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教学颜撰 2010年第2期(总第98期) 怎样 生笈上马日记 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许卓蔚 日记,是~种常见的练笔方式,也是一种常用的 作业形式。为此,许多语文教师都钟爱它。但学生写日 三、少些干预.多些自由 记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只要一碰到写日记. 一在批改日记的时候,我常会有一些困惑:我发现 些学生的日记虽然写得很好,里面用了很多的好词 就愁眉苦脸、搜肠刮肚、无从下手。对于他们来说.写 好句,表达的情感、理想也无比的高尚。但是,作为阅 日记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陷入 读者,我能感受得到,那并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自己 学生 了深深地思考。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日记 愿意写、乐于写的日记,那是由家长思考、口述、呢?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少些空洞.多些真实 笔录的一种“作品”。试想一下,这又有何意义呢? 我想对家长们说.日记本应是孩子对自己个人经 日记到底要记些什么?这是学生很迷茫的。有的 历的一种记录,是属于他们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载 学生的日记只无奈地记着每天的吃饭、睡觉、看电视 体。相对来说,自由权应掌握在孩子自已手中。作为家 等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就是平常所说的“流水 长、教师,我们真的无需刻意在边上指导他们如何布 账”;有的学生只有在当天发生了很特殊的事情时,才 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就让孩子们写自己的日记吧! 觉得有题材可写。如果实在找不到题材,就胡编乱造 我认为,学生写日记,记的是自己的事,说的是自己的 通,简单应付了事。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之所以 话,抒的是自己的情.家长真的无需手把手去教,就让 觉得日记无事可记,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 他们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吧! 事物不留心观察。这样就形成大事没有、小事不留意 作家冰心在谈到日记时说道:“心想到什么,就写 的生活局面,当然就没什么内容可写了。其实,学生写 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话写完,把情感发泄完 一日记就只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真情而 即可。”因此,家长们不宜参与太多,应让日记变得很 写,为兴趣而写,为需要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 怒哀乐而写。家庭小事、学校生活、一种心情、一个眼 神、一次活动、一个想法……嬉笑怒骂都可以写进自 自由,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写好日记。 四、少些批评。多些鼓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 己的日记里。我告诉学生,写出自己的见闻、经历、想 成功,都希望自己得到赏识。所以,在我的日记评改 法,任意挥洒,日记就这么简单。 中,有很多都是五颗星、六颗星的。如果学生的日记确 二、少写评语。多写心语 实有些马虎,质量较差。他的日记本上会出现一个 批改学生日记写评语.似乎已经是天经地义的 事。但近年来,我改写心语,效果比以前要好得多。用 “阅”,而非一个大大的“不及格”,因为那会给学生带 来精神上的伤害。学生的日记只要稍有进步,就把那 审视的眼光、客观冷静的态度.写出的评语学生确实 些“星星”、“笑脸”毫不吝啬地送给他。在每次的日记 不大爱看,它本应具有的评价、诊断、导向功能似乎起 评讲课上,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好的选材、一句充 不了多少作用。而心语不同,它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 和情感化、个性化、美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既培养了 一满灵性的话语.每个学生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 子。“先扬后抑”是我评价学生的基本原则。“你的日记 ”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 进步很大,如果——”;“这篇日记选材太好了,如果一 强化作用。学生不仅爱看,而且“百读不厌”。心语的内 ;“这篇日记我特别欣赏,只要——”这样,建设性 容可以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探 的意见都在肯定中入耳人心。 每周的《嫩芽集》是我们班学生发表日记的主阵 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暗示 日记中的某些不足;倾吐烦恼,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 地,是我激励学生爱上日记的一个平台。我把学生每 他,进而亲近你。这样的批语,缩短了师生问的距离, 周的优秀日记打印出来, 编成报,创建班级主题刊 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爱。产生对阅读老师每一 物。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秀日记变成了铅字,发到 次批语的渴望。当日记本发下去.学生急不可待地翻 每位同学手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知道,孩子们 开本子,看老师的留言,兴奋地相互交流。这种亲合 的心田里对日 已经播下了爱的种子。班上的孩子已 力,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写作上的互动.使学生得到 经把写日记小报看成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机会,一个 极大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孩子把日记看成是与老师亲 个都想写、乐写。 切交谈的信息通道.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通过日记与 有人说鼓励像一瓶神奇的圣水,洒向每个人的心 老师谈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写日记是一种精神需要。 田,就有一股股清泉流出。是呀,一句温馨的话语、一 2010年第2期(总第98期) 教学新摇m 让 孑的 笔下流淌洄泗清泉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小学何佩荣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作 展孩子的习作视野。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一些有趣的 文教学亟需改革,需要优化。而要实现作文教学的优 小型比赛.拔河、折纸、“二人三足”等,让孩子触摸到 化.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写作的流程,丰富学生的生活, 真实的活动世界,触动孩子心弦的某个点,这些必将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扩大 成为孩子习作中流淌的清泉。 学生的受益面。 2.在生活中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众多研究资 一、亲近生活。优化习作素材 料表明。学生的作文选材还常常显得“老套”,甚至有 1.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习作素材。兴趣是最 点儿不合时宜,缺乏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 好的老师.还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各 教师及学生家长大多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 种兴趣.选择合适的媒介加以引导,学生“发现美”的 怕影响学习;或者有的家长误以为带孩子出去走走, 跟睛才得以擦亮。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在平 游历大江南北就是为孩子积累素材,而忽略了给孩子 时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各种兴 积累内化消化的时间。在以上情况下,可以说学生是 趣.自然而然地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同时,教师也 在脱离自然、脱离生活的“真空”环境下作文。这样的 可有意识地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视野开展一些有 脱离了生活的作文.结果必然导致“假”、“大”、“空”。 意义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如果学生没有 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表述生活,学生的写作 兴趣.那么这些活动将会变得枯燥乏味而难以维持下 思路、写作内容自然就宽泛起来。比如:引导学生养成 去。更谈不上良好的效果。选择了好的活动,学生的参 记日记的习惯.用El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味 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自己精彩的人生。为了提高学生记日记的兴趣,想到 “难忘的)【)(”、“这次活动印象深”、“一次有趣的比 只用文字写日记有点儿单调,让他们配以漫画、图片 赛”.这些都是学生喜欢写的内容。但是由于缺乏生活 等。画些什么呢?可以是配合口记内容的,可以是配合 经验.他们的文章又常常会陷入模式化.习作的素材 心情的.也可以是随意的涂鸦,完全充满个人化的风 也常常会俗套、单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便可以 格。看似随意的方式,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写作的兴 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综合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 趣。而指导学生写日记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学 _.一女— 建—蔓 ^羹— ^ —奠—女 个温柔的眼神、一个精美的本子,对教师来说,或许无 仿能力真的很强。定期开展日记交流,学生就不愁写 关紧要,可对孩子来说,却是前进的动力、莫大的鼓舞! 不出东西来了。 五、少做修改。多花心思 2适时地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也可以激发其记 在日记的修改上.如果字字斟酌、句句修改,那会 日记的兴趣。如在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的日记本 牵扯教师过多的精力。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即使他们 中。夹上一枚教师自己制作的奖励卡;给日记写得好 的日记写得不太好,但也是他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 的学生照上一张合影;给取得飞速进步的学生发张奖 结果被教师改得片片红字、面目全非,那会打消其写 状:日记想像力丰富的厕对飞翔的翅膀,拟人手法用 日记的积极性。所以。修改过多,其结果可能是得不偿 得好的给他画个卡通人物、画张笑脸,以示对其鼓励 失。与其把精力花在日记的修改上,还不如多花些心 ……意外惊喜,应是教师创造的杰作。教师应有创造 思,把有限的精力花在如何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上。 的思维,努力用新奇的方式去激励学生。教师的创新, 1.开展丰富多样的日记交流活动。让学生上台当 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写日记的兴趣,而且启发了学生的 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自己的日记,对他们来说,既是 创造性思维。有创新型的教师,便有了创新型的学生。 一种胆量的锻炼、口才的提高,也是对他日记写得好 就这样.写日记不再是痛苦的应付,而是一种快 的最佳肯定,给他的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对全班学生 乐的体验.它似照相机般摄取了孩子生活中一个个美 来说.教师则为他们创造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 丽的瞬间。学生在日记里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 机会。事实已经证明。重视每一次的日记交流,可以帮 功。我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喜欢写日记,因 助学生拓宽写作的视野.特别是对中差生的帮助更 为我发现写日记是非常快乐的,有时它像个悲伤回收 大。有学生写了一篇《惊喜》,结果就另有学生写了一 站.我一有什么烦恼事。全部都扔给它,心里就能舒服 篇《惊吓》;有学生写了《语文课上的趣事》,马上就有 许多;有时它也像个快乐分享站,我一有什么快乐的 学生写《数学课上的倒霉事》……由此可见一斑。学生 事就告诉它。让它和我一起分享。日记就像一个看不 只要受一点点的启发.就能马上得到灵感,他们的模 见、摸不到的知心朋友,它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