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论读者在文学文本理解中的主体性 李晓燕 (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以作者为中心和文本决定一切的文学理论抹杀读者的作用,忽视读者的创造性和主观性,然而在对文学文 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文本中的空白结构以及不确定性等召唤读者 进行能动参与。理解的历史性,造成了“作者死亡”和“读者重生”的局面,也为读者的主体性发挥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读者;理解;文学文本;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89(2009)04—001l一04 On the Subjectivity of Readers in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Text LI Xiaoyan ( e Dept.ofForeign Languages,Minjiang 瑙 ,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Author—dominated and text—oriented d1earie8 liegleet the roles of reader8 in the literary process as well as disregard subjectivity and creativity of eraders.Text typical of indeterminacy appeals to the readers’creation and readers a№historically being there.Historicity of under- standing leads to denial of the authority of authors and revival of readers’creation,which paves the way for the readers’actiivty. Key words:readem,understanding,literarytext,subjectivity 现代文学理论如伊格尔顿(Eagleton)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所描述那样,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集中对作者论述阶段,绝对关注作品阶段,关注读者阶段。l9世纪的文学理论主要处理世界、作品以及 作者的关系,强调作家和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文本意义的最终决定力量,很少关注读者在文本的 理解、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新批评(NewCriticism)、形式主义(Forma1. ism)等从语言层面、符号层、语义与意象等层面进行分析,一致主张作品应当摆脱作者的意图而获得独 立于作者和读者的地位,认为文本是语言创造物。这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经典文论的“文本的意义是 由创造者决定”的观点,文本是自足的、封闭的、独立的,文本的多义性受制于文本结构。接受美学(Re' ceptionAesthetics)开始对文本中心论进行挑战,确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它强调读者在文本理解 与接受中的重要性,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创造者而不是消极接受者,而且是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的意向性建 构。阅读理论引入文本理解和阅读的研究中,认为作品的接受和理解是一个读者和文本的交互过程,这 都体现了对人的主观性的重视。本文试图在分析文本、读者和作者在文本理解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强调 文学文本理解中读者的主体性。 一、文学文本的开放性 对文本概念的界定也是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传统的文本观有两种,一种认为文本为 “诗”或是“作品”,文本是作者的最终作品,文本意义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形式主义的文本理论 (Formalism),强调文本的形式特征,把文本当作自足客观不变的产物。读者批评理论在对文本和读者 收稿日期:2009—05—08 作者简介:李晓燕(1980一),女,福建仙游人,闽江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的认识的基础上,又重新界定了这两者的区别。伊瑟尔(WolfgangIser)“读者一文本一阅读”三位一体文 学理论把文本放在艺术极与审美极之间加以考虑,强调读者依赖于“召唤结构”来建构文本的意义,文 本中的不定点也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作品在英伽登(Ingarden)看来,是充满不确定性与空白的图 式化结构,作品的现实化是通过读者在阅读中对不确定性的填充来实现。换句话说,读者是通过文本结 构中的不定点来进行创造和接受文本。文本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阅读的空白,允许读者进行创造性的阅 读和理解。文本的不确定性也突出文本的读者意识。罗兰・巴特(RolandBarthe)把文本和作品区分开 来,他认为作品是固定符号的整体而文本是作品多意性的构成物,对于同一文本不同读者会做出不同的 反应,文本的生命是读者赋予的。通过对这些文学理论梳理,我们对文本有了全新的认识。文学文本是 动态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僵化、冷冰冰的作品,通过空白结构和不定性等来展示其可塑性的一面,从而 吸引读者积极地参与塑造文本的活动中来。 那么除此之外,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还表现在那里呢? 文学语言的创造性。语言本身就有创造性的特点,文学是语言的文本,即以语言为媒介来表现其灵 魂,传达其精髓,传递其意义信息。“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话语中内在的直接性同其外观特有的自我显 现之间,产生一种独特的张力。从属于句子中意义整体的,每一部分,每一成员,每一单个的词自身也是 种意义的整体,只要通过它的意义所指的某中东西被唤起。”l1 J(p7 词是把话语意义作为一整体来传 一达,不仅传达其自身的意义也传达话语的意义,克服文本创作时的抽象性,增加文本的可读性。“一个 文学文本有其自己的地位,其作为文本的语言的存在要求用词的声音的最初力量重复这些词,然而不是 回到最初的对词的说,而是期待一个新的理想的说”…【p”’文学语言在不断创造新的“说”,生发新的意 义,意义间联系是以词的意义之问联系为纽带,词的多意性打破话语的统一性,理解文本语义的就得从 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人手才能得到准确全面的理解,因此语言的创造性使意 义这种联系是无法穷尽的。 形象的丰富性。文学文本通过不同语言手段创作出不同的文学形象,这些文学形象也不是直接诉 诸于读者的情感和审美经验。然而文学语言提供读者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不同的 文学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可以通过语言诉诸于读者的想象而得到实现。丰富的文学形象给人以美感,这 种美感是一种情感活动,有赖于读者的想象力。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潜在的,只有通过读 者的阅读行为,文本才能实现其潜在的价值。 解释的多样性。文学解释的主观性和文学解释的多样性是分不开的。语言的创造性否定文学的解 释的单一性和唯一性。语言的创造性就表现在词语的多义性,理解词语的意义就不能只凭借词句的表 层形式,还得深入深层结构,挖掘作者所要表达语义。同时文本也不是机械地、直接地而是能动地、间接 地反映客观世界,解释者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也是不尽相同的。解释者在理解充满空白结构的文本使要 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文学等知识,不同的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这些都体现文学解释的主观性 和多样性。 创造性文本能够给读者展示其多元性和复杂性,给读者留下创造的空间,这种开放的文本通过语言 的独特性和模糊性,给予读者选择的空间。 二、理解的历史性 传统的解释学认为,阅读的目的就是摆脱主观意愿,超越历史环境,无条件地把握意义和文本作者 的意图。施莱尔马赫(Schleimacher)等认为,理解就是理解者通过重构作者的意图而实现,也就是说理 解就是对作者的意图的重构。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反对传统解释学的客观主义精神,宣称 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人和文本都是存在于历史发展演变的“视野”之中,理解不是消极地复 制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理解就是文本视野与理解者的视野融合的产物。由于理解的历史性,文本作 者的原意是不存在的,理解根本无法复制文本作者的原意。理解的历史性说明了理解文学文本受到历 ・1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史的局限,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历史等相关的意义空间。“作为理解主体的读者也是历史性存在,通过 理解历史而创造意义的存在。”[2 文本和读者都是历史存在的,那么把作者意图作为解释的唯一的标准 是荒诞的。 作者的意图在对文学文本理解中并不存在。正如尼采(Nietzsche)所宣称那样,“上帝死了”,只有 权力意志才能成为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动力。人成为自我创造者,是价值、意义的唯一“立法者”。也 就是说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后,就完成他的创作使命和结束对作品的影响,作者的标准不复存在。“通过 固定下来的东西已经同它的起源和原作者的关联相脱离,并向新的关系积极地开放。对作者的意图的 理解这样的规范概念实际是只代表一种空位,而这空位需不断地由具体理解场合所填补。” 儿 ”“作 者死了”,他再也不是意义的权威,当他完成了作品,作者的影响就不存在;“读者重生”,从作者意义权 威中释放而出,并进行创造性和历史性的建构。读者是存在于历史进程中,因此他的创造行为也必然带 有历史性的特点。 ’ 根据阐释学理论,理解是理解者与文本、传统与现在之间的一场对话,理解的“前结构”形成“视野 融合”的开放性。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他总是受到社会经验、审美经验、鉴赏水平、 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这都给他们进行再创造打下了烙印。读者进入阅读时,总受到海德格尔(Hei— degger)的“前结构”或尧斯(Jauss)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的影响。文学文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之下,读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抛弃过去经验(文学能力、心理需要和审美经验、世界观 等),头脑一片空白地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前结构”在不断调整期待视野。不同时代的 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只有不断地调整视野使之与文本的视野相融合。尧斯认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 作品才能进入读者的经验视野之中,同时读者还规定着文学文本的存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读者有 着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不同的期待视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经验去理解和体验作品,这种期待 视野使读者阅读文本总带有主观性的成分。在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时,读者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复制文本 作者的意图,而是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来接受和创造作品。“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 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偏见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创造力的表现。它展示出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 造性。对文本的阐释不可能出现读者的理解与文本原意完全吻合的情况,也不可能是消极地复制文本, 否则人类文明将会陷入停滞。” 文本的生命力存在于历史的连续性之中。 只有在作者死亡以后,文本才具有其“生产性和复数性”等特点,从而使作品意义在读者阅读过程 中得以确定。作者结束了创作的任务就不再是作品意义的权威,他把接力棒传给了读者,而读者的阅读 和理解使文本的薪火得以相传。 三、读者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研究主要研究人的主体性,而考虑人的主体性,就是要把读者视为文学文本理解活动 的中心和主体。读者理论的发展把作者和文本从文学活动的中心地位驱逐出来,读者得到自由从而成 为创造的主体。 由于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交流的关系,因此创作离不开阅读。萨特(Sarter)认为,写作潜藏着作家的 决心,旨在改变、揭露、参预状况以便使其超越状况。作者决定艺术作品的结构如作品世界中坚固秩序、 内在必然性等等,但实际上艺术作品是为读者创造,作品世界也是为欣赏者展示。作者创造出文学作 品,文学欣赏、接受和理解都得依赖于读者来实现。阅读欣赏是读者在作品“引导下的创造”,读者沿着 作者设置“路标”而向前迈进。“作品在欣赏中是依附于欣赏者主观意图而存在,而欣赏也不是被动的, 而是自发的、积极的……艺术作品虽具有“物”的性质,但它决不是独立于读者主观的纯粹客观存在,而 是读者与作品对象巧妙协调的产物,读者给作品以生命。”l4 J(p3S)艺术作品意义在读者那里重生,作品的 再生诉诸于读者的自由。正因为文本不是为作者而是为读者创造的,没有读者的参与,文本也没有任何 意义,所以读者才是文本的活动主体,作品经过读者创造性的阅读、欣赏,成为了读者的审美对象。 ・13・ 2009年第4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把读者作用放在脑中。读者文化模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 文学能力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过程,也影响作品的接受效果。作者在创作中会根据读者的 接受模式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创作行为,这实际也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基础。文学文本会影响读者的视 野,也会调整和丰富阅读群体的接受模式,反之,接受模式也决定作者的创作模式。创作在某种程度上 讲是作者本能的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不只是体现在创作中也体现在文本的接受和认同中。读者认 可文本时,作家把自己当作读者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作者会根据读者的接受模式考虑读者的期待视 野等而选择不同的创作表现形式。读者意识渗透到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在构思作品时,心中有读者,预 设读者期待视野,以此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想象,读者不仅引导作者的创作而且也参与文本 价值的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者的主动参与才能体现出来,作者只有激 发读者的想象力,才能使作品的语言符号表现为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也就是说,当作品同它的创作主 体分离之后,它只是半成品,只有当接受主体重新加工制造,才变成现实成品。诚然,文本有待于读者的 阅读,读者的阅读也丰富了作品的形象和蕴涵,读者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价值。 文本的开放性以及读者的主导性使读者成为文本意义诠释的执行者。文本的空白和不定性需要读 者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读者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发挥自己的想象机制去填补这个 空白,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作品意义取决于接受者(读者的赋予),对同一部 作品,不同的读者发现不同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由于读者根据其知识结构 以及作品本身的不确定性,而对意义空白进行不同具体化的引起的。以往的文学作品意义观认为,作品 的意义是最终确定的,阐释就是确定文本的最终意义。然而在伽达默尔之后,该观点就一直受到质疑。 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原先就确定的,而是理解者赋予的,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作品的意义是读 者视野与作品视野融合的产物。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读者阅读和体验的产物。文学文本不是作者 思想固化的化石文本,虽然词是文学文本获得存在的场所,文本也要通过语言形式来表现其存在,传递 信息,但它却离不开读者的阅读和倾听等行为来实现其充分的自我在场。换句说,文本是存在于读者的 阅读活动中,是活动的,动态的文本。 综上所述,在研究文学文本的理解时,我们要把读者的主体性作为中心来思考,在文学活动中不能 只是关注于作家的创造活动或绝对关心文本本身,而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读者的身上,文学作品的价值与 意义都得依赖于读者来实现。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作品才能把其语言的符号转化为有文学价值 和审美价值意义的文本。文本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发挥其主观性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严平.伽达默尔集[c]//邓安庆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一l4. [3]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日]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M].崔相录,王生平译.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 责任编校杨仁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