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ofJinggang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30No.11Nov.2009
2008年宋代文学研究综述
欧阳明亮1,肖士娟2
(1.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摘
吉安
343009;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要:2008年度的宋代文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拓展,尤其是诗词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
破,出现不少颇具创见的研究成果,但散文和俗文学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宋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仍有待调整。
关键词:宋代文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718(2009)11-0005-04
2008年的宋代文学研究保持了近年来一贯的
研究热度,论文的发表与专著的出版有增无减,其中不乏角度新颖、论述周至且颇具创获的研究成果,尤其在诗、词研究方面更是可圈可点,表现不俗。笔者仅就眼目所及,对本年度宋代文学研究状况略作鸟瞰,仅备参酌。(本年度有关苏轼、辛弃疾的研究因有专文探讨,此处不再累述)
一、整体研究
本年度结合思想文化、历史政治等外部因素对宋代文学进行宏观审视的整体性研究主要体现于几部专著之中,方笑一《北宋新学与文学———以王安石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全面考察了荆公新学对宋代文学、文化乃至中国思想传统的深刻影响。作者认为,王安石的学术一元化倾向以及实用主义的文学观,与宋代以降的文化专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王氏藉相位之力,通过变私学为官学,建立了以国家意志统一士大夫思想的权力机制,加强了学术的制度化,并将其与政治需要紧密结合,这实质上为其后程朱理学走向思想的统治地位开辟了道路。此外,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一书以宋代士绅的结社活动为考察对象,揭示其对宋代政治文化生活所起的作用。该书将“士绅”与“社”分别界定为“具有影响力的知识阶层”与“民间自发组织”,并将宋代士绅结社分为乡约、经济合作会社、民间救济组织、士绅武装、耆老会以及文艺会社等六大类,分别考述了它们的源流发展。作者认为,士绅结社起到了填补政府权力空白、整合民间资源以及建立交游网络的作用,充分反映出宋代士绅作为民间领导阶层的活动能力,而宋代士绅的这
种社会实践也返照于其自身的学术文化活动之中。
除专著外,本年度带有整体研究性质的论文也有不少,如杨挺《语言与文籍的凸显———宋代立言不朽观念的革新与文集编刻的繁盛》(《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认为宋代尚文政策刺激了士子的自我实现欲望,立言不朽的期望深入人心,但立言不朽观念因得到宋代印刷技术的支持而发生转变,即表现出对语言与文籍的重视,立言不朽的传播内涵因此得到凸显,即“不朽”不仅在于作品创作,还在于作品传播。在此种观念支持下,宋人热心于作品的裒辑、序跋、编次以及刻印,最终促成了“书籍出版的黄金时代”的到来。此外,邓乔彬、昌庆志《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学术研究》第5期)对当前宋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已然兴起的文化研究进行了思考。作者认为,新时期以来,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已取得不少实绩,尤其在党争、科举、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等方面有较大突破。然而要使研究深入下去,还应结合宋史观以比较唐宋文化的异质性,如唐代的进士文化与宋代的士大夫文化、唐宋两代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等。研究宋代文学不能是单纯的、孤立的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应与思想史、哲学史、制度史作更广泛的结合,应注意文学与学术、艺术的关系,应具有宏观的理论视野与延伸的学术眼光。
二、宋诗研究
本年度宋诗研究的成绩斐然可观,无论是宋代诗歌的生成环境与发展轨迹,还是主要诗人诗派的创作实绩与诗学主张,都受到研究者不同程度的关注,而且于前人不经意处多有阐扬发明。如传统观点认为,在宋代文学中,与音乐关系最密的是词,诗歌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欧阳明亮(1979-),男,江西上饶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6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0卷第11期
在宋代已经与音乐分道扬镳,少有交集,然而杨晓霭《宋代声诗研究》(中华书局)一书则将音乐与宋诗联系起来,在两者的相互生发、相互作用中考察宋诗的变迁演化。作者对宋诗的入乐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阐述了宋代声诗的类别、功能及其特点,并考察了近体诗在走向歌舞场所时表现出的丰富变化,揭示出宋人声诗观与传统礼乐观的关联,可以说,这种颇为新颖的切入角度对打破当下宋诗研究所存在的某些思维定势不无裨益。此外,熊海英的《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是本年度中华书局出版的另一部宋诗研究专著,该书通过分析各类文人集会在北宋时期出现的新变因素,揭示出北宋文人集会所具有的格调文雅化、关系平等化、创作多样化以及雅集风气下移等特征。
宋诗的艺术特征是一个历时弥久却又常说常新的话题,董乃斌《漫说唐宋诗:异同与优劣》(《古典文学知识》第4期)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审视了宋诗与唐诗的不同特质。唐诗主情,虽往往意浅,但却常常可以引起普通人的心理共鸣;宋诗重理,创作上表现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最终达到以理引情的境界。周裕锴《风景即诗与观者入画———关于宋人对待自然、艺术与自我关系的讨论》(《文学遗产》第1期)一文借用艺术哲学的相关概念,分析宋代诗人、尤其是山水诗人的独特创作意识,由此揭示宋诗所散发的特有的美学气质。作者认为,北宋晚期出现的“风景即诗”观念是一种直接把风景当作诗歌的创作意识,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对位相等,与此相对,“观者入画”的观念则体现出宋代诗人“画我”意识的高涨,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风发张扬。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出现,显示出宋代诗人融自然、艺术与自我为一体的努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有两篇文章专门探讨了钱钟书先生对宋诗的认识与评价。许厚今《钱钟书评宋诗》(《江淮论坛》第1期)认为,钱先生总是从宋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现实境遇出发,分析宋代诗人的“现实感”,并将诗品与人品合而论之,钱先生的这种批评方法,显示出他较为关注诗歌所具有的生活感和社会感,并能辩证地看待诗歌作品与创作主体的关系。李裕民《钱钟书<宋诗选注>发微》(《社会科学评论》第3期)则以秉着不为尊者讳的态度,指出钱先生《宋诗选注》中出现的瑕疵纰漏,并对选注者全面否定理学思想,以及对妇女诗作一概不取的态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对《宋诗选注》的精细校读与客观评价,有利于学界更为清醒客观地看待经典之作,颇具借鉴意义。
在类型研究方面,唱和诗于本年度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吕肖奂《宋代唱和诗的深层语境与创变诗思———以北宋两次白兔唱和诗为例》(《四川大学学
报》第2期)以欧阳修所组织的两次以白兔为题的唱
和诗会为个案,对北宋中期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希望打破唱和诗陈旧写作模式的诗人的集体努力以及现实困境进行了历史还原。汪国林《试论宋仁宗朝礼部唱和诗作及其对宋诗的影响》(《黑龙江史志》第5期)集中考察了宋仁宗朝的礼部唱和诗作对宋诗内容上的世俗化、审美风尚上的以俗为美,以及宋诗“平淡而山高水长”的意境美等特点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除唱和诗外,宋代的节令诗、山水诗以及应制诗在本年度也得到一定的探讨,虽然这些研究多以各种题材类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但最终都共同指向了宋诗的新变精神和发展走向。
宋代诗坛体派众多,因此诗派研究历来是宋诗研究的重要方面。从本年度的研究成果看,江西诗派依旧是热门话题。王开春《江西诗派释名———以宋人的观察为中心》(《兰州学刊》第1期)认为吕本中在使用“江西诗派”这个概念时,主要着眼点是众成员对“元祐学术”的继承或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学习;而后随着后人的不同解读,江西诗派进一步扩大,将山谷诗的学习者都囊括在内,从而形成以诗艺研习为主线的“江西诗派”观,随后这种观点又与宋人“尚统”思想结合,逐渐演变为以诗歌传承统绪为中心的“江西诗派”观。此外郭艳华《论杨万里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与超越》(《井冈山学院学报》第5期)论述了杨万里和江西诗派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在江西诗派强大的诗学传统面前,杨万里本着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开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诚斋体”,打破了江西诗派笼罩宋代诗坛的格局,最终超越了宋诗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的诗学传统,而诗人早年对江西诗派内部“变调”理论的融通则是其超越江西诗法的关键环节。
三、宋词研究
与往年一样,本年度的宋词研究园地依旧姹紫嫣红,占尽春色。成果之多,质量之精,确为其他领域所不及。就通论性的成果而言,邓子勉《宋金元词籍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是其中的代表。该书网罗搜集了有关宋、金、元三代文人词集在当时及后世的刻印、传抄、典藏、校勘以及接受的资料,对宋金元人词集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作者在翻检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挖掘出前人未曾留意的许多材料,并将巨量的资料归纳整理,制为表格,使之条贯清晰、一目了然。此外木斋《宋词体演变史》(中华书局)通过考述宋代重要词体的演变过程勾勒宋词发展的历史,亦是宋词整体研究的一部力作。论文方面,许伯卿《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史论》(《文学评论》第3期)从词体诗化这一现象
第11期欧阳明亮,肖士娟:2008年宋代文学研究综述7
出发,将词体的诗化倾向总结为“视词为诗”和“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两种表现形式,指出诗、词异质而同构,两者在表现功能上实无区别,词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与诗等同到与诗分离又逐渐向诗回归并最终等同于诗的道路。邓乔彬、周韬《从“倚声”论唐宋词体之形成与初步发展》(《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重在探讨词体发展初期时的“依声”情况,作者指出,词体所倚之声最初是唐俗乐歌曲,其文体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曲体结构的约束。唐五代文人制词注重“倚声”谐唱,但又习惯于引近体诗律为句,这成为词体“律化”之发轫。北宋以来,倚声家延续唐五代制词谐唱之传统,复增慢体,而依律者则以诗为词,最终导致词与俗乐的分离。
词人词作研究依然是本年度宋词研究的宠儿,大多数重要词人都受到了关注,但多数文章比较平庸,少数颇有创见的成果如姚蓉、王兆鹏《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模式》(《湖南大学学报》第1期)论述了柳永行役之作的四种抒情模式,即“浪萍风梗”、“登高临远”、“孤馆梦回”以及“临歧伤别”,并归纳出“以哀景衬哀情”和“以乐景写哀情”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叶嘉莹、李东宾《论小山词朦胧深美的意境追求》(《山西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小山词所表现出的朦胧深美的意境是通过渺远朦胧的意境创造、惆怅蕴藉的寄托手法以及浅处皆深的语言风格完成的,并认为晏小山使词这种“娱宾遣性”的卑微文体具有了与诗一样感物赋情的品格,为词体意境的开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毅《论江西诗学思想与白石词的内在联系》(《词学》第19辑)认为白石词自成一体的原因在于擅长于在词中援引诗法,作者指出,江西诗派的重思索、文理和法度以及推崇杜甫等理念,对姜词情感内敛这一审美特质的形成颇有影响,此外江西诗派强调不怨之怨和兴寄高远的诗学思想对姜词的骚雅意旨也影响极大。
宋词的题材研究在本年度也得到了开拓。如高峰《略论宋代宫怨诗词》(《文学遗产》第4期)指出,虽然较之唐代,宋代的宫怨诗词呈现锐减和失语的颓势,但宋代宫怨词表现出一种与前代不同的抒情深度,跳出了此前宫怨诗词专力表现个人得宠与失宠的抒情套路,融入了更为深广的历史家国之感,显得情真意切。谢皓烨《论宋遗民的咏史怀古词》(《中国韵文学刊》第1期)对宋遗民词人的咏史怀古词进行了细致解读,作者认为,这些咏史怀古之作不仅表现为一种集体的怀旧情绪,同时也表现出遗民词人对现实关怀热情的减退,这既与其遗民身份有关,同时也体现出在元朝强权高压之下,“南人”以此避祸抒恨的文学策略。
词谱和音韵研究方面,谢桃坊《词谱检论》(《文学遗产》第1期)回顾了词体格律的修订历史,认为
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号召学界重新确定词谱收录词调的范围,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增补词调,并对词调进行量化分类,简化词调别体,以探讨合理的图谱形式,同时还须确立声韵标准,对每一词调的来源、体制、声律、表情和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在此基础上编订出能体现当代学术水平的词谱,为词体的研究与创作建构规范。万献初《陆游<钗头凤>韵读的音义考析》(《文学遗产》第2期)从音韵学角度分析了《钗头凤》这一词牌的创作特点,并结合此一词牌的历史沿革,对陆游所作《钗头凤》中的韵脚字进行音义解读,诠释了“薄”、“错”、“莫”、“索”、“落”等字的深层涵义,以此揭橥陆游诗词格律严整而隽雅清丽的美学特质。
四、散文、俗文学研究
有宋一代文章大昌,其文学史地位不让诗词。但就研究现状而言,与诗词相比,宋文研究的门庭稍显寥落,本年度有关宋文的研究成果依然不多,其中较有分量的如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中华书局)一书对散文自北宋至南宋的发展历程作了较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作者结合北宋儒学复兴运动解析种放等人的散文创作,结合诗文革新运动的官学背景分析西京幕府作家群的散文创作,结合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和荆公新学讨论王安石的散文特色,同时对南宋永嘉文派、闽学文派、江湖文派、宋元之际遗民散文都进行了探讨,是近年来宋代散文研究中一部学术水平较高的著作。陈忻《宋代理学家“记”类短文的理趣》(《文学遗产》第2期)分析了理学家在进行“记”类短文创作时所选择的有别于理学著作的“因事而发议论,触物而生义理”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将记事写景与议论说理融合为一,体现了说理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但这类短文的内涵和指向更明确、更自觉地指向天理人伦,因此表现出理学家从容自得、胸次悠然的精神境界。
近年来的宋代俗文学研究同样处于淡季,但本年度也绝非颗粒无收,如陈开勇《宋元俗文学叙事与佛教》(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考察了宋元时代俗文学作品与部派佛教文学作品在语言词汇、内容母题以及叙事结构上的异同,以见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影响。该书对这两种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习语俗语以及与此类似的寓言故事进行追索研味,详尽地列举出某些特定词汇在两类文本中的各种含义,并梳理出一条大致清晰的演变线索,从而展现出佛教对宋元俗文学叙事的具体影响。
五、文学理论研究
本年度宋代文学理论研究主要是诗论和词论
8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0卷第11期
的天下,其中诗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宋代重要诗人、诗派的诗学主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一是对宋代某些重要诗学概念作整体、历史的考察。如易闻晓《黄庭坚诗学与宋人诗话的论诗取向》(《文学遗产》第4期)指出,黄庭坚诗学的核心是脱俗与学问,认为学问和脱俗是作诗之本,这就为宋人诗话预设了普遍适用的理论前提。同时黄庭坚诗学对于规矩、准绳有着切要的讲求,在创作理论上表现为句法的讲求,其中包括句式与句法的关系,句法与声律的关系,用字的讲求,属对的讨论等等,这也对宋人摘句为说的诗学原理产生了影响。再者,黄庭坚诗学中“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要求也反映了其关于诗家造语时因袭与创新关系的深刻见解,对宋人诗话中诗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文章由此认为,黄庭坚的诗学主张对宋人诗话的论诗取向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钱志
——兼论其与江西诗派熙《永嘉四灵诗学的再探讨—的关系》(《文艺理论研究》第2期)对继江西诗派而起的永嘉四灵的诗学观念进行了详尽剖析,在四灵看来,诗歌创作的真正目的既不在于表现主题的思想感情,也不在于创造个性化的风格,而是创造诗歌艺术本身,即回到“诗骚之精”,从这一点上来看,四灵实际上是对江西诗派诗学观念的一种变化的传承,黄庭坚主张回归唐律、七律实际上是折衷于正与变、顺与拗以及盛唐与中晚唐之间;其情性观、兴寄观及诗学论都是以回归诗歌艺术本体为主要精神,四灵正是对这种诗学思想进行了传承,并且以一些江西诗派诗人作为诗学前辈和典范来进行自身创作和诗学探讨。巩本栋《“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第4期)分析了“诗穷而后工”这一诗学概念由具体走向抽象,由特指走向普遍的历史原因和过程。文章指出,欧阳修最初是将“诗穷而后工”与“诗可以怨”联系在一起的,只是针对宋诗的开山人物梅尧臣而发,但梅尧臣诗作的广受赞誉间接地论证了“穷而后工”这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具体所指,而被抽象为一种普遍的诗学意义,为后人普遍接受。
在词论研究方面,孙克强《援画论词在词学批
评中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认为古代的文学批评家经常援引此类理论品评彼类作品,词论家从绘画理论中汲取营养,假美术范畴以论词,如神品、南北宗、钩勒、设色等,移画论为词论,将词学中一些难以言说之东西,用画论加以引申和发挥,取得入微通幽、生动传神的阐释效果。黄宝华《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将李清照的《词论》置于宋代词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在当时词创作中诗化或雅化现象普遍存在,并出现了突破过甚的倾向,词间接的走向了诗歌创作的模式,模糊了词本身应该具有的文体特征,由此李清照认为词的诗化应有一定限度,这就是词虽要去俗归雅,但亦须谨守本位,不越藩篱,亦即“词别是一家”之论所从出。
在本年度为数不多的有关宋代文论的论文中,陈晓芬《宋人以“韩柳”并举所反应的文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第2期)一文发论新颖,见解深刻,堪为代表。作者认为,宋初文人对文道关系看法不同,田锡强调文章以“经纬大道”为根本大义,认为文章风格可以有正变之别,这与柳宗元的由道及文观念一脉相承,从而推崇柳文;而王禹偁则更多的着眼于文章本身的表现水平,因此盛赞韩愈之文;而柳开综合两种思想观念,强调文章的用世品格和高超的表达水平,由此韩柳并举。虽然看法各异,但是在古文运动的进行中,韩柳却一直是被相提并举,由此,作者指出,韩柳并举反映出宋人追求多样文学风姿的美学意识,韩柳文的不同风格成为支持他们文学主张的实际范例。
总体而言,2008年度的宋代文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拓展,某些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但正如本文反映的那样,本年度的宋代文学研究依然没有摆脱研究格局失衡的问题,尤其是散文和俗文学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另外,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存在选题重复,角度单一等现象,较少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见。因此,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宋代文学研究格局,开拓宋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是摆在宋代文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SummaryofLiteraryResearchinSongDynastyin2008
OUYANGMingliang1,XIAOShijuan2
(1.SchoolofHumanities,JinggangshanUniversity,Ji′an343009,China;
2.LiteratureDepartment,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Theyearof2008wittnessedthatliteraryresearchofSongDynastyhadexpandedgreatlyindepthandbreadth.Theresearchof‘shi’and‘ci’,inpurticular,hasmadeabreakthrough,andgreatinno-vationhasbeenachieved,however,researchonproseandpopularliteratureappearedtobeweak,andtheoverallpatternofliteraryresearchofSongDynastyin2008hasyettobeadjusted.
(责任校对:刘伙根)Keywords:literatureoftheSongDynasty;research;summar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