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楹联彰显特色文化以文化构建和谐城市
作者:李玫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2年第07期
【摘要】
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在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陕西,弘扬楹联文化,彰显自身文化底蕴,凝练城镇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形象,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是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楹联;城镇文化;特色;和谐城市;建设
文化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对提升城镇功能、促进居民素质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凝练的文字、丰富的意蕴、可庄可谐的特点,成为富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国学明珠。陕西省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闻名的,楹联文化在陕西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背景下,如何借助楹联这一文化精品的独特魅力,展示陕西省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陕西省文化资源的内涵,形成文化特色,是我们面临的深层课题。 一、弘扬楹联文化,凝练城镇特色
陕西是文化大省,拥有多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特别是在一些名胜古迹中,保存下来的历史楹联、特定区域的民俗楹联,都成为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且不论著名的文物景点,单就分布于各个区域的寺庙古刹楹联就足以成为文化的“亮点”。像长安县香积寺的楹联:“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出地艰难。”是语重心长的教诲;韩城司马祠的一副对联:“刚直不阿, 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 著成信史照尘寰。”是对汉代伟大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赞叹;留坝县张良庙楹联中的一副:收秦关百二河山, 奇谋独运; 辅汉家一统事业, 成功不居。“是对历史人物的述评;道教圣地周至楼观台的一副对联:“存心邪僻, 任尔烧香无点益; 持身正大, 见吾不拜有何妨。”道出了修身处世的道理;终南山弥陀寺山门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是对山寺景色传神的描绘,联景相映,相得益彰。
陕西省各地拥有数量众多的楹联佳作,大多都含有无数动人的文化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文化故事,保护与延续地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是我们创建文化特色最宝贵的依据。因此,建设文化特色首先要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保护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对联、不同时期的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俗风情对联,并认真挑选出精品佳作, 积极开发相关的文化经典品牌,让它们在生活中留下烙印,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延续,保护这些其实就是保护文化底蕴、保护地方特色。 其次,充分发掘和利用楹联文化,形成陕西省旅游文化特色。通过楹联对景点的点题、渲染和美化,把楹联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增添旅游景点的审美文化价值,彰显陕西省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外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闪光点。 二、创建城镇楹联街区,打造城镇文化名片
首先,在城镇建设中,要增强楹联文化意识,突出城镇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的楹联文化含量,对城镇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等处的楹联,进行统一设置与管理,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城镇文化的品味。
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往往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城镇文化的载体。如城镇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特色广场、主题公园、休闲场所、网络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都应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楹联展示,使其散发出厚重的文化内涵,让其文化价值得以体现,通过楹联展示,以彰显城镇的个性与人文精神。
其次,创建城镇楹联街区。城镇楹联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设置几个楹联, 应把楹联内涵与街区特色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韵律,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城镇楹联特色文化可以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不同街区历史的形成、人文景观、居住环境、地方单位等区域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街区楹联文化发展的主题,从而创建各种主题街区。如西安书院门、西大街、顺城巷等仿古街区,可打造成历史文化楹联一条街,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德福巷等街区可以用楹联来展示休闲文化的特色;西高新区一带也可以用楹联突出高新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在户县、周至、汉中、宝鸡等地,可创建“楹联之镇”、“楹联之乡”、“楹联之村”等,展现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主题鲜明的楹联文化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 才能增加城镇的文化特色, 体现城镇的个性魅力,也是彰显城市形象的特色名片。 三、夯实楹联教育基础,推动楹联文化发展
积极开展全省的楹联教育工作。通过学校和社会两大平台大力推进楹联教育。学校楹联教育可以从中小学入手,让楹联知识走进课堂,与诗词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渗透诗联教育,实现语文教学与诗联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每周一堂诗联鉴赏与创作的专题课、每月一块诗联文化墙、每学期一次诗联培训讲座、每年一次校园诗联创作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陶冶高尚情操,在阅读、学习、积累楹联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进行诗词楹联教育,应该充分利用选修课堂、校园网络、校报、文化沙龙及各种学生社团活动阵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欣赏名诗名联,推动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上的楹联教育,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或举办培训班、名家讲座、社区楹联学校、楹联橱窗等方式面向大众普及楹联知识,普遍提高城镇民众的文化素养及楹联创作的兴趣。 四、开展各具特色的楹联活动,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提升城镇文化形象,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参与。各区域应根据自己不同的地域色彩、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开展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楹联活动,吸引群众自觉参与。如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春节等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为主题,结合各自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征联比赛,评选出优秀楹联加以奖励,并悬挂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宣传,彰显楹联文化特色;每年春节,开展征春联、送春联、评春联、挂春联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宣传楹联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楹联文化渗透到城镇的各领域,让更多的人关注楹联、了解楹联、喜爱楹联,让楹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对提高陕西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陕西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开展特色活动正是丰富城镇文化内容、增加城镇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五、经营楹联文化,发展楹联文化产业
发展楹联文化产业能直接提升城市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品位。楹联文化产业可包括制作营销、教育培训、广告宣传等。楹联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应时应景,有较佳的商业广告效用,可以广泛的运用于经营服务行业, 通过悬挂张贴楹联,传递商品信息, 突出店铺形象, 传递人文气息;还可以以楹联为文化主题开发旅游系列产品,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品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