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膏方的历史

来源:小奈知识网


膏方的历史

膏方,通常是医生根据病人的体质因素、疾病性质,按照君臣佐使原则,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配合组成方剂,并将方中的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某些辅料,如红糖、冰糖、蜂蜜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种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的制剂,是具有补虚疗疾、调理机体作用的成药。膏剂是中医药中汤、丸、散、膏、丹五大剂型之一。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的剂型;内服膏剂,即后人习称的膏方,本书中所讲到的膏方也就是内服膏剂。此类剂型容易贮藏、保存,而且便于长期服用。由于膏方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性稳定,服用时又无需煎煮,口味也好,便于携带,因此历来颇受病家的青睐。

中医膏方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考古发现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方的记载。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书中强调中药加工要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剂型,“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煮,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其中有“煎膏”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对痈疽有这样的描述:“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已豕膏”。可见在汉代、甚至汉代以前,我国古代医药家已经有外用膏剂和内服煎膏的不同应用。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含化剂、粥剂、滴耳剂、洗剂等十多种剂型。 南朝梁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煮,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制耳”。书中还考证了古今度量衡,并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为现代制剂工艺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政府也组织编撰医方书,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千金要方》等书中膏方已不鲜见,“杏仁煎”、“地黄煎”、“枸杞煎”即为当时一些补虚康复、养生却老的膏方。

金元时期,医药大家们纷纷著书立说,各擅所长,更不乏疗疾补虚的膏方记载,如《东垣试效方》之“清空膏”、《丹溪心法》之“藕汁膏”、《世医得效方》之“地黄膏”…… 明、清以来,膏方应用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膏方有了更大的发展,《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中的“人参膏”、“茯苓膏”、“琼玉膏”……以及《医宗金鉴》、《清太医院配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书中对于膏方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 现代膏方发展快速,全国名店同仁堂、胡庆余堂、雷允上、童涵春堂等均有自制膏滋,如首乌延寿膏、葆春膏、洞天长春膏、十全大补膏等,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更有当代名医在继承的传统膏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并在临床调治慢性病中应用膏剂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使中医膏方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辉煌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