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省贵阳八中0910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缺答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贵阳八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匪我愆期(qiān )咥其笑矣(xì )自牧归荑( tí )联袂主演(mèi ) ....B、犹可说也(tuō )自牧归荑(guī )吾道先路(dǎo )隰则有泮(pàn ) ....C、否泰分明(pǐ )重以修能(chóng)将子无怒(qiāng)留作遗施(wèi ) ....D、周公吐哺(bǔ )绕树三匝(zā )赍钱三万( jī )贻我彤管(yí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③昔三后之纯粹兮 ..⑤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⑦府吏见丁宁 ..

②恐美人之迟暮 ..

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⑥秦以区区之地 ..

⑧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

A.沮丧 狙击 鸠占鹊巢 饮鸩止渴 B.喁喁 城隅 美人之怡 心旷神怡 C.徇私 洵然 惮精竭虑 箪食壶浆 D.啜泣 辍学 毁家抒难 自出机杼 ①枉用相存(存在) .

③与府吏要(要求) .⑤何意致(招致)不厚 .⑦肇(开始)锡余以嘉名 .A.①③④⑦

②渠(他)会永无缘 .

④便言多令(美好)才 .⑥皇览揆(揣度)余初度兮 .⑧将(将要)子无怒 .

D.②③⑥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B.②④⑥⑦ C.①④⑤⑧

A.①③④⑥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④⑤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③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⑤来吾道夫先路也

B.②⑤

②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④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C.④⑥ D.③⑤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③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5首民歌,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了地方特色。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誉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创作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 ....

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我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D、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 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

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8.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烛影暗摇的神秘”是作者所反对的运用标点而带来的对诗歌意境的破坏。 A.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涵。 B.诗意不了了之。 C.使流动的变成冰凝。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不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9.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10.下面不属于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形式的一项是( )

11.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者。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拙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粹,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而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丰厚的礼物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 ..C.颜色憔粹,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 ..D.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治国:治理国家 ..

A.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B.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C.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蚓无爪牙之利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14.下面对文章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B.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出兵讨伐出尔反尔的秦国,结果大败而归。 C.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D.怀王听信子兰等人而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遭致身死他乡的悲剧。 A.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偏面性。

C.作者认为“所谓忠者不忠”,暗含对屈原不能彻底倾尽忠心的批评。

D.文章尾段借屈原之口,赞扬其保持高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Ⅱ卷(105分)

四、(21分)

16.翻译下面文言语句(9分,每句3分)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5.下面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17.默写(6分,任选三题作答)

⑴ 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⑵ 汩余若将不及兮, 。朝搴阰之木兰兮, 。 ⑶ 山不厌高, 。周公吐哺, 。 (4)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分)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做简要的分析。(3分)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9-22题.(12分)

完美与无缺 白 帆

朋友搬进了新居,数位好友齐聚,贺其乔迁之喜。

主人不俗,懂得享受生活,虽不富裕,屋子却布置得简单而富有情趣。阳台很宽敞挂着几盆花花草草,红绿相间,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春日的艳阳下,散漫地坐着,随意地吃着水果,喝着饮料,眺望远处的高楼、近处的鲜花和草坪,谈论着轻松的话题,时空好象静止了,没有人愿意打破这份难得的温馨。

“嘿!你们看出来没有,这几盆花草有真有假。”一位细心的女士说。 “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呢?”有人反问道。

“不用手摸,不用鼻子闻,谁能在五米以外准确的指出真假,我就送给谁一盆郁金香。”主人有些得意地说。

于是大家都开始仔细地观察起来。我是植物盲,奇怪,不管我怎样努力,也记不住各种花草树木的名字,更辨别不清品种的好坏,喜欢观赏植物,却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我只知道那些能够令我心旷神怡的就一定是好植物,一文钱不值的野草,有时候比标价几千元的奇花异草更令我动心。

眼前的几个盆栽,都长得很茂盛,看起来个个碧绿如玉,青翠欲滴。花儿,也开得有声有色,汪洋恣意。猛然看去,的确难辨真假。可是看着看着,感觉出来了。我发现有三盆花依稀能够找到枯萎的残叶,有的叶片上还有淡淡的焦黄,显示出新陈代谢和风雨侵袭的痕迹。可是另外两盆,绿得鲜艳,红得灿烂,没有一片多余的赘叶,没有一丝杂草,更没有一根枯藤。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的结果,它们显得完美无缺。看着它们,我那轻快的心荡起了一阵涟漪,似乎这完美的东西远不如那些夹杂着残枝败叶的新绿更令我愉快。

我曾经去过的一个美国国家级沼泽森林公园。时值枯水季节,我们很幸运,可以沿着小

径一直走进沼泽森林的深处,那时候,大自然的魅力深深地震憾了我。单目望去,一株株笔直挺拔的参天大树,伟伟煌煌地一直蔓延到天地的尽头,间或有株不知何时被风吹倒的树木歪在地上,有的渐渐风化了,长满了绿苔,松鼠和一些小动物们用它做窝,嬉戏其间,另有一番情趣。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倒掉的残木,没有参差不齐一蓬一蓬的灌木丛,只有整齐划一的栋梁之材,这原始森林就会逊色多了。

世界上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太完美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儿童的可爱,在于他们的天真和稚气,尽管他们常常摔跤,需要人掺扶。青年人的优点,在于他们敢冲敢闯,在于他们的蓬勃和朝气,哪怕他们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显得生气勃勃,一片生机。

其实,人生的意义,就孕育在艰难困苦搏斗之中。长城的雄伟壮丽,在于它不惜婉蜒曲折,艰难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长江的气势恢宏,在于它历尽艰辛,绕过无数激流险滩,毫不动摇地奔腾呼啸,滚滚向东而去。没有荆棘丛生的杂草和小草,就没有长满参天大树的原始森林。没有艰难困苦,就不是完整的人生。一辈子没有受过挫折的人,是一个活得苍白乏味,活得最没意思的人。

“那盆没有枯叶的花是假的,虽然它看起来更鲜艳,但是我还是喜欢真的。”有人打断了我的思绪.

看来,我们悟性实在太差,我所想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一个非常浅显随处可见的道理。

19、作者为什么说“一文钱不值的野草,有时候比标价几千元的奇花异草更令我动心”?(4分) 20、本文列举一些事物来言理,请找出其中三个类比事物。(3分)

21、文中所说的“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一个非常浅显随处可见的道理”指的是什么?(2分)

2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3分)

A、原始森林如果只有整齐划一的栋梁之材,而没有那些倒掉的残木和参差不齐一蓬一蓬的灌木丛,就会逊色多了。

B、完美无缺的美远不如残枝败叶的美。

C、完美的东西失去了真实性,往往不美;真实自然的东西,虽有残缺也是美的。 D、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生,才是完整、有意义的人生。

E、正因为青年人敢冲敢闯,朝气蓬勃,世界才显得丰富多彩,一片生机。 六、(12分)

23.调整下面语句的语序,使其结构一致,语意自然连贯。(3分) 秦汉的征战,纷乱着的春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鼓角争鸣,让这片土地和与它相依为命的百姓饱受摧残。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一句话。(4分)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当他与朋友在餐桌上聊天时,他有意识地将桌上一件件的餐具往朋友那边移动,结果本来谈得很热烈的朋友变得心神不安,最后终于提出了抗议,

说他感到了某种压力。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

论: 。 25.仿照横线前后的内容,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4分)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河,那么变革便是那潮头绽放的晶莹的浪花;如果说 ,那么 。

,光芒耀眼,然而这些点缀历史的闪光却是在挫折与反对的摩擦下诞生的。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以“守住精神花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题自拟, 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一座独特弥足珍贵的精神花园,守住这个花园,就守住了这个世界。

贵阳八中语文第三册一单元测试题答题卡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I卷答题卷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总分 四(21分)

16.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 ⑵

⑶ 17. 默写(任选三句,6分,每题2分,每小题中错一字该小题不得分) ⑴ 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⑵ 汩余若将不及兮, 。 朝搴阰之木兰兮, 。

⑶ 山不厌高, 。周公吐哺, 。 (4)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 18.(6分)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做简要的分析。(3分)

答: 。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9-22题.(12分) 19、作者为什么说“一文钱不值的野草,有时候比标价几千元的奇花异草更令我动心”?(4分) 答:

20、本文列举一些事物来言理,请找出其中三个类比事物。(3分)

答: 。

21、文中所说的“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一个非常浅显随处可见的道理”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2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3分) 六、(12分)

23.调整下面语句的语序,使其结构一致,语意自然连贯。(3分)

调整后的语句是:

。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一句话。(4分)

结论: 。 25.仿照横线前后的内容,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4分)

如果说 ,那么 。 ,光芒耀眼,然而这些点缀历史的闪光却是在挫折与反对的摩擦下诞生的。

七、作文(60分) .

贵阳八中语文9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四、(9分,每题3分) (3分)

21、世界上万事万物,太完美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2分) 22、BE (3分) 六、(12分)

23.春秋的纷乱,秦汉的征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鼓角争鸣,(3分) 24.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领地。(4分)

25.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新生便是那镜中耀眼的光芒;浪花晶莹(5分) 七、作文(60分) 27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