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生活)
吴江市实验小学
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举措。结合本校科技特色,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以“科学地生活”为主题,强调“经历”、“体验”、“探究”、“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追求学生实践活动以后积累更多的直接经验,明确低起点、重实践、重体验。
一、课程构思 1.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课程原则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2)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3)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4)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5)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3、课程类型
(1) 方案设计型 (2) 知识普及型 (3) 实践活动型 (4) 专题研讨型 (5) 成果交流型
(6) 论文答辩型
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的准备阶段
(1)培训教师。包括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定期举行相关的研讨会,互相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2)保证课时。通过合理统筹,确保每周3课时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专用课时。
(3)设置机构。成立由校长室牵头,包括教科、德育、少先队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大组”。
(4)物质准备。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为学生的实践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购置档案袋,存放学生的各类资料、成果和教师对活动的建议、评语,以此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长足迹。
(5)动员家长。召开家长会,发布校报《金钥匙》专刊,取得家长对课程开设的理解与支持。准备《家长建议书》,使家长有机会参与课程建设。
2.课程的实施阶段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班主任老师作为本班各小组指导老师的负责人,做好协调工作。每个任课老师每班要有一个指导小组。每个选题的实施、研究时间为2——4周,本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完成4个选题的研究与探讨。
(1) 探究自然世界 实施过程
①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确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指导教师。
②分组开展小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查阅资料,做好相关的观察、记录。 ③将收集的资料、图片、家长建议书、教师评语以及研究成果等归入档案袋。教师通过“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监控学生的活动过程,同时在详尽观察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即时评语”以及对“典型个案”的追踪。 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 日 期 我的行动 我的发现 我的感想 ④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分作品展示(剪贴报、模型小制作等和主题活动展示(活动介绍、演讲、表演等)两种。由班主任统筹安排,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活动成果展示的内容及具体方式。展示后,教师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
建议选题:拓印树叶 分辨几种常见的液体
观察蚂蚁 水中燃烧的蜡烛 自动变圆的圈 自动旋转的纸蛇 吹不掉的乒乓球 做一个指南针
制作不倒翁 检查食物中的淀粉
(2) 关注社会生活
实施过程
① 走向社会,通过对家庭、班级、学校或社区的广泛调查,确定并记录大致的选题范围。
② 依照学生确定的范围进行分组。考虑到小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为便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活动主题要相对集中,不宜过多。
③活动小组成员选择指导教师,并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规划具体的活动主题和详细的活动方案,同时制作一档案袋。
④在教师或家长的协助下,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考察、体验活动展开活动历程,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同时,依然使用“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进行全程监控,做好档案袋的归类存档工作,使用“即时评语”保证家校的沟通。
⑤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决定。展示中,通过即兴提问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成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家长作为鉴赏者参与其中。
展示结束后,学生现场讨论。各小组成员依照教师提供的主题,在交流、研讨、评论的基础上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
建议选题:假如垃圾无人处理
家庭厨房间污染源研究与调查 漫步社区
我为社区做贡献 我心中的社区
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
(3) 感受自我成长 实施过程
①利用问题(你愿意让别人了解你的经历吗?你想知道你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确定这一领域的活动主题——“别人眼中的我与我心目中的我”,通过回顾、考察自己的整个成长历程,尤其是感悟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长心得,展开自我认识的过程。
②分组,确定小组成员。
③制定调查表,从“我眼中的我”出发,初步规划自我反思的具体内容。同时,为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在同学范围内,通过组内抽签确定将对自己作出评价的某位同学,在家长和教师范围内,由自己决定对自己进行考察的家长和教师人选。
④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调查表。回顾成长的岁月以及某些重要的细节,对自我进行深刻的省察并以坦诚的心态征集、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和意见。找出自我认识与他人认识之间的距离。在对双方认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反思现实的自我,设计未来的理想自我。
调查表 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 我的回忆录 我眼中的我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事情 我的特长 我的性格 家长 ……眼中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 老师 ……眼中的我 同学 ……眼中的我 理想的我 ⑤以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特长及性格,开诚布公地讲述自己在总结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做的评价和对自己未来形象的设想。
组织师生、同学讨论会,就“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自我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反思自我评价的真实性与自我设计的合理性。
建议选题:我心目中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 我从哪里来 我家来客人 妈妈的一天 当一天蛋妈妈
3、课程的总结阶段
撰写报告、成果展示、活动评价、资料汇编
三、课程的评价 1.评价特征
(1)评价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的,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档案袋评价的使用、每一活动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都体现出这一特征。尤为突出的是,在“感受自我成长”领域,课程展开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的实现又内在地建构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内容。也就是说,评价的过程成为课程创生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就是在执行评价的功能。
(2)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采用学生记录“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或教师给予“即时评语”等措施使评价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3)倡导评价的多元化
首先鼓励小学生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及成果表达方式。其次,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再次,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来自家长、学生自己以及指导者等多方面的信息。对教师所进行的评价则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行政评价等不同的形式。
(4)注重评价的反思性
在每一活动领域结束后,通过发放问卷以及召开师生讨论会、同学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恰当地规划未来的行动。同时,
教师通过写作案例,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
2.评价方法
根据表中各项内容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前后评价结果的比较反映学生和教师的进步情况。
(1)学生评价
姓名: 性别: 年级: 日期: 评价 评价内容 描述性评价 主体 1.你的孩子是否同你们讨论过他的活动 选题 2.你的孩子对他所参与的活动是否非常 感兴趣 家长 3.你的孩子为从事这项活动在课外投入 评价 时间和精力的程度 4.你对你孩子的成果有什么看法 5.从你的孩子参与这项活动开始起,你发 现他有没有什么变化 1.你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主题是否一直感 兴趣 2.你收集资料、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 3.你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的是否愉快 自评 4.在活动开展中,当遇到困难时,你是怎 样克服的 5.你对你的活动成果满意不满意 6.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改进你的活动 1.学生对所选活动主题的兴趣是否持久 2.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样性与合作性 指导者3.小组成员能否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分工 评价 4.学生主动请教老师的次数 5.活动成果是否实现预定的目标 6.学生是否有独创性的表现 (2)教师评价
指导者姓名: 日期: 评价 评价内容 描述性评价 主体 1.你的指导教师是否很热情地指导你们 学生 的活动 评价 2.你的指导教师是否主动询问过你们的 活动 教师 自评 行政 评价 3.在活动过程中,你的指导教师在哪些方面帮助过你 4.你想对你的指导教师说些什么 1.你是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2.为指导学生,你是否学习过与他们的活动主题相关的知识 3.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你是否与学生家长沟通过 4.陈述你所指导的小组的活动设计方案及执行情况 5.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你是否与其他教师不定期地进行研讨 6.简单描述一下你对学生的指导中最具创造性的表现 1.参与课程实践的态度 2.课程内涵的领悟能力 3.社区资源的开发能力 4.与家长的沟通能力 5.与其他教师的协作能力 6.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 3、对教师的评价与管理。
(1) 建立教师研讨制度,展开定期研讨。
(2) 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等对
指导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评价依据缘于学生评价、教师自评、资料积累、对活动的过程管理及自我反思与工作总结。 (3) 每位教师应写好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性随笔、论文,每学期不少
于四篇。每班每学期上交一份优秀活动方案参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