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关于企业招工问题的调研报告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21关于企业招⼯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1关于企业招⼯问题的调研报告

  在⼈们越来越注重⾃⾝素养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到报告,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2021关于企业招⼯问题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企业招⼯问题的调研报告1

  近⼏年,不少企业都出现了招⼯难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为深⼊了解企业⽤⼯现状,寻求解决招⼯难的对策,本⼈对企业招⼯难问题进⾏了⼀次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基本情况

  据调查,招⼯难主要集中在中⼩企业,特别是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需要⼤量劳动⼒投⼊的劳动密集型⾏业缺⼯现象⽐较突出,如制鞋、服装、眼镜等产业。企业反映最缺的是普⼯、技⼯等⽣产⼀线员⼯,占缺⼯总数的85%。最为紧缺的⼯种是服装缝纫⼯、裁剪⼯、⽪鞋制帮⼯等。  调查中还发现,⼤部分企业员⼯流失率偏⾼,⼀些企业新招进的⼤学⽣⼯作⼀年后流失率超过50%,⼤部分企业员⼯年均流失率在20%左右,有的企业甚⾄⾼达30-50%。为了招纳和留住员⼯,今年以来,⼤多数企业都采取了提⾼⼯资的措施,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同时,由于员⼯流失率较⾼,企业的招聘费⽤和培训开⽀加⼤,这些都从客观上提⾼了企业的⽤⼯成本。  ⼆、企业招⼯难的原因

  (⼀)中西部经济发展,外出务⼯⼈员减少

  随着西部⼤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持续深⼊推进,中央和地⽅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重⼤项⽬的投资⼒度,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度也逐年加⼤,为中西部地区农民⼯提供了⼤量的就业岗位。国家各项⽀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农村的福利条件得到了较⼤的改善,东中西部的农民⼯⼯资待遇差距也已经逐步缩⼩,⽽⽣活成本差距越来越⼤。造成东部地区的吸引⼒减⼩,⼤量的农民⼯选择就地就业创业成为新的趋势。据市公安局统计,我市20xx年12⽉20⽇外来⼈员394.18万(含⼉童,不含市内,下同),20xx年同期为338.38万,20xx年同期为291.29万,由此可见,近⼏年在温外来⼈⼝以每年14%以上的⽐例在减少。  (⼆)新⽣代劳动者对就业环境要求提⾼

  80后、90后新⽣代农民⼯已经成为农民⼯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的上辈⼈相⽐,他们的⽂化程度相对较⾼,⼀般初中或⾼中毕业就进城打⼯,多数⼈不会种地,对⼟地没有依恋。新⽣代农民⼯在⼯作中关注管理⼈性化、⼯作前途及社会保障。他们不再受单⼀的经济驱动、⽽更加重视个⼈的感受、⼯作环境、发展前景。⽬前吸纳农民⼯的中⼩企业“软”环境的缺失,不重视对员⼯的⼈性化的关怀、技能培训以及发展前景,不易获得新⽣代农民⼯的青睐。  (三)企业⽤⼯不规范

  ⼤多数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经营者不按规定要求与职⼯建⽴劳动关系,⽤⼯不办理相关⼿续、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者怕⿇烦,甚⾄认为签劳动合同会约束其⾃由不愿订⽴劳动合同。许多企业对技能培训、安全培训的认识不⾜,缺乏做好培训⼯作的热情。部分企业劳

动强度⼤,⽣产环境差,⼯资待遇低,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忽视了为⼯⼈创造良好的⼯作⽣活环境,难以留住职⼯。

  (四)企业内部员⼯发展空间不⼤

  企业不善于从内部培养⼈才,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名员⼯进公司时是⼀线⼯⼈,⼏年后还呆在这个企业⾥仍然是⼀线⼯⼈的⽐⽐皆是,⽽⼏年后成为中⾼级主管的可谓是寥寥⽆⼏。这种情况下素质好,成长快的员⼯在掌握了熟练的技术,精通作业流程后就会选择离开,到别的同⾏企业竞聘管理岗位。由于平时企业不重视员⼯培养,不进⾏轮岗,员⼯不能做到⼀岗多能,⼀旦关键技术岗位的员⼯离职,⾄使企业短时间内难以招到合适的员⼯顶替,企业也会感到招⼯难。  (五)部分求职者的择业观念因素

  ⼀些求职者眼⾼⼿低,本⾝缺乏劳动技能,却⼜好⾼骛远,怕苦怕累,不愿在平凡的⼯作岗位上锻炼学习,频繁跳槽,导致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失率⼤,这也是企业员⼯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形中给企业招⼯带来了压⼒。  (六)季节性⽤⼯影响

  ⼀些企业由于⽣产周期性、订单不稳定等因素,⽤⼯短期化,⽣产淡季时裁员、减员,⼀旦企业订单增加,进⼊⽣产旺季时,⼜⼤量招⼯。这些企业最⼤的问题是劳动⼒的稳定性差,由于不能提供常年有效的⼯作岗位,导致劳动⼒流动加快,企业也难以留住技术⼈员和熟练⼯⼈。  三、解决招⼯难问题的对策

  企业招⼯难的问题涉及政府部门、⽤⼈单位、劳动者⾃⾝等社会各个⽅⾯和层次,真正解决此问题决⾮⼀朝⼀⼣,需要企业、政府互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  (⼀)改善务⼯环境

  外来务⼯⼈员在温州⼯作⽣活普遍感到有三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政府应加⼤对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对现有的各类⼯业园区应该抓紧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卫⽣院、公交车站、娱乐设施等。营造⼀个良好的⽣活居住环境,使外来务⼯⼈员享受到温州社会繁荣发展的劳动成果,让他们在温州⼯作安⼼,⽣活舒⼼,把温州变成务⼯者向往之地。  (⼆)加强劳务交流与合作

  政府部门应与劳动⼒资源丰富地区加强协作,建⽴劳务输出基地,不定期组织企业参加跨地区劳务交流活动,组织规模较⼤的⼈才交流会和⼊校招聘活动,积极引⼊劳务⽤⼯,从⾼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引⼊毕业⽣。同时,委托劳动⼒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推荐城乡劳动⼒来温州就业。

  (三)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式的⼤背景下,中⼩企业仍然存在着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不快、企业核⼼竞争⼒不强、技术创新能⼒较弱等⽅⾯的问题。依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作为维持低价竞争的发展⽅式,已难以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对世界经济⼀体化的现实压⼒,⼴⼤中⼩企业必须紧紧地依靠⾃主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企业升级的速度,提⾼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空间,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技术进步的投⼊,提⾼企业⾃主创新能⼒,增强企业的核⼼竞争⼒。

  (四)规范企业⽤⼯

  企业要牢固树⽴⼈⼒资源是第⼀资源的重要理念,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和劳动⼒市场价位,适当提⾼职⼯⼯资,杜绝随意克扣或拖⽋职⼯⼯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的现象。依法与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缴纳各项保险费,保证员⼯的休息休假,改善员⼯的⼯作与⽣活条件。加强与员⼯的交流和沟通,努⼒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企业⽂化,增进对企业员⼯的⼈性化管理和⼈⽂关怀,将员⼯前途和企业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待遇留⼈、以感情留⼈,以精神凝聚⼈,吸引更多优秀⼈才为企业服务。

  (五)加强劳动者⾃⾝素质培训

  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及时掌握企业所需的⼯种和⼈数,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企业⽤⼯需求和农民⼯的就业意向进⾏培训,加强培训的实效和针对性,缓解企业技术⼯和熟练⼯的难题。企业⽅要加⼤对⼈⼒资源培训的投⼊⼒度,做好与培训机构的对接,加强对在职员⼯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员⼯的技能⽔平。

  企业招⼯问题的调研报告2

  xx县作为⼀个拥有近百万⼈的⼈⼝⼤县,总⼈⼝达95万,其中18-60周岁的⼈⼝数占1/2,劳动⼒资源的丰富是⽏庸置疑的,随着全县⼯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对劳动⼒的需求⽇益增⼤,那么我们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开发好、利⽤好、管理好我县劳动⼒资源,使其发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更好的实施“对接长珠闽、融⼊经济圈,加速⼯业化、建设新于都”战略,招⼯⼯作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对xx县劳⼒资源、企业招⼯现状进⾏了调研,并进⾏了初探。  ⼀、基本情况

  (⼀)、劳动⼒资源总量⼤,结构逐步优化,质量逐步提升

  ⼀是劳动⼒资源总量多。xx县总⼈⼝95.2万⼈,城镇⼈⼝17.1万,农业⼈⼝78.1万⼈,⼈⼝总量⼤;据统计,20xx年我县劳动⼒资源达45余万⼈,其中,到外省务⼯的⼈数24.31万⼈,到外县的`⼈数0.56万⼈,在本县的20.1万⼈。⼆是劳动⼒年龄结构年青化。我县劳动⼒以青年为主,且男劳动⼒明显多于⼥劳动⼒。全县劳动⼒30岁以下的约占80%,31-45岁的约占16%,46岁以上的约占4%。男劳动⼒占58.7%,⼥劳动⼒占41.3%。三是劳动⼒⽂化素质逐步提⾼。据调查,⽬前我县劳务者中,⼤专及以上⽂化程度者占1.2%,中专⽂化占4.5%,⾼中⽂化占16.1%,初中⽂化占62.1%,⼩学⽂化占15.3%,⽂盲或半⽂盲占0.7%。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化劳动⼒成为劳⼒资源的主体。  (⼆)、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劳⼒需求量⼤,普遍⽤⼯不⾜

  据统计,我县共有企业135家,其中⼯业园有96家,以治⾦、建材、电⼦、轻纺、⾷品等产业为主,⼤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才需求以技能⼈才的需求为主,如以泰、于达、怡信等规模较⼤的企业,普通技术⼯⼈占到了全⼚总⼈数的95%,⽽管理和⾼技术⼈才只占到5%。据统计,全县企业共需⽤⼯⼈数为1.82万⼈,已有在岗⼯9863⼈,尚缺6000多⼈,其中⼯业园需9686⼈,已有在岗⼯6432⼈,尚缺4264⼈,只占需求总量的60%。

  (三)、重视⼈才培养,招⼯⼒度⼤,成效显著  1、密切配合推⾏“两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才保障

  开发培养⼈才也是我县⼯作的重点之⼀,⼒求解决两个问题,培养主体和培养⽅向;⼀靠企业“点兵”。⼯业园管委会和劳动⼈事局牵头对企业缺额⼈员进⾏全⾯统计,确定⼈才需求⽅向与需求量,联系培训单位,为企业“下订单”,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夜⼤等为培训载体,培训合格直接上岗。今年上半年,单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订单⼈才”就达1700余⼈。⼆是财政“练兵”。县财政每年拿出⼏百万元的专

项资⾦实施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程,仅上半年,举办各类培训486期,培训⼈数达2.3万余⼈,为县内企业输送⼤批合格的技术⼈才,较好的缓解了企业⽤⼈紧张的问题,稳住了企业的⼼。  2、加强领导建⽴机构,为顺利开展招⼯⼯作提供组织保障

  ⼀是成⽴领导机构。县委、政府专门成⽴了县企业招⼯领导⼩组,统⼀部署、调度全县招⼯⼯作;⼆是成⽴三级责任招机构。招⼯领导⼩组下设招⼯办,负责全县具体招⼯和招⼯情况汇总督查,各乡镇及县直机关也成⽴了相应的招⼯机构,负责招⼯⼯作的领导及招⼯协调、服务监督等⼯作,各社区、村、组成⽴招⼯⼩组,⾛村⼊户,深⼊群众开展招⼯;三是强化了督查机制。县招⼯办开展督查活动,及时通报各乡镇和县直单位有关选送⼈员情况,与乡镇主要领导、县直单位负责⼈保持电话联系,督促乡镇和县直单位加快、提⾼选送⼈员速度和质量,切实推进招⼯⼯作的进展,对任务完成好的单位、部门给以通报表扬,对任务完成落后的单位给以通报批评,有效提⾼了招⼯⼯作实绩,使招⼯⼯作得以有序、健康发展。

  3、创新⼯作⽅法,为提⾼⼯作效率提供了有效渠道

  ⼀是主动深⼊。县招⼯办、劳动部门、⼯业园管委会采取积极的⼯作⽅法,深⼊企业了解⽤⼯情况,及时汇总企业⽤⼯信息,印发成招⼯简介,发放到各个乡镇、县直单位,确保信息畅通;⼆是宣传造势。并以悬挂横幅、发送⼿机短信等⽅式⼤造招⼯形势,营造招⼯氛围;三是明确责任。分解细化招⼯⼯作,使各乡镇及县直机关都有⼀定的招⼯任务,有招⼯任务的乡镇及县直机关,必须及时选送,全额完成指标数。通过开展招⼯⼯作,有近千名青壮年妇⼥⾛上了⼯作岗位,有近600名下岗职⼯重新⾛上⼯作岗位,⼀部分外出务⼯者也纷纷返乡就业,他们的就业,壮⼤了我县务⼯⼈员队伍,繁荣了我县的\"打⼯经济\",拉动了我县的消费,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业化得到加强,使县域经济聚⼈效益得以凸现

  通过招⼯,确保了企业⽤⼈,我县的企业⼤部分⾜额⽣产或超额⽣产,⼤部分企业在不断壮⼤。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我县⼯业化的进程。如于达电⼦从年前的380多⼈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以泰电⼦、怡信电⼦、伟盛针织等⼀⼤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断发展壮⼤,电⼦产业、针织制⾐等产业也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业园,⼈⽓渐旺,在加速⼯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商来我县投资办⼚。  ⼆、存在的问题

  1、招⼯⼯作主体错位,企业的主体⾓⾊没有体现

  招⼯⼯作应当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为前提,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完成对社会⼈才资源的调配,在这⾥企业是招⼯的主体。我县为了使招⼯⼯作进展更加顺利,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和责任单位制定了严格的奖罚措施,使乡镇和责任单位成了招⼯的主体,导致了部分单位和乡镇没有认识到招⼯⼯作的重要性,认为招⼯⼯作与⼰⽆关,不是重要⼯作,敷衍了事,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只管选送⼈员,不负责⼈员进⼚,有的以⽼充新,冒名顶替,有的以各种借⼝推拖,相互推诿,有的责任单位职责不明,招⼯⼯作毫⽆头绪,另⼀⽅⾯也使企业形成了消极的招⼯态度,完全把招⼯看成是政府的事,形成“等⼈”、“挑⼈”的⼼理,等着政府送⼯⼈上门,任意拔⾼选⼈标准,挫伤了招⼯单位对招⼯⼯作的积极性,在⼀定程度上制约了招⼯⼯作的顺利开展。

  2、企业待遇偏低,尚未形成留⼈机制,管理不科学

  据了解,我县企业的⼯时普遍过长,待遇较差,管理较落后。除以泰电⼦、于达电⼦等少数⼏个待遇较好、管理较科学的企业外,⼤多数企业员⼯每天需⼯作10~12时,⽉休息⽇只有⼆天,⼈均⽉⼯资只有500~600元之间,甚⾄还更低,这种竭泽⽽渔的⽤⼯⽅式必然导致企业招⼯难、留⼯更难;且我县

⼯业园的企业,⼤部分缺乏长远计划,对于员⼯状况、薪资结构设计都没有合理分析,如何招⼈,怎样⽤⼈、留⼈都没有⼀套可⾏的措施,相⽐国内许多先进企业都靠打造⾃⾝企业⽂化、建⽴企业⾃⾝⼈性化管理体制留⼈才,⽽我县还存在抵押⼯资等原始办法,难以留住员⼯的⼼。  三、对我县招⼯⼯作的⼏点建议:  1、强化宣传⼒度,引导就业理念

  ⽬前,我县尚有潜在可发掘劳动⼒20余万⼈,其中青壮年劳动⼒达9.9万,主要由农村⼈⼝中长期务农⼈员和城镇⼈⼝中长期贸守⼈员组成,由于⾃⾝⽂化⽔平偏低(80%以上只有初中⽂化及初中以下⽂化)且⽆⼀技之长,造成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地有较强的依赖⼼,对于“下海”“打⼯”缺乏⾃信,缺乏闯劲;这部分劳动⼒,要以宣传为“破冰船”,宣传职业教育理念,解放⼈们思想,并在他们当中树典型、⽴榜样,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再学习、再教育,推⾏职业教育,提⾼⾃⾝⽂化⽔平,努⼒掌握⼀技之长。

  2、加⼤招⼯⼒度,确保企业⽤⼈

  由于招⼯⼯作涉及⾯⼴,就⽬前⽽⾔,政府甩⼿,完全让企业去搞招⼯的话显然还不现实,因此,还应加⼤我县招⼯⼒度,进⼀步推动我县招⼯⼯作的进展把招⼯⼯作长期坚持下去;建⽴有效督查机制,强化督查,奖优罚劣,加⼤对乡镇和县直单位招⼯⼯作的核查,对于进度较慢、选送⼈员质量不⾼的乡镇和单位,要督促乡镇和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使其尽快加⼤招⼯⼯作的⼒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乡镇和责任单位,要及时曝光通报,保证我县企业⽤⼈。  3、规范企业⽤⼯⾏为,引导企业建⽴⼈性化管理体制

  要进⼀步规范企业⽤⼯⾏为,定期对企业开展劳动法宣传教育,从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保护企业长远发展的⾼度,引导企业依法⽤⼯,劳动部门要对企业进⾏约束,督促其早⽇以合理的薪资⽤⼯,对于不依法⽤⼯的企业要依法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查处;对于制度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给予⼀定的奖励,为后进企业树⽴榜样,激励企业建⽴科学管理体制,为招⼯、留⼈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企业的参谋和监管⼈。

  4、做⼤做强培训载体,为县域经济发展备⾜⼈才。

  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程是⽬前解决企业招⼯难题的突破⼝,职业技术学校也逐渐成为企业的“磨⼑⽯”,因此,继续⼤⼒推⾏“两化”⼯程,把城乡剩余劳动⼒有效开发,使其转化成可⽤⼈才,为县域⼈才“培源”;继续⼤⼒⽀持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扩⼤职校的招⽣⽐例,同时要注意针对企业需求,丰富培训内容,提⾼⼈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5、⼤⼒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务⼯⼈员的后顾之忧。

  据调查,⼤部分劳动⼒被⼟地或者家庭束缚,⽥地⽆⼈经营,⼦⼥⽆⼈看管,⽗母需⼈照顾、⼦⼥上学难等问题,只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投⼊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中来,⽬前我县有幼⼉园、托⼉所、社会福利院仍未全部完善到农村和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农村孩⼦要进城⾥学校读书⼿续繁杂,在⼀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向城镇转移及城镇劳动⼒向职业化转移。发展社区服务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务⼯⼈员⼦⼥有所托,⽗母有所养,解决他们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放下担⼦轻松就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