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

一、先秦

1、《诗经》的编集的三种说法。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2、“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是一篇著名的农事诗《七月》。 3、《诗经》的“诗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君子于役》特点。

这一成语最早出于《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君子于役》出自于《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抒写了一个思妇对久役不归的征夫的思念。此诗的写作特点首先是用一种白描手法,朴素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整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形式来表现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方法,创造了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同思妇孤寂、焦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象极为鲜明感人。 5、《诗经》中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小雅·采薇》。 6、《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7、《诗经》三个部分。

风 雅 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 8、《诗经》的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小雅中的怨刺诗,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怨刺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 。 9、“诗三百”。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 10、《诗经》的周族史诗 大雅里的五篇:《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九歌》来由。 《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橘颂》。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所作,按王逸《楚辞章句》为《九章》第八篇。《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第1页(共6页)

13、《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14、“悲秋”主题与《九辩》。

《九辩》的悲秋主题,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把秋季万木黄落、山川萧瑟的自然现象,与诗人失意巡游、心绪飘浮的悲怆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感情外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缠绵的悲剧气息,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感动着无数读者。

《九辩》现传本子中,有分为九章的,也有分为十章的。其实,无论分九章、十章,都没有必要作过多的争辩,因为全篇作品,贯穿的只是悲秋主题。在不同的诗章中,不过是把悲秋情怀反覆咀嚼、重沓喻示而已。今参酌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分为十章。

15、《九辩》主题。

关于《九辩》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对此,现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怀疑态度。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远逊于屈原。 16、《九辩》主要价值。 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寂漻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寥数语,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 17、《九歌》篇数。 11篇

18、《氓》属于《诗经》思妇诗吗。 属于怨妇诗 19、《山海经》的性质。 最有神话学价值的古代文献

20、举出三则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后羿射日 21、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 《尚书》 2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书。 《春秋》 23、《左传》作者。 左丘明 24、《左传》特点。

思想特点:1、叙因果关系道德化。常从是否合礼着眼。如城濮之战。 2、有民本思想,同时多处批评唯宗唯神观念。

3、歌颂正直有为人物,揭露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批判统治者残暴荒淫行为。

第2页(共6页)

4、并非全像《春秋》那样一味唯礼是从,而是承认变化的合理性。

笔法特点:1、《左传》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 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2、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3、叙事具戏剧故事性,大量描写细节。

4、多次用梦的手法,表现人物事情的复杂性。 5、神秘化。占卜、梦境、天象的神秘暗示。 6、特别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7、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8、追叙真人实事,遥体人情,记录详细,代言而入情合理。 25、春秋三传定名缘由。 “前倨后卑”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前倨后卑”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26、成语“狡兔三窟”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27、《战国策》内容和整理定名者。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8、“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出处。 《国语》 2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出处。 《论语·为政》 3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 《论语·述而》 31、反映道家学派思想观念的作品。 《庄子》、《道德经》 32、《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 33、《庄子》艺术上的主要特征。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3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处。 《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35、“明察秋毫”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 36、《荀子》、《韩非子》的散文史价值。

《荀子》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其总体风格,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之。《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

第3页(共6页)

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其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37、“郑人买履”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8、“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缘木求鱼”“锲而不舍”“游刃有余”“买椟还珠”出处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孟子》的《梁惠王上》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馀地矣。”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名词解释

1、《论语》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语录体,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

2、九流十家

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3、楚辞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4、天问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5、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第4页(共6页)

6、风雅颂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7、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试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1.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芣苢》劳动过程《葛覃》终年农事活动《七月》 2.反映剥削与压迫的诗篇《硕鼠》《伐檀》 3.反映征徭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东山》 4.爱国主义的诗篇《采薇》《无衣》 5.反映婚姻爱情的诗篇《氓》

6.反映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讽刺诗《南山》 7.祭歌史诗《民生》 艺术特色: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阅读下面这首《君子于役》,评析这首诗。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评析:这首反映徭役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思妇诗,共有两章。《君子于役》出自于《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抒写了一个思妇对久役不归的征夫的思念。

此诗的写作特点首先是用一种白描手法,朴素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整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形式来表现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巧妙地运用对比

第5页(共6页)

和烘托的方法,创造了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同思妇孤寂、焦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象极为鲜明感人

3、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3、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游说之辞和叙述语言,都长于铺张渲染。

4、《硕鼠》鉴赏:

这是一首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剥削的诗。农民负担重,无法忍受,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愤怒和控拆,并以大家所憎恶的“大老鼠”比喻他们,十分形象而贴切地揭露了他们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这首诗每章的开头,都采用比兴。

5、试论《离骚》的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四)诗歌形式和语言

《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现力

6、举例论述《左传》的文学成就。

①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例如写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时间既长,故事情节又非常复杂,而选材布局均极恰当。②善于写战事,尤其是善于描写大的战役。如《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是晋、楚两大国,战事涉及的国家很多。③《左传》虽是以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但在记事过程中,也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左传》所写人物,注重人物的思想见解和道德风貌,而且把人物的品格与政治、军事的斗争紧紧结合起来,作为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④善写行人辞令之美。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说辞,用事势必然之理来打动秦伯,简练而丰润,显示出了烛之武超凡的说服能力。

第6页(共6页)

7、《孟子》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1、气势浩然、词锋犀利、感情充沛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

2、结构上,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3、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折枝,梃与刃、五十步与百步、禽兽、紾臂得食、逾墙得妻。

8、举例说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

先秦诸子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老子》和《论语》(产生于年龄末期制战国初期)。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要的议论断章。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明显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突破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议论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第7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