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来源:小奈知识网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

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无疑了。这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

②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4、渲染、烘托、衬托、对比总结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

杜甫《登高》,是56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

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①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②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

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

映衬:映衬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相得益彰。它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术语,和来自西方的对比的修辞方法基本一致。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映衬能使正的更正,反的更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千古名篇《师说》的成功,除了深刻的思想外,多处运用映衬手法也是重要原因。《师说》中,韩愈在批评不良风气,感慨“师道”久已失传之后,接着运用三组对比,转向对现实的批判。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较,旨在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此为映衬一也;以“爱其子”与“于起身”映衬,指出众人的糊涂,此为映衬二也;拿巫医等人与士大夫对比,褒贬分明,此为映衬三也。三组映衬把从师学习的正确和不从师学习的荒谬表现得淋漓尽致。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人们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都属于正衬。中国古代诗词里有很多用正衬的例子,无名氏《送别诗》,诗中杨柳依依,似诗人的不舍之情;杨柳漫漫,像是诗人弥漫于天地间的愁绪。再联系一下古人折柳送别的传统,诗中之景很好地衬托了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中国现代小说里也有用正衬手法的,比较典型的是鲁迅的《故乡》,文中描绘的天气是阴晦的,村是荒村且是萧索的,这是一幅荒凉萧索的冬景图,衬托出作者悲凉的心情。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做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姜斋诗话》中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就是指的反衬手法。鲁迅的小说《祝福》结尾描绘了鲁镇年底的声声爆竹,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它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力地表现了小说主题。

烘托原是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它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作为创作表现手法的烘托,这种表现手法是指“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这个意思是从作为绘画技法的烘托引申出来的,就连“烘托”这个词也来源于“烘云托月”这一画法。烘托可分为两种:陪衬和侧面描写。陪衬就是用一个次要事物衬托主要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写正面,而是通过写与正面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正面内容得到强调和渲染。用于写人就是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用于写景就是“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根据主体和客体性质的不同,烘托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以人烘托人。乐府诗《陌上桑》中的几句,作者没直接写罗敷的美貌,而是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及“锄者”见到罗敷后忘我的神态侧面表现的,这样更能节省笔墨,更具艺术张力。第二种情况是以物烘托物,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这儿是用蝉声、鸟叫声烘托林的静和山的幽。第三种情况是以物烘托人。如张继《枫桥夜泊》,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叶、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因羁旅在外而倍感孤独的心相应,使诗人的羁旅之愁更加明显。除了诗歌外,中国古代小说也常用烘托手法,如《明湖居听书》。在《明湖居听书》中,白妞的演唱是重点,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让白妞出场,而是先写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众人的议论,通过这些来烘托白妞演技的高超,经过层层烘托后才让白妞闪亮登场,这给读者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印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衬托中的正衬手法可以用烘托中的陪衬之意来解释,都是一主一次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主、次事物都要出现。衬托与映衬相比也有明显的不同:映衬的两个事物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之分。

在这三个概念中,映衬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概念,有很多人把映衬理解为衬托,如有

人认为“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修辞格叫映衬,也叫衬托。”(《现代汉语》张政飙、蒲喜明、兰宾汉、谷宝玉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但《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映衬”理解为对比,《现代汉语词典》1514页“映衬”第二个义项说“修辞方法,并列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现代汉语词典》是影响广泛的权威资料,对现代汉语用词具有规范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对映衬的认识应以此为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