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杨昊哲
来源:《全国流通经济》2018年第30期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体经济实力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国,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此同时为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国家财政所花费的经费补偿是增长经济在攫取相同生态环境规模下的数百倍。因此,为确保我国经济状况的良好运行,建设“美丽中国”,研究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的出发,研究了我国目前生态经济可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望对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协调性;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18)30 -0061-02 一、引言
*主席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通过政策、法律约束,采取具体措施规范人类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象[1]。无可置疑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关注的应是生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绿色可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经济发展,2010年虽然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国,但由于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特点,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环境大规模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社会情况下研究我国生态紧急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和长久意义。 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 1.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基本内涵
生态经济是针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进行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研究,是经济与生态复杂系统下的可协调研究,从根本上来看是指经济与生态两系统各要素间数量和质量分配,以使得两系统整体相互配合、结构组织统一[2],在生态环境承载力所允许范围内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此外,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两系统协调的基础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两个子系统的各自稳定持续状态,协调目标是使得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化[3]。从宏观角度来看,生态经济可持续性的研究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科技等方面,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多系统、多层次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基本理论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主要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原则上来讲,生态经济的可协调发展是可持续性理论的范畴,因此,可持续理论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使人们利用生态资源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如何有效利用矿产资源满足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新一轮的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协调好资源消耗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4]。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可协调研究,是综合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研究,体现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性,所以对两系统可协调发展研究必须借鉴、参考系统论理论。此外,生态经济协调研究的基础是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研究,因此,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如何界定生态承载力阈值,如何在经济开发下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都是在生态经济协调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经济学研究合理配置资源,在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集约利用资源、提高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人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分配给不同地区或经济体,以期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最高的效率,使得经济可以快速、持续的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三、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使得我国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破坏,“生态—经济”可协调发展存在巨大问题,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遭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三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均较差。就我国河北省而言,在发展社会经济同时,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河北省整体人均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严重短缺、浪费严重,大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排放超标,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属于第一种类型[6]。我国广西省生态农林发展良好,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增大,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产业发展制约较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属于第二种类型[7]。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我国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状况较差,在经济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经济结构失调、发展进程缓慢等。在生态环境方面,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辽阔,但是城市人口压力较大,生态环境恶劣,干旱缺水、降雨不足,水土流失、荒漠化状况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差,人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属于第三种类型[8]。 2.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亟待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首先国家层面应重视生态经济问题,要意识到一味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引领当地政府严格把控相关“底线”,不能触碰生态环境承载力阈值,在政府考核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也应把生态安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而当地政府更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企业和民众进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灌输,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国家、政府、企业和民众层次,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提高全名生态意识。此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困难的重大原因是基于传统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生态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会具有重大成效[9]。其次,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终也会归结到市场经济问题,需由市场经济进行把握调控,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满足市场经济要求的状况下,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解决或改善市场调节对生态资源合理、科学使用失效的弊端问题也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本质来讲是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科技”的系统工程问题,因此需要“自然—人”的共同努力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如何在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建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将是我们重点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10]。 参考文献:
[1] 高珊,黄贤金.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J].生态经济,2009,(12):184~187.
[2]张春玲,孙晨筱,安书江.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7(1):109~111.
[3]马慧敏,丁阳.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学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6):49~57.
[4]郭镰.中国经济面临的矿产资源能源约束及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蒂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杨君.河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9,(4):89~90.
[7]陳婷,林华,李世泽,等.广西生态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学导刊,2016,(35增):1~5.
[8]董锁成,张小军,王传胜.中国西部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症结[J].资源科学,2005,27(6):103~111.
[9]郭新伟,牟文谦.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12,28(6):34~36.
[10]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1):97~1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简介:
杨昊哲,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