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剂量标准

来源:小奈知识网
关于仲景方用药剂量的问题

一. 众说纷纭

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业界;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远的不说,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古一两,为今六钱”;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相差六倍之多;清人徐灵胎说:“古一两,今二钱零”,王朴庄则说:“古一两,今七分六厘也”,章太炎又说:“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

二. 有了一个标准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但汉、晋时期的衡量肯定比现在为小,且用法亦不相同;仲景之方每剂只作一煎,多数分3次服用,今则每剂作两煎,分2至3次服;所以其用量差别较大;本教材对古方仍录其原来的用量,主要是作为理解古方的配伍意义、组方特点,以及临证用药配伍比例的参考;在临床应用时,须参考中药学和近代各家医案所用剂量,并随地区、气候、年龄、体质及病情需要来决定;

兹将该书提出的古今剂量折算列表于下:

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1钱3克 尾数不计1升3 ~ 9两 +/-9 ~ 27 克 +/-1合 ~ 两 +/ ~ 2.7 克 +/-1方寸匕5 ~ 8 两 +/-2 ~ 3 克 +/-1钱匕3 ~ 5 两 +/-1 ~ 2 克

在伤寒论讲义1985版中,也有这样一张折算表:

古今剂量折算表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一钱3克1升六钱至一两18克至30克 若作容量计算,则折合60 ~ 80毫升一方寸匕二钱至三钱6克至9克1钱匕五分至六分1.5克至1.8克

除了采用李时珍的说法,一两折合一钱即3克相同,其它仍然与方剂学同一套教材﹗存在出入;特别是在一升和一方寸匕上,出入太大;今日中医处方用克计量,剂型也以汤剂为多,目前汉一两等于今一钱即3克的说法,基本上是合符临床实际的;例如桂枝汤,仲景原方用桂枝三两,折合今9-10克;麻黄汤用麻黄三两,亦折合今9-10克;十枣汤,原方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等,捣为散;强人服一钱匕,羸人减半,今用-1.8克日,不效,次日可增至-3克;小建中汤用胶饴饴糖一升,合今60-80毫升,也是可以的;这就为初涉临床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标准;

三. 还有若干疑问

仅管有了这样一个大致可行的标准,但在许多问题上还有疑问,需要探讨;例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按6铢为1分,4分为1两,即24铢为1两计,虽说是小汗之方,但剂量就太轻了;

又如桂二越婢一汤:桂枝十八铢,麻黄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炙甘草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折合下来,桂枝两、麻黄两、芍药两、炙甘草两、石膏1两、大枣四枚、生姜1两2铢无法折算;再按1/10的比例折合现代用量,则桂枝、麻黄、芍药不过2克,石膏不过3克;

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说桂麻各半汤就按他的“古一两,今二钱零”折算下来,已经是很小剂量,还要分三服,“犹勿药也”等于不吃药,看来他也感到惶惑;今人郭子光伤寒论汤证新编可能也看到折算下来剂量太小,乃将桂麻各半汤的桂枝用6克,芍、姜、甘、麻、杏各3克,枣4枚;桂二越一汤,桂、芍、麻、甘各3克、石膏12克、枣4枚、姜3克;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古一两,今一钱”的标准,对某些方也许差不多,但对以上这些方,就有疑窦了;

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今人于急性热病,当用石膏者,远不止30克之量,张钖纯治“脑膜炎”用至每剂120克;蒲辅周治“乙脑”暑热型,虽9岁儿童亦用至60克;因此,按汉1两约等于今1钱即3克的折算法,1斤等于16两,则仲景白虎汤之一斤只合今30克就恐怕是“病重药轻”了;

又如仲景书中附子的用量,四逆汤用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强人可大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用附子三枚,炮,去皮,一枚破八片;附子是我家乡四川江油的特产,四逆汤的附子,常人取中者即使如乒乓球大,也在15克以上,大者则在20克以上;桂枝附子汤用三枚,则有50克– 60克之多;

再如麻黄汤中,杏仁七十枚,实秤为27.5克,此方君麻黄,臣桂枝,杏仁是佐药,没有用如此大量的道理;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剂量都照“古之一两,今用一钱”,改了,但大枣原方是以“枚”计,无法改只好照原书写上十二枚,这么一来,大枣用量就大大超过君药;

至于百合病诸方,俱用百合七枚;炙甘草汤,用大枣三十枚;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仁俱用五十枚;抵当汤用水蛭三十个,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仲景药量比今天重;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四. 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于此,前人早有认识;如活人书云:“桂枝汤,西北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夏至后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张锡纯认为:古今气化或有不同,古人禀赋比今人强,故其分量与药味,恒有所增减;古今气化有多大的差异古人的禀赋是不是强于今人不太好说,但是,他又说用药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必定以三钱指麻黄汤麻黄的用量为准也”,却真是一位临床家的通达之论;于此可见他也早就接受了古一两,今一钱的说法;缪仲淳也说:淮阳荆广,天气炎热,即使冬天也不太冷,故仲景之法须遵,而其用药包括药量可改;徐灵胎虽然说过:“古一两,今二钱零”,但他为麻黄汤定的分量却是:麻黄一钱、桂枝一钱、杏仁二钱、甘草五分,盖其为江苏人也;从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的三则医案,更能看出在辨证论治前提下药物用量的灵活性:

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背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一钱、桂枝一钱、杏仁三钱、甘草八分

黄汉栋,夜行风雪中冒寒,因而恶寒,时欲呕,脉浮紧,宜麻黄汤;

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三钱、光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

俞右,伤寒,头项强痛,恶寒,时欲呕,脉紧,宜麻黄汤;

麻黄五钱、桂枝五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三钱

经方实验录

方中的麻黄由一钱至五钱不等,桂枝的用量也与之相应;说明用量的变化,要因人而异,

视体质之强弱,病情之轻重,结合时地而定,不可拘执;

再以笔者治验为例:

北京百岁老人傅某,2000年冬某日,因开窗透风而受寒,发热、恶风、汗出而喘、脉浮缓,舌紫,苔白;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也;用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一剂知,二剂愈;

李某,男,52岁,马来西亚华人;93年8月15日;在非洲打工,得热病具体不详,治疗无效,乃返大马;往来寒热,一日二、三次发作,恶心欲吐,乏力,不思食,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数;此小柴胡汤证也,柴胡24克、黄芩18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4克、大枣4枚、生姜三片;二帖;

8月7日复诊:寒热已除;不思食、尿黄、苔黄腻依然;

原方合平胃散,加滑石、车前、茵陈、焦楂曲;

傅案桂芍等药用量是常用量,与“古一两,今一钱,即3克”相近;但大枣只三枚,杏仁只用10克;李案大枣也仅用4枚,不照原方的大枣12枚;这样整个处方就是协调的了;

应当指出﹕也有一些医家,认为古今药量,并无不同之处,看见伤寒论用细辛四两、附子四两的,也照量使用;原文如此-何这就是清末民初的广东名医陈伯坛、谭彤辉、易巨川与黎庇留;陈伯坛疏方仅三、五味,汤分量奇重,如附子、干姜等药,每味动辄数两,或多至12两者;黎庇留也善用辛热药干姜、附子,虚寒痼疾,往往一剂而起,但误用也可杀人;因而誉之者称其为“活神仙”,毁之者则称他是杀人狂;以上,见谢永光香港中医药史话及刘筱云近世名医忆述载香港现代中医药;看来,岭南四家是与四川的“火神派”遥相呼应,有一些共同之点的;由此也可见,无视古今度量衡的差异,固然是一种偏见,而不免食古不化之讥;但有一些重要的药,如石膏、附子,其用量是否都要按“古一斤,今一两,约等于30克”

去用,则大有可啇,例如现在许多研究伤寒金匮的书,白虎汤的石膏用量都是30克;四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附子汤等方的附子一律都是10克如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北京人卫,1998;是不是会直接影响疗效我认为值得进一步探讨,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五. 某些特殊的剂量标准

常用剂量标准之处,还有一些特殊的剂量标准;

仲景有用“分”者,如防已黄耆汤用黄耆一两一分,气上冲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这里的“分”,是10分=1钱的“分”;但是在他的笔下又有不同的“分”,如“白散”用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侯氏黑散用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茯苓、牡蛎、人参、矾石、当归、干姜、芎藭、桂枝各三分;薯蓣丸用量也用“分”计,二十一味药中,薯蓣用三十分,甘草十八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这里的“分”,却是汉制一分为今2钱半即7.5克之“分”;此外,还有用“尺”的,如麻仁丸、厚朴大黄汤都用厚朴一尺;这些,可视作仲景在“博采众方”中留下的一些痕迹,似可以通过和方中其它药用量的比较去确定一个合适的剂量;

六. 看原方用药的比例及药量的增减

学习仲景用方,还特别应该注意原方中用药的比例;如桂枝汤,如果桂枝、芍药都用9克-10克,大枣还用十二枚就不合比例;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半夏、甘草、大枣,原方人参二两、甘草三两、大枣12枚,为甚么代赭石的用量只有一两原是汗吐下后,胃气已伤,胃虚而浊气上逆,胃虚为本,浊气上逆为标,故重点放在补虚上,用赭石是降胃逆,但用量独轻,则唯恐其重坠伤胃;

方中药量的增减,也不能忽视;如桂枝汤加桂,即用以治疗寒气上逆的奔豚病;桂枝汤倍

芍药加饴糖,即变解表调营卫之方,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与厚朴大黄汤用药完全相同,但因分量不同煎服法也不同,主治的重点也不同了;

方名药物组成及原方分量主治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痞满实、实热阻滞、热结旁流、重点在荡实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痛而闭、腑气不通、胀重于积、重点在行气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 约合八两、大黄六两、枳实四枚支饮、胸腹胀满、饮热互结、重点在逐饮泻热

难怪过去日本学者要感叹:“汉方之不传之秘,在剂量上﹗”;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着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1 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 钱 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 刀 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 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 鸡子黄大 ——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 枚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 握、把 ——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 束 ——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 片 ——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 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附录:民间中医网出版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电子版中“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整理如下: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50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

一钱匕 = -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厘米

1 寸 = 10 分 = 厘米

1 分 =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