系指数。
20
不同品种父系指数和母系指数公式 品种 父系指数 母系指数 100+34.9×NB-10.3×FAT-2.64×AGE 100+34.3×NB-10.2×FAT-2.50×AGE 100+43.3×NB-12.8×FAT-3.16×AGE FAT-3.49×AGE 约克夏 100-14.2×FAT-3.28×AGE 长白猪 100-13.3×100-15.2×FAT-3.75×AGE 杜洛克 式中FAT、 AGE 和NB分别表示达100kg体重背膘厚、日龄和总产仔数的育种值。
三、 种猪的选择
一)自繁后备猪的选择
后备猪的选择过程,一般经过4个阶段:
1.断奶阶段选择 第一次挑选(初选),可在仔猪断奶时进行。挑选的标准为:仔猪必须来自母猪产仔数较高的窝中,符合本品种的外形标准,生长发育好,体重较大,皮毛光亮,背部宽长,四肢结实有力,乳头数在7对以上(瘦肉型猪种6对以上),没有明显遗传缺陷。
从大窝中选留后备小母猪,主要是根据母亲的产仔数,断奶时应尽量多留。一般来说,初选数量为最终预定留种数量公猪的10~20倍以上,母猪5~10倍以上,以便后面能有较高的选留机会,使选择强度加大,有利于取得较理想的选择进展。
2.保育结束阶段选择 保育猪要经过断奶、换环境、换料等几关的考验,保育结束一般仔猪达70日龄,断奶初选的仔猪经过保育阶段后,有的适用力不强,生长发育受阻,有的遗传缺陷逐步表现,因此,在保育结束拟进行第二次选择,将体格健壮,体重较大,没有瞎乳头,公猪睾丸良好的初选仔猪转入下阶段测定。
3.测定结束阶段选择 性能测定一般在5~6月龄结束,这时个体的重要生产性状(除繁殖性能外)都已基本表现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是选种的关键时期,应作为主选阶段。应该做到:①凡体质衰弱、肢蹄存在明显疾患、有内翻乳头、体型有严重损征、外阴部特别小、同窝出现遗传缺陷者,可先行淘汰。要对公母猪的乳头缺陷和肢蹄结实度进行普查。②其余个体均应按照生长速度和活体背膘厚等生产性状构成的综合育种值指数进行选留或淘汰。必须严格按综合育种值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该阶段的选留数量可比最终留种数量多15%~20%。
4.母猪配种和繁殖阶段选择 这时后备种猪已经过了三次选择,对其祖先、生长发育和外形等方面已有了较全面的评定。所以,该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对下列情况的母猪可考虑淘汰:①至7月龄
21
后毫无发情征兆者;②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次未受胎者;③断奶后2~3月龄无发情征兆者;④母性太差者;⑤产仔数过少者。公猪性欲低、精液品质差,所配母猪产仔均较少者淘汰。
二)引种选择 1、品种的确定
根据办场定位或场内猪群血缘更新的需求进行确定。 一般现代瘦肉型猪场:
原种猪场——必须引进同品种多血缘纯种公、母猪。 扩繁场——可引进不同品种纯种公、母猪。 商品场——可引进纯种公猪及二元母猪。
长大二元母猪
综合了长白与大约克的优点,具有繁殖力高、抗病力强、母性好、哺育率高的特点,是瘦肉型商品猪生产的优良母本。
2、引种场家的确定
猪群的健康状况。确定能否引种的前提。 种猪的性价比是否合适。
该场的生产规模。规模过小势必选择范围窄、血统数少,近亲程度高。 是否开展种猪选育(性能测定),技术资料(含三代系谱)是否齐全。 服务是否完善。 信誉度好坏。
3、种公猪的选择
1).体型外貌 要求头和颈较轻细,占身体的比例小,胸宽深,背宽平,体躯要长,腹部平直,肩部和臀部发达,肌肉丰满,骨骼粗壮,四肢有力,体质强健,符合本品种的特征。
2).繁殖性能 要求生殖器官发育正常,有缺陷的公猪要淘汰;对公猪精液的品质进行检查,精液质量优良,性欲良好,配种能力强。
3).生长肥育性能 要求生长快,一般瘦肉型公猪体重达100kg的日龄在170天以下;耗料省,生长育肥期每千克增重的耗料量在2.8kg以下;背膘薄,100kg体重测量时,倒数第三到第四肋骨离背中线6cm处的超声波背膘厚在15mm以下。 4、种母猪的选择
1).体型外貌 外貌与毛色符合本品种要求。乳房和乳头是母猪的重要特
22
征表现,除要求具有该品种所应有的奶头数外,还要求乳头排列整齐,有一定间距,分布均匀,无瞎、内翻乳头。外生殖器正常,四肢强健,体躯有一定深度。
2).繁殖性能 后备种猪在6~8月龄时配种,要求发情明显,易受孕。淘汰那些发情迟缓、久配不孕或有繁殖障碍的母猪。当母猪有繁殖成绩后,要重点选留那些产仔数高、泌乳力强、母性好、仔猪育成多的种母猪。根据实际情况,淘汰繁殖性能表现不良的母猪。
3).生长肥育性能 可参照公猪的方法,但指标要求可适当降低,可以不测定饲料转化率,只测定生长速度和背膘厚。 5、种猪运输
1) 运输车辆忌社会上贩运肉猪的运输车。任何车辆承运前均须进行检查,
并彻底清洗消毒。
2) 做好车辆隔栏准备,以每栏8~10头为宜,种猪应能自如站立、活动,
不可拥挤或过于宽松。
3) 车箱底应垫上木屑或稻草,以免蹄脚受损。 4) 启运前不宜饱食。
5) 装车时尽可能同类别猪只混于一栏,且体重不宜相差太大,最好上车
时对猪群喷洒有较浓气味消毒药水。
6) 运输途中不能骤停急刹,应保持车辆平稳行驶。
长途运输应随车备有注射器及镇静、抗生素类药物,停车时注意观察猪群状况,遇有异常猪只需及时处理。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