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四:文学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
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无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审美表现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体现了文学性质的双重性。
3、话语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指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故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态,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5、广义文学
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6、狭义文学
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7、折中义文学
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8、文学
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填空题
1、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 审对象 ”,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则是“ 审己 ”。
1
2、在世界文艺思想史上,较早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是 列夫·托尔斯泰 。
3、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饼不能充饥”是说 作品 与 现实 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 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著名的 陌生化 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 含混 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 陌生 的过程。
5、作品本体论是 二十世纪初 才正式形成的。 6、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 接受美学 和 读者反应批评 ,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 7、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 、 狭义文学 和 折中义文学 。
8、一般而言,存在着三种文学观念: 文化 的文学观念, 审美 的文学观念, 惯例 的文学观念。
9、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即文化)中分离出来从而被赋予特殊的审美本质,这种历史性转变,在中国完成于 魏晋时期(3至6世纪) ,在西方则是 16至18世纪 。
10、中外文学理论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文学本质理论是 表现 理论和 再现 理论。
11、 歌德 是最早提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这对范畴的人,由 民族文学 走向 世界文学 是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历史趋势。
12、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 说话人 、 受话人 、 文本 、 沟通 和 语境 。
13、文学作为反映,是 受动性 与 能动性 的统一。
14、总起来说,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既是审美的也是 认识——实践的 。15、到了 魏晋时期 时期,文学的审美属性才正式被确认并且伸张开来,曹丕在 《典论·论文》 中首次提出 诗赋欲丽 和 文以气为主 ,不仅把诗赋的语言形式美提到了首位,同时也强调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16、文学是显现在 话语蕴藉 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7、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一是 整个文学活动 带有话语蕴藉属性,二是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18、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它们是 含蓄 和 含混 。这两种形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表达上的 “小”中蓄“大”,而后者是阐释上的 “一”中生“多” 。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B )中说“诗言志”,这表达了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思想。 A.《毛诗序》 B.《尚书·尧典》
C.《荀子·乐论》 D.《文心雕龙·明诗》
2
2、西方文论中的作品本体论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都共同地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存在于( C )中。 A.作品内容 B.作品创作
C.作品形式 D.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读者体验才最终实现的”是( B )的观点。 A.英美新批评 B.接受美学
C.俄国形式主义 D.结构主义 4、( C )是文学的创作与鉴赏两大活动的联接点。
A.作者 B.读者 C.作品 D.体验和想象
5、英国人类学家( C )在其代表作《金枝》中提出了“相似律”和“接触律”这两条巫术原理并加以论证。
A.韦勒克 B.谷鲁斯 C.弗雷泽 D.格罗塞 6、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 B ),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
A.报告文学 B.口头或书面作品 C.政治和宗教文献 D.散文 7、在中国,“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 C )中。
A.《庄子》 B.《说苑》 C.《论语》 D.《楚辞》
8、在使用文学概念时,人们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我们称之为( C )。
A.典范 B.形态 C.惯例 D.典型
9、文化对文学的支配正构成( C )所要表达的特定领域。
A.政治、法律制度 B.上层建筑 C.意识形态 D.经济基础
10、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就如 ( C )所说,属于“更高地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A.马克思 B.毛泽东 C.恩格斯 D.斯大林 11、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界说和规定是( A )。
A.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B.文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C.文学是一种情感的外射 D.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12、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 A )。
A.根本性的 B.表层性的 C.非决定性的 D.决定性的 13、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指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 A )。
A.选择或改造性质 B.纯客观的再现性 C.纯主观的表现性 D.意识形态的表现性 14、“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这句话是( C )说的。
A.黑格尔 B.马克思 C.康德 D.费尔巴哈 15、审美评价是包含在文学活动中的作家或读者的( B )。
A.意志态度 B.主观情感态度
C.客观理智态度 D.既有主观态度,又有客观态度
(二)多项选择
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摹仿的世界主要有( A B C )。
A.或有的事 B.已有的事 C.应有的事 D.不可能发生的事
3
2、表现论与摹仿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 B D )。
A.是在创作论上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B.是在文学批评论上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之生成的作用 C.是在文本存在形态上强调形式的本体论地位 D.是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3、二十世纪的“作品本体论”的主要理论流派有( B C D )。
A.表现主义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 D.俄国形式主义 4、广义的文学包括( A B )。
A.今天所说的文学 B.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C.一切文化器物 D.原始的壁画 5、除文学外,“美的艺术”还包括( A B C D )。
A.书法 B.音乐 C.绘画、雕塑 D.电影和电视 6、一般有这样几种文学观念( A C D )。
A.文化的文学观念 B.宗教的文学观念 C.审美的文学观念 D.惯例的文学观念
7、在希腊时代尚无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 B C D )。
A.小说与散文 B.史诗与颂诗 C.演讲 D.悲剧 8、人类的活动的领域主要有( A C D )。
A.认识——工具领域 B.现实斗争领域 C.道德——实践领域 D.审美——表现领域 9、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可以从以下侧面进行分析:( A B D )。
A.文学与反映 B.文学与社会 C.文学与审美实践 D.文学与话语
10、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的要素有( A B C )。
A.沟通与语境 B.说话人与受话人 C.文本 D.情感与直觉 11、文学的受动性反映指的是( A B )。
A.反映外部客体世界 B.反映内在主体世界
C.反映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性 D.反映过程中所具有的创造性
1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具有( A B C )属性。
A.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B.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C.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D.既是人文的,也是自然的
13、从根本意义上言之,审美直觉( A C D )。
A.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 B.是概念性的而不是无意识的 C.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 D.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4
14、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意味着 ( B C D )。
A.采取抽象——推理的方式 B.表现主观的情感评价 C.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 D.采取意象——直觉方式
15、但丁认为,文学具有这样几种“意义”,即( A C D )。
A.譬喻意义 B.推理意义 C.道德意义和奥秘的意义 D.字面意义
四、判断题
1、文学活动虽然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但它毕竟是作者的创作活动,具有自身的独立的价值,不必依赖读者的阅读和鉴赏也能实现其价值。 ( × ) 2、中国古语“诗无达诂”涉及了读者阅读的再创造问题。 ( √ ) 3、岳飞的《满江红》表达的是忠君情愫,但现在我们把它诠释为爱国主义的诗篇,可见,文学阅读的接受活动对于文本意义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 √ ) 4、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像一部管弦乐曲在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新的反响,从而使文本解放出来。 ( √ ) 5、哈贝马斯依据他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 √ ) 6、在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征引《诗经》章句被视为真正君子的标志,这说明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属性已经开始被人们认识到了。 ( √ ) 7、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的文学概念都是广义的和文化的。 ( √ ) 8、惯例可来自过去的传统,也可以重新创造。 ( √ ) 9、从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完全清晰而明确地界定一切文学现象。 ( × ) 10、惯例作为标准时是完全清晰、明确的,并且往往不可更易。 ( × )11、文化对文学的支配正构成意识形态所表述的特定领域。 ( √ ) 1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存在是由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位置决定的。 ( √ ) 13、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近些。( × )14、文学的情形只有离开经济基础的情形,才能得到最为本质的说明,这是因为文学是绝然独立的。 ( × ) 15、文学既属于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具有双重性质。( √ )1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 × ) 17、意识形态语境是话语活动得以进行的带有支配力量的文化或社会背景。 ( √ ) 18、有些作品,如王维的山水诗,着力呈现审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这类作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没有其他的目的。 ( × )
5
19、一般而言,“语言”是特定的或具体的,“话语”则是普遍的或社会的。( × ) 20、文学的各种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等,还是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 ( √ ) 21、同一文学文本,当它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它的阶级性可能会有不同的面貌。 ( √ ) 22、不仅人的头脑,而且人的身体及人的整个现实生命活动,都会能动地渗入反映过程之中。 ( √ ) 2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是绝对无功利的、意象——直觉的。 ( × ) 24、文学的审美意象是确证性的、明晰的,而不是模糊的。 ( × ) 25、审美直觉是理性的和分析的。 ( × ) 26、审美评价是包含在文学活动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观情感态度。 ( √ ) 27、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在于,它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要运用概念推理方式,并带有理性认识因素。 ( √ ) 28、文学是形象的,同时又蕴含某种理性,不仅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活动中,而且在艺术形象本身中,理性都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 ( √ ) 29、在文学的双重性中,审美性质总是间接的、隐蔽的,而认识——实践性质则是直接的、突出的。 ( × ) 30、唯有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中的活生生的文学活动,才能赋予本文以丰富的话语含蕴。 ( √ ) 31、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分析文本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蕴藉”的情况,他批评的是文学话语中缺乏蕴藉的现象。 ( √ ) 32、作为话语蕴藉,文学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含混的或矛盾的。 ( √ )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怎样?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的构成的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指的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有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经济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
在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中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
2、文学有哪几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从文学术语的意义上言之,在古代甚至在今天,文学概念至少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具有广义的文化含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所有文化形态。具有狭义的审美含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在现在世界中,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这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丰富与发展,使得文学这
6
类专门的审美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第二,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语言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文学的通行含义大体形成为: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3、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的话语活动。这可以从三方面看:第一,文学是一种话语活动,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和语境。第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所谓社会性话语活动,指文学不是单纯的个人话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沟通活动;这种话语活动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它或隐或现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第三,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实质上讲,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应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4、如何理解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可以从两个相关侧面加以理解。
⑴ 从实质意义上来理解。对文学与话语、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仅是从现象上着眼来把握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而在实质上,文学作为赎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论的观点不仅说明了文学来源于生活、立足于主体的现实实践,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机制,而且也指明了文学本体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⑵ 从反映的内在机制上来理解。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具体言之,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根本性质。一般言之,文学的受动性反映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学反映外部客体世界;二是文学也反映内在主体世界。也就是说文学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反映作家的精神世界。因为,反映毕竟是通过头脑的反映。这种反映必然伴随着主体的情感评价等。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文学不仅受动地摹写现实,而且可以能动地再造现实。这是因为,在社会实践不断地丰富、发展和改造人的头脑,具有主体能动性。而且文学所反映的并非普通的实际生活,而是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就是渗透着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全部能动性的社会生活。因而这种经过选择、改造后的生活,就已不同于普通的实际生活,而是“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总之,在具体的文学话语活动中,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总是难以分开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在坚持受动反映这一根本前提下,也应当重视能动反映的积极意义。
5、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
7
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可以说 ,在文学中,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
第二,从方式看,文学以审美形象为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直觉去把握。但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必须依赖于理性的力量。作家创作时难免会通过理性思维去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应和批评的态度等。更进一步讲,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它终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是直接的和内在的,理性的力量是间接的和外在的。
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直接的;同时,文学形象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认识,但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6、如果说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怎样理解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审美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具体表现是:
其一,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不同的。文学具有审美属性,表明文学具有自身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性质。这种特殊性规定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意味着对现实抱无功利目的,采取意象——直觉方式,表现主观情感评价。文学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即它是认识——实践的。正是文学的这种意识形态性质决定了文学又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具有复杂联系。这种意识形态性质在于,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的话语活动,从而必然要运用概念——推理方式,并带有理智认识因素。
其二,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又是统一的。一般而言,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是共性;而文学的审美属性作为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是个性。在这里,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但同时,文学的审美性质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使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当然,这两方面性质实际上是难以分解地相互渗透在一起的,以致构成双重性质。对这种双重性质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加以分析:在一般层次上,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是一般意识形态,也是审美意识形态;而在特殊层次上,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既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活动,也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活动。所谓双重性质主要是就特殊层次来说的,当然在实际上难以分开。进而言之,在这种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隐蔽的。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意识形态性质,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
总之,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在文学中,这种双重性质总是存在于其特有的话语蕴藉之中,并通过话语蕴藉体现出来。
8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文学反映的受动性和能动性。
理论阐释参照问答题4; 例子略。
2、谈谈你对文学双重性质的理解。
参照问答题6。 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我们知道,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利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总之,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例子略)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比如抒情人、叙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蕴藉于文本中。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鹳雀楼的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更”值得注意,从全诗看,“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如下三层(重)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一定数量上由一向多重复增加,比如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逐层增加,比如人生境界的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
当然,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作品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试比较说明。
参照问答题2。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